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广释(上册)▪P51

  ..续本文上一页随时随地存想:佛菩萨和上师圣众,具有无边智慧神通,能无碍现见一切诸法实相,也能不杂现见诸法各自不同的别相,我们所有的言、行、心念,圣众们能随时清晰现见。

  恰美仁波切在《极乐愿词》中说:阿弥陀佛与极乐世界中每一位圣尊,能现见每一个众生六时中所有的心行,我们无有任何可以覆藏之处。不要说佛和大乘菩萨圣众,就是阿罗汉,也能观三千大千世界如同掌中庵摩罗果(芒果)一般。我们自以为是很隐密的行为和心思,其实就如同在强烈灯光下,面对十方圣众作表演,完全暴光,毫无遮掩之处。十方圣众都在慈悯地注视着我们,而我们“掩耳盗铃”,经常干一些不如法的事,心里更是经常起恶念……,自己还以为没有人知道。如果这时能想到十方圣众都在看着自己,自己还敢不敢继续干这些非法事呢?

  《弥勒狮吼经》中说:如果比丘在晚上犯戒,心里还想诸佛菩萨不知,这样,在原来非法行上又犯下了恶业。在本师释迦牟尼佛的《本生传》里也说过:“如果有人于暗处造恶,那他如同已服毒药一样,心中不安,天人和瑜伽士等有眼通者能无误见到这些人的造恶……”我们在平时如果能想到诸佛菩萨的功德,忆念这些教言,那自己无论在何处干何事,虽然身边任何人也没有,但知道诸佛圣尊都在清净刹土中看着自己,上师本尊如海空行护法圣众都在看着自己的一切,能想到这些,也就不敢放逸身心,违犯誓戒。就像我们如果上电视节目,面对采访时,肯定一举一动都会谨慎。知道随时随地的言行,也是面对着无量的圣众后,岂敢不严守正念,谨慎而为。

  如此认真思维之后,明白自己往昔与现在的一切,完全暴露在诸佛圣众前,这样就会自然地生起惭愧心,也能生起恭敬和畏惧心。具惭愧心是修行人的基础,在《维摩诘经》、《二规教言论》等许多经论中,都强调过。《涅槃经》中说:“惭者内知羞耻,愧者向外发露。”惭指自己内心知道羞耻;愧指在上师三宝他人前发露羞耻愧疚。在经中又讲到:“惭者羞人,愧者羞天。”惭指面对不知内情的人,自己内心暗自羞惭;愧是在有神通了知己过的天人前感到羞愧。一个人能知惭愧,也是一种可贵的优点。在《佛遗教经》中说:“惭耻之服,于诸庄严,最为第一。惭如铁钩,能制非法。是故常当惭耻,无得暂替。若离惭耻,与诸禽兽无相异也。”若具足惭愧,能制止自己的非法,增长功德,这种人具足了最为第一的功德严饰;若无有惭愧,作什么事都不考虑善恶,不顾禁戒与他人的规劝,佛陀诃责他们与禽兽无异。

  现在有些自称是学佛的人,他们随心所欲,胡作非为,还经常说:“啊,这些事别人说就说吧,犯了戒就犯吧,让我下地狱就下吧……,我不管了。”自认为是方外之人,没有可以约束的,可以逍遥乾坤。这类人没有任何修证,其实是不知羞耻,无有惭愧者。无有惭愧服装的人,如同裸体,在大庭广众跑来跑去,这些人与畜牲有何差别呢?

  我们如法依止上师,认真听受正法,了解到诸佛圣尊的功德后,反复地思维,惭愧心就能自然地生起;对诸佛圣尊所制定的学处,也能从内心生起尊敬、仰慕之心。同时,对因果生起畏惧,害怕自己违背学处而堕落,也害怕自己心行恶劣而不为诸上师圣尊摄受,无法得到加持而不能解脱轮回,生起了这样的惭愧敬畏,则自然生起时刻不忘学处的正念。

  “循此复极易,殷殷随念佛。”通过上述方式的反复自省,也就是时时刻刻随念佛了。我们如果时常心怀惭愧,时刻警惕存念:我不能违背诸圣尊的教言,如果违背,他们都在看着我,在这些高尚的圣者前,我如果作一些丑事,那怎么能对得起圣尊们,怎么能算是修行人呢?……这种念头实质上就是殷重地随念佛。随念佛的功德非常大,在讲《亲友书》时,我们也讲过能够随念佛的人,即生中一切作为必然顺利,来世也会得无边安乐。具足惭愧、警醒,有正知正念的人,他已经圆满具足了随念佛、法、僧的功德。因为他时时刻刻都觉察到三宝不离自己,观照护念自己。这种心念实质是真正的念佛不辍,能以此而熏染起无量功德之香。而那些没有惭愧敬畏正念的人,即使每天念“阿弥陀佛”,将喉咙喊哑了,也会如憨山大师所说,那只是枉费功劳,得不到很大利益。

  以上介绍了生正念的内外因缘。如果我们具足了这些因缘,上师三宝的加持不会离开自己,圣尊们的智慧与自心融通无隔,正知正念也不会离开自相续,这样,我们的修行肯定会顺利取得成就。我想现在大家正在听这些教言时,自己的正念比较容易生起。但凡夫心没有稳定可言,有可能过了两天,一些人将这些教言忘得一干二净,一点印象也不留,好像在水洼中丢一块石头,刚开始起几个涟漪,慢慢地就什么痕迹也没了。所以,我希望想保持正念者,经常去阅读这些经论,反复思维修习,加深印象。你们如果听闻之后就不管了,不去温习、背诵,不作深入思维,过一段时间就会全部消失,得不到利益。作为一个学佛者,阅读经论非常重要,在翻阅经论时,自相续会为圣尊的智慧所充实,自己的分别念也就与圣尊的智慧相融汇,如此长期熏习,圣尊们的智慧点金剂也就能将自己分别念钢铁变成纯净的智慧黄金。

  为护心意门,安住正念已,

  正知即随临,逝者亦复返。

  为了守护心意门,防止烦恼侵袭,而将心安住于忆念善法的正念后,正知也就自然地随着来临,有时暂时失坏也能回复。

  我们为了保护自心,防止烦恼贼侵袭,通过依止上师,听闻正法,思维佛菩萨的功德等内外因缘,使自心生起正念,而且逐渐能不间断地安住于随念三宝等真实正念。这时候,明察三门如法与否的正知也就随着来临,也即由安住正念自然出生了正知。此二者之中,可以说正念为母,正知为子,自心由安住正念,不断地忆念佛、念正法、念僧,或说不断地忆念六波罗蜜等善法,正知也就能得以现前,明察自己三门所作是否如法。而且,这种正知偶尔失坏,也能迅速得到恢复。

  关于这点,我们稍微有过实修经验的人都可以去观察。比如说我持一个咒语,使自心渐渐摒弃了杂念,变得清明醒觉。这时候,自己手里拨的每一颗念珠,口里念的每一声咒音,内心现起的每一个心咒,自己都能明了。时间稍久,自心有时也会分散于他缘,而失去正知,对三门状态失去了觉察,但只要自心重新安住于持咒上,这种正知立即能得以恢复,这时候自己坐姿、念咒声音高低、内心的观想,又能察知而作适宜的调整。当然,如果是安住于正念实相的境界,正知会以无缘的方式(照)存在,亦不会有失坏的机会。

  正知与正念的关系,在前面我们也说过。修行人亲近善知识,通过各种方便生起正念后,正知即能随临,而且只要正念不失,正知偶尔失去也能恢复。而正知的观察,也能帮助我们恒时安住于正念。此二者的关系,在各经论中大都未加详述,希望大家各自去详细思辨。

  庚三、(以具正念学修心之行)分三:辛一、当持律仪戒;辛二、摄善法戒;辛三、饶益有情戒。

  辛一分二:壬一、清净三门之行;壬二、守护坏毁学处。

  壬一、(清净三门之行):

  心意初生际,知其有过已,

  即时当稳重,坚持住如树。

  在我们心意最初开始活动之际,就要以正知审察,如果有过失,就应该稳重安住如大树一般,不为烦恼所动。

  明白了生正知正念的方法后,我们开始学习修心的具体规范,也即如何以正知正念去守护菩萨戒。首先是学习如何守持律仪戒,包括清净三门之行为与防护坏毁学处两部分。

  修行者要清净身口意三门,必须要在每一个行为之前,也即自己的心意始动之际,就要以正知去审察这种发心。如果发心为贪嗔痴烦恼所染,应及时舍弃该行为,谨慎坚定地安住于正念。龙树菩萨说过:“贪嗔痴所造的业为不善业,无贪无嗔无痴所造的业为善业。”我们身口意三门所造的业,都有一定动机,都是由某种意乐催动而进行。我们在这种意乐才萌发之际,应高度警醒,以正知去观察,如果自心被贪嗔痴所染,即有过失,应尽力去忏悔。在心意尚未清净前,如果去作这件事则为不善业,对今生后世都有过患。因此,在观察到心不清净时,应以方便将心安住下来,如同大树一样,不为烦恼风所动。这个过程大家一定要清楚,首先是恒常以正知观察自心,然后在心念最初生起时,比如说我今天早上生了一个念头,想到色达县城去,以正知觉察这个念头后,立即对它进行审辨:我发这个心念的目的是为了什么?是不是为了今生后世的利益去修行呢?如果是,则可以将此心念继续下去,付诸行动;如果发现自己想去看热闹等,以贪嗔痴心而引起,那继续下去只有造不善业。因此,立即忆念正法,忆念上师教言,将这个烦恼念驱除,使自心安住下来。当然,你如果能在觉察到自己发心的过失后,立即将此烦恼迁除,转变为善妙发心,再去作这件事,这样也是可以的,但发心无法改变为善妙时,则应稳重,不要随烦恼而动。我们作为修行人,不能像世俗人一样,为世间八法所诳惑,随恶心而造下无边罪业。

  我们凡夫的心变化非常快,平时在心相续中想的事有很多。坐下来仔细观察时,心一会儿就要东想西想,想干乱七八糟一大堆事情,如果我们听从这些念头,会造很多恶业,华智仁波切也说过:“心里所想的,不能全都付以行动,否则要给自己带来很大的祸害。”而且我们凡夫的心,如果不以正念对治,它一天忙到头地起恶念,也不会自动停下来。所以我们不能听任它摆布,应“坚持住如树”,依靠正念大树,不被烦恼所转。自己心中虽然有时现起烦恼瀑流,但紧紧依靠正念的稳重砥柱,无论如何也不能随波逐流,造下恶业。“坚持住如树”的稳重人格,是我们不为烦恼所转的重要保障。麦彭仁波切于《二规教言论》说:“若无稳重的圣德,则如水面之涟漪。若具稳重虽无余,亦能圆满百功德。”如果具备了正知正念的无误取舍…

《入菩萨行广释(上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