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廣釋(上冊)▪P51

  ..續本文上一頁隨時隨地存想:佛菩薩和上師聖衆,具有無邊智慧神通,能無礙現見一切諸法實相,也能不雜現見諸法各自不同的別相,我們所有的言、行、心念,聖衆們能隨時清晰現見。

  恰美仁波切在《極樂願詞》中說:阿彌陀佛與極樂世界中每一位聖尊,能現見每一個衆生六時中所有的心行,我們無有任何可以覆藏之處。不要說佛和大乘菩薩聖衆,就是阿羅漢,也能觀叁千大千世界如同掌中庵摩羅果(芒果)一般。我們自以爲是很隱密的行爲和心思,其實就如同在強烈燈光下,面對十方聖衆作表演,完全暴光,毫無遮掩之處。十方聖衆都在慈憫地注視著我們,而我們“掩耳盜鈴”,經常幹一些不如法的事,心裏更是經常起惡念……,自己還以爲沒有人知道。如果這時能想到十方聖衆都在看著自己,自己還敢不敢繼續幹這些非法事呢?

  《彌勒獅吼經》中說:如果比丘在晚上犯戒,心裏還想諸佛菩薩不知,這樣,在原來非法行上又犯下了惡業。在本師釋迦牟尼佛的《本生傳》裏也說過:“如果有人于暗處造惡,那他如同已服毒藥一樣,心中不安,天人和瑜伽士等有眼通者能無誤見到這些人的造惡……”我們在平時如果能想到諸佛菩薩的功德,憶念這些教言,那自己無論在何處幹何事,雖然身邊任何人也沒有,但知道諸佛聖尊都在清淨刹土中看著自己,上師本尊如海空行護法聖衆都在看著自己的一切,能想到這些,也就不敢放逸身心,違犯誓戒。就像我們如果上電視節目,面對采訪時,肯定一舉一動都會謹慎。知道隨時隨地的言行,也是面對著無量的聖衆後,豈敢不嚴守正念,謹慎而爲。

  如此認真思維之後,明白自己往昔與現在的一切,完全暴露在諸佛聖衆前,這樣就會自然地生起慚愧心,也能生起恭敬和畏懼心。具慚愧心是修行人的基礎,在《維摩诘經》、《二規教言論》等許多經論中,都強調過。《涅槃經》中說:“慚者內知羞恥,愧者向外發露。”慚指自己內心知道羞恥;愧指在上師叁寶他人前發露羞恥愧疚。在經中又講到:“慚者羞人,愧者羞天。”慚指面對不知內情的人,自己內心暗自羞慚;愧是在有神通了知己過的天人前感到羞愧。一個人能知慚愧,也是一種可貴的優點。在《佛遺教經》中說:“慚恥之服,于諸莊嚴,最爲第一。慚如鐵鈎,能製非法。是故常當慚恥,無得暫替。若離慚恥,與諸禽獸無相異也。”若具足慚愧,能製止自己的非法,增長功德,這種人具足了最爲第一的功德嚴飾;若無有慚愧,作什麼事都不考慮善惡,不顧禁戒與他人的規勸,佛陀诃責他們與禽獸無異。

  現在有些自稱是學佛的人,他們隨心所欲,胡作非爲,還經常說:“啊,這些事別人說就說吧,犯了戒就犯吧,讓我下地獄就下吧……,我不管了。”自認爲是方外之人,沒有可以約束的,可以逍遙乾坤。這類人沒有任何修證,其實是不知羞恥,無有慚愧者。無有慚愧服裝的人,如同裸體,在大庭廣衆跑來跑去,這些人與畜牲有何差別呢?

  我們如法依止上師,認真聽受正法,了解到諸佛聖尊的功德後,反複地思維,慚愧心就能自然地生起;對諸佛聖尊所製定的學處,也能從內心生起尊敬、仰慕之心。同時,對因果生起畏懼,害怕自己違背學處而墮落,也害怕自己心行惡劣而不爲諸上師聖尊攝受,無法得到加持而不能解脫輪回,生起了這樣的慚愧敬畏,則自然生起時刻不忘學處的正念。

  “循此複極易,殷殷隨念佛。”通過上述方式的反複自省,也就是時時刻刻隨念佛了。我們如果時常心懷慚愧,時刻警惕存念:我不能違背諸聖尊的教言,如果違背,他們都在看著我,在這些高尚的聖者前,我如果作一些醜事,那怎麼能對得起聖尊們,怎麼能算是修行人呢?……這種念頭實質上就是殷重地隨念佛。隨念佛的功德非常大,在講《親友書》時,我們也講過能夠隨念佛的人,即生中一切作爲必然順利,來世也會得無邊安樂。具足慚愧、警醒,有正知正念的人,他已經圓滿具足了隨念佛、法、僧的功德。因爲他時時刻刻都覺察到叁寶不離自己,觀照護念自己。這種心念實質是真正的念佛不辍,能以此而熏染起無量功德之香。而那些沒有慚愧敬畏正念的人,即使每天念“阿彌陀佛”,將喉嚨喊啞了,也會如憨山大師所說,那只是枉費功勞,得不到很大利益。

  以上介紹了生正念的內外因緣。如果我們具足了這些因緣,上師叁寶的加持不會離開自己,聖尊們的智慧與自心融通無隔,正知正念也不會離開自相續,這樣,我們的修行肯定會順利取得成就。我想現在大家正在聽這些教言時,自己的正念比較容易生起。但凡夫心沒有穩定可言,有可能過了兩天,一些人將這些教言忘得一幹二淨,一點印象也不留,好像在水窪中丟一塊石頭,剛開始起幾個漣漪,慢慢地就什麼痕迹也沒了。所以,我希望想保持正念者,經常去閱讀這些經論,反複思維修習,加深印象。你們如果聽聞之後就不管了,不去溫習、背誦,不作深入思維,過一段時間就會全部消失,得不到利益。作爲一個學佛者,閱讀經論非常重要,在翻閱經論時,自相續會爲聖尊的智慧所充實,自己的分別念也就與聖尊的智慧相融彙,如此長期熏習,聖尊們的智慧點金劑也就能將自己分別念鋼鐵變成純淨的智慧黃金。

  爲護心意門,安住正念已,

  正知即隨臨,逝者亦複返。

  爲了守護心意門,防止煩惱侵襲,而將心安住于憶念善法的正念後,正知也就自然地隨著來臨,有時暫時失壞也能回複。

  我們爲了保護自心,防止煩惱賊侵襲,通過依止上師,聽聞正法,思維佛菩薩的功德等內外因緣,使自心生起正念,而且逐漸能不間斷地安住于隨念叁寶等真實正念。這時候,明察叁門如法與否的正知也就隨著來臨,也即由安住正念自然出生了正知。此二者之中,可以說正念爲母,正知爲子,自心由安住正念,不斷地憶念佛、念正法、念僧,或說不斷地憶念六波羅蜜等善法,正知也就能得以現前,明察自己叁門所作是否如法。而且,這種正知偶爾失壞,也能迅速得到恢複。

  關于這點,我們稍微有過實修經驗的人都可以去觀察。比如說我持一個咒語,使自心漸漸摒棄了雜念,變得清明醒覺。這時候,自己手裏撥的每一顆念珠,口裏念的每一聲咒音,內心現起的每一個心咒,自己都能明了。時間稍久,自心有時也會分散于他緣,而失去正知,對叁門狀態失去了覺察,但只要自心重新安住于持咒上,這種正知立即能得以恢複,這時候自己坐姿、念咒聲音高低、內心的觀想,又能察知而作適宜的調整。當然,如果是安住于正念實相的境界,正知會以無緣的方式(照)存在,亦不會有失壞的機會。

  正知與正念的關系,在前面我們也說過。修行人親近善知識,通過各種方便生起正念後,正知即能隨臨,而且只要正念不失,正知偶爾失去也能恢複。而正知的觀察,也能幫助我們恒時安住于正念。此二者的關系,在各經論中大都未加詳述,希望大家各自去詳細思辨。

  庚叁、(以具正念學修心之行)分叁:辛一、當持律儀戒;辛二、攝善法戒;辛叁、饒益有情戒。

  辛一分二:壬一、清淨叁門之行;壬二、守護壞毀學處。

  壬一、(清淨叁門之行):

  心意初生際,知其有過已,

  即時當穩重,堅持住如樹。

  在我們心意最初開始活動之際,就要以正知審察,如果有過失,就應該穩重安住如大樹一般,不爲煩惱所動。

  明白了生正知正念的方法後,我們開始學習修心的具體規範,也即如何以正知正念去守護菩薩戒。首先是學習如何守持律儀戒,包括清淨叁門之行爲與防護壞毀學處兩部分。

  修行者要清淨身口意叁門,必須要在每一個行爲之前,也即自己的心意始動之際,就要以正知去審察這種發心。如果發心爲貪嗔癡煩惱所染,應及時舍棄該行爲,謹慎堅定地安住于正念。龍樹菩薩說過:“貪嗔癡所造的業爲不善業,無貪無嗔無癡所造的業爲善業。”我們身口意叁門所造的業,都有一定動機,都是由某種意樂催動而進行。我們在這種意樂才萌發之際,應高度警醒,以正知去觀察,如果自心被貪嗔癡所染,即有過失,應盡力去忏悔。在心意尚未清淨前,如果去作這件事則爲不善業,對今生後世都有過患。因此,在觀察到心不清淨時,應以方便將心安住下來,如同大樹一樣,不爲煩惱風所動。這個過程大家一定要清楚,首先是恒常以正知觀察自心,然後在心念最初生起時,比如說我今天早上生了一個念頭,想到色達縣城去,以正知覺察這個念頭後,立即對它進行審辨:我發這個心念的目的是爲了什麼?是不是爲了今生後世的利益去修行呢?如果是,則可以將此心念繼續下去,付諸行動;如果發現自己想去看熱鬧等,以貪嗔癡心而引起,那繼續下去只有造不善業。因此,立即憶念正法,憶念上師教言,將這個煩惱念驅除,使自心安住下來。當然,你如果能在覺察到自己發心的過失後,立即將此煩惱遷除,轉變爲善妙發心,再去作這件事,這樣也是可以的,但發心無法改變爲善妙時,則應穩重,不要隨煩惱而動。我們作爲修行人,不能像世俗人一樣,爲世間八法所诳惑,隨惡心而造下無邊罪業。

  我們凡夫的心變化非常快,平時在心相續中想的事有很多。坐下來仔細觀察時,心一會兒就要東想西想,想幹亂七八糟一大堆事情,如果我們聽從這些念頭,會造很多惡業,華智仁波切也說過:“心裏所想的,不能全都付以行動,否則要給自己帶來很大的禍害。”而且我們凡夫的心,如果不以正念對治,它一天忙到頭地起惡念,也不會自動停下來。所以我們不能聽任它擺布,應“堅持住如樹”,依靠正念大樹,不被煩惱所轉。自己心中雖然有時現起煩惱瀑流,但緊緊依靠正念的穩重砥柱,無論如何也不能隨波逐流,造下惡業。“堅持住如樹”的穩重人格,是我們不爲煩惱所轉的重要保障。麥彭仁波切于《二規教言論》說:“若無穩重的聖德,則如水面之漣漪。若具穩重雖無余,亦能圓滿百功德。”如果具備了正知正念的無誤取舍…

《入菩薩行廣釋(上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