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知“由戒生定,由定生慧”的種種方便法,去喊破喉嚨念佛持咒,或是閉起眼睛靜坐,只能是徒勞無益。上師如意寶反複強調過,他特別反對年青人放棄聞思去閉關,沒有聞思的功德,而誇口要閉關修定,可能是這些人想逃避人群、現實,而想求個人安逸;或者是想偷懶,睡大覺……。我們在座四衆弟子中,年輕人千萬不要輕言閉關。閉關當然是一件好事,但放棄多生累劫積集資糧才得到的聞法福緣,糊裏糊塗地去修行,或是爲逃避現實,爲了一時安閑去住山,這是對自他不負責任的舉動。
上面講的一大段,闡述了聞思修定竅訣的重要性,現在回到偈頌。我們在以各種方便精進習定時,努力使自心不弛散,盡力如流水般觀察自心,安住其所緣念的對象。印度善天論師說:“我們經常觀察自心,自己的心如果造善業應隨喜延續,使之增上;如果自心處于無記狀態,應迅速改變使之趨向善法;如果自心陷于惡業,必須斷掉,重新向善。”這個過程中,必須要保持一個有警覺的正知。自心開始時肯定有一些躁動,不習慣,但只要自己具足恒毅,兢兢業業地去反複將失去的正知正念拉回來,如同滴水穿石,自己定能調馴自心。修行就是如此,只要你能不自欺,腳踏實地去一點點積累,就會有成就。這不在于你有沒有地位、名聲,也不在于你有多少財富。如果一個乞丐能如是去觀修自心,那他就是一個真正的修行人;不能如是去觀心的修行者,形象上再去下力氣,也只能是自欺欺人。名氣再大也不能代表真實修行,古人也說過:“名僧未必高,高僧未必名”也。
危難喜慶時,心散亦應安,
經說行施時,可舍微細戒。
遇到生命危險或供養叁寶的法會等特殊情況時,如果于諸細行不能專注,開許聽便。《大集經·無盡意菩薩品》中說:“如是布施之時,持戒所攝法應當暫舍。”
對凡夫階段的修行人來說,恒常以正知束心不散亂,有時候有極大困難。像遇到生命危險,需要采取緊急的應付手段;或者在供施大會,佛菩薩聖誕等歡慶會等等特別情況時。在佛經中對這些情況,也開許可以放棄一些力所不及的微小律儀。例如遇到毒蛇猛獸、惡鬼夜叉、水火災難等違緣時,開許爲保護生命而奔跑、大聲呼救,這時候,一般凡夫肯定做不到平時的威儀;還有在布施等喜慶法會中,假如你要親手給他人布施食物、財物,如果要持微細的戒律,那麼與你不同性別的人前來領受施物時,只有放在地上讓其自己拿,這樣也是不妥當。類似的情況也有不少,上師如意寶以前也說過:“我們出家人唱歌、跳舞,平時是不允許的,但在特殊情況下,會供、共修法會時也可以開許。”
在藏文中此偈中有“遇到危難喜慶等時,如無力管製自心,也可隨意而行”的意思。我們翻開大乘小乘律儀經論中,都有這樣的開許。再看一些高僧大德的著作、傳記,也有這些開許。比如說華智仁波切作過《蓮苑歌舞》,麥彭仁波切作過“金剛歌舞”,上師如意寶也造了“八吉祥舞”……。出家人平時雖不能歌舞,但在特殊情況下,爲了供養叁根本,遣除違緣,也是可以開許。在漢傳佛教中,像禅堂中跑香時,開許比丘跑動;歌曲方面,憨山大師的《醒世歌》、《費閑歌》、弘一大師的《叁寶歌》等等,有許多是開許出家人詠唱的。
歌舞方面的開許一般是爲了利益衆生、攝受衆生而作。爲了說明這點,上師如意寶講過一個很好的公案:塔爾寺的蔣揚仁波切前世叫蔣揚夏巴,當時是很有名的修行人,持戒非常清淨。有一次他到一處去超度兩個死者亡靈,這兩位女性死者在生前是名揚一方的歌手。蔣揚夏巴仁波切給她們念了很長時間超度經,卻沒有起到作用。仁波切就入定一會兒,然後開始唱歌,而且唱一些纏綿的情歌,唱完後,仁波切再念往生法,最後作回向。當時在場的人們很不理解:爲什麼平時持戒清淨的比丘,今天突然唱世俗情歌呢?……仁波切的弟子大膽向仁波切問了這個問題,蔣揚夏巴仁波切回答說:“很可憐啊!這兩位姑娘的中陰身四處飄蕩,被他方一些歌聲所吸引,我怎麼給她們念經,她們也不願回來,我只好投其所好,將她們引過來,才超度了她們。”
這些開許一般只限于一些微細的支分律儀,對根本戒律沒有開許。而且這些開許的界限,大家一定要清楚,只限于“危難喜慶時”,爲了保護修行正法的寶貴人身,爲了利益衆生,供養叁寶等特殊情況。有些人千萬不要天天記住這句“可舍微細戒”,以此爲借口而放逸,任自心散亂,舍棄律儀。這些開遮界限在律藏中有詳細而具體的說明,不明其中微細規範,切不可隨意妄爲。
思已欲爲時,莫更思他事;
心志應專一,且先成辦彼。
如是事皆成,否則俱不成。
隨眠不正知,由是不增盛。
當已經考慮妥當某事並開始去作時,不要再想其他事情,而應心志專一,首先圓滿成辦那件事情。如果依此原則去做,能成辦好所有的事情,否則,任何事情都不能成功。而且能做到依原則辦事,不正知的隨眠煩惱也就不會增盛。
修持菩薩行的行者,做任何一件事,修任一法門,必須先作妥善觀察、思維,了解自己將要做的事:到底有何種利益,這個事情需要什麼條件,應如何去完成,它將會有何種發展變化……。將前後各方面謹慎地觀察考慮後,一旦決定下來,去付之實踐,就不要再東想西想。比如說你要聽習《入行論》,必須先觀察聽習此論對自己的修行有何種意義,自己有無能力、條件去聽圓滿……。反複考慮後,如果作出聽習的決定,然後就不能在半途中改變主意,到處去遊蕩,如果做事反反複複,一生中就會一事無成。根霍仁波切在此也以聞思本論爲例:“在學習《入行論》之前要詳加觀察思維。一旦開始後,除了學習此論不要分心再作其它的事,否則你兩件事情都成功不了。”關于做事應心志專一的教言,在《格言寶藏論》、《二規教言論》、《菩薩寶鬘論》中都有,而且都強調這是圓滿成就事業的必守原則。
不論世出世間,我們做任何事業,必須守持這種原則:首先觀察取舍,周密計劃,然後專心致志去圓滿它,在這件事未圓滿做好之前,不得分心去作另一件事。因爲一般凡夫力量很有限,如果多處分心,則無法成就任何事業。以前的高僧大德特別強調這點,他們也是這樣一步一個腳印,穩重而踏實地登上證悟成就的高峰。當然,如果自己有足夠力量,能同時將兩叁件事圓滿做好,那也是可以的。此處並非限製你發揮能力,而是要求我們老老實實地做事,量自己的能力而集中精力,保證計劃能一步步地付諸實踐、成功。
我們如果依照這種原則,集中力量去做一件事,“如是事皆成”,一切事情都會做得很圓滿。一小塊面積內的陽光其能量雖然有限,但在太陽竈或放大鏡的聚集之下,可以點火、燒開水,甚至可以銷金熔鐵。同樣,我們凡夫的力量雖然有限,但只要能專注、集中,則無有不成功之事。“否則俱不成”,如果違背了這個原則,自己在作某件事時,又想去幹另一件事,這種人往往一事無成。藏族有一句諺語:“一事尚未成,莫思做他事;左足未穩前,即擡自右足,定當栽倒地。”我們有的人心情特別急躁,剛入佛學院聞思佛法,恨不得將叁藏十二部全部通達,大圓滿、大中觀、大手印所有的法一口吞下去,因而多處分心,想把什麼都在一兩個月學完,這種急躁是學佛修行中的大忌。龍樹菩薩在《智樹論》中爲這類人寫過一則寓言。寓言說有一只狐狸,得到了一塊肉,它叼著肉經過一條小河時,看到河水裏有魚,于是它將肉放下,跳下水去抓魚。魚當然遊跑了,狐狸只好上了岸,可是肉塊已經被烏鴉叼走,二者都想得到的狐狸卻什麼也沒有得到。這類寓言也許大家也聽過不少,但如果自己不去切實注意,寓言中主人公的厄運極有可能落在自己頭上。
我們遵循上述原則去正確行持時,還有一項利益是:“隨眠不正知,由是不增盛”。“隨眠”指隨眠煩惱,“不正知”是其二十種中之一。有些人做事情時,什麼都想做,不分次第,東奔西跑忙成一團糟,結果什麼事都沒有成功,心裏十分懊惱,這是不正知隨眠煩惱的體現。我們如果在做事之前,詳細地觀察考慮,妥善安排次第而行,在做事時集中力量,自心能專注,那麼這種煩惱根本不可能增長。
在根索曲紮仁波切的講義中,這兩句偈語爲“隨眠不正知,由此而增盛”,與上句“否則俱不成”相連,是說不依此智慧原則行事,不但事不成,不正知隨眠煩惱也會增上。
壬二、(守護壞毀學處):
無義衆閑談,諸多賞心劇,
臨彼境界時,當斷意貪著。
無有意義的衆多閑談,種種精彩動人的戲劇,如不得已遇到這些場合,自心應當斷除貪著而謹守正念。
在我們修心過程中,應遠離那些令自心散亂之境,始終保持寂靜調柔的心境和儀態。像那些毫無意義的閑談,比如政治、經濟、軍事等世間法方面的話題,這些能引發諸多貪嗔癡惡念,應盡量斷絕。另外,世間上有許多戲劇表演,電影電視節目等等,這些修行人也不應接近,因爲這些外境對凡夫誘惑影響極大。修行人的心如果轉向這方面,正知正念則蕩然無存,而爲貪嗔癡煩惱所染。但在弘法利生過程中,有時爲了衆生利益,隨順某些衆生的根機去調服他們,不得不出入這些場所。此時,一定要慎攝身心,斷除貪執心念,以警醒之心恒念正法,觀察外境如夢如幻的本質,而不爲喧鬧外境所轉。大家一定要注意,作爲凡夫,如果沒有堅固的修行,這些無義閑談,賞心戲劇,千萬不要參加,不然自心爲外境所轉,生起貪嗔煩惱,自己今生來世的善根都要被毀壞。萬不得已,自己陷入這種散亂環境中,那就只有不斷地憶念惡心造罪的後果,以此而像保護命根一樣保持正知正念,不讓外境影響自己。
以前舍利弗和目犍連尊者在尚未遇到佛陀時,都是很有名的智者。舍利弗當時名涅甲,目犍連名邦納傑,兩人都聽聞過對方大名,非常仰慕,但一直未曾見面。有一次,當地…
《入菩薩行廣釋(上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