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佛光能破内心无明,所以不是色法体性的光明,而是智慧所现光明,因此说“佛光是智慧相”。
“如”字很关键。“如”是说称念无碍光如来,就能按佛光所具的妙力那样,破除无明,满足所愿。所以“称名时即遇光时”,名和义不离,至心称念“无碍光如来”时,无碍光就现在自心中作加持。
【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者。彼无碍光如来名号,能破众生一切无明,能满众生一切志愿。】
“想按无碍光如来名号的妙义,如实修行得到相应”原因就是“无碍光如来”名号能破众生一切无明,能满众生一切所愿。
总之,从佛智慧中随愿而起的光明能除众生无明,能满众生所愿,而“无碍光名号”中又含摄了光明妙德,以至心称念佛名号,就能破一切无明,满一切所愿。这样对佛光和名号的妙力有了认识,就会生起意愿,想如实修行和佛光相应。为此,修持五念门中的第二门——赞叹门。
下面断除疑惑。有两段内容:第一、指出称名不满所愿的原因;第二、断除“称名怎能满愿”的疑惑。
第一、指出称名不满所愿的原因。
【然有称名忆念,而无明犹在,而不满所愿者。何者。由不如实修行,与名义不相应故也。云何为不如实修行,与名义不相应。谓不知如来是实相身,是为物身。】
但很多人念佛,无明仍然存在,而没有实现心中的所愿,这是为什么?原因是没有如实修行,和如来名号的妙义不相应。
怎么是没有如实修行,和名号妙义不相应呢?回答有两重:(一)不了知如来是实相身、是为物身,因此不相应;(二)以信心不淳、信心不一、信心不相续,因此不相应。
(一)不了知如来是实相身、是为物身,因此不相应。
“实相身”,是法身。“为物身”,就是为利益众生从法身现起的报化两种色身。“物”是众生的意思。分开来说,为利益清净众生一到十地菩萨,就从法身中现起他受用报身;为利益不清净众生凡夫和声闻,就从法身中现起千百亿化身。总之,从如来无生无灭心性中所流现的无量无边的身相、光明、音声、神通变化、净土庄严,都是利益众生的妙相,叫做“为物身”。在“为物身”当中,有一种至极方便的法,就是名号。为什么说是至极方便呢?就因为一切众生都能修持、都能受益。这要知道,无量众生业障没有清净时,见不到佛的身相,这时如来就在众生前显现名号,众生只要持名就得到佛果觉的加持。
行者口称“无碍光如来”,“如来”是什么?如来是实相身、是为物身。看到在一个如来上说两个“身”,就知道这两个“身”不二,法、报、化三身不二,落到名号上,就是名号和实相不二,名号和佛果觉不二。为什么不二?因为:实相身是体,为物身是用,体是用的体,用是体的用,从没有离用的体,也没有离体的用,所以说不二。以这个原因,蕅益大师说:“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乃诸佛所行境界。”(这一声“阿弥陀佛”就是释迦本师在五浊恶世所证的无上果觉,现在以这果觉全体传给浊恶众生,这是诸佛所行境界。)又说:“光则横遍十方,寿则竖穷三际,横竖交彻,即法界体。举此体作弥陀身土,亦即举此体作弥陀名号。”(意思是,论光明是横着遍照十方,论寿量是竖着穷尽三际,横竖交彻,是法界体。就是以这无量光寿的法界体作弥陀色身和刹土,也是以这无量光寿的法界体作弥陀名号。)
行者不了知这个甚深义,虽然口里称“无碍光如来”,心中并没有信受名号即是佛的果觉,因此不肯全身靠倒,一心执持,导致没有相应。
(二)以信心不淳、信心不一、信心不相续,因此不相应。
【又有三种不相应。一者信心不淳,若存若亡故。二者信心不一,无决定故。三者信心不相续,余念间故。】
这三种不相应,用一句话说,就是由信心不足,和佛的果觉不相应。
信心不足有三种相:一是不淳厚,好像有一点、又好像没有,这样的信心很轻薄,不是深厚的信心;二是不专一,就是并没有决定的信受,心里夹有怀疑,还处在左顾右盼、摇摆不定的状态中,不是坚贞不二的信心;三是不相续,就是会被其它念头间断。
像这样信心不淳、不一、不相续,就不能和佛果觉完全相应。因此没有得到名号妙力应有的加持,即使有时起一些作用,也比较微弱。
【此三句,展转相成。以信心不淳,故无决定。无决定,故念不相续。亦可念不相续,故不得决定信。不得决定信,故心不淳。】
“展转相成”,是指这三句既可以由前前成立后后,也可以由后后成立前前。顺着说:以信心不淳厚,因此心就不决定;以心不决定,因此念就不相续。反着说,以念不相续,因此没得到决定的信;以没得到决定的信,因此信心不淳厚。
转过来,如果能念念相续,那就是一心坚贞不二。如果能一心坚贞不二,那就是淳厚的心。
对此有不同的解释,都是因人而异,没有什么矛盾。一种是让念佛的心念念相续,这样能辗转相续,逐渐就没有了别的心,只剩下这一念念佛的心,这就是专一的心。如果只是专一念佛的心,其它什么都不念,这个心就是淳厚的心。这样二六时中,唯佛是念,念得全心是佛,就一定和佛相应,志愿就能实现。
或者这样解释:首先对净土的经论广学深思,以这样的途径不断使信心深化,而达到念念相续。比如长期坚持闻思净土教义,认识会逐渐加深。如果能一段时间专门用功,在心力集中投入、思维得充分时,信心会变得更深更大。关键是长期护持住相续,不使它减弱、失坏,就像烧开水,要不停地烧,一直烧到沸点,就自然沸腾。信心也是修习到量,就发起决定的信;起了决定的信,信心就淳厚;有了淳厚的信,就跟佛相应;跟佛相应,就得佛力加持!
【与此相违,名与实修行相应,是故论主建言我一心。】
“与此相违”,就是了知如来是实相身、是为物身,以及具有淳厚的信心、专一的信心、相续的信心,这样持念佛名,就是“如实修行相应”,也就能破无明、满足所愿,因此论主立言: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
这是具有深义的。净土法门是仗佛果觉加持得生净土,而加持融入又凭“一心”,所以“一心”是修行净土的要点。天亲菩萨深明此道,所以一开始就提出“一心”二字,指明称名的关要是一心。
第二、断除“称名怎能满愿”的疑惑。
【问曰,名为法指,如指指月。若称佛名号,便得满愿者。指月之指,应能破暗。若指月之指,不能破暗。称佛名号,亦何能满愿耶。】
有人发问:名字是指示法的符号,就像手指指示月亮。如果只称念佛名号就能满愿,那指月的手指也应当能破黑暗。如果指月的手指不能破黑暗,念佛的名字又怎么能满愿?
这是不承认只称名号就能满愿。理由是:名字是随意安立的,比如对一个人可以叫他柱子、叫他大山、叫他大树,只是用一个代号表示他,好称呼他。而你说称名字就能破无明,乃至能满众生一切志愿,说得也太夸张!好像名字是万能的,什么都能做!你的手指指示月亮,手指会放光吗?会破暗吗?你口里说“火”字,能冒出红色的火焰吗?绝对不可能!所以名字不但没有无量的作用,连基本的作用也没有。你却说名字不但有作用,而且有无量的作用,这不是神话吗?
【答曰,诸法万差,不可一概。有名即法,有名异法。】
答:诸法千差万别,不可一概而论。名字有两种情况,一是名字即法,二是名字异法。“名字即法”,就是名字起到法的作用;“名字异法”,就是名字起不到法的作用。所以不能因为有“名字异法”的现象,就判定一切名字都不起法的作用,这样会犯“以偏概全”的错误。
【名即法者,诸佛菩萨名号,般若波罗蜜,及陀罗尼章句,禁咒音辞等是也。】
“名字即法”,就是诸佛菩萨的名号、“般若波罗蜜”这五个字、密咒、禁咒音辞等,不仅是名字,而且名字本身就是法。这些名号、密咒、经文等有不可思议的功能,能免难除障、增福开慧,得到种种暂时、究竟的利益,乃至成佛!这些在显密佛经里有很广的阐述。
【如禁肿辞云,日出东方,乍赤乍黄等句。假使酉亥行禁,不关日出,而肿得差。】
这是首先成立世间法中有“名字即法”。以浅比深,就知道佛名号更是“名字即法”了!
比如世间有一种禁肿辞,就是口里念“日出东方、乍赤乍黄”等句子(就是“太阳从东方出来,有时现红色,有时现黄色”等)。假使得肿病的人,在下午5到7点、晚上9到11点念这些句子,肿病就会好。这两个时辰本没有日出东方,这样的相在外界没有出现,但念“日出东方、乍赤乍黄”就起作用,就使得身上的肿消除。
【亦如行师对阵,但一切齿中诵临兵斗者皆陈列在前。行诵此九字,五兵之所不中。抱朴子谓之要道者也。】
又比如两军对阵时,只要军兵口里都念“临兵斗者皆陈列在前”这样九个字,五种兵器——矛、戟、弓、箭、戈就不会伤身,这是晋朝葛洪所著《抱朴子》里说到的用兵要道。
【又苦转筋者,以木瓜对火熨之则愈。复有人但呼木瓜名亦愈。吾身得其效也。】
又有人脖子或脚扭了筋,就用木瓜对着火烤热,然后放在扭筋的地方烫,就会好。如果没有木瓜,就用手对着火烤热,然后放在扭伤的地方按摩,口里说“木瓜、木瓜”也会好。昙公说:“我亲自试过,是有效果。”
《安乐集》里还讲了一例:有人被狗咬伤,把虎骨弄热按在被咬的地方,就会治好。如果当时没有虎骨,就把手弄热按在被咬的地方按摩,口里说:“老虎来!老虎来!”患者也会好。
【如斯近事,世间共知。况不可思议境界者乎。】
像这些很近的事世间都知道,既然世间名字都能起法的作用,何况万德洪名是不可思议的境界,哪里有“名非法”的道理呢!
【灭除药涂鼓之喻,复是一事。此喻已彰于前,故不重引。】
灭除药涂鼓的比喻也是一个例子。灭除是药的名字,打仗时把这种药涂在鼓上一擂鼓,鼓声传到的地方,身上的箭就被拔出,毒就消除。这就是“声音即法”。药没有涂在伤员身上,但听到“灭除药鼓”的声音就起作用。
【有名异法者,如指指月等名也。】
此外也有“名字异法”。就像以手指指着月亮,这是在指示“月亮”,但手指指着月亮时,手上并没有发光破除黑暗,这就是“名字异法”。虽然它表示月亮,但上面没有出现月亮的作用。
《往生论注讲记(十四)》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