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实贤(莲宗十一祖),字思齐,号省庵,常熟时氏子也。自少不茹荤。出家后,参念佛者是谁,有省。曰,吾梦觉矣。掩关真寂寺,三年,昼览藏文,晚课佛号。诣鄮山礼阿育王塔,尝以佛涅槃日,大合缁白,广修供养。燃指佛前,发四十八大愿,卒感舍利放光。作劝发菩提心文,以激厉四众,诵者多为涕下。
清朝实贤(省庵大师 莲宗十一祖),他是常熟时家的子弟,从小不吃荤。出家后参“念佛是谁”有省。一天他说:“我的梦醒了!”然后就在真寂寺闭关。三年当中,白天阅藏,晚上念佛。又到宁波礼阿育王塔。曾经在佛涅槃日,集合僧俗大众广修供养。在佛前燃指发四十八愿,感得佛舍利放光。当时作了名篇《劝发菩提心文》,激励四众弟子。读到这篇文章的人很多都流了眼泪。
十一年腊月八日,告弟子曰,明年四月,吾其去矣。遂掩关一室,日课佛名十万声。
十一年腊月八号,他对弟子说:“明年四月我要走了。”以后就在一间房里闭关,每天念佛十万声。
明年四月十二日,告众曰,月朔以来,再见西方三圣,其将往生乎。遂书偈辞众。明日,断食饮,敛目危坐。五更,具浴更衣。十四日,将午,面西寂然。送者麇至,忽张目曰,吾去即来。生死事大,各自净心念佛可矣。合掌连称佛名,遂逝,年四十九。(思齐大师遗稿,僧素风述。)
第二年四月十二,告诉大众:“月初以来,我再次见到西方三圣,是不是要往生了?”于是就写下偈子和大家辞别。第二天不再进饮食,闭目端坐。五更时,沐浴换好衣服。到十四号快中午时,面向西方,没有声息。送的人纷纷而至,大师忽然睁眼说:“我去了就来。生死事大!各自净心念佛就好!”然后合掌连称佛名而圆寂。世寿49岁。
清明悟,字丙元,黄州人。早岁,出家仁寿庵。受戒归元寺。遍参诸方,了悟心法,受嘱于皋亭佛日寺璇鉴和尚。历主吴江长庆、苏州珠明、石门崇庆、皋亭佛日诸寺。而归老于苏之龙兴。晚而精修净业,昼夜无间。
清朝明悟,黄州人。早年在仁寿庵出家,又在归元寺受戒。遍参各地善知识,了悟心法。在皋亭佛日寺璇鉴和尚前得受付嘱。历年主持长庆、珠明、崇庆、佛日等寺院,最后归老于苏州龙兴寺。晚年精修净土,昼夜无一刻间断。
乾隆十七年正月七日,寺中斋天,悟语众曰,诸公好住,吾于上元前当去矣。至十四日,作偈曰,山僧年望七,诸缘事已毕。自入涅槃门,不露真消息。遂取汤盥沐易衣,命众称佛名,至午而寂,年六十九。(僧鹤峰述)
乾隆十七年正月七号,寺院里斋天。明悟对大众说:“诸公好好住,我在上元前要走了。”到了十四号,作偈说:“山僧年望七,诸缘事已毕,自入涅槃门,不露真消息。”然后取来热水盥漱洗浴,换好衣服,让大众念佛名,到中午就圆寂了。69岁。
清德峻,字广闻,一字苍岩,苏州人。出家于城中妙隐庵。遍参诸方,承曹洞宗,住杭州回龙真寂寺。归而闭关盘溪小灵隐。
清朝德峻,苏州人。在苏州城里的妙隐庵出家,遍参诸方知识,传承曹洞宗的法脉。住在杭州回龙真寂寺。回来就在盘溪小灵隐闭关,前后数年精修净业,定中两次见佛。
先后数年,精修净业,定中,两度见佛。出关,遂造丈六弥陀像,刻净土或问,导人念佛。时赴众请,演瑜伽焰口,屡有征应。所得衬施,未尝启封。每出所藏,广修佛事。
出关后,造丈六弥陀佛像,又刻《净土或问》引人念佛。当时应大众祈请,施放瑜伽焰口,屡屡有感应。所得供养从没有起过封,每次都把积蓄拿出来广作佛事。
乾隆二十八年九月,微示喘疾。召诸学徒,环称佛名者七日。其日午后,命众诣殿焚香,沐浴易衣,端坐称佛名而逝,年八十五。(僧鹤峰述)
乾隆二十八年九月,略微有点哮喘。招集学徒环绕着称念佛号七天。
这一天下午,德峻让大家都到佛殿里去烧香。他沐浴完换好衣服,端坐着念佛走了。85岁。
清闻言,字超然,姓费,嘉兴桐乡人。幼不喜茹荤,好跏趺坐。七岁,入灵隐山祇园庵出家。为人淳朴。受具于云林寺硕揆志禅师,朝夕提策。言曰,某甲钝根,不善参究,唯知念佛耳。师曰,念佛亦可了生死。言依教奉行,精严戒律。二六时中,唯持佛名,弗问他事。
清朝闻言,嘉兴桐乡人。幼年不喜吃荤,喜欢结跏趺坐。7岁到灵隐山祇园庵出家,人很淳朴。在云林寺硕揆志禅师前受具足戒。当时师父早晚都策励他、点醒他,闻言说:“我根钝,不善参究,只知念佛。”师父说:“念佛也可以了生死。”从此闻言就依教奉行,精研戒律。二六时中,只持一句阿弥陀佛,不问其他事。
乾隆二年六月二日,忽召徒众,谓曰,我行矣,汝等念佛送我。即说偈曰,吾年七十七,世缘俱已毕。坐断两头关,得个真消息。且道如何是真消息聻。合掌,端坐而逝。(云林寺志)
乾隆二年六月二号,忽然招集徒众说:“我走了,你们念佛送我。”随后说偈:“吾年七十七,世缘俱已毕,坐断两头关,得个真消息。且道如何是真消息?”然后两手合掌,端坐而化。
清道彻,钱塘人。出家于半山岭安隐寺。初参崇福高旻诸老师,发明本有。已而专修净业。居杭州北门外四十里打饭桥,文殊庵中,结期闭关。室无长物,唯一几一单而已。甫数日,得疾,困甚。自奋曰,念佛正为生死,奈何以病辍耶,持佛名益切。俄而金光照室,光中佛为摩顶,病霍然愈。遂得念佛三昧,行住坐卧,了无异念。
清朝道彻,钱塘人。在半山岭安隐寺出家。最初参叩崇福、高旻诸禅师,发明本有。不久专修净业,在杭州北门外四十里打饭桥的文殊庵中结期闭关,屋里没有其他东西,只有一张桌子、一个床铺。闭关才几天就生病,非常艰难。自己奋发说:“我念佛正是为了了生死,怎么能因为生病而中断呢!”因此念佛更加恳切。一会儿,有金光照亮房屋,光明中佛给他摩顶,病霍然痊愈。由此证得念佛三昧,行住坐卧没有别的念头。
如是三年,以三月望出关。升座说法毕,谓众曰,吾将以七月望后西归,汝等可来送。及期,众咸集,彻方设盂兰盆会,众至,理前语。彻曰,有之,可止,少待。明日,延所善崇福僧,嘱以庵中住持。又明日,设斋别众。方午,入龛,瞑坐而逝。顷之复苏,谓众曰,与诸君远别,可无一言。娑婆之苦,不可说,不可说。极乐之乐,不可说,不可说。倘蒙记忆,但念阿弥陀佛,不久当相见。错过此生,轮转长夜,痛哉痛哉。语讫而逝,年四十八,事在乾隆十九年。(僧旅亭述)
闭关三年后,三月十五出关,升座说法。说完法后,又对大众说:“我要在七月十五后西归了,你们可以来送我。”到了这一天,大家都来了,道彻大师正在设盂兰盆会。大家重复他以前说过的话。道彻说:“是有这回事,你们可以留下来稍等一下。”第二天,请来他平时要好的崇福僧,嘱咐他住持寺庙。又过了一天,设斋和大众告别。刚到中午,自己就坐在龛中,闭着眼睛坐化了。一会儿又复活过来,对大家说:“跟大家远别,能没有一句话嘛!娑婆之苦不可说、不可说,极乐之乐不可说、不可说。如果记得我的话,就只念阿弥陀佛。不久我们会在净土再见面,错过此生,长夜轮转,太可悲痛!”说完就往生了,48岁。这是乾隆十九年的事。
清成注,字杲彻,姓郭,徐州铜山人。少出家。年二十,受具戒于宝华山。遍参诸方,嗣法于天童石吼彻公。已而专修净业。乾隆十二年,住苏州狮林寺。上南巡,幸其寺,敕名画禅。
清朝成注,徐州铜山人。少年时出家,20岁在宝华山受具足戒。遍参诸方知识,在天童寺石吼彻公处接法。以后专修净土。
乾隆十二年,住在苏州狮林寺。乾隆帝南巡,驾临寺院,给寺院赐号为“画禅”。
日率众四会唱佛名。往往烛跋香烬,众一一退散,注佛声不绝也。时应众请演瑜伽焰口,所得衬施,辄付监院,充修造费。未几,堂庑焕然,日恢其旧。
他每天率领大众四次集会唱念佛名,往往到灯烛燃尽、香烧完、大众都退下时,他还唱佛不断。当时应大众祈求,放瑜伽焰口,所得的供养都交给监院,充当修寺院的经费。不久,殿堂焕然一新,日益恢复起来。
中夜修大悲忏法,胁不至席。一日,方持佛名,木鱼堕地,忽有省。自是信口说偈,若夙习者。见居士问法者,辄曰,娑婆苦,盍从我西方去乎。三十四年四月,下痢,卧病顷之。一日,召侍者曰,扶我起坐,索橘饼汤饮之,正念而逝,年七十三。(画禅寺杂录,僧宏通述)
他每天中夜修大悲忏,从不躺下睡觉。有一天正持着佛名,木鱼掉在地上,忽然有省。从此随口说偈,就像过去曾学过一样。见到居士来问法,他就说:“娑婆苦,何不跟我一起去西方?”三十四年四月,得了痢疾,卧病在床有一阵子。有一天,招来侍者说:“扶我起来坐。”又要来橘饼汤喝完,就在正念分明中圆寂了。73岁。
清了庵,不详其所出。游历丛林,参究甚切。晚修净业。至汉口,安单栖隐寺。居人严氏买园奉之。顷之,得疾,谓严氏曰,可归我江南。严氏具舟,送至金山,复归江宁某寺。
清朝了庵,不清楚他的出身。曾经游历丛林,参究很切实。晚年修持净业。到了汉口,在栖隐寺安单。当地居民严氏买园供养他。不久他生病,对严氏说:“可以送我回江南了。”严氏准备了船,送他到金山,又送回江宁某寺院。
一日,积薪于庭,坐其上,连称阿弥陀佛。召众举火,众莫应。促之,或授以炷香。取向鼻间吹之,火从鼻出,燃面门,肉片片落。唱佛声不绝,而火益炽。隐隐闻佛声向空西迈,顷之乃寂。遗令其徒磨骨为粉,饲江鱼,结净土缘,其徒从之。(僧旅亭述)
有一天,他在庭院里堆好柴,坐在柴上,连声称阿弥陀佛。招来大家点火,大家没答应。他就催促赶紧点火,有人交给他一炷香,他取来往鼻孔一吹,火就从鼻孔里出来,烧到面门,肉一片片地烧落,唱佛的声音不断绝。火更加…
《净土圣贤的传记(十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