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生到这宝帐里。”这样他就醒来。
遂即睡寤复更作梦。在池北岸。见观世音菩萨。面向北方。垂脚而坐。此僧遂以手捧菩萨足。头上载之。见足下有千辐轮相。其菩萨身作阎浮檀金色也。忽然睡觉。
又做梦,在宝池的北岸见到观音菩萨,脸朝北方,垂脚而坐。他就用手捧着菩萨的脚放在自己头上,见菩萨脚底有千辐轮相,菩萨身体作阎浮檀金色。忽然间醒来。
更复作梦。於池南面。向西而立。自池已西。总皆是大水。满中莲华。忽见阿弥陀佛从西而来。至此僧前。此僧头面着地礼拜。礼拜讫。即於佛前。胡跪合掌请云。娑婆世界众生。依经修行。得生世尊国不也。佛即答云。善男子。一切众生。但修净土行者。并生我国。勿生疑也。
又做梦自己在宝池的南边朝着西方站着。整个水池往西看,全部是大水,里面充满了莲花。忽然间,见到阿弥陀佛从西边过来,到了他面前。他就头面着地礼拜佛,拜完在佛前胡跪合掌请问:“娑婆世界的众生依照经典修行,能不能生到世尊您的国土?”佛回答他:“善男子!一切众生只要修净土行,就都生到我的国土中,不必怀疑。”
又此僧复於别夜梦见。自身在娑婆世界。回头向西而望。见弥陀佛土平坦如镜。见娑婆世界。唯是山川。东西而别。向南而望。见南坪。川中有十五个宝帐向西而去。余者皆是七宝。唯中央一个。是其白银帐。帐之下皆有音乐。歌咏赞叹。
又有一夜,梦到自己在娑婆世界,回头向着西方看,见到阿弥陀佛的国土平坦如镜,又见娑婆世界只是山川。这样看了,东西的世界有差别;向南边看,见到南坪川中有十五个宝帐往西边走。这些宝帐其它都是七宝所成,只有中间一个是白银的宝帐。这些宝帐下有音乐声在歌咏赞叹。
此僧问云。此是何帐。帐下人答云。此是并往生人也。此僧欢喜。踊身在空。飞向西去。少时还住也。又於别夜梦见。在一佛堂中。正当佛前。有一僧。名曰法藏。御一大车。就佛堂内。迎令上车。载向西而去也。法藏者。即阿弥陀佛也。车者。四十八大愿也。
他就问:“这是什么宝帐?”帐幔下的人回答:“这都是往生的人。”他很欢喜,就踊身在虚空中向西飞去。不多久还是站着。
又在另一夜,梦见在一个佛堂里,佛前有一位出家僧人,名叫法藏,驾驭一辆大车,迎接他上车,运载着就往西边走了。法藏就是阿弥陀佛,车就是四十八愿。
又於别夜梦见。自身坐百宝莲花王座。面向南方。垂脚而坐。成正觉也。又於别夜梦见。释迦如来。共文殊师利。住此僧前。赞法花经也。
又在一夜,梦见自己坐在百宝莲花王座上,脸朝南方,垂脚而坐,成就正觉。
又有一夜,梦见释迦如来和文殊菩萨站在他面前,赞叹《法华经》。
又於别夜梦见。有三大道。直向西方。第一道上。唯是僧尼。第二道上。并是俗人。杂有男女。第三道上。唯有一僧。皆向西而去。云皆是往生人也。(唐迦才大师《净土论》)
又有一夜,梦见三条大道直接通向西方,第一条道上只是出家僧尼,第二条道上还有世俗的人,第三条道上只有一位僧人。这三条道上的人都往西边走,听说这些全是往生的人。这都是方启法师的梦境。(唐迦才大师《净土论》)
普明。姓卫。蒲州安邑人。年十三出家。周游肆席。大业四年。召入大禅定道场。武德元年。住蒲州仁寿寺。每日常诵戒本一遍。金刚般若二十遍。六时礼忏。所有善根。回向净土。如是终其身。凡造檀像数十龛。写金刚般若千余部。讲涅槃八十余遍。摄论胜鬘诸经论。不记其数。年八十六。卒于住寺(续高僧传)。
唐朝普明,蒲州安邑人,13岁出家。当时他到处游历讲席。大业四年,召请入大禅定道场。武德元年,住在蒲州仁寿寺。平常每天诵一遍戒本、二十遍《金刚经》、六时礼拜忏悔,所有的善根都回向往生净土。他的一生就是这样修行的。
他总的造了栴檀佛像几十龛,写了《金刚经》一千多部,讲《涅槃经》八十多遍,讲《摄论》、《胜鬘论》等经论不计其数。86岁,在自己所住的寺院圆寂。
德美。姓王。清河临清人。年十六出家。十九剃染。隋开皇中。观化京师。受持戒律。日以礼忏为务。常诵万五千佛名。大业中。住京师慧灵寺。普兴福业。多诸感应。
唐朝德美,清河临清人。16岁出家,19岁剃染。隋朝开皇年间,他到京师游历,受持戒律。每天以礼拜、忏悔为日课,常念诵一万五千佛名。大业年间,住在京师慧灵寺,做了很多福业,感应也很多。
唐武德初。居会昌寺。于院西造忏悔堂。行般舟三昧。终夏不坐。或止口过。三年不言。或行不轻。通礼七众。断绝世想。专念西方。持佛号终身不辍。贞观十一年十二月。忽合掌念佛而卒。年六十三(续高僧传)。
唐朝武德初年,住在会昌寺,在寺院西边建忏悔堂,行般舟三昧,一个夏季不坐不卧,行持长行三昧。或者止息口过,三年禁语不说话。或者行不轻行(就是行持“恭敬不轻慢”的行为),对佛教七众弟子都行礼敬。而且他断绝世间想,专一念想西方,执持佛号终生不间断。(断绝世间想:就是对世间的名利、享受、家庭、财产等断绝了想念的心,一心一意想西方。)
贞观十一年十二月,忽然合掌念佛往生。63岁。
慧满。姓梁。雍州长安人。七岁出家。明慎威仪。游讲四方。贞观中奉敕住宏济寺。专宏律训。奖劝僧徒。尝愿生安养。浴僧为业。贞观十六年四月二十日。微疾。自知将尽。出所用物。尽归常住。正坐绳床。召寺众诀别而终。年七十五(续高僧传)。
唐朝慧满,雍州长安人。7岁就出家。他行、住、坐、卧四威仪中,谨慎防护自心,正念分明。而且到各地游历讲法。
贞观年间,奉皇帝的诏令,住在宏济寺,专门弘扬戒律,劝励僧人。曾经发愿往生西方,以浴僧为福业(就是他平时开浴室,供应出家人洗浴,来积累福德。)。
贞观十六年四月二十号,有一点病。自己知道要走,就把所有的财物拿出来供养常住。然后坐在床上,召集大众,和大家告别就往生了。75岁。
神素。姓王。安邑鸣条人。少兴道杰齐名。每相携问道。游学讲肆。大业四年。杰公停讲素继之。讲阿毗昙成实论。共六十余座。贞观二年。主栖岩。十七年二月二十三日卒于山。年七十二。
唐朝神素,安邑鸣条人。少年时和道杰齐名。每次都和道杰一起结伴寻师访道,也参与各种讲席。
大业四年,道杰师停止讲法,神素继任法席。他讲《阿毗昙》、《成实论》总共六十多座。贞观二年,主持栖岩寺。十七年二月二十三号,在山上圆寂。72岁。
素一生行业。属想西方。临终日。召大众与别。跏趺正坐。令读观音经两遍。一心静听。自称南无阿弥陀佛。如是五六声。又令一人唱余人和。迄夜。端坐俨然。视之逝矣。是夕仁寿寺智宽法师夜坐。如见素来告别。嘱以护持正法。报如来恩。及旦。始知素示寂云(续高僧传)。
神素一生的行业就是专注观想西方。到他临终这一天,召集大众和大家告别。然后结跏趺坐,端身正坐,让大家念两遍《观音经》,他一心静听。自己口里念“南无阿弥陀佛”,念了五、六声,又叫一个人念佛、其他人在旁边唱和。直到晚上,他还庄重地端坐。大家近前仔细看,已经往生了。
这天晚上,仁寿寺的智宽法师夜里打坐,好像见到神素来告别,嘱咐他护持正法、报如来恩。到了早晨才知道神素圆寂了。
明瞻。姓杜。恒州石邑人。少有超世之志。年十七。州县举为进士。不就。投飞龙山应觉寺出家。隋初。居京师。屡主法座。唐贞观初。诏入内殿。升御床。食讫。广论明君御世之术。以慈护为宗。上大悦。下诏年三月六。普断屠杀。并于行陈之所。广建佛寺。瞻私以施物。岁饭千僧。书写大乘经论。
唐朝明瞻法师,恒州石邑人,少年时就有超尘离世的志愿。17岁,州县推举他做进士。他不去,自己到飞龙山应觉寺出家。隋朝初年,住在京师,多次主持法席。
唐朝贞观初年,唐太宗诏令他入内殿。他升座坐在御床上,吃完饭就跟唐太宗广谈明君治理世间,要以慈心护生为宗旨。太宗皇帝听了很高兴,下诏每年的“年三月六”(就是每年正月、五月、九月三个斋月,以及每个月的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和月底两天,这六个斋日)天下普断屠杀,而且在各处广建佛寺。明瞻每年把所得的供养财物供养千僧,书写大乘经论。
后入太乙山智炬寺而隐焉。晚岁。刻志安养。或讥其迟暮。瞻曰。十念功成。犹得见佛。吾何虑乎。贞观二年冬。遇疾。自知时至。就京邑兴善寺。设斋别众。时仆射房元龄杜如晦皆与焉。
后来他入太乙山智炬寺隐居。晚年立志求生极乐世界。有人笑话他:“你都这么老了。”他说:“十念功成都能见佛,我担心什么!”
贞观二年冬天,遇到生病,自知时至。就在京城兴善寺设斋跟大众告别。当时的名大臣房玄龄、杜如晦都来参加。
即日返智炬寺。观想西方。竭诚不替。十月二十七日。忽告侍者曰。佛来也。须臾又云。二大菩萨亦至。吾于观经。成就第十二观。余者不了。今见善相。当逝矣。怡然合掌而化。年七十(续高僧传佛祖统纪)。
他在当天回到智炬寺,观想西方,竭诚不断。十月二十七号,忽然告诉侍者说:“佛来了!”很快又说:“两大菩萨也来了!我于《观经》成就了十二观,别人不知道。我现在见了好相,我要走了。”说完很欢喜地合掌坐化,70岁。
元会。字怀默。姓席。京兆樊川人。年十二。欣志捐俗。出家海觉寺为总法师弟子。落发后。即预讲席。专志涅槃。义解通释。造涅槃义章四卷。时新建慈悲寺。延会为寺主。讲扬经教。接引后学。
唐朝元会,京兆樊川人,12岁就欣然舍弃世俗,在海觉寺出家,是总法师的弟子。落发后,参与讲席,专心致志地研习《涅槃经》。他对《涅槃经》的义理做解释,造了《涅槃义章》四卷。当时有新建的慈悲寺请元会作寺院主持,讲经弘教…
《净土圣贤的传记(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