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聖賢的傳記(叁)▪P2

  ..續本文上一頁生到這寶帳裏。”這樣他就醒來。

  遂即睡寤複更作夢。在池北岸。見觀世音菩薩。面向北方。垂腳而坐。此僧遂以手捧菩薩足。頭上載之。見足下有千輻輪相。其菩薩身作閻浮檀金色也。忽然睡覺。

  又做夢,在寶池的北岸見到觀音菩薩,臉朝北方,垂腳而坐。他就用手捧著菩薩的腳放在自己頭上,見菩薩腳底有千輻輪相,菩薩身體作閻浮檀金色。忽然間醒來。

  更複作夢。於池南面。向西而立。自池已西。總皆是大水。滿中蓮華。忽見阿彌陀佛從西而來。至此僧前。此僧頭面著地禮拜。禮拜訖。即於佛前。胡跪合掌請雲。娑婆世界衆生。依經修行。得生世尊國不也。佛即答雲。善男子。一切衆生。但修淨土行者。並生我國。勿生疑也。

  又做夢自己在寶池的南邊朝著西方站著。整個水池往西看,全部是大水,裏面充滿了蓮花。忽然間,見到阿彌陀佛從西邊過來,到了他面前。他就頭面著地禮拜佛,拜完在佛前胡跪合掌請問:“娑婆世界的衆生依照經典修行,能不能生到世尊您的國土?”佛回答他:“善男子!一切衆生只要修淨土行,就都生到我的國土中,不必懷疑。”

  又此僧複於別夜夢見。自身在娑婆世界。回頭向西而望。見彌陀佛土平坦如鏡。見娑婆世界。唯是山川。東西而別。向南而望。見南坪。川中有十五個寶帳向西而去。余者皆是七寶。唯中央一個。是其白銀帳。帳之下皆有音樂。歌詠贊歎。

  又有一夜,夢到自己在娑婆世界,回頭向著西方看,見到阿彌陀佛的國土平坦如鏡,又見娑婆世界只是山川。這樣看了,東西的世界有差別;向南邊看,見到南坪川中有十五個寶帳往西邊走。這些寶帳其它都是七寶所成,只有中間一個是白銀的寶帳。這些寶帳下有音樂聲在歌詠贊歎。

  此僧問雲。此是何帳。帳下人答雲。此是並往生人也。此僧歡喜。踴身在空。飛向西去。少時還住也。又於別夜夢見。在一佛堂中。正當佛前。有一僧。名曰法藏。禦一大車。就佛堂內。迎令上車。載向西而去也。法藏者。即阿彌陀佛也。車者。四十八大願也。

  他就問:“這是什麼寶帳?”帳幔下的人回答:“這都是往生的人。”他很歡喜,就踴身在虛空中向西飛去。不多久還是站著。

  又在另一夜,夢見在一個佛堂裏,佛前有一位出家僧人,名叫法藏,駕馭一輛大車,迎接他上車,運載著就往西邊走了。法藏就是阿彌陀佛,車就是四十八願。

  又於別夜夢見。自身坐百寶蓮花王座。面向南方。垂腳而坐。成正覺也。又於別夜夢見。釋迦如來。共文殊師利。住此僧前。贊法花經也。

  又在一夜,夢見自己坐在百寶蓮花王座上,臉朝南方,垂腳而坐,成就正覺。

  又有一夜,夢見釋迦如來和文殊菩薩站在他面前,贊歎《法華經》。

  又於別夜夢見。有叁大道。直向西方。第一道上。唯是僧尼。第二道上。並是俗人。雜有男女。第叁道上。唯有一僧。皆向西而去。雲皆是往生人也。(唐迦才大師《淨土論》)

  又有一夜,夢見叁條大道直接通向西方,第一條道上只是出家僧尼,第二條道上還有世俗的人,第叁條道上只有一位僧人。這叁條道上的人都往西邊走,聽說這些全是往生的人。這都是方啓法師的夢境。(唐迦才大師《淨土論》)

  普明。姓衛。蒲州安邑人。年十叁出家。周遊肆席。大業四年。召入大禅定道場。武德元年。住蒲州仁壽寺。每日常誦戒本一遍。金剛般若二十遍。六時禮忏。所有善根。回向淨土。如是終其身。凡造檀像數十龛。寫金剛般若千余部。講涅槃八十余遍。攝論勝鬘諸經論。不記其數。年八十六。卒于住寺(續高僧傳)。

  唐朝普明,蒲州安邑人,13歲出家。當時他到處遊曆講席。大業四年,召請入大禅定道場。武德元年,住在蒲州仁壽寺。平常每天誦一遍戒本、二十遍《金剛經》、六時禮拜忏悔,所有的善根都回向往生淨土。他的一生就是這樣修行的。

  他總的造了栴檀佛像幾十龛,寫了《金剛經》一千多部,講《涅槃經》八十多遍,講《攝論》、《勝鬘論》等經論不計其數。86歲,在自己所住的寺院圓寂。

  德美。姓王。清河臨清人。年十六出家。十九剃染。隋開皇中。觀化京師。受持戒律。日以禮忏爲務。常誦萬五千佛名。大業中。住京師慧靈寺。普興福業。多諸感應。

  唐朝德美,清河臨清人。16歲出家,19歲剃染。隋朝開皇年間,他到京師遊曆,受持戒律。每天以禮拜、忏悔爲日課,常念誦一萬五千佛名。大業年間,住在京師慧靈寺,做了很多福業,感應也很多。

  唐武德初。居會昌寺。于院西造忏悔堂。行般舟叁昧。終夏不坐。或止口過。叁年不言。或行不輕。通禮七衆。斷絕世想。專念西方。持佛號終身不辍。貞觀十一年十二月。忽合掌念佛而卒。年六十叁(續高僧傳)。

  唐朝武德初年,住在會昌寺,在寺院西邊建忏悔堂,行般舟叁昧,一個夏季不坐不臥,行持長行叁昧。或者止息口過,叁年禁語不說話。或者行不輕行(就是行持“恭敬不輕慢”的行爲),對佛教七衆弟子都行禮敬。而且他斷絕世間想,專一念想西方,執持佛號終生不間斷。(斷絕世間想:就是對世間的名利、享受、家庭、財産等斷絕了想念的心,一心一意想西方。)

  貞觀十一年十二月,忽然合掌念佛往生。63歲。

  慧滿。姓梁。雍州長安人。七歲出家。明慎威儀。遊講四方。貞觀中奉敕住宏濟寺。專宏律訓。獎勸僧徒。嘗願生安養。浴僧爲業。貞觀十六年四月二十日。微疾。自知將盡。出所用物。盡歸常住。正坐繩床。召寺衆訣別而終。年七十五(續高僧傳)。

  唐朝慧滿,雍州長安人。7歲就出家。他行、住、坐、臥四威儀中,謹慎防護自心,正念分明。而且到各地遊曆講法。

  貞觀年間,奉皇帝的诏令,住在宏濟寺,專門弘揚戒律,勸勵僧人。曾經發願往生西方,以浴僧爲福業(就是他平時開浴室,供應出家人洗浴,來積累福德。)。

  貞觀十六年四月二十號,有一點病。自己知道要走,就把所有的財物拿出來供養常住。然後坐在床上,召集大衆,和大家告別就往生了。75歲。

  神素。姓王。安邑鳴條人。少興道傑齊名。每相攜問道。遊學講肆。大業四年。傑公停講素繼之。講阿毗昙成實論。共六十余座。貞觀二年。主棲岩。十七年二月二十叁日卒于山。年七十二。

  唐朝神素,安邑鳴條人。少年時和道傑齊名。每次都和道傑一起結伴尋師訪道,也參與各種講席。

  大業四年,道傑師停止講法,神素繼任法席。他講《阿毗昙》、《成實論》總共六十多座。貞觀二年,主持棲岩寺。十七年二月二十叁號,在山上圓寂。72歲。

  素一生行業。屬想西方。臨終日。召大衆與別。跏趺正坐。令讀觀音經兩遍。一心靜聽。自稱南無阿彌陀佛。如是五六聲。又令一人唱余人和。迄夜。端坐俨然。視之逝矣。是夕仁壽寺智寬法師夜坐。如見素來告別。囑以護持正法。報如來恩。及旦。始知素示寂雲(續高僧傳)。

  神素一生的行業就是專注觀想西方。到他臨終這一天,召集大衆和大家告別。然後結跏趺坐,端身正坐,讓大家念兩遍《觀音經》,他一心靜聽。自己口裏念“南無阿彌陀佛”,念了五、六聲,又叫一個人念佛、其他人在旁邊唱和。直到晚上,他還莊重地端坐。大家近前仔細看,已經往生了。

  這天晚上,仁壽寺的智寬法師夜裏打坐,好像見到神素來告別,囑咐他護持正法、報如來恩。到了早晨才知道神素圓寂了。

  明瞻。姓杜。恒州石邑人。少有超世之志。年十七。州縣舉爲進士。不就。投飛龍山應覺寺出家。隋初。居京師。屢主法座。唐貞觀初。诏入內殿。升禦床。食訖。廣論明君禦世之術。以慈護爲宗。上大悅。下诏年叁月六。普斷屠殺。並于行陳之所。廣建佛寺。瞻私以施物。歲飯千僧。書寫大乘經論。

  唐朝明瞻法師,恒州石邑人,少年時就有超塵離世的志願。17歲,州縣推舉他做進士。他不去,自己到飛龍山應覺寺出家。隋朝初年,住在京師,多次主持法席。

  唐朝貞觀初年,唐太宗诏令他入內殿。他升座坐在禦床上,吃完飯就跟唐太宗廣談明君治理世間,要以慈心護生爲宗旨。太宗皇帝聽了很高興,下诏每年的“年叁月六”(就是每年正月、五月、九月叁個齋月,以及每個月的初八、十四、十五、二十叁和月底兩天,這六個齋日)天下普斷屠殺,而且在各處廣建佛寺。明瞻每年把所得的供養財物供養千僧,書寫大乘經論。

  後入太乙山智炬寺而隱焉。晚歲。刻志安養。或譏其遲暮。瞻曰。十念功成。猶得見佛。吾何慮乎。貞觀二年冬。遇疾。自知時至。就京邑興善寺。設齋別衆。時仆射房元齡杜如晦皆與焉。

  後來他入太乙山智炬寺隱居。晚年立志求生極樂世界。有人笑話他:“你都這麼老了。”他說:“十念功成都能見佛,我擔心什麼!”

  貞觀二年冬天,遇到生病,自知時至。就在京城興善寺設齋跟大衆告別。當時的名大臣房玄齡、杜如晦都來參加。

  即日返智炬寺。觀想西方。竭誠不替。十月二十七日。忽告侍者曰。佛來也。須臾又雲。二大菩薩亦至。吾于觀經。成就第十二觀。余者不了。今見善相。當逝矣。怡然合掌而化。年七十(續高僧傳佛祖統紀)。

  他在當天回到智炬寺,觀想西方,竭誠不斷。十月二十七號,忽然告訴侍者說:“佛來了!”很快又說:“兩大菩薩也來了!我于《觀經》成就了十二觀,別人不知道。我現在見了好相,我要走了。”說完很歡喜地合掌坐化,70歲。

  元會。字懷默。姓席。京兆樊川人。年十二。欣志捐俗。出家海覺寺爲總法師弟子。落發後。即預講席。專志涅槃。義解通釋。造涅槃義章四卷。時新建慈悲寺。延會爲寺主。講揚經教。接引後學。

  唐朝元會,京兆樊川人,12歲就欣然舍棄世俗,在海覺寺出家,是總法師的弟子。落發後,參與講席,專心致志地研習《涅槃經》。他對《涅槃經》的義理做解釋,造了《涅槃義章》四卷。當時有新建的慈悲寺請元會作寺院主持,講經弘教…

《淨土聖賢的傳記(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