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随念三宝经▪P7

  ..续本文上一页身--以作将来修行正道之基础,或引导趣入正轨、纳入菩提之道,最终令趣三种菩提安乐涅槃城。在渡过轮回痛苦大海的航行中,谋求共同利益的商主,率领三乘商队,趣入安乐的宝洲。出有坏佛陀就是带领众生进入解脱涅槃城的商主,此即称其为往涅槃城者之商主。

  庚二、(现导师事业之相)分三:辛一、显佛意业;辛二、显佛语业;辛三、显佛身业。

  辛一、显佛意业

  妙智无量,辩才难思。

  妙智无量一句,申明佛陀调化利益众生的方便主要是以十力妙智显现。佛陀度化有情,宣讲佛法,具备四无碍智--法无碍智、义无碍智、词无碍智、辩才无碍智;从智慧体性不同方面而分有五智功德--法界体性智、大圆境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佛陀具备业异熟智力,又称三世业报智力,佛能如实了知一切众生三世因果业报处。观待所缘境,有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如来妙智无量,于一切所知,如观掌中菴摩罗果。若将一切佛智归纳,则皆摄于自然智慧本性中。此一智慧,与时空所摄一切所知法界量等齐无边。依靠比喻、筹量、推理等方式,无论何时亦无法测其边际--此即妙智无量。

  如是获得不可思议智慧,佛陀示现文句无量辩才无碍,有情无量分析疑义无碍两方面辩才功德。佛于无量劫,自一词一义,宣演开示,滔滔不绝,亦难言尽--此即辩才难思。经中云:"诸趣有情语言异,一时纷纭祈问佛,刹那了知诸心声,法语一句随类解。"佛依四无畏,于大众中作狮子吼,宣示无量法门。

  辛二、显佛语业

  语言清净,音声和美。

  语言清净一句,申明佛陀语业远离一切过失--远离虚诳不实语业过失、远离令闻者毛骨悚然等言说过失、远离声音不美等音韵过失。佛陀语业,从文句与意义而言,无有任何过失。佛说法之声,圆润和雅,柔逸委婉,支分功德犹若大海。此即音声和美。

  佛语调化,令众生相续暂生喜悦,最终赐予究竟利乐。《宝性论》中云:"略言于此之世间,天人王侯乐之因,全然遍于此世间,皆赖佛语而显现。"《华严经》中云:"又放光明名妙音,此光开悟诸菩萨,能令三界所有声,闻者皆是如来音……普使世间闻佛音,是故得成此光明。"《一百五十颂》中云:"观尊面可爱,从彼闻此等,极和美言音,如月注甘露。尊语能静息,贪尘如雨云,拔除嗔毒蛇,等同妙翅鸟。摧坏极无知,翳障如日光,由摧我慢山,故亦等金刚。见义故无欺,无过故随顺,善缀故易解,尊语具善说。且初闻尊语,能夺闻者意,次若正思维,亦除诸贪痴。庆慰诸匮乏,亦放逸者归,令乐者厌离,尊语相称转。能生智者喜,能增中者慧,能摧下者翳,此语利众生。"

  辛三、显佛身业

  观身无厌,身无与等。

  观身无厌一句,申明佛陀一一身分殊妙端严,能悦众心,仰瞻无厌。如赞云:"相庄严尊身,殊妙眼甘露,如无云秋空,以星聚庄严。能仁具金色,法衣端严覆,等同金山顶,为霞云萦绕。尊怙无严饰,面轮极光满,离云满月轮,亦莫能及此。尊口妙莲花,与莲日开放,蜂见疑莲华,当如悬索转。尊面具金色,洁白齿端严,如净秋月光,照入金山隙。应供尊右手,为轮相殊饰,由以手安慰,生死所怖人。能仁游行时,双足如妙莲,印画此地上,莲华何能严。"众生见佛,目不他盼。宛若从未曾见,灿然而现,欢喜无比。众生仰视佛身,观瞻尊颜,心无厌足。

  身无与等一句,申明佛身尊胜无比之功德。佛一毛孔和所发一光,能悦意世间、压伏世间一切"圆满"者。任何有情无能与其相匹敌。佛陀于一切时空六趣有情,随应化现,以相同身色、身行和语言而为说法。众生一见如来之身,身心剧苦犹如梦醒,无余遣除。此类示现功德事迹,在经典中有叙述。

  丁二、(自利断证圆满相)分二:戊一、断圆满相;戊二、证圆满相。

  戊一分二:己一、佛于轮回无染;己二、自性超越世间。

  己一、佛于轮回无染

  不染诸欲,不染众色,不染无色。

  此三句申明佛陀于三界利益有情,出淤泥而不染之功德。

  佛于欲界,母胎降生,相应世间,游舞示现。佛虽安住欲界,然不起欲界贪欲等烦恼,亦不被欲界有情邪行所污。宛若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此即不染诸欲。虽然佛陀于色界,现前安住四种禅定,但佛智不味著禅定之乐,不爱著四禅定生处与四禅功德--此即不染众色。

  佛陀现前无色界禅定,而不味著无色界禅定之乐。因无色界有情无有身业和语业,因此佛不住于无色界--此即不染无色。

  己二、(自性超越世间)分二:庚一、超越痛苦之果;庚二、超越集谛之因。

  庚一分二:辛一、略说;辛二;广述。

  辛一、略说

  解脱众苦。

  佛陀已然根除爱染之种,消除一切痛苦,此即解脱众苦。

  辛二、广述

  善脱诸蕴,不成诸界,防护诸处。

  三界一切有漏法皆为苦性。痛苦的基源,就是五蕴,十八界、十二处。《入中论》中云:"蕴自相谓苦,界性如毒蛇,佛说十二处,是众苦生门。"由此解脱之相,即为善脱诸蕴--佛陀断尽一切依靠有漏法所生的苦法--五蕴之法。

  十八界是各自执持相应所缘之种。也就是说,众生依六根产生六识,于六境分别而起爱执。佛远离一切生灭戏论,则称其为不成诸界。

  有情依外之六处--色声香味触法为所缘,依内之六处--眼耳鼻舌身意为助缘,生起六识,此即是"处"。佛以寂灭戏论的本然自性,于诸处起迁无动,不随杂染,则称其为防护诸处。

  未能防护诸处的众生,眼见色法对悦意者则感生欢喜,滋生贪染之心;对不悦意者则感生痛苦,滋生嗔恨之火;对悦意非悦意者感生舍受,滋生愚痴之心。总之,虽然外现五蕴、十八界、十二处众多之相,但是,佛陀已然超越所有蕴、界、处等相,是一切智慧之身。因此,不净五蕴等自性何时亦无有。

  庚二、超越集谛之因

  永断诸结,脱离热恼,解脱爱染,越众瀑流。

  前二句是从作用二言,后二句是从体相而言。

  烦恼是"结缚"之相,"结"即是烦恼。三界轮回所缠缚的烦恼结,愈系愈紧。佛陀用无我之智慧宝剑,力断诸结,此即是永断诸结、解脱爱染。感受热恼,产生痛苦,被愚痴和无明等烦恼所牵引,毫无自主,趣入轮回,犹如瀑流,一泻千里--佛陀于此脱离热恼、越众瀑流。此四句所示烦恼前后关系以后句为因,前句为果:以"爱染"--烦恼之生门"打系"未遇外境的烦恼"结";被愚痴"瀑流"--烦恼之起门所冲漂,生起已遇外境的"热恼"。简而言之,以爱染打结,身心被缚;被愚痴瀑流所漂溺而成热恼--佛陀于此两层因果中获得解脱自在。

  戊二、(证圆满)分三:己一、体相;己二、功德;己三、作用。

  己一分二:庚一、广大方面;庚二、甚深方面。

  庚一、广大方面

  妙智圆满;

  二十一聚无漏法(即三十七菩提分法、四无量心、八解脱、九次第定、十遍处、八胜处、无诤、愿智、六神通、四无碍解、一切种清净、十自在、十力、四无畏、三不护、三念住、不忘失不越时、永害随眠永断二障、大悲心、十八不共法、一切种智)所摄一切智慧,佛无余具备,此即妙智圆满。

  庚二、甚深方面

  住去、来、今诸佛世尊所有妙智;

  佛陀与三世一切善逝如来,密意非一非异,法界智慧无二,具大平等性,于自然智慧之中安住--此即是住去、来、今诸佛世尊所有妙智。

  己二、功德

  不住涅槃,住真实际。

  佛陀了证轮回涅槃无二平等,与大悲心无离无合,也就是智不住生死,悲不住涅槃。因此,佛不住小乘寂灭涅槃,则称其为不住涅槃。

  佛不安住在小乘执于涅槃方面,于一切时空涵摄的所有世界,恒时常住--此即成为利乐有情之因。然而,佛之自性,于三世平等法界或真实际刹那不动,则称其为住真实际。

  己三、作用

  安住遍现一切有情之地。

  佛陀不住于轮回和涅槃。轮涅平等之智就是了义出有坏如来的智慧身或金刚身。若从不同方面区分,则有二身、三身和四身等诸般分类。而于世间与出世间一切刹土,成为无尽利乐之因。于此安住,坚不可摧,恒常周遍,任运自在,此即是善逝如来之相。佛陀遍观从普通有情直至十地金刚喻定之间的大菩萨有情,无余而现,则称其为安住遍现一切有情之地。

  丙三、摄义

  是为如来正智殊胜功德。

  如来功德无量,难以言表。出有坏如来具足无欺真实智慧殊胜功德。

  若用世俗名言量去衡量,如是佛陀不可思议智慧身,一切时空中,是永恒坚固不可毁坏的金刚之性,是任运利乐无尽的宝藏。若用胜义量去衡量,佛陀不可思议智慧身,远离常与无常一切戏论。正因为真实义中超越一切戏论,善逝密义周遍永恒,任运难思。此即是为如来正智殊胜功德。《宝性论》中云:"无为任运成,非他缘能证,智慧势和具,二利具足佛。"此中道理以事势理成立,否则无法成立。在以事势理论观察佛陀无量功德之后,欲想生起信心,可详见于具德龙树所著《中观根本颂》。

  佛陀了达一切所知法,自性本空。无量时间与无边空间,自性不成,能于一刹那和一微尘之中无余容纳。一切时空所有相法,显现无时平等。远离四边智慧之身与一切诸佛大等无二--此即了义皈依。

  以此加持力,自现中佛陀三身事业何时亦无间断。对此功德定要了知,并于相续生起坚固信心。《中观根本颂》中云:"如来过戏论,而人生戏论,戏论破慧眼,是皆不见佛。如来所有性,即是世间性,如来无有性,世间亦无性。"若能如实了知此义,则是真正随念法身佛--是一切随念之王。

  向佛陀作一次祈祷、一次礼拜,供养一朵鲜花,或以恭敬心念诵一句圣号,或以迷乱心偶然瞥见墙上所画佛像………

《随念三宝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金刚功德经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