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隨念叁寶經▪P7

  ..續本文上一頁身--以作將來修行正道之基礎,或引導趣入正軌、納入菩提之道,最終令趣叁種菩提安樂涅槃城。在渡過輪回痛苦大海的航行中,謀求共同利益的商主,率領叁乘商隊,趣入安樂的寶洲。出有壞佛陀就是帶領衆生進入解脫涅槃城的商主,此即稱其爲往涅槃城者之商主。

  庚二、(現導師事業之相)分叁:辛一、顯佛意業;辛二、顯佛語業;辛叁、顯佛身業。

  辛一、顯佛意業

  妙智無量,辯才難思。

  妙智無量一句,申明佛陀調化利益衆生的方便主要是以十力妙智顯現。佛陀度化有情,宣講佛法,具備四無礙智--法無礙智、義無礙智、詞無礙智、辯才無礙智;從智慧體性不同方面而分有五智功德--法界體性智、大圓境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佛陀具備業異熟智力,又稱叁世業報智力,佛能如實了知一切衆生叁世因果業報處。觀待所緣境,有如所有智和盡所有智……如來妙智無量,于一切所知,如觀掌中菴摩羅果。若將一切佛智歸納,則皆攝于自然智慧本性中。此一智慧,與時空所攝一切所知法界量等齊無邊。依靠比喻、籌量、推理等方式,無論何時亦無法測其邊際--此即妙智無量。

  如是獲得不可思議智慧,佛陀示現文句無量辯才無礙,有情無量分析疑義無礙兩方面辯才功德。佛于無量劫,自一詞一義,宣演開示,滔滔不絕,亦難言盡--此即辯才難思。經中雲:"諸趣有情語言異,一時紛纭祈問佛,刹那了知諸心聲,法語一句隨類解。"佛依四無畏,于大衆中作獅子吼,宣示無量法門。

  辛二、顯佛語業

  語言清淨,音聲和美。

  語言清淨一句,申明佛陀語業遠離一切過失--遠離虛诳不實語業過失、遠離令聞者毛骨悚然等言說過失、遠離聲音不美等音韻過失。佛陀語業,從文句與意義而言,無有任何過失。佛說法之聲,圓潤和雅,柔逸委婉,支分功德猶若大海。此即音聲和美。

  佛語調化,令衆生相續暫生喜悅,最終賜予究竟利樂。《寶性論》中雲:"略言于此之世間,天人王侯樂之因,全然遍于此世間,皆賴佛語而顯現。"《華嚴經》中雲:"又放光明名妙音,此光開悟諸菩薩,能令叁界所有聲,聞者皆是如來音……普使世間聞佛音,是故得成此光明。"《一百五十頌》中雲:"觀尊面可愛,從彼聞此等,極和美言音,如月注甘露。尊語能靜息,貪塵如雨雲,拔除嗔毒蛇,等同妙翅鳥。摧壞極無知,翳障如日光,由摧我慢山,故亦等金剛。見義故無欺,無過故隨順,善綴故易解,尊語具善說。且初聞尊語,能奪聞者意,次若正思維,亦除諸貪癡。慶慰諸匮乏,亦放逸者歸,令樂者厭離,尊語相稱轉。能生智者喜,能增中者慧,能摧下者翳,此語利衆生。"

  辛叁、顯佛身業

  觀身無厭,身無與等。

  觀身無厭一句,申明佛陀一一身分殊妙端嚴,能悅衆心,仰瞻無厭。如贊雲:"相莊嚴尊身,殊妙眼甘露,如無雲秋空,以星聚莊嚴。能仁具金色,法衣端嚴覆,等同金山頂,爲霞雲萦繞。尊怙無嚴飾,面輪極光滿,離雲滿月輪,亦莫能及此。尊口妙蓮花,與蓮日開放,蜂見疑蓮華,當如懸索轉。尊面具金色,潔白齒端嚴,如淨秋月光,照入金山隙。應供尊右手,爲輪相殊飾,由以手安慰,生死所怖人。能仁遊行時,雙足如妙蓮,印畫此地上,蓮華何能嚴。"衆生見佛,目不他盼。宛若從未曾見,燦然而現,歡喜無比。衆生仰視佛身,觀瞻尊顔,心無厭足。

  身無與等一句,申明佛身尊勝無比之功德。佛一毛孔和所發一光,能悅意世間、壓伏世間一切"圓滿"者。任何有情無能與其相匹敵。佛陀于一切時空六趣有情,隨應化現,以相同身色、身行和語言而爲說法。衆生一見如來之身,身心劇苦猶如夢醒,無余遣除。此類示現功德事迹,在經典中有敘述。

  丁二、(自利斷證圓滿相)分二:戊一、斷圓滿相;戊二、證圓滿相。

  戊一分二:己一、佛于輪回無染;己二、自性超越世間。

  己一、佛于輪回無染

  不染諸欲,不染衆色,不染無色。

  此叁句申明佛陀于叁界利益有情,出淤泥而不染之功德。

  佛于欲界,母胎降生,相應世間,遊舞示現。佛雖安住欲界,然不起欲界貪欲等煩惱,亦不被欲界有情邪行所汙。宛若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此即不染諸欲。雖然佛陀于色界,現前安住四種禅定,但佛智不味著禅定之樂,不愛著四禅定生處與四禅功德--此即不染衆色。

  佛陀現前無色界禅定,而不味著無色界禅定之樂。因無色界有情無有身業和語業,因此佛不住于無色界--此即不染無色。

  己二、(自性超越世間)分二:庚一、超越痛苦之果;庚二、超越集谛之因。

  庚一分二:辛一、略說;辛二;廣述。

  辛一、略說

  解脫衆苦。

  佛陀已然根除愛染之種,消除一切痛苦,此即解脫衆苦。

  辛二、廣述

  善脫諸蘊,不成諸界,防護諸處。

  叁界一切有漏法皆爲苦性。痛苦的基源,就是五蘊,十八界、十二處。《入中論》中雲:"蘊自相謂苦,界性如毒蛇,佛說十二處,是衆苦生門。"由此解脫之相,即爲善脫諸蘊--佛陀斷盡一切依靠有漏法所生的苦法--五蘊之法。

  十八界是各自執持相應所緣之種。也就是說,衆生依六根産生六識,于六境分別而起愛執。佛遠離一切生滅戲論,則稱其爲不成諸界。

  有情依外之六處--色聲香味觸法爲所緣,依內之六處--眼耳鼻舌身意爲助緣,生起六識,此即是"處"。佛以寂滅戲論的本然自性,于諸處起遷無動,不隨雜染,則稱其爲防護諸處。

  未能防護諸處的衆生,眼見色法對悅意者則感生歡喜,滋生貪染之心;對不悅意者則感生痛苦,滋生嗔恨之火;對悅意非悅意者感生舍受,滋生愚癡之心。總之,雖然外現五蘊、十八界、十二處衆多之相,但是,佛陀已然超越所有蘊、界、處等相,是一切智慧之身。因此,不淨五蘊等自性何時亦無有。

  庚二、超越集谛之因

  永斷諸結,脫離熱惱,解脫愛染,越衆瀑流。

  前二句是從作用二言,後二句是從體相而言。

  煩惱是"結縛"之相,"結"即是煩惱。叁界輪回所纏縛的煩惱結,愈系愈緊。佛陀用無我之智慧寶劍,力斷諸結,此即是永斷諸結、解脫愛染。感受熱惱,産生痛苦,被愚癡和無明等煩惱所牽引,毫無自主,趣入輪回,猶如瀑流,一瀉千裏--佛陀于此脫離熱惱、越衆瀑流。此四句所示煩惱前後關系以後句爲因,前句爲果:以"愛染"--煩惱之生門"打系"未遇外境的煩惱"結";被愚癡"瀑流"--煩惱之起門所沖漂,生起已遇外境的"熱惱"。簡而言之,以愛染打結,身心被縛;被愚癡瀑流所漂溺而成熱惱--佛陀于此兩層因果中獲得解脫自在。

  戊二、(證圓滿)分叁:己一、體相;己二、功德;己叁、作用。

  己一分二:庚一、廣大方面;庚二、甚深方面。

  庚一、廣大方面

  妙智圓滿;

  二十一聚無漏法(即叁十七菩提分法、四無量心、八解脫、九次第定、十遍處、八勝處、無诤、願智、六神通、四無礙解、一切種清淨、十自在、十力、四無畏、叁不護、叁念住、不忘失不越時、永害隨眠永斷二障、大悲心、十八不共法、一切種智)所攝一切智慧,佛無余具備,此即妙智圓滿。

  庚二、甚深方面

  住去、來、今諸佛世尊所有妙智;

  佛陀與叁世一切善逝如來,密意非一非異,法界智慧無二,具大平等性,于自然智慧之中安住--此即是住去、來、今諸佛世尊所有妙智。

  己二、功德

  不住涅槃,住真實際。

  佛陀了證輪回涅槃無二平等,與大悲心無離無合,也就是智不住生死,悲不住涅槃。因此,佛不住小乘寂滅涅槃,則稱其爲不住涅槃。

  佛不安住在小乘執于涅槃方面,于一切時空涵攝的所有世界,恒時常住--此即成爲利樂有情之因。然而,佛之自性,于叁世平等法界或真實際刹那不動,則稱其爲住真實際。

  己叁、作用

  安住遍現一切有情之地。

  佛陀不住于輪回和涅槃。輪涅平等之智就是了義出有壞如來的智慧身或金剛身。若從不同方面區分,則有二身、叁身和四身等諸般分類。而于世間與出世間一切刹土,成爲無盡利樂之因。于此安住,堅不可摧,恒常周遍,任運自在,此即是善逝如來之相。佛陀遍觀從普通有情直至十地金剛喻定之間的大菩薩有情,無余而現,則稱其爲安住遍現一切有情之地。

  丙叁、攝義

  是爲如來正智殊勝功德。

  如來功德無量,難以言表。出有壞如來具足無欺真實智慧殊勝功德。

  若用世俗名言量去衡量,如是佛陀不可思議智慧身,一切時空中,是永恒堅固不可毀壞的金剛之性,是任運利樂無盡的寶藏。若用勝義量去衡量,佛陀不可思議智慧身,遠離常與無常一切戲論。正因爲真實義中超越一切戲論,善逝密義周遍永恒,任運難思。此即是爲如來正智殊勝功德。《寶性論》中雲:"無爲任運成,非他緣能證,智慧勢和具,二利具足佛。"此中道理以事勢理成立,否則無法成立。在以事勢理論觀察佛陀無量功德之後,欲想生起信心,可詳見于具德龍樹所著《中觀根本頌》。

  佛陀了達一切所知法,自性本空。無量時間與無邊空間,自性不成,能于一刹那和一微塵之中無余容納。一切時空所有相法,顯現無時平等。遠離四邊智慧之身與一切諸佛大等無二--此即了義皈依。

  以此加持力,自現中佛陀叁身事業何時亦無間斷。對此功德定要了知,並于相續生起堅固信心。《中觀根本頌》中雲:"如來過戲論,而人生戲論,戲論破慧眼,是皆不見佛。如來所有性,即是世間性,如來無有性,世間亦無性。"若能如實了知此義,則是真正隨念法身佛--是一切隨念之王。

  向佛陀作一次祈禱、一次禮拜,供養一朵鮮花,或以恭敬心念誦一句聖號,或以迷亂心偶然瞥見牆上所畫佛像………

《隨念叁寶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金剛功德經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