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隨念叁寶經▪P8

  ..續本文上一頁此等皆已深植善根,于未來際恒無有盡。《妙法蓮華經》中雲:"若人散亂心,入于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經中雲:"若以一華,散虛空中,供十方佛,乃至畢苦,其福無盡。"《賢愚經》中說,在舍衛國,有一豪富長者,生了一位相貌端嚴的男孩。出生之際,天雨衆華,積滿整個府宅。遂爲男孩取名叫華天。後來,他出家修行,得證阿羅漢果位。阿難尊者祈問佛陀:"華天比丘有何福德,而得如是瑞兆聖果?"佛告訴阿難道:"過去在毗婆屍佛利益有情時,有一位貧窮之人,偶然碰到許多出家人。他心生歡喜,跑向草地澤邊,采集簇簇野花綠草,回來後向大衆僧伽空中抛獻……這位貧窮之人,就是現在的華天比丘。阿難,若以鮮花芳草供養叁寶,其人于九十一劫,身體端正,意有所需,如念而至。"

  佛陀叁世平等之智,究竟圓滿,不離無欺。猶如勾招法咒力猛厲,或遭蛇咬七步而亡,或上鈎之魚隨手牽來……此皆喻示佛陀永恒無變智慧,任運自在,功德圓滿無遷。永明延壽禅師雲:"或稱揚佛德,贊歎大乘,勝極無邊,殊因最大。贊一偈,有超劫成佛之功。頌一言,獲舌相妙音之報。"

  上述所說,並非黃葉止啼,方便權說。對于無欺因果本性,若通過正理引生定解,則能遠離躊躇與疑惑,鞏固並堅定信念。如是面對功德圓滿的如來,當景仰以羨,晝夜六時殷勤憶念觀想……《大智度論》中雲:"如來成道時,有十種微笑而觀世間,有小因大果,小緣大報。如來佛道,贊一一偈,一稱南無佛,燒一撚香,必得作佛。何況聞知諸法實相,不生不滅,不不生,不不滅。而行因緣,業亦不失,以是故笑……"

  佛陀聖號,是無量福德無盡的源泉。若有耳聞,偶發信心,實爲稀有。從法性、緣起、願力、叁摩地和不可思議善根力中,凝聚出現佛之聖號,是一切利樂的根本基源。人世間能滿所願的如意寶、如意樹、妙寶和甘露等,誠爲難得,而聽聞或誦念佛陀聖號更爲稀有難得。那些如意寶等珍寶無法開顯解脫之道,然而依靠佛之聖號能決定引入並成辦菩提之果。在如來聖號不可思議的加持下,聖號能賜予圓滿安樂--這充分顯示了諸法谛實力、緣起不可思議之力真實不虛。

  仔細觀察分析,就會發現,如意寶等稀世珍寶都是微塵聚合之法。並且,修習咒術有所成就之人,口中持咒不斷,雖然不見自體,但與祈禱如意寶一樣,都能圓滿所願。同理,依自性本空之力,緣起無欺而現--若能對此生起信解理念,並予修習,則定會獲得利益。經中雲:"每日若于有情衆,恒河沙數大劫內,天衣飲食作布施,此皆施予一居士,較彼無量功德生。以此類推供凡僧,預流一來與不來,羅漢緣覺次第供。十方塵數緣覺衆,每日虔敬作供養,恒河沙數大劫內,天衣飲食皆奉施,若人聞佛之聖號,或能描繪佛聖像,或見泥塑之佛像,較供彼等更殊勝。見佛身像誠合掌,虔心稱頌一句贊,或作供奉何必言。何人持誦佛聖號,具信恭敬不棄舍,而于十刹遍珠寶,每日供養諸佛尊,恒河沙數大劫內,此之善根豈能比。若能唯持佛聖號,今生後世堪獲得,無量利益佛曾宣。佛陀如此贊歎法,念誦修習何須言"……此般名號功德,廣見于經典中。

  乙二、(隨念法寶之功德)分二:丙一、略說;丙二、廣述。

  丙一、略說

  正法者,謂:善說梵行。初善、中善、後善。義妙、文巧。純一、圓滿、清淨、鮮白。

  法,梵語爲"達摩"。是能持或住持之義。從不同方面理解,在世親菩薩所著《論義正理釋》中有"法者所知道……"等十種分類。例如,所知之法,能持自體;十善法之道,能持衆善,不墮惡趣;遠離輪回涅槃二邊,能持無二本性等……

  正法者,謂:即是全部所知法中之聖法。"正"或"聖",申示法中尊勝,極其稀有。"法"是因之道谛、果之滅谛。與之相應之教法,總體而言就是教理與證法,此則稱其爲正法。

  善說梵行一句,申明佛陀說法方面功德。佛陀依于斷證圓滿之理,以文詞句義無謬演示正理,令所化衆生依言解義,離妄證真,此即稱爲善說。《瑜伽師地論》中稱頌佛說法:"一、文句圓滿;二、于圓滿義句中能善現等覺義,稱爲善說。"梵行是指佛所說正法,有情聞而修習,能引生戒定慧,斷盡煩惱,是趣入無上涅槃的殊勝行徑。

  如是正法,初次聽聞,遂生信心,此即初善;中以思慧,循經解義,確信解脫安樂之道,法喜充滿,此即中善;最後,于修行中産生真實智慧,徹底遠離輪回,此即後善。或者,以戒、定、慧叁學,次第匹配初善、中善、後善,亦有此類解釋方法。無著菩薩所著的《大乘莊嚴經論》中雲:"此法隨時善生信喜覺因者。隨時善爲初中後善。如其次第,聞思修時爲信因故,爲喜因故,爲覺因故。爲覺因者,定心觀察此法道理得如實智故。義正及語巧能開四梵行者,義正謂善義及妙義,與世谛第一義谛相應故。語巧謂易受及易解由文顯義現故。由此故能開示四種梵行。"

  所謂義妙,即是無誤如實宣說世俗谛與勝義谛之理,引發利益與安樂。佛所宣說正法,並非如同外道有關論述"牛胃即鴉嘴"的論典,毫無意義;亦並非如同論說"樹葉知多少、腹蟲知多少"的論典,無甚意義。而是于所宣義理,圓滿無倒,能令聽聞閱覽之人惑斷智生,獲得利益與安樂。此則稱其爲"義妙"。

  佛之教法,詞彙言句並非異語他言,說法方式並非不適時宜。那些外道論典,故弄玄虛,晦澀難懂……佛陀垂法示人,並非如此。佛以大悲心,于所化有情,隨類適機,相應講法。佛陀法語,言句易解、示義鮮明、語暢易記,此即是文巧。

  佛宣演"無常、苦、空、無我"之法,與外道不相混雜,迥然不同。宛若"獅吼獨音,百獸無聲。"其功德純正無染,此即純一。世親菩薩的《論義正理釋》中雲:"改造煩惱諸怨敵,救度惡趣世間者,具備改造救護德,此等論典外道無。"

  佛所宣法,非僅對治如貪心單一方面的煩惱,或只醫治一病消除一種痛苦--這些都是支分方便,而是斷盡叁界所有煩惱的對治法。此即稱其爲圓滿。《寶性論》中雲:"何者與具義相關,遣除叁界諸煩惱,宣示寂滅之功德,此皆佛說非他雲。"

  清淨一句,是從法界本然清淨而言的。法界自性,是本來清淨之性,無有垢染。而且,觀待于能境智慧,亦相應法界,遠離顛倒戲論。

  鮮白一句,是從遣除垢障方面而言的。法界自性本來清淨,若于此未知未證,則會忽然出現所有垢障習氣。如果以本性無誤衡量的正道加以清理,實相本性就會如實現前,遠離垢染,此則稱其爲鮮白。

  從體相方面而言,佛所宣法,具備梵行四德。"梵"屬于涅槃範疇,"行"從屬于"道"。所以,純一、圓滿、清淨、鮮白就是梵行四德。《大乘莊嚴經論》中雲:"四梵行者,一者獨、二者滿、叁者清、四者白。不共他相應者,是獨義,由此行不共外道同行故。具斷叁界惑者是滿義,由此行具斷叁界煩惱故。自性者是清義,由此行是無漏自性淨故。無垢者是白義,由此行在漏盡身種類得無垢淨故。以說法義成就。"

  如是叁善、二妙、梵行四德,在《大乘莊嚴經論》中說:"此法隨時善,生信喜覺因,義正及語巧,能開四梵行。不共他相應,具斷叁界惑,自性及無垢,是行爲四種。"

  丙二、(廣述)分二:丁一、所取殊勝;丁二、究竟依托。

  丁一分二:戊一、略說;戊二、廣述。

  戊一、略說

  佛、薄伽梵,善說法律。

  以無垢智現見一切所知,佛、薄伽梵是量士夫。佛陀所宣正法,遠離所有過失,圓滿一切功德--即稱其爲善說法律。外道宗派,癡心所覆,其理論觀點自相矛盾,並于有情損害無益,因此,外道學說並非善說。

  戊二、(廣述)分二:己一、遠離過失;己二、具備功德。

  己一、遠離過失

  正得,無病,時無間斷。

  善說法律即是正得或真實見。于諸法實相,無誤而見。仿若明眼之人現見色法。佛將此義如實宣說。依靠正法,所化有情能無顛倒,趣入聖道,真正現見實相本義,證得聖果,達于涅槃,

  所謂無病,"病"是煩惱名稱之一。佛說正法,能將煩惱習氣徹底斷除--于無漏法自性中,本然不存漏法與煩惱諸病。猶如杲日,本無黑暗。那些世間論述一般技能方面的論典,其所有理論觀點都與輪回漏法毫無矛盾,並與之相應産生。然而,佛之正法超越外道理論,無與倫比。

  有人會以爲,佛法既已遠離諸患,具備功德,若依靠它,是否會出現其功德有時不能救度有情的機會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世間上的如意寶、妙瓶等稀有珍寶,帶給人的僅是暫時的利益。而佛法並非如此。因爲,于所斷的煩惱和隨眠,已然徹底斷除,不複更生--于聖道果所獲功德恒時無損,此即稱其爲時無間斷或恒無有盡。

  己二、具備功德

  極善安立,見者不空,智者各別內證。

  佛之正法,其目的就是把苦與集涵攝的所斷全部斷除,而將無漏安樂之極善,安立于有情相續之中。除此佛法之外,于所知法範圍中,能極善安立解脫安樂的能力,別無所見。如何極善安立呢?應當通過聞思修行,趣入並安立,逐漸將有情從叁界輪回中,提升到無漏法界,獲證菩提之果。也就是說,將具有叁乘菩提種姓的衆生,使其獲得各自菩提涅槃之果;將暫時無種姓有情善加引導,使其獲得人天安樂……

  從無始以來,有情漂泊在茫茫無際的輪回苦海中--現在若尚未值遇佛法,不能修行,則仍會飽受無邊痛苦的折磨。猶如落陷深淵,毫無自在。若已然值遇正法,則恰如茫茫海面,碰到航船--通過依止善知識,就會從輪回的海洋中,獲得解脫,永無逆轉。《大乘起信論》中雲:"又諸佛法,有因有緣,因緣具足,乃得成辦。如木中火性,是火正因,若無人知,不假方便,能自燒木,無有是處。衆生亦爾,雖有正因,熏習之力,若不遇諸佛菩薩,善知識等…

《隨念叁寶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金剛功德經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