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子日参宝藏▪P4

  ..续本文上一页修,你欲解脱如是行。

  戒律如水洗罪垢,是解惑热之月光,

  耸立人群如须弥,没有恐怖众敬仰。

  如是知后持净戒,智者应如护眼珠。

  瑜伽我亦如是修,你欲解脱如是行。

  忍为力士妙庄严,除烦恼忧胜苦行,

  如鹏降伏嗔蛇敌,遮挡恶语刃铠甲。

  如是知后胜忍铠,多种形式去熟练。

  瑜伽我亦如是修,你欲解脱如是行。

  如披精进不退铠,教证德增如初月,

  一切行为变有义,所作之事如意成。

  如是知后除懈怠,精进伟大佛子行。

  瑜伽我亦如是修,你欲解脱如是行。

  禅定於心如轮王,安住不动如须弥,

  起定遍缘一切善,能引身心轻安乐。

  如是知后瑜伽王,制伏散乱常修定。

  瑜伽我亦如是修,你欲解脱如是行。

  智慧即见深性眼,是拔三有根之道,

  一切经颂功德藏,消除痴暗最佳灯。

  如是知后诸智者,应该精进修此道。

  瑜伽我亦如是修,你欲解脱如是行。

  若只修习专注定,未见能断生死根,

  远离寂止道之慧,终不能使烦恼退,

  故须通达彻悟慧,乘以不动寂止马,

  以那离边中观剑,破除一切边执者,

  如理观察广智慧,增进了悟空性智。

  瑜伽我亦如此修,你欲解脱如是行。

  不仅专注能成定,如理所行妙观察,

  亦见引发真实义,坚固不动三摩地,

  为了止观二双运,勤奋修者真奇妙。

  瑜伽我亦如是修,你欲解脱如是行。

  入定修习虚空性,后得如幻之空性,

  称赞方便慧双运,能达菩萨行彼岸。

  如是知后有缘者,不应满足偏行道。

  瑜伽我亦如是修,你欲解脱如是行。

  如是因与果大乘,二道所须共通道,

  如实引发善巧师,依次趣入续部海,

  以修圆满胜教授,取得暇满具意义。

  瑜伽我亦如是修,你欲解脱如是行。

  为了己心熟修故,也为利益具缘者,

  佛陀所喜圆满道,通俗讲说此善事,

  祝愿一切诸有情,不离清净此妙道。

  瑜伽我亦发此愿,你欲解脱如是发。

  这部《菩提道次第摄颂》作为备忘录,多闻比丘断行者洛桑札巴著于卓日山格丹尊胜寺。

  

  二规教言论——集聚天德之宝

  麦彭仁波切 著

  索达吉堪布 译

  忆念何者能开启,二规智慧宝藏门,

  一切诸佛慧藏者,文殊勇士护汝众。

  于此世间应赞处,即谓圣天及世德,

  犹如磁石吸铁屑,诸君若欲得彼二,

  则于此说善教言,当阅并思彼等义,

  思已对此起深信,如理行持彼之义。

  世上行为总分二,高尚及与卑劣行,

  高尚之道现来乐,卑劣之道现来苦。

  下品高尚世间规,上品高尚圣者道,

  世法即是佛法根,若无世间高尚行,

  则彼始终不容有,殊胜佛法之规故,

  如无树根即无茎,或如无福即无财。

  此等士夫之次第,虽无他人作分析,

  然将世间高尚行,分为上中下三品。

  此等世众爱安乐,恒时唯有求自利,

  除圣者之诸士夫,无有其余之所求。

  然由前世业所感,有人获得胜财福,

  有人不幸病所缠,呜呼当观众苦乐。

  无食空腹之痛苦,即是无誉之意苦,

  何人若有名誉德,彼前财食如泉涌。

  是故凡自知事始,悉为美名而奔走,

  哎呀美名虽悦意,然愈追逐愈远离。

  彼之理由此宣说,往昔福报浅薄故,

  犹如汉茶过滤器,留住垢秽漏精华。

  父母上师长老等,利己人前不报恩,

  护法诸天耻笑彼,失却助伴如僵尸。

  鲜廉寡耻且轻视,今生来世之因果,

  言谈发誓难足信,见证智者心生厌。

  颠倒利害随意行,得势诸天亦役使,

  失势恭敬怨敌故,守神战神皆不悦。

  不敬三宝信心微,彼于人前及人后,

  为事先后不同故,护法诸天意生厌。

  违盟无耻非法行,所获财食无愧用,

  不顾闲言恶语故,身神肩神皆消遁。

  他人财富圆满时,自心无端感剌痛,

  恒时讥毁众人故,依怙神众无力护。

  如此彼等之因缘,摧毁自续之福德,

  如人住于不净池,虽求百千天龙尊,

  然欲亲近极难为,尔时有人如此说,

  哎呀吾辈多祈诵,何故于事无稍利?

  浊时众生福报浅,平时行为不善巧,

  受彼报应当了知,汝应莫作诸恶行。

  士夫多数望自身,集聚一切胜福德,

  然不了知无其根,如同瘠地播种子。

  拥有智慧福德者,自然具足诸功德,

  若具功德则诸天,不求亦将自然集。

  何人表里为一致,所发誓愿极坚固,

  众人于彼亦欢喜,诸天喜之何须说。

  何人知恩且报恩,深信因果无倒行,

  人亦设法饶益彼,诸天利之何须说。

  何人勇敢不脆弱,亲怨悲恨不颠倒,

  国王亦为护如眼,诸神护之何须说。

  一切所取所舍事,人前虽可保密之,

  于天却难保密故,成就天尊誓为主。

  何人发誓语坚定,成办大事具慧力,

  诸天于彼亦生惧,余众畏之何须说。

  是故一切护神众,居堡即为自身心,

  当扫不净恶行尘,陈设善行之供品。

  其后虽未常祈求,自然聚会诸天神,

  犹如大海集海鸥,或如莲园聚蜜蜂。

  何人若有神所护,则彼以其独自力,

  堪与成千上万众,所有力量相匹敌。

  若天垂手予提携,自亦登上善行梯,

  则彼真实能享受,利乐誉之无量殿。

  追逐福德不得之,因彼福德胜妙树,

  稳固不移挺拔于,高尚行为之园中。

  浊时众生福德浅,是故智者极罕见,

  虽劝行持高尚行,实则秉持极难为。

  古人大德之二规,众人对此不重视,

  甚多恶劣众生中,高尚之行难明显。

  虽此大地满恶人,然自当持高尚行,

  如是行持则自己,自然获得咸圆满。

  正士高尚行为者,树根妙慧与稳重,

  树茎有愧不放逸,树枝正直誓坚定,

  树叶知恩为利他,树花信心发放施,

  树果安乐及声誉,此等缺一不可也。

  所谓妙慧即智慧,即是无误取舍者,

  若无如眼此智慧,则彼无有其余德。

  彼亦取舍一切事,须先详细而观察,

  世间众生之遭殃,皆从未知未察来。

  或由年龄未成熟,或是孤陋寡闻者,

  自己往昔所作事,亦有众多自所笑。

  是故于诸善恶事,见多识广极为要,

  尤其大国大政规,广见多闻亦为要。

  一旦胸怀极宽广,具有广大见识时,

  方能位列正人中,是故广见极为要。

  由此具有智慧者,考虑长远之利益,

  平时目光极远大,发起广大殊胜心。

  狭慧目光短浅者,成办自他之诸事,

  虽为精勤果极小,犹如孩童造土房。

  或多自己能了知,若不了知问智者,

  当阅智者诸论典,思维愚智之差别。

  如此行持则智慧,自然而然愈增长,

  若其智慧愈增长,高尚行为亦随增,

  高尚行为愈增上,一切福德如泉涌,

  其后年月日时中,自己获得大进益。

  于此世间万物中,更无如己之爱重,

  若不思维己过德,则与禽兽有何异?

  乃至营商诸琐事,亦需问他及自察,

  一生所取所舍事,不问不察岂非蠢?

  无过之士虽少见,若于过失知为过,

  则能断彼所作故,将成犹如离云月。

  圆满诸德虽罕见,若于功德生欣乐,

  且于彼德常串习,则将成为具德者。

  若于过失不知错,尔时彼人常犯错,

  如是重蹈覆辙者,则灭前有之诸德。

  修习功德越增上,如是过失越减灭,

  处事浑噩不观察,虽经百年无长进。

  若自相续增学问,昔过己者成同等,

  昔同等者居其上,最终获得极无上。

  若自相续增过失,犹如陡山之流水,

  彼等下堕势难挡,向上牵引无可奈。

  是故凡欲利自者,应当恒时精进行,

  断除自续之过失,增上极大之功德。

  彼亦了知取舍要,故当欢喜诸正士,

  及与正士之论典,恒常精进而修行。

  何为稳重之士夫,即是正直可信者,

  若无稳重之圣德,则如水面之涟漪。

  若具稳重虽无余,亦能圆满百功德,

  若无世法此根本,则无余法可希冀。

  于自道行不退转,且于信赖自己者,

  始终坦诚不欺惑,此称稳重人中胜。

  身体稳重如狮子,不受蔑视大威严,

  语言庄重如仙人,众所信任且欢喜,

  性情稳重如珍宝,降临自他之所欲。

  身体若不稳重者,如牛落角遭众欺,

  语言若不庄重者,如同乌鸦众人恨,

  性情若不稳重者,如风吹叶飘无定。

  若具无误取舍慧,安住稳重之善道,

  则能扎下殊胜之,世规如意妙树根。

  以何名为有愧者?即于下等恶劣事,

  极生忧愁厌烦心,此乃二规之妙衣。

  若于众多士夫中,遍身沾染不净物,

  裸体行走非为耻,然此无愧真羞耻。

  不净以水可洗净,裸体著衣可严饰,

  无愧沐浴不得净,著上妙衣亦不美。

  利济恩人不报恩,作害仇人不追踪,

  心头茫然无所措,此等即是无愧者。

  虽受恶语不顾忌,有利之语不愿闻,

  善妙德行无希求,此等亦是无愧者。

  泄露极为隐密语,令诸信赖者灰心,

  虽成应供亦不思,此等亦是无愧者。

  虽闻善理及善语,于此不起欢喜心,

  亦不依止善知识,此等亦是无愧者。

  亲近劣种恶行友,愚人群中欢欣游,

  背弃世法二规行,此等亦是无愧者。

  白昼饮酒赌博等,沉迷损害名誉法,

  夜间唯作不净行,此等亦是无愧者。

  无义琐事耗时日,且造种种不善业,

  对此不知自惭愧,此等亦是无愧者。

  现见圣教正规时,既不生起喜乐心,

  亦无希求追随心,此等亦是无愧者。

  总之取舍一切事,无有定准而行持,

  脱离世法二规矩,即谓愚笨无愧者。

  若人具足惭愧心,能除颠倒散漫行。

  设使无惭无愧者,教言于彼有何用?

  复此心具惭愧者,终不远离世法二,

  殊胜善妙之规道,恒常行持不放逸。

  何以名为不放逸?如人危居悬崖上,

  如是自护自身心,恒时郑重谨慎者。

  孩童沉迷游戏乐,成年沉迷贪嗔境,

  老年迷惑身心衰,皆为放逸所迷住。

  贪等愚痴所惑众,沉溺恐怖轮回泥,

  若尚未止贪痴心,则成卑劣入恶道。

  拥…

《佛子日参宝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