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諸經要集》

「事彙部·外教部·目錄部」經文2123卷54頁碼:P0001
唐 道世集

  《諸經要集》十六

  

  如四分律雲。佛告諸比丘。汝等當聽。古昔有兩惡獸爲伴。一名善牙師子。二名善搏虎。晝夜伺捕衆鹿。時有一野幹逐彼二獸後。食其殘肉以自全命。時彼野幹。竊自生念。我今不能久與相逐。當以何方便鬥亂彼二獸令不複相隨。時野幹即往善牙師子所。如是語善牙。善搏虎有如是語言。我生處勝。種姓勝。形色勝汝。力勢勝汝。何以故。我日日得好美食。善牙師子逐我後。食我殘肉以自全命。即說偈言

  形色及所生  大力而複勝

  善牙不能善  善搏如是說 

  善牙問野幹言。汝以何事得知。答言。汝等二獸共集一處。相見自知。爾時野幹。竊語善牙已。便往語善搏虎言。汝知不。善牙有如是語。而我今日種姓生處。悉皆勝汝。力勢亦勝。何以故。我常食好肉。善搏虎食我殘肉而自活命。爾時即說偈言

  形色及所生  大力而複勝

  善搏不能善  善牙如是說 

  善搏問言。汝以何事得知。答言。汝等二獸共集一處。相見自知。後二獸共集一處嗔眼相視。善牙師子。便作是念。我不應不問。便先下手打彼。爾時善牙師子。向善搏虎。而說偈言

  形色及所生  大力而複勝

  善牙不如我  善搏說是耶 

  彼自念言。必是野幹鬥亂我等。善搏虎說偈答善牙師子言

  善搏不說是  形色及所生

  大力而複勝  善牙不能善

  若受無利言  信他彼此語

  親厚自破壞  便成于怨家

  若以知真實  當滅除嗔惱

  今可至誠說  令身得利益

  今當善降伏  除滅惡知識

  可殺此野幹  鬥亂我等者

  即打野幹殺 

  爾時佛告諸比丘。此二獸爲彼所破。共集一處相見不悅。況複于人。爲人所破心能不惱

  又正法念經。閻羅王責疏罪人說偈雲

  太喜多言語  增貪令他畏

  口過自誇誕  兩舌第一處 

  又華手經佛說偈言

  惡口而兩舌  好出他人過

  如是不善人  無惡而不造 

  又智度論雲。實語者。不假布施持戒學問多聞。但修實語。得無量福

  又報恩經。佛說偈言

  佛告阿難  人生世間  禍從口出

  當護于口  甚于猛火  猛火熾然

  燒世間財  惡口熾然  燒七聖財

  一切衆生  禍從口出  鑿身之斧

  滅身之禍 

  正報頌曰

  兩舌鬥亂人  地獄被分裂

  獄卒擘其口  焰刀割其舌

  苦痛既如此  加之以饑渴

  惡業不自由  還飲身中血 

  習報頌曰

  讒毀害人深  同受叁塗苦

  設使得人身  余報仍依怙

  眷屬多弊惡  違逆恣嗔怒

  但令惡不忘  地獄無今古 

  绮語緣第七

  夫忠言所以顯理。绮語所以乖真。由忠故有實。有實故德生。德生故所以成聖。由绮語故虛妄。虛妄故罪生。罪生故受苦。故知趣理求聖。要須實說。說若虛假。終爲乖理。謂言不正皆名绮語。但諸绮語。不益自他唯增放逸。長諸不善。此落叁塗。後生人時。所說正語人亦不信。凡所言說言不辯了。亦名绮語。故成實論雲。語雖是實非時而說。亦落绮語也。如智度論說偈言

  有墮餓鬼中  火焰從口出

  四向發大聲  是爲口過報

  雖複多聞見  在大衆說法

  以不成信業  人皆不信受

  若欲廣名聞  爲人所信受

  是故當至誠  不應作绮語 

  又薩婆多論雲。口中四過。互曆各作四句。一或有兩舌。非妄語非惡口。如有一人。傳此人語向彼人說。當實說故非妄語。軟語說故非惡口。以分離心故名兩舌。第二或有兩舌。是妄語非惡口。如有一人。傳此人語向彼人說。以別離心故是兩舌。以妄說故是妄語。以軟語說故非惡口。第叁或有兩舌。是惡口非妄語。如有一人。傳此人語向彼人說。以別離心故是兩舌。以粗語故是惡口。當實說故非妄語。第四或有兩舌。是妄語是惡口。如有一人。傳向彼人說。以別離心故是兩舌。以妄說故是妄語。以惡聲說故是惡口。自外妄語惡口。各作四句亦如是。绮語一種各不相離。故不別說。故成實論雲。余口叁業。或合或離。绮語一種必不相離

  正報頌曰

  绮語無義理  令人心惑亂

  爲喪他善根  烊銅擘口灌

  焰鐵燒其舌  腹藏皆燋爛

  此痛不可忍  悲號常叫喚 

  習報頌曰

  浮言翳真理  爲此沈惡趣

  去彼暫歸人  出言無曉喻

  生無信仰心  恒被他笑具

  爲人覺羞恥  何不出典句 

  悭貪緣第八

  夫群生惑病。著我爲端。凡品邪迷。悭貪爲本。所以善輕毫發。惡重丘山。福少春冰。貧多秋雨。六情之網。未易能超。叁毒之津。無由可度。身重常沒。譬等河裏之魚。鼓翅欲飛。難同天上之鳥。致使貧貧相次競加侵逼。苦苦連綿爭來損害。似飛蛾拂焰自取。燒燃。如蠶作繭非他纏縛。良由悭惜貪障受罪饑寒。施是富因。常招豐樂也

  如分別業報經偈言

  常樂修智慧  而不行布施

  所生常聰哲  貧窭無財産

  唯樂行布施  而不修智慧

  所生得大財  愚暗無知見

  施慧二俱修  所生具財智

  二俱不修者  長夜處貧暗 

  又攝論雲。悭惜是多財障。嫉妒是尊貴障。又衆生起貪。無過色財。第一愛色多過。如前已述。不同意者。今更略論。如涅槃經說。譬如有人以羅刹女而爲婦妾。是羅刹女。隨所生子生已便啖。子既盡已後啖其夫。愛羅刹女亦複如是。隨諸衆生生善根子。隨生隨食。善子既盡複啖衆生。令墮地獄畜生餓鬼。又如有人性愛好華。不見華莖毒蛇過患。即便前捉。捉已蛇螫。螫已命終。一切凡夫亦複如是。貪五欲華。不見是愛毒蛇過患。而便受取。即爲愛毒之所蜇螫。命終之後墮叁惡道

  又智度論雲。財物是種種煩惱罪業因緣。若持戒禅定智慧種種善法。是涅槃因緣。以是故。財物尚應自棄。何況好福田中而不布施。譬如有兄弟二人。各擔十斤金行。道中更無余伴。兄作是念。我何以不殺弟取金。此曠路中人無知者。弟複生念。欲殺兄取金。兄弟各有惡心。語言視瞻皆異。兄弟即複自悟還生悔心。我等非人與禽獸何異。同産兄弟。而爲少金故而生惡心。兄弟共至泉水邊。兄以金投著水中。弟言。善哉善哉。弟複棄金水中。兄言。善哉善哉。兄弟更互相問。何以故言善哉。各相答言。我以此金故。生不善心欲相危害。今得棄之故言善哉。二辭各爾。以是因緣常應自舍

  又大莊嚴論雲。我曾聞。舍衛國中。佛與阿難。曠野中行于一田畔見有伏藏。佛告阿難。是大毒蛇。阿難白佛。是惡毒蛇。爾時田中有一耕人。聞佛阿難說有毒蛇。作是念言。我當視之。沙門以何爲惡毒蛇。即往其所見真金聚。而作是言。沙門所言。是毒蛇者乃是好金。即取此金還置家中。其人先貧衣食不供。以得金故轉得富饒。衣食自恣。王家禁司怪其卒富。而糾舉之系在獄中。先所得金。既已用盡猶不得免。將加刑戮。其人唱言。毒蛇阿難。惡毒蛇世尊。傍人聞之以狀白王。王喚彼人而問之曰。何故唱言毒蛇阿難惡毒蛇世尊。其人白王。我于往日在田耕種。聞佛阿難說言毒蛇惡毒蛇。我于今者方乃悟解。王聞此說遂放去之

  又增一阿含經雲。昔佛在世時。舍衛城中有一長者。名曰婆提。居家巨富財産無量。金銀不可稱計。其家雖富。悭吝守護不著不啖。服飾飲食極爲粗鄙。亦不施與妻子眷屬。奴婢仆從朋友知識。及諸沙門婆羅門等。複起邪見斷于善根。然無子息。命終之後。所有財寶盡沒入官。波斯匿王自往收斂。收攝已訖回詣佛所。而白佛言。婆提長者。今日命終之後。爲生何處。佛告王曰。婆提長者。故福已盡新業不造。由起邪見斷于善根。命終生在啼哭地獄。波斯匿王。聞佛所說涕泣流淚。而白佛言。婆提長者。昔作何業生在富家。複作何惡然不得食此極富之樂。佛告王曰。過去久遠有迦葉佛。入涅槃後。時此長者。生舍衛國作此田家子。有辟支佛。來詣其家而從乞食。時此長者便持食施辟支。得食飛空而去。長者見已。作是誓願。持此善根。使我世世所生之處不墮叁塗常多財寶。布施已後複生悔心。我向者食應與奴仆。不應與此禿頭沙門。佛告王曰。婆提長者。由于過去施辟支佛食發願功德。所生之處。常多財寶無所乏少。緣其施後生變悔心。在所生處。雖處富貴不得食此極富之樂。悭惜守護不自衣食。複不施與妻子眷屬。亦不布施朋友知識。及諸沙門婆羅門等。是故智者聞此因緣。若有財物。應當布施勿生悭吝。施時至心自手奉與。施已歡喜莫生悔心。能如此施得大果報無量無邊

  又出曜經雲。昔佛在世時。舍衛國中有一長者。名曰難陀。巨富多財。金銀珍寶。象馬車乘。奴婢仆使。服飾田業。不可限量。一國之富無有過者。雖處豪富而無信心。悭貪嫉妒。門閣七重。敕守門人。有人來乞一不得入。中庭空上安鐵疏籠。恐有飛鳥食啖谷米。四壁牆下以白噤泥。恐鼠穿穴傷損財物。唯有一子名栴檀香。臨終敕子。吾患必死。若吾死後。所有財寶勿費損耗。莫與沙門及婆羅門。若有乞兒莫施一錢。此諸財物足供七世。敕已命終。還生舍衛旃陀羅家盲母腹中。後生出胎生盲無目。盲母念言。若生男者吾今目冥。須見扶侍。聞兒生盲倍增愁憂。悲泣說偈曰

  子盲吾亦盲  二俱無兩目

  遇此衰耗物  益我愁憂苦 

  是時盲母養兒已大。年八九歲堪能行來。與杖一枚食器一具。而告子曰。汝自乞活不須住此。吾亦無目。複當乞求以濟余命。此盲小兒家家乞求。遂後漸至栴檀香家。在門外立。唱盲兒乞。時守門人。嗔恚捉手擲著深坑。傷折左臂複打頭破。所乞得食盡棄在地。有人臨見甚憐愍傷。往語盲母。盲母聞已匍匐拄杖。到盲兒所抱著膝上。而語兒言。汝有何愆遭此苦厄。子報母曰。我向者至栴檀香家門外而乞。便遇惡人打擲如是。佛時知已。告阿難言。禍災禍災。難陀長者命終。與彼旃陀羅家盲婦作子。生無兩目。昔所居業豪富無量。象馬七珍不可稱計。而今複得親用不耶。然由悭貪受此盲報。從此命終入阿鼻獄。佛于過中與比丘衆國城人民圍繞。往到栴檀香門盲小兒所。時栴檀香聞佛在外。出門禮拜在一面立。佛知衆集。複見栴檀。廣爲衆說悭貪嫉妒受罪無量。加說惠施受福無窮。欲使離有趣無爲道。爾時世尊。欲與栴檀香拔地獄苦。告小兒曰。汝是難陀長者非耶…

《諸經要集十六》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