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摩多羅禅經》下
東晉叁藏佛陀跋陀羅譯
◎修行方便道不淨觀退分第九
如我力所能 已說安般念
修行不淨觀 次第應分別
不淨方便觀 思惟念退減
明智所知相 是今我當說
修行初方便 自于身少分
背淨開皮色 觀其所起相
雖暫壞皮色 不力勤方便
淨想還複生 說名修行退
不能起所應 重令皮色壞
淨想仍不除 亦名修行退
修行愛欲增 應往至冡間
取彼不淨相 還來本處坐
所見諸死屍 我身亦複然
一心內觀察 如彼冡間相
彼爲我作證 由是得真實
已得真實相 不複起邪想
如是方便修 慧眼猶不淨
當知是顛倒 無智癡冥聚
若于足指緣 闇亂心不住
當于上系心 觀察求升進
于上壞色處 其心複馳亂
當力勤精進 方便離退過
勿爲煩惱染 令不至解脫
自勉勤方便 疾得到涅槃
自于身壞相 系念無分散
日夜勤修習 莫令煩惱起
修行微妙想 世尊之所說
常能守護想 是終不退減
具足觀內身 其念已堅固
次應觀外緣 漸習令增廣
于外已周滿 堅固叁摩提
當知是不久 次第盡諸漏
如王無器甲 安足不堅固
而欲禦怨敵 必爲彼所害
修行于自身 愚癡未決定
而欲觀外緣 是必于行退
我已說比丘 無黠故修退
更有余退過 今當說善聽
當知修行退 沒在癡冥故
或爲盛煩惱 業行所障蔽
有人因色欲 而起煩惱退
于彼美[禮*色]色 癡愛覆正念
種種上衣服 文彩發光澤
璎珞莊嚴具 金銀衆妙寶
于先俗所樂 修行還顧戀
因此動欲想 當知是必退
形相計端嚴 處處著姿好
一切身肢節 妄想起貪欲
身體諸肢節 細滑柔軟觸
憶此本所更 欲火還複熾
或泣或言笑 歌舞相顧盻
彩服貫珠環 文繡莊嚴具
來去若容止 流轉行者心
顧念是威儀 欲起令退轉
有人情欲深 不專在四種
愚癡增煩惱 遇形起淫亂
是則極惡欲 疾令修行退
由是諸愛欲 迷亂失正念
相與想明了 是終不退轉
谛自見內身 次外善觀察
境界廣增滿 周匝見崄岸
不識究竟處 修行疾退沒
于身深愛著 怖異不能進
修行生疑怖 是必疾退減
若欲離疑怖 于身修厭患
厭患想已生 其心猶馳亂
當知修行者 是必複還退
已說諸修行 不淨方便退
若于勝道中 退亦如前說◎
方便不淨退分竟
◎修行方便不淨觀住分第十
我已略分別 不淨退減分
如其住過相 今當次第說
修行煩惱業 增長內充滿
不曉知度法 愚癡縛令住
自于身少分 背淨壞皮色
不知升進法 煩惱增故住
或有漸升進 遍身見壞相
不能求外緣 樂觀內身住
若于外境界 修行心樂進
欲去應隨去 方便勿令住
未見究竟處 而便中路止
癡冥住所縛 猶如象系樹
骨想有堅相 其體密無間
不次行衆想 亦不求升進
又無厭離心 亦不能決定
修行雖成就 不淨奇特道
不能起勝想 令其身柔軟
若不柔軟身 流覺則不生
不能生流覺 是說修行住
不淨觀方便道住分竟
修行方便道不淨觀升進分第十一
已說不淨觀 方便道住過
若于勝道中 住應如前說
今當次第說 不淨升進法
先總相思惟 系念不淨緣
次住身少分 正觀察自相
自在及外緣 二種說無量
行者于內身 自在叁摩提
勤習正方便 周滿究竟處
外緣無量者 境界普周遍
而于彼正受 不能數自在
又自觀內身 是亦說無量
謂于自身處 種種衆多色
筋連與肉段 其數各五百
提賴與揵大 是皆有六種
提賴似果。揵大似癰。盡在腹內
叁十六動物 叁百二十骨
節解九百分 九十千種脈
宣氣通諸味 叁萬六千道
身中諸毛孔 九十九萬數
身內侵食蟲 戶有八十千
內血外精氣 是二共和合
先得迦羅邏 身根與命根
是身不淨起 出自迦羅邏
結業之所起 愚惑生樂著
二種重煩惱 愛恚癡冥心
謂初受生時 興二顛倒想
于內生愛欲 于外起嗔恚
男有如是想 女則上相違
不淨迦羅邏 迦羅邏起泡
從泡生肉段 漸厚成支節
出胎名嬰兒 轉次爲童子
如是漸增長 盛壯謂中年
年逝形枯悴 朽耄日衰老
識滅壽命終 身壞白骨現
青毀節節離 消碎盡磨滅
如是十五種 修行觀自相
始從迦羅邏 次第衰老死
七日漸毀變 乃至灰滅盡
宿世曾修行 先從迦羅邏
出生至老死 次第谛觀察
白骨青赤相 肢節皆離散
骨瑣及羸朽 腐壞盡磨滅
彼諸修行者 思惟不淨念
有從因觀察 或果方便學
成就深妙慧 能了是相義
觀察迦羅邏 乃至一切分
四大和合淨 造色五情根
無量極微種 一切從彼起
當複更觀察 死後次第相
日日漸變異 乃至于七日
無複有來去 視瞻笑語言
容止悉已滅 舍離威儀姿
死屍漸漸異 其色日毀變
青等諸不淨 如是次第現
膖脹膿爛潰 流漫極臭處
種種諸蟲出 見已離色欲
觀察本所著 已壞食不盡
離散在處處 能滅全具欲
上言端正非其本亦應言全具
自見枯朽骨 無複滋潤相
久故極粗澀 能離細滑欲
腐碎若塵塺 磨滅無所有
成就如是相 遠離有形欲(有形不必患是衆生)
五欲亦五壞 隨病而對治
相對真實相 修行正觀察
色變若離散 威儀容止滅
羸朽及磨碎 是名五種壞
此則自身中 無量諸境界
修行正憶念 悉能得自在
已說二無量 自在及境界
修行不自在 亦已分別說
于是不淨念 聞思與修慧
正觀開慧眼 是說有叁種
作想有二種 時複不想住
俱開解思惟 或時非開解(解即開也)
第叁性無垢 離垢清淨住
不想不開解 是慧修禅起
起身寂止樂 余二則不能
心亦寂靜樂 是名爲修慧
滋潤身柔軟 此則寂靜相
二俱不柔軟 當知非寂靜
彼二不寂靜 一則安隱住
是說色有中 修禅所起慧
不淨觀一智 依止十地起
根本及未至 亦說欲中間
依住一界身 境界于欲色
化生既命終 即滅無不淨
身淨無余穢 不能起厭患
唯觀彼生滅 變易無常相
胞胎所生身 則有死屍形
于身起淨想 不淨觀對治
不求止貪欲 思惟習厭患
更有淨對治 不作厭患想
方便淨解脫 智者開慧眼
謂于不淨緣 白骨流光出
從是次第起 青色妙寶樹
黃赤若鮮白 枝葉花亦然
上服珠璎珞 種種微妙色
是則名修行 淨解方便相
于彼不淨身 處處莊嚴現
階級次第上 叁昧然慧燈
從彼一身出 高廣普周遍
一切余身起 莊嚴亦如是
此則淨解脫 方便不淨觀
若能須臾頃 修習此勝觀
是則順佛教 堪受一切施
世尊所稱歎 叁界良福田
說余一切相 功德亦複然
白骨青瘀想 成就心厭離
因是不淨念 方便度諸地
所謂身念止 受心法念處
暖來及頂忍 世間第一法
見道及修道 乃至漏盡智
因是方便度 一切功德地
從初身念觀 乃至究竟處
佛說不淨念 一切諸種子
世尊說貪欲 利入深無底
正受對治藥 當修厭離想
一切余煩惱 悉能須臾治
我已說不淨 方便升進法
余有勝道進 相行如前說
不淨念升進分第十一竟
修行方便道不淨決定分第十二
不淨升進分 相義我已說
今當說修行 不淨決定分
不爲惡戒縛 亦非業煩惱
心不背解脫 歡喜常志樂
如是隨順生 粗澀四大滅
柔軟寂止樂 叁昧于中起
從定生智慧 修行能厭患
厭想已修起 則能離有愛
思惟離有愛 解脫實智生
已生解脫智 于縛得解脫
從是得無爲 究竟離叁有
是說名修行 成就決定分
天王五威相 觀相壞煩惱
漏過漸衰薄 由是究竟滅
人王有五相 獸王相亦然
諸地相明了 說名爲決定
動身四顧視 奮威暢大音
自在獨遊步 師子王威相
于此十五相 修行生決定
能令彼地中 一切諸垢滅
系念叁摩提 出諸煩惱縛
惡露不淨想 能生厭離心
青瘀等諸想 修行善決了
更有余叁想 明想及觀想
第叁說空想 修習寂滅慧
淨色及自身 所起諸煩惱
貪欲嗔恚癡 從是正觀滅
此一一諸想 各叁想眷屬
能除貪欲等 結縛使惱纏
是諸一切想 明審善觀察
是名修行者 決定不淨想
久故朽白骨 疏瘠羸相現
破碎若塵塺(音昧) 一切悉磨滅
從下次第起 方便壞所依
淨慧之所說 修行決定相
無量深妙種 一切普周遍
彼決定真實 生如金翅鳥
次起清淨地 平坦極莊嚴
勇猛寶師子 牛王若龍象
此諸未曾類 處處決定相
始因不淨生 亦從不淨長
初起迦羅邏 住于不淨中
觀彼七日住 念頃不暫停
修行善明了 是則說決定
如是一切分 悉能知相義
明見彼真實 念念有生滅
因習諸骨想 修行覺意生
能起覺支想 說名爲決定
彼諸修行者 分別叁種想
或有始習行 或已少習行
或有久修習 是悉近決定
隨彼智慧力 趣向有差別
初業者始起 少習心已住
久學能趣緣 是說叁種修
初業名始種 第二爲長養
最後能舍離 說名爲決定
不淨有二種 或共或非共
如前叁眷屬 是離共不淨
聞思與修慧 叁種不淨念
于此一切種 修行谛明了
善分別離欲 是說名決定
不淨決定分第十二竟
修行觀界第十叁
安般不淨念 退住與升進
決定真實相 悉已分別說
修行界方便 廣略差別相
甚深微妙義 今當次第說
有因先修習 安般不淨念
然後觀諸界 安樂速究竟
自以方便度 此苦難成就
頂上兩眉間 系念令不亂
寂止潤澤生 叁摩提增長
所依已柔軟 叁昧安不動
擾亂不淨心 智者悉調伏
已隨調伏心…
《達摩多羅禅經下》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