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四十
宋天竺叁藏求那跋陀羅譯
(一一○四)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能受持七種受者。以是因緣得生天帝釋處。謂天帝釋本爲人時。供養父母。及家諸尊長。和顔軟語。不惡口。不兩舌。常真實言。于悭吝世間。雖在居家而不悭惜。行解脫施。勤施。常樂行施。施會供養。等施一切。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供養于父母 及家之尊長
柔和恭遜辭 離粗言兩舌
調伏悭吝心 常修真實語
彼叁十叁天 見行七法者
鹹各作是言 當來生此天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一○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鞞舍離國猕猴池側重閣講堂
時。有離車名摩诃利。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見天帝釋不
佛答言。見
離車複問。世尊。見有鬼似帝釋形以不
佛告離車。我知天帝釋。亦知有鬼似天帝釋。亦知彼帝釋法。受持彼法緣故。得生帝釋處。離車。帝釋本爲人時。供養父母。乃至行平等舍。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供養于父母 及家之尊長
柔和恭遜辭 離粗言兩舌
調伏悭吝心 常修真實語
彼叁十叁天 見行七法者
鹹各作是言 當來生此天
佛說此經已。時摩诃利離車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一一○六)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鞞舍離國猕猴池側重閣講堂
時。有異比丘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緣釋提桓因名釋提桓因
佛告比丘。釋提桓因本爲人時。行于頓施。沙門.婆羅門.貧窮.困苦.求生行路乞。施以飲食.錢財.谷.帛.華香.嚴具.床臥.燈明。以堪能故。名釋提桓因
比丘複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緣故。釋提桓因複名富蘭陀羅
佛告比丘。彼釋提桓因本爲人時。數數行施衣被.飲食。乃至燈明。以是因緣。故名富蘭陀羅
比丘複白佛言。何因.何緣故。複名摩伽婆
佛告比丘。彼釋提桓因本爲人時。名摩伽婆故。釋提桓因即以本名。名摩伽婆
比丘複白佛言。何因.何緣複名娑婆婆
佛告比丘。彼釋提桓因本爲人時。數以婆诜私衣布施供養。以是因緣故。釋提桓因名娑婆婆
比丘複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緣釋提桓因複名憍屍迦
佛告比丘。彼釋提桓因本爲人時。爲憍屍族姓人。以是因緣故。彼釋提桓因複名憍屍迦
比丘問佛言。世尊。何因.何緣彼釋提桓因名舍脂缽低
佛告比丘。彼阿修羅女名曰舍脂。爲天帝釋第一天後。是故帝釋名舍脂缽低
比丘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緣釋提桓因複名千眼
佛告比丘。彼釋提桓因本爲人時。聰明智慧。于一坐間。思千種義。觀察稱量。以是因緣。彼天帝釋複名千眼
比丘白佛。何因.何緣彼釋提桓因複名因提利
佛告比丘。彼天帝釋于諸叁十叁天。爲王爲主。以是因緣故。彼天帝釋名因提利
佛告比丘。然彼釋提桓因本爲人時。受持七種受。以是因緣。得天帝釋。何等爲七。釋提桓因本爲人時。供養父母。乃至等行惠施。是爲七種受。以是因緣。爲天帝釋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如上廣說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一○七)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鞞舍離國猕猴池側重閣講堂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過去世時。有一夜叉鬼。醜陋惡色。在帝釋空座上坐。叁十叁天見此鬼醜陋惡色。在帝釋空座上坐。見已。鹹各嗔恚。諸天如是極嗔恚已。彼鬼如是.如是隨嗔恚漸漸端正
時。叁十叁天往詣天帝釋。白帝釋言。憍屍迦。當知有一異鬼。醜陋惡色。在天王空座上坐。我等諸天見彼鬼醜陋惡色。坐天王座。極生嗔恚。隨彼諸天嗔恚。彼鬼隨漸端正。釋提桓因告諸叁十叁天。彼是嗔恚對治鬼
爾時。天帝釋自往彼鬼所。整衣服。偏袒右肩。合掌叁稱名字而言。仁者。我是釋提桓因。隨釋提桓因如是恭敬下意。彼鬼如是.如是隨漸醜陋。即複不現
時。釋提桓因自坐已。而說偈言
人當莫嗔恚 見嗔莫嗔報
于惡莫生惡 當破壞憍慢
不嗔亦不害 名住賢聖衆
惡罪起嗔恚 堅住如石山
盛嗔恚能持 如製逸馬車
我說善禦士 非謂執繩者
佛告諸比丘。釋提桓因于叁十叁天爲自在王。歎說不嗔。汝等如是正信.非家.出家學道。亦應贊歎不嗔。當如是學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一○八)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晨朝著衣持缽。入舍衛城乞食。乞食已。還精舍。舉衣缽。洗足已。持尼師壇。著右肩上。至安陀林。布尼師壇。坐一樹下。入晝正受
爾時。只桓中有兩比丘诤起。一人罵詈。一人默然。其罵詈者。即便改悔忏謝于彼。而彼比丘不受其忏。以不受忏故。時。精舍中衆多比丘共相勸谏。高聲鬧亂
爾時。世尊以淨天耳過于人耳。聞只桓中高聲鬧亂。聞已。從禅覺。還精舍。于大衆前敷座而坐。告諸比丘。我今晨朝乞食。還至安陀林。坐禅人晝正受。聞精舍中高聲大聲。紛纭鬧亂。竟爲是誰
比丘白佛。此精舍中有二比丘诤起。一比丘罵。一者默然。時。罵比丘尋向悔謝。而彼不受。緣不受故。多人勸谏。故致大聲。高聲鬧亂
佛告比丘。雲何。比丘。愚癡之人。人向悔謝。不受其忏。若人忏而不受者。是愚癡人。長夜當得不饒益苦。諸比丘。過去世時。釋提桓因有叁十叁天共诤。說偈教誡言
于他無害心 嗔亦不纏結
懷恨不經久 于嗔以不住
雖複嗔恚盛 不發于粗言
不求彼開節 揚人之虛短
常當自防護 以義內省察
不怒亦不害 常與賢聖俱
若與惡人俱 剛強猶山石
盛恚能自持 如製逸馬車
我說爲善禦 非謂執繩者
佛告諸比丘。釋提桓因于叁十叁天爲自在王。常行忍辱。亦複贊歎行忍者。汝等比丘正信.非家.出家學道。當行忍辱。贊歎忍者。應當學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一○九)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過去世時。天.阿修羅對陣欲戰。釋提桓因語毗摩質多羅阿修羅王。莫得各各共相殺害。但當論議。理屈者伏。毗摩質多羅阿修羅王言。設共論議。誰當證知理之通塞。天帝釋言。諸天衆中自有智慧明記識者。阿修羅衆亦複自有明記識者。毗摩質多羅阿修羅言。可爾。釋提桓因言。汝等可先立論。然後我當隨後立論。則不爲難
時。毗摩質多羅阿修羅王即說偈立論言
我若行忍者 于事則有阙
愚癡者當言 怖畏故行忍
釋提桓因說偈答言
正使愚癡者 言恐怖故忍
及其不言者 于理何所傷
但自觀其義 亦觀于他義
彼我悉獲安 斯忍爲最上
毗摩質多羅阿修羅複說偈言
若不製愚癡 愚癡則傷人
猶如凶惡牛 舍走逐觸人
執杖而強製 怖畏則調伏
是故堅持杖 折伏彼愚夫
帝釋複說偈言
我常觀察彼 製彼愚夫者
愚者嗔恚盛 智以靜默伏
不嗔亦不害 常與賢聖俱
惡罪起嗔恚 堅住如石山
盛嗔恚能持 如製逸馬車
我說善禦士 非謂執繩者
爾時。天衆中有天智慧者。阿修羅衆中有阿修羅智慧者。于此偈思惟稱量觀察。作是念。毗摩質多羅阿修羅所說偈。終竟長夜起于鬥訟戰诤。當知毗摩質多羅阿修羅王教人長夜鬥訟戰诤。釋提桓因所說偈。長夜終竟息于鬥訟戰诤。當知天帝釋長夜教人息于鬥訟戰诤。當知帝釋善論得勝
佛告諸比丘。釋提桓因以善論議伏阿修羅。諸比丘。釋提桓因于叁十叁天爲自在王。立于善論。贊歎善論。汝等比丘亦應如是。正信.非家.出家學道。亦當善論。贊歎善論。應當學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一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過去世時。有天帝釋。天.阿修羅對陣欲戰。釋提桓因語叁十叁天衆言。今日諸天與阿修羅軍戰。諸天得勝。阿修羅不如者。當生擒毗摩質多羅阿修羅王。以五系縛。將還天宮。毗摩質多羅阿修羅王告阿修羅衆。今日諸天.阿修羅共戰。若阿修羅勝。諸天不如者。當生擒釋提桓因。以五系縛。將還阿修羅宮。當其戰時。諸天得勝。阿修羅不如
時。彼諸天捉得毗摩質多羅阿修羅王。以五系縛。將還天宮。縛在帝釋斷法殿前門下。帝釋從此門入出之時。毗摩質多羅阿修羅縛在門側嗔恚罵詈
時。帝釋禦者見阿修羅王。身被五縛。在于門側。帝釋出入之時辄嗔恚罵詈。見已即便說偈。白帝釋言
釋今爲畏彼 爲力不足耶
能忍阿修羅 面前而罵辱
釋即答言
不以畏故忍 亦非力不足
何有黠慧人 而與愚夫對
禦者複白言
若但行忍者 于事則有阙
愚癡者當言 畏怖故行忍
是故當苦治 以智製愚癡
帝釋答言
我常觀察彼 製彼愚夫者
見愚者嗔盛 智以靜默伏
非力而爲力 是彼愚癡力
愚癡違遠法 于道則無有
若使有大力 能忍于劣者
是則爲上忍 無力何有忍
于他極罵辱 大力者能忍
是則爲上忍 無力何所忍
于己及他人 善護大恐怖
知彼嗔恚盛 還自守靜默
于二義俱備 自利亦利他
謂言愚夫者 以不見法故
愚夫謂勝忍 重增其惡口
未知忍彼罵 于彼常得勝
于勝己行忍 是名恐怖忍
于等者行忍 是名忍诤忍
于劣者行忍 是則爲上忍
佛告諸比丘。釋提桓因于叁十叁天爲自在王。常行忍辱。贊歎于忍。汝等比丘正信.非家.出家學道。亦應如是行忍。贊歎于忍。應當學
佛說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一一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過去世時。釋提桓因欲入園觀。時。敕其禦者。令嚴駕千馬之車詣于園觀。禦者奉敕。即嚴駕千馬之車。往白帝釋。唯。俱屍迦。嚴駕已竟。唯王知時。天帝釋即下常勝殿。東向合掌禮佛。爾時。禦者見。即心驚毛豎。馬鞭落地
時。天帝釋見禦者心驚…
《雜阿含經四十》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