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別譯雜阿含經》

「阿含部」經文100卷02頁碼:P0374
失譯

  《別譯雜阿含經》四

  失譯人名今附秦錄

  初誦第四

  (六叁)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摩竭提國阿阇世王。將領四兵來。共波斯匿王。交陣大戰。時阿阇世王韋提希子。破波斯匿王所將軍衆。波斯匿王。單乘一車。獨得入城。時諸比丘。入城乞食。見是事已。乞食訖洗足。往詣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面立。白佛言。世尊。我等晨朝入城乞食。見阿阇世王。及波斯匿王。各嚴四兵。極大鬥戰。波斯匿王。所將四兵。爲彼所破。唯王一身。單乘一車。獨得入城。爾時世尊。聞斯事已。即說偈言

  勝則多怨疾  負則惱不眠

  若無勝負者  寂滅安睡眠

  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六四)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摩竭提阿阇世王。及波斯匿王。各嚴四兵。交兵大戰。波斯匿王。大破阿阇世王所將兵衆。並複擒得阿阇世王身。波斯匿王。既得勝已。與阿阇世王。同載一車。來詣佛所。頂禮佛足。時波斯匿王。白佛言。世尊。此摩竭提阿阇世王韋提希子。我于彼所。初無怨嫌。彼于我所。恒懷憎嫉。然其是我親友之子。以是之故。我今欲放令得還國。佛言大王。可放令去。若能放彼王。于長夜有大利益。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力能破他軍  還爲他所壞

  力能侵掠人  邏爲他所掠

  愚謂爲無報  必受于大苦

  若當命終時  乃知實有報

  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六五)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波斯匿王。于閑靜處。作是思惟。佛所教法。極有義利。能得現報。無有熱惱。不待時節。能將于人到于善處。語諸人言。汝等來善示汝妙法。夫爲智者。自身取證。深得解達。須善友須善同伴。恒應親友。如是善友。不向惡友。並惡知識。遠離惡伴。思惟是已。從坐處起。往詣佛所。在一面坐。白佛言。世尊。我于閑處。作是思惟。佛所教法。有大義利。能招現報。無諸熱惱。不待時節。乃至不與惡友交遊。佛告王曰。實爾實爾。佛所教法。有大義利。能招現報。乃至不與惡伴交遊。我于往時。在王舍城耆梨跋提林。爾時阿難比丘。獨在靜處。作是思惟。善知識者。梵行半體。阿難起已。來至我所。頂禮我已。而作是言。善知識者。梵行半體。非惡知識惡伴惡友。我告阿難。止止莫作是語。所以者何。夫善知識善友善伴。乃是梵行全體。又善友伴者。不與惡知識惡友惡伴。而爲徒黨。何以故。我以善知識故。脫于生死。是故當知。善知識者。梵行全體。如是之事。應分別知。佛所說法。有大義利。能招現報。乃至不與惡友惡伴惡知識等。而爲伴黨。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于諸善法中  不放逸最勝

  若當放逸者  賢聖所譏嫌

  若不放逸者  獲于天帝位

  于諸天中勝  于作無作中

  不放逸最勝  若不放逸者

  坐禅盡諸漏  逮得于勝果

  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六六)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波斯匿王。于閑靜處。作是思惟。頗有一法。能得現利。及後世利。作是念已。往詣佛所。頂禮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頗有一法。能得現利。後世利不。佛告王曰。我有一法。修行增廣。現在未來。多所饒益。所謂修行。不放逸法。現得利益。來世亦利。譬如大地。能生百谷。一切草木一切善法。亦因不放逸生。不放逸增長。不放逸廣大。大王猶如大地。一切種子。因地而生。因地增廣。一切衆生。因不放逸。亦複如是。一切根香中。黑堅實香。最爲第一。此事亦爾。一切善法。因不放逸。堅實香中。赤栴檀。爲第一。此事亦爾。一切善法。因不放逸爲本。不放逸者。是實法因。不放逸者。善法生處。一切華鬘中。乾陀婆梨琴華鬘。最爲第一。一切善法中。不放逸第一。余如上說

  一切水生華中。青蓮華第一。一切善法中。不放逸第一。余如上說

  一切畜生迹中。象迹最大。一切善法中。不放逸第一。余如上說

  如與賊戰。能先諸鬥。名爲第一。一切善法。不放逸第一。余如上說

  一切獸中。師子第一。善法之中。不放逸第一。余如上說

  一切樓觀。高波那寫。最爲第一。善法之中。不放逸第一。余如上說

  一切閻浮提樹。閻浮提界上樹。最爲第一。善法之中。不放逸爲第一。余如上說

  一切詹婆羅樹中。鸠羅苦婆羅。最爲第一。諸善法中。不放逸第一。余如上說

  一切波吒羅樹中。錦文芭吒羅爲第一。諸善法中。不放逸第一。余如上說

  一切樹中。波利質多羅。爲第一。諸善法中。不放逸第一。余如上說

  一切山中。須彌山第一。諸善法中。不放逸第一。余如上說

  一切金中。閻浮檀金第一。諸善法中。不放逸第一。余如上說

  一切妙衣。迦屍衣第一。諸善法中。不放逸第一。余如上說

  一切色中。白爲第一。諸善法中。不放逸第一。余如上說

  一切鳥中金翅爲第一。諸善法中。不放逸第一。余如上說

  一切明中。日光爲第一。不放逸法。亦複如是。余如上說

  如上說諸修行善行。不放逸者。是其根本。是其生因。是故大王。汝今應修不放逸法。亦應依止不放逸法。王若如是。王之夫人。及以妃後。亦不放逸。王子大臣。及諸官屬。亦複如是。若不放逸。即是守護中宮內外。以不放逸故。倉庫盈滿。王不放逸。則爲自護。並護一切。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不放逸最勝  放逸多譏嫌

  今世不放逸  後世得大利

  現利他世利  解知二俱利

  是名爲健夫  明哲之所行

  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六七)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波斯匿王。于閑靜處。作是思惟。世有叁法。一者可憎。二不可愛。叁不可追念。何謂可憎。所謂老也。何謂不可愛。所謂病也。何謂不可追念。所謂死也。波斯匿王。思惟是已。即從坐起。往詣佛所。頂禮佛已。在一面坐。白佛言。世尊。我于靜處。作是思惟世有叁法。一者可憎二者不可愛。叁者不可追念。何謂可憎。所謂老也。何謂不可愛。所謂病也。何謂不可追念。所謂死也。佛告王曰。如是如是。此叁種法。實如王言。佛言大王。世間若無此叁佛不出世。亦不說法。以有此叁故。佛出世爲衆說法。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王車嚴飾盛  莊挍甚奇妙

  久故色毀敗  如身必歸老

  實法無衰老  展轉相付故

  咄哉老賊惡  端正殊妙色

  汝能壞敗也  設壽滿百年

  必入于死徑  病來奪其力

  老將付與死  是故常樂禅

  撿心勤精進  了知生邊際

  勝彼魔軍衆  度有生死岸

  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六八)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波斯匿王。往詣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面坐。白佛言。世尊。布施之時。應與何處。佛答王曰。修布施者。隨意所樂。布施于彼。王複問佛。布施何處。得大果報。佛答王曰。汝問異前。我今問汝。隨汝意答。如出軍陣。欲鬥戰時。如東方有刹利。盛壯有力。然其不能善解兵法。亦複不知善調其身。及以射術。畏憚前敵。生于驚懼。每常先退。不能住其所止之處。射箭不遠。設複射箭。終無所中。不堪處彼大陣之中。大王若鬥戰時。有如此人。王當安慰。汝親近我。當重賞賜。王能爾不。王言。世尊。我實不用如是之人。何以故。鬥戰之時。所不須故。南方有婆羅門。西方有毗舍。北方有首陀。亦複如是。如此人等。王當用不。王言。若鬥戰時。皆所不用。佛言。若鬥戰時。東方有刹利來。年在盛壯。身體丁大骁勇有力。善解兵法。兼知射術種種諸術。多諸手伎。善能調身。勇于向敵。大膽不懼。心無驚畏。見敵不退。住所住處。彎弓遠射。能中于物。箭不虛發。勇捍直進。能壞大陣。大王若鬥戰時。當用何者。王答佛言。用勇健者。何以故。鬥戰之法。須勇健故。南西北方。亦複如是。佛告大王。如是大王。若有沙門婆羅門。五支不具。不任福田。複有五支滿足。堪任福田。施得大果。得大利益。極爲熾盛。果報增廣。雲何名爲具于五支。斷除五蓋。雲斷除五蓋何。斷除欲蓋嗔恚睡眠調悔及疑。自知除五欲。名斷除五蓋。雲何滿足五支。滿足無學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若能滿足如是五支。沙門婆羅門施得大果。名大熾然。果報深廣。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譬如有一人  骁勇有大力

  兼善解射術  衆技悉備知

  鬥戰須此人  當厚賜財寶

  並與其爵賞  不擇其種姓

  但錄其功勳  大王應如是

  若能行善者  柔和修忍辱

  能見四真谛  得入于聖位

  供養黠慧者  不應擇種姓

  住處悉應有  飲食並臥具

  如此之供養  應有具戒者

  于大洪流中  應作浮囊栰

  並造作橋船  自渡亦濟他

  安直多聞者  譬如有密雲

  遍覆于世界  電光甚赫曜

  雷音聲遠震  降注于大雨

  土地普沾洽  衆卉木叢林

  無不蒙潤者  禾稼既滋茂

  農夫生悅慶  如是信施主

  多聞能惠施  無有悭嫉者

  潤澤喻飲食  勸讓益進與

  如雷音遠震  譬如降注雨

  大獲于子實  能修布施者

  大獲于功德  後得涅槃樂

  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六九)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波斯匿王往詣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面坐。白佛言。世尊。婆羅門種。常生婆羅門家。刹利種。常生刹利家不。佛告王曰。汝今不應作如是語。何以故。有四種人。一者從明入明。二者從明入冥。叁者從冥入明。四者從冥入冥。何謂從冥入冥。若有衆生生于下賤貧窮之者。或生魁脍技巧之家或身羸瘦。其形極黑。聾盲喑痖。諸根不具。爲他作使。不得自在。如此之人。或身行惡業。或口作惡業。或心念不善。身壞命終。墮于地獄。是名從冥入冥。如從廁出複入一廁。我說此人從冥入冥。若如此人。生于下賤及魁脍技巧。或身羸瘦。其形極黑。聾盲喑痖。諸根不具。爲他走使。不得自在。是名爲冥。若如此人。能身行善。能口行善。能意行善。身壞命終。得生天上。如此人。從地而起。得升于床。從床而起。得乘于車。從車…

《別譯雜阿含經四》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