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威德陀羅尼經》六
隋北印度叁藏阇那崛多譯
爾時彼衆中波斯匿高薩羅王。有一算師大臣。名曰財主而來會坐。即從坐起整理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而白佛言。世尊。我以一錢爲初入于百千算數。于彼一錢次第解入百千算數已。從彼一錢破作半已。解入俱致百千算數。然世尊。我有如是微細智慧。甯複說言無有智也。作是語已。佛告財主大臣算師言。汝若取芥子破爲百千俱致分算數分已。于彼百千俱致分。複作百千俱致分。入算數之分。汝時于彼如是智慧應當無智。作如是語已。其波斯匿高薩羅王白佛言。希有世尊。我等所于彼有智中生羨樂相。如來今者說爲無智。作如是語已。佛告波斯匿高薩羅王言。大王。諸佛如來不贊此智。所謂有漏。諸佛如來贊歎無漏智。所謂滅諸有智。一智當言無智。何者是一世間語言執著。何者名世間語言執著。世間語言名字等智。若有執著彼諸名字。便生嗔恚。是名世間執著名字。是爲一智。名無智者。乃至彼智彼一切有爲。若有爲者是即無實。如是有爲語言無實。亦無名字亦悉無實。以何義故。名字無實此名欺诳。以是義故此名無實。以無實智當向惡趣。以是義故此名無實
所言一者和合集渴愛。言無智者。憶念未來生有。以一無智當言無智。若于聚想而生于智。于界想中。于入想中。于身想中。諸所有智中生于智想。彼智有爲。是有爲中不名最勝。是故此智當言無智。言無智者。以叁種根知彼衆生從合會大地獄中舍身。何者叁根。二睛聚視上瞬轉環。若嗔恚時兩目俱赤。此是有漏和合等智。以如此智應當無智。時波斯匿王白佛言。世尊。複以何智當言有智。若于中等智。世尊。若如是有者。甯可複言無有智也。佛答王言。于有中無智。是故于彼無處有智。若無有智彼無有有。彼無有取。彼無無爲。彼無有爲。彼無戲論。彼即除斷。如是非贊歎非不贊歎。于彼之中贊歎涅槃。于彼時間。閻浮提人當作是念。若第二四大洲世界之中。閻浮提人輩贊歎涅槃。作如是言。彼即無聲。彼即遠離。彼無分別。彼無和合。彼即求念。彼即贊歎。無惡煩惱。不可破壞。無想離想。彼即無悔。彼即爲吼。于彼第二四大洲世界中。所有諸天諸龍夜叉諸有勝者。于彼等輩守護攝受此佛菩提。于彼處中。有一夜叉。名曰叁摩婆陀那(隋雲和合)說此諸句爲生般若故。作不顛倒意故。作智慧者。作彼清淨般若根故。作智慧力勝精進故。隨所有處正修習已。當得正趣。當得正意得正堅固。當得正念。當得大智無畏辯才。能破壞他諸論師等。令受其語。譬如月輪初出之時映蔽一切星宿光明能滅闇障。如是一切諸論義師。既覆障已威光獨耀。于彼之中有此咒句
多遲他遮多(一)憂婆耶陀(二)[黍-禾+利]婆(叁)阿浮薩[黍-禾+利](四)鼻帝底(五)雞迷帝(六)婆步荼(七)婆那伽(八)烏瞿盧(九)鼻步瞿(十)阿啰他(十一)阿那啰他[口*犮]帝(十二)阿羅耶(十叁)鼻薩啰(十四)婆伽那(十五)阿那呵帝(十六)波呵帝(十七)伊舍哆啰(十八)多都哆啰(十九)耶多哆啰(二十)多伊呵(二十一)伊舍(二十二)伊苦製(主裴反)婆(二十叁)多哆(二十四)多哆製婆(二十五)娑婆帝婆盧(二十六)婆帝婆盧(二十七)
說此守護之時。有八萬四千諸夜叉衆。同時驚懼。爾時彼八萬四千諸夜叉衆樂斷殺生。于彼等邊付囑言教。彼等攝受如是叁種護地叁品覆護地。歡喜信樂勤斷貪愛。阿難。如是勝法欲隱沒時。諸比丘等無有威力。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能讀誦此修多羅者。能令彼人乃至壽命具足守護。具足守護已常得守護。于彼時雖有奪威力諸夜叉等不生信樂。于彼等邊不能娆亂。亦複不能奪其威力。何以故。以彼衆生福德攝受故。爾時此修多羅當至彼手。以彼衆生自福力故。當得守護。若于彼時。如是法中有生信者。彼諸衆生福德不少具足善根。于如來所當生實想。阿難。若于如來邊生實想者。彼諸衆生于諸法中。能生歡喜信敬之心。諸法能生歡喜信敬心者。彼即當得隨順于法。若能隨順諸法者。彼于甚深佛菩提中不生怖畏。若于甚深佛菩提中不生怖畏者。彼等自不怖畏。複能安慰余怖畏者。阿難。此諸善法先令是人增長般若。增長憶念。增長心意。增長色。增長力。增長果報。增長名聞。增長名稱。增長正行。增長受記。當得長舌。損減地獄。損減畜生及閻羅王。世阿難當得解脫。于不閑處當成就一切諸善根本。阿難。然如來所說爲多聞故增長智慧者。阿難。如來依此故說。阿難。如來作此贊歎之說。汝當善受持。阿難。譬如電後即有浮茶。浮茶雷震之聲。阿難。如是如是。如是等諸法轉贊之時。當得大智不以爲難。阿難。因此法故。現前證見清淨般若清淨意清淨念行。得無所畏。得清淨法。阿難以此法教現前證法。及未來世亦複如是。阿難。此之一智及余眷屬。如來所說不染著無明。亦複不爲無明所薰遠離修多羅分別之相及嚴熾惡分別之處。能令發覺諸外道等。自得受持叁百偈句。既受持已。即能巧智解脫之處所有諸患即能舍離若善男子善女人。見如是等諸功能已。于此佛教應作勤求。今少有衆生于此無名法中生樂欲者。若有衆生勤修學者。當知彼等已于往昔曾事諸佛。有一欲行當墮地獄。乃至五種欲行當墮地獄。何者欲行當墮地獄。所謂我想。此一欲行當墮地獄。有想無想欲行。是諸如來作多種說。乃至有眼境界所緣諸法。以意識觀察彼等一切諸物名字。佛悉能知。于彼中所有欲行丈夫。彼丈夫所有名字于中一切皆入貪欲執著。執著己行。彼即爲因緣。欲意中彼閻浮提人。于彼丈夫。有如是等種種名字
福盧沙(一)缽盧他(二)布摩(叁)摩奴沙(四)因陀羅(五)首羅(六)多吒首(七)婆盧(八)那都(九)婆婆(十)盧鼻摩(十一)福伽羅(十二)頻頭(十叁)瞿盧(十四)啰慰盧(十五)鼻伽摸(十六)摩納蒱(十七)善都(十八)烏絺(十九)施吒陀呼(二十)婆盧慕(二十一)阿跋羅(二十二)阿伽婆(二十叁)波若(二十四)提呵摩(二十五)陀烏羅(二十六)婆波婆(二十七)烏伽(二十八)頭叉摩(二十九)形都他(叁十)何娑婆(叁十一)摩呵(叁十二)婆舍(叁十叁)提舍(叁十四)形都破(叁十五)阿伽羅(叁十六)薩那破(叁十七)破求沙吒(叁十八)摩留婆帝(叁十九)摩帝婆頭迦(四十)阿歌摩(四十一)于頭摩(四十二)摩頭迦(四十叁)他婆拏伽那(四十四)伽摩那(四十五)鼻地婆(四十六)那婆(四十七)迦摩陀(四十八)形盧陀(四十九)黎婆波(五十)鼻留波(五十一)帝形那(五十二)那羅(五十叁)摩地(五十四)娑醯帝(五十五)纥利缽者(五十六)著迷帝(五十七)帝利伽婆多(五十八)舍陵那(五十九)那婆者(六十)俱利舍(六十一)那形摩(六十二)帝物利(六十叁)阿訖夜迷(六十四)婆伽梵(六十五)那婆羅烏何(六十六)鼻摩滿陀(六十七)羅婆(六十八)婆者(六十九)鼻羅伽(七十)提婆羅梵(七十一)斯摩都(七十二)婆烏叉(七十叁)婆羅梵(七十四)娑蘇伽(七十五)舍叉(七十六)憂伽多(七十七)娑利耶破(七十八)鼻羅(七十九)烏奴羅(八十)蘇迷頭(八十一)俱阇若(八十二)瞿都摩利婆娑多(八十叁)薩他阿羅婆(八十四)婆啰鞞帝(八十五)蘇目多羅(八十六)帝羅瞿茶(八十七)鞞羅伏多(八十八)初婆那(八十九)雞摩羅(九十)緊陀羅(九十一)蘇目陀(九十二)缽利耶迦(九十叁)叉滿哆(九十四)俱偷纥耶(九十五)鞞留缽陀(九十六)鞞留破羅(九十七)伊岐儞(九十八)娑木他(九十九)樹提摩多(一百)娑那羅(一百一)娑婆啰(一百二)屍婆他(一百叁)施梵(一百四)慰伽梵(一百五)阿那他夢(一百六)阿伽拏(一百七)帝伽羅(一百八)娑羅破(一百九)迦摩沙(一百十)毒怯羅(一百十一)鼻偷那(一百十二)薩羅婆(一百十叁)
諸如此等是丈夫名。如來已知已見已證。于欲行中安置如是種種名相。名字分別。名字執著。得見名字。滿足一切名字句裏。于有分中染著诤競。墮愚癡中求索果報。此欲行名名字生轉。若我若我所。若複我中。如是空物輕無有物。于空自在若以名字著欲行者。彼是邪行。隨所欲行。隨彼邪行。彼欲行不斷滅故當墮地獄
有二欲行。如來所說。能作光明作光明法。于彼物中。隨彼所有生名著于彼中。何者是能作光明作光明法如言月名金脂(隋雲兔)亦名星宿主亦名婆奴(隋雲光者)亦名嘔廚波帝(隋雲星主)亦名虛空主亦名善見。亦名上行。亦名淨主。亦名滅闇。亦名太白婦。亦名宿王。亦名不少。亦名滿地。亦名普鏡。亦名團合喜。亦名勝方。亦名大有眷屬。亦名大廣。亦名方面亦名等觀。亦名宿門。亦名圓圍繞。亦名明勝。亦名慈放功德。亦名限量墮勝。亦名作虛空。亦名直度彼。亦名天子。此等月天子。名字屬閻浮提諸人輩。郁多羅越諸人輩。瞿耶尼諸人輩。弗婆提諸人輩。一切四洲諸人輩。平等共名。名爲事愛。亦名心喜普邊行。于須彌山王生起光明。以是故彼名普行。亦名離翳。亦名虛空功德。亦名端正。亦名最極醫師。亦名求縛。亦名決定物。亦名次第流。亦名次第增長。亦名滿足身果。亦名願行。亦名端正。亦名勝色。如是彼中所有光明。依彼處已。于彼法中思惟念生。若欲心若染縛著發覺心生。彼作念已。彼依倚已。由多意憙生彼合煩惱。若合煩惱彼即非聖。若非聖者不可贊歎。若不可贊歎彼非丈夫法。若非丈夫法彼是邪見。若邪見若邪見者。彼當生向惡處。若向惡處彼名墮地獄者。如是得欲故生欲。以有欲故有無明。有無明故作惡業。作惡業已墮地獄中此第二欲行當墮地獄中
彼中何者是第叁欲行當墮地獄。所有諸法若可贊歎而更毀呰。何者謂法是可贊歎。所謂戒聚叁昧聚智聚解脫聚解脫知見聚。四念處四正斷處四神足四禅五根五力七覺分八正道叁十七助道法。入于彼法中。若複謗毀如是法相惡欲行。作是語已。長老阿難白佛言世尊。彼等衆生…
《大威德陀羅尼經六》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