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普曜經》五
西晉月氏叁藏竺法護譯
異學叁部品第十四
于是菩薩。遊在山間。往至尼連水邊。樂于閑居心意寂然。慈念十方欲益天人。佛告諸比丘。菩薩遙見郁頭藍弗。爲諸弟子所見奉敬。達知圖谶算術天地災變。爲衆最師。菩薩心念。今者此等自以己身。計知算術星宿災異。爲衆人師。所見奉事。吾往其所。問其所行能知殊勝。爾乃降伏講有無法。一心脫門叁昧正定超其所學。以權方便觀其本末。自睹此等所當行者。世俗定意。然後爲說深奧之定。無爲叁昧乃歸大道。于時菩薩思惟是已。往詣其所。問言。賢者。所事何師誰爲說法。而學此業。郁頭藍弗。答言。吾無有師自然達之。又問。今所達者。爲何所獲。答曰。獲有想無想定。菩薩報曰甯可從人得學是定乎。答曰善哉。從志所樂。時菩薩起在于屏處結加趺坐。菩薩適坐功福殊特。聖慧無匹。宿世所行卓然有異。入諸定意一切正受。獨步無侶靡不通達。百千定意一切備矣。猶如照鏡而得自在。而無罣礙。于時菩薩從叁昧起。重詣藍弗所。複問。甯更有定逾無想乎。進至道耶。答曰無也。菩薩自念。藍弗無信。獨吾有信。藍弗無精進念定意智能。獨吾有之。思惟是已便舍之去。詣迦羅無提所。問之曰。誰爲師主從何受法。答曰無師。自然暢之。又問暢之何所獲乎。答曰。獲無用虛空叁昧。于時菩薩叁昧正受。最爲殊特。即複說言。此業善哉。我所歸趣仁亦趣此。俱共在斯。與是衆人而爲眷屬。菩薩答曰。今此業者不至滅度。不離于欲。不達無爲。不至寂然。無有沙門。不至正覺。非是泥洹。于時菩薩與彼藍弗及此迦羅。反複相難知之不及便舍之去。轉複前行見叁梵志。一曰憂爲迦葉。次曰那提迦葉。次曰竭夷迦葉。兄弟叁人有千弟子。菩薩過候。問何所事乎。曰奉事水火及于日月。上至梵天。菩薩答曰。是不真正。水不常滿。火不久熱。日出則移月滿則缺。梵天無常雖久必終。唯有無爲無終無始能無窮極。所論適竟。因舍之去。還歸本處。佛告比丘。于時菩薩心自念言。今吾處在五濁之世。值下劣衆外學熾盛。各墮異見九十六俓六十二疑。貪身愛命蔽塞愚冥。染慕情欲懷傷害心。不受訓誨不向清淨。志慕飲食愛戀土地。常行非義不志微妙。不樂慧施愛財貪嫉。志不存此道品之義。不在無礙馳騁情態。住于十惡不離自大。不救衆厄放逸不定。難可開化。殺害恣意飲酒無節。唯慕樂之。或事水火日月梵天。或事山神社神虛空天神。海水泉池樹木之神。或服果蓏。入山服食。或一日一食。二日叁日或至七日一食。或日一揣。二日叁日七日一揣。或十五日乃至一月一食。淨修梵行四禅四等。上仙梵天不逝生死。或有裸形。或服鹿皮。或事鬼神羅剎阿須倫神。不免惡趣。不能成道。謂之自達不可軌則。無以開化世俗衆邪異學。今我甯可示現清行。以用攝取外學之等。顯正真業使舍迷惑。所當應行。欲界色界不從彼教。來入佛道
六年勤苦行品第十五
佛告比丘。于時菩薩作是思惟。六年之中示大勤苦精進之行。以何等故名勤苦行。是事難及人所不逮。是故名曰勤苦行矣。衆生之中。若天世人不能修行。成辦此業。唯有究竟一生補處菩薩。乃能行之故曰難辦。斯勤苦行。因是現行四禅之法。數出入息令解其意。無想不念無所悕望。在所至奉心無所猗。不貪是四。其像本末宿世所學。無學緣覺菩薩所行。是則名曰周遍虛空。無作非作靡所不作。彼則名曰普護一切。以等如空行禅定事。是亦名曰去無所至。于時菩薩欲現世間開化外學。若幹品業訓誨諸天。示其罪福。外學異術。計死斷絕神無所生。或言有常雲何罪福。爲分別說功德之報。現身口心當行清淨。日服一麻一米。六年之中。修立難及勤苦之行。宿命不債。菩薩六年之中結加趺坐。威儀禮節未曾進退。常存露精亦無覆蓋。不避風雨。不障頭首塵土之患。不起左右行大小便。亦無涕[涅-日+乖]。不屈申俯仰。亦不傾側。身不倚臥。或興雲大雨電雷霹雳。春秋冬夏菩薩默坐。值此衆難未曾舉手。以自障蔽諸根不亂。不生恐怖丘聚村落男女大小。牧馬牛羊擔薪負草。過邊興塵不相念之。不以爲患。無所汙難。彼時菩薩。衆人怪之羨之所行。取其草木投著耳中。耳不痛癢。著之鼻中鼻亦不[口*血]。亦不棄去。諸天龍神阿須倫迦留羅真陀羅摩休勒。目自睹見菩薩功勳道德巍巍。來往其邊供養奉事。稽首菩薩。爾時菩薩定坐六年。現勤苦行。教授開化十二載天人。立之叁乘。以是之故。坐六年耳。于是頌曰
菩薩前出家 其功勳真正
厥心常寂然 顯是愍衆生
在五濁之世 由下劣俗故
生此閻浮提 于世現罪福
邪學業熾盛 諸見六十二
故立此精進 逼困身畢罪
浴池諸泉源 日月衆光明
樹木岩石山 厭鬼地神禮
自然行精進 建立難及行
修成勤苦業 爲衆示現此
身力如金剛 禅思不可動
用若幹義故 亦複現緣覺
若諸天人民 異學亂見喜
亦化此等故 示勤苦之行
而結加趺坐 在地無坐具
日進一麻米 示現而服此
示出息不出 亦無還報息
六年甚堅強 禅思不缺漏
無念無不念 不念所可行
心猶如虛空 禅思不傾動
不覆蓋身上 亦無所障蔽
不移動如山 禅思不增減
不避其風雨 亦不障頭首
不失威儀節 禅思無進退
村落諸男女 牧牛馬豬羊
擔薪及負草 行邊興塵土
不淨坋其身 若幹品諸難
無念不迷惑 禅思無進退
身肉爲消盡 唯有皮骨存
腹背表裏現 猶如箜篌形
諸所造天行 須倫龍沓和
目睹總功勳 皆其鹹供養
五體禮受教 令疾得成就
使我得致是 如心懷愍哀
欲降外異學 暗蔽衆邪業
因是現罪福 其身坐口言
是佛道難得 髡頭何有道
行無央數劫 六年畢其罪
以是化天人 其數十二載
是故人中尊 坐禅不進退
佛告諸比丘。菩薩修勤苦行竟六年已。心自念言。雖有神通聖明慧力。今吾以是羸瘦之體。往詣佛樹。將無後世邊地諸國有譏者乎。謂餓得道。吾身甯可服柔軟食。平複其體使有勢力。然後乃往至其樹下。能成佛道。時有丘聚名曰修舍慢加。有長者女。日日飲食八百梵志。見知菩薩造勤修行。常願奉供。大聖菩薩。即夜往樹下坐。時長者女。始出嫁時。有願生男子者。必當與作甘美肴膳。祠山樹神。時長者女。生得一男心中歡喜。[((土/口)*殳)/牛]千頭牛展轉相飲。取其淳乳用作乳糜。欲祠樹神。即便遣婢先往掃除。婢見佛坐不識何神。還啓大家掃除已竟。樹下有神端正殊好。非世所見。時女聞喜欲取糜往。糜跳出釜高一丈余不可得取。女甚怪之。時八百梵志中師見之謂女。今此乳糜非凡夫所應服者。唯臨成佛。服食此飯乃消化耳。天于虛空而出聲曰。今日女欲興立大祠。有大菩薩在于精思勤修苦行。已從坐起。汝本有願當先飯之。食之充滿。爾乃逮成無上正真之道。爲最正覺。便說此意勿違本願。時長者女聞天神言。即取乳糜盛滿金缽。手執賓幹與八百梵志。俱往尼連水邊。佛言比丘。菩薩知之。即以神通慧力。還江水邊。忽然而度。隨其習俗示現。入水而自洗浴。時八萬天子各按樹枝供養菩薩。菩薩牽枝出在岸邊。其身輕便清淨無垢。菩薩適住。時兜術天子號離垢光。尋取天衣袈裟僧迦梨。化沙門形奉上菩薩。于時菩薩即取著之。靜然而住。時尼連江水中龍妻從地化出。以微妙床貢進菩薩。菩薩即坐。時修舍慢加村落長者女。與諸梵志奉美乳糜。詣菩薩所。稽首足下右繞叁匝。以賓幹水灌菩薩手。以美乳糜進奉上之。菩薩愍哀女故辄受食之。氣力得充心無所戀。持金缽投之江水。具足千龍。即攝取之而供養缽。于時奉床龍妻得之。用立神寺勤心供養。諸天百千億載。悉取香水和泥起寺。其欲供養菩薩缽者。各現宮殿鹹共奉事。于時村落長者女等。佛與發爪得之起塔供養。佛言比丘。菩薩適服此乳糜以成福願。身遂充滿容色光光。逾于日月。于是頌曰
時世尊精思 勤心自念言
身神通慧力 往詣樹王下
成一切智能 以逮諸通慧
便行普愍哀 最後救衆生
我甯可服食 令身得充滿
往到樹王下 成聖一切智
不以少薄福 得致天人安
不得成明眼 還身力甘露
至說宿功德 決斯安隱祠
其心思如是 天聞告村落
金缽盛乳糜 往詣江水邊
奉上心踴躍 逮得道甘露
所行百千劫 諸根悉寂定
諸天龍神往 大聖至水岸
適施度無極 入水自洗浴
以洗除心垢 愍傷于世俗
億千天歡喜 各赍華搗香
世寂適入水 人中上洗浴
念知是菩薩 建立行無垢
仁賢適洗浴 百千天奉事
其身無垢穢 天子奉袈裟
身即著衣服 著衣服已竟
龍妻尋歡喜 奉之好床座
寂定意便坐 爲世之道眼
修舍女奉食 金缽盛乳糜
稽首禮足下 大通即服之
服此得充滿 投缽著水中
諸天奉真誠 來供養于佛
如來適飯竟 乳糜極甘美
其身氣力充 行詣佛樹下
適到佛樹下 行身不動搖
強如帝釋步 建立菩薩行
于是菩薩飯食已充。愍念十方救濟危厄。欲坐樹下現成佛道度脫衆生。十方諸佛。鹹示威變。顯其瑞應。五百化鳥自然來現。往詣其所繞菩薩身。暢悲哀音。歎其宿世所行無量積累功德。爲一切故。欲化五趣故現五百。令去五陰。消除五蓋。拔五道行。逮五神通。化去五五二十五事。所處甚難。存處道場。住無所住。本無定慧。于是頌曰
從無數劫來 積德行六度
四等心四恩 護叁界之將
大慈無蓋哀 欲脫癡聾盲
今當成大道 具叁十二相
隨俗而現身 說苦空非常
使了悉本無 入佛叁寶藏
俗人罪所蓋 十二因緣障
不達無上真 生死沈沒亡
若解一切空 不犯五陰行
陰衰已消滅 心淨如法王
至真無上慧 莫能限度量
光明逾日月 所濟無有疆
須彌尚可稱 虛空可度量
不及大智能 大聖無極行
歎此頌時。無數天神皆發無上正真道意也。佛告諸比丘。菩薩江水邊洗已飯食乳糜。知氣…
《佛說普曜經五》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