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毗盧遮那成佛經疏》十七
沙門一行阿阇梨記
秘密八印品第十四
爾時毗盧遮那世尊。觀察大衆會。告金剛手言。彼秘密主。有秘密八印甚極秘密者。如來前品中。說入住秘密漫荼羅法竟。時諸大會複作此念。如是秘密甚爲難解之法。更有何方便具足之相。速令真言行者得成就耶。時彼如來知衆所念。此秘密中爲更有甚密耶。爲劑此耶。以不能測故。無能發問者。故佛不待彼問。但無問而自說也。所謂有神驗者。若行者或內或外。敷列彼本尊等漫荼羅座位之時。以此八印及真言本尊之所加持故。彼諸尊等自然降赴道場。滿彼正行之願事也。複于本尊位中。安置有神驗同。同謂等同本尊威神也。竟乃去也。此是不思議感應之性。猶如水火鏡中日月應之。尚不可思議。而況如來不思議法界之感應也。此是阿阇梨所行之印。不得辄爾而習。假令已入漫荼羅者。亦不得于前辄爾而作。況余人作耶。非直以本真言趣爲摽幟。趣謂如六趣等。此是真言趣。兼漫荼羅如本尊相應者。如本尊有如是法。我亦有之故爲具也(此如是一事以上同彼尊也謂形色坐立喜亦爾)自身住本尊形當如是知。知見如本尊位而得悉地也。若行者依此八印真言及漫荼羅。相應而配住位。若能知此將近悉地。不久而得。如本尊住者。前雖配秘密漫荼羅。若請本尊。謂須作此法方乃可得也。若不作此則未圓也。此經皆前後相成。共爲一事绮互其文。行者甚須相照覽乃可知也。若行者持誦之時。亦須作此法。謂請本尊及所欲願等。則得速自建立也。其第一印者。作叁補吒虛心合掌。其二風地指直而開張。余如舊即是也。此是毗盧遮那如來大威德生印。從此中如來大威德生。此是一切智智之明也。其漫荼羅作叁角形。于其四邊又有四叁角圍繞之。故曰周也【圖】。其中當觀毗盧遮那世尊而在其中也。其叁角漫荼羅。當觀八葉華。華臺上作叁角漫荼羅也。即是前瑜伽座。作此叁角其尖向下。其色赤也。前雲叁角尖向上。今向下者義用殊也。想佛在此中而作威光印也。其真言曰
◇(藍)◇([口*落])
第二如前作印。而雙屈二風指。以指二空指頭。合皆如◇嚩字之形。此是金剛不壞印。金剛者是如來智。非從緣生不可破壞。故名金剛不壞也。其漫荼羅形圓如◇嚩字(是波字第五聲)以金剛圍之(當是金剛有炎光也)。問其金剛。亦在漫荼羅四邊。如上也。所謂嚩字者此漫荼羅正圓而白耳。亦在花臺之上。其中有大日如來。以下皆效此也。然此八印。持誦者隨取其一。隨事用之也。其真言
◇(鑁)◇(縛)
第叁印如前作。即叁補吒合掌。其二水火指開張。其地風指先以開張。作初割花形。此如來藏印。亦名蓮花藏印也。漫荼羅如前作圓月輪。但以四蓮圍之爲異耳。中亦觀大日如來。其真言
◇(叁)◇(索)
第四印如前第叁印。其二地指相並雙屈入掌。此是佛音莊嚴印。亦是萬德莊嚴印也。亦雲內外莊嚴也。如世間人有種種室宅衣服事所等。衆寶之具無所不有。以莊嚴之則名萬德皆具。今此若內若外。如來衆德莊嚴皆具也。漫荼羅半月形。而側以點圍之。余如前思之也。真言
◇(憾)◇(郝)
第五如前叁補吒合掌。而稍開曲。其二空指開張(稍向裏曲)開掌心如掬水像也。名從佛支分生印。謂從如來一切支分而生也。其漫荼羅如瓶形者意取瓶腹即是形圓也以四金剛圍之余如前。其真言
◇(暗)◇(惡)
第六印如前。二火指稍圓屈。俱屈入掌。鈎曲背相合也。柱此中指也。余依舊。謂如第五印即是也。此是法住印也。其漫荼羅如虹形。有諸色間錯。猶如虹之暈色也。其形如覆虹。其下平上有金剛之幡也。從上來諸漫荼羅。有蓮有金剛有點等。今此漫荼羅。一一皆取以莊嚴圍之相間錯也(更問)。其真言曰。此初字爲種子。謂嚩字。即無縛也。勃馱陀羅尼。佛總持。薩沒哩(叁合)底(念也)末啰馱那迦哩。字引聲。迦梨。作益也。謂益念力。馱啰馱啰耶。上謂自持持我也。次謂持他持一切也(此一切屬上句也)薩畔薄迦嚩低。世尊也。呼本尊也。歎法。阿迦啰嚩低。謂具形相者。叁麼曳(釋如上也)莎诃。此恐未審更勘梵本。第七印如前叁補吒。以二手地空。各相撚在掌內而開火指其水風指。頭相合也。二地上火也。漫荼羅虛空形(方形作之)雜色間雜。此是虛空色也。如空中含一切色像。如來大空智含一切法也。其兩邊各一點俠之。真言曰
◇
此是種子也。此一字行。阿吠馱(一)謂具一切智也。謂己證之智也。費提(二)即以此所具之慧。持惠他人也。莎诃。第八印合掌(掌心相到)已。先左轉(轉時右手覆而左仰相合如舊也)次右轉(轉時左覆右仰仍合不散)即是也。此是如來迅疾持印。謂如來秘密神通之力。力持迅疾之義也。漫荼羅同前虛空。但改作青色。以衆多白點圍繞之。真言曰。此◇字也。加叁昧是種子也。瑜伽大瑜伽謂諸佛瑜伽也。摩诃瑜只(上)儞(二)。此真言主住大瑜伽也。未得瑜伽令得之。謂能授與修行者願。于瑜伽而得自在也。瑜藝诜伐哩(叁)欠(平)。空也。阇哩。生也。謂空生也。迦是作也。作此生等于空也。雞(四)莎诃
複次第一東方寶幢佛 第二南方開敷花王佛 第叁西方阿彌陀佛 第四北方鼓音佛 第五東南普賢菩薩 第六西南文殊師利菩薩 第七西北彌勒菩薩 第八東北觀自在菩薩 當知此八印。皆毗盧遮那印也。如東方印則寶幢佛印。亦是大日如來印。他效此也(次依已四印也)經中次誡阿阇梨應授法。若未灌頂。一切不得示也。次若調柔人(謂柔和善順而不卒暴等)次勤精進能有堅固勝願者。謂能發勤精進。自能發無量大願弘誓者。次恭敬師長(謂阿阇梨)謂如法華身爲床座等。又念恩德者(念報佛恩)清淨者(內外俱淨也)自身舍者(若求法不惜身命如雪山大士等)雖是入漫荼羅。要有如是德乃可爲說。不得辄爾示人也。所以者何。此是如來秘藏之要。在所遊方不得妄宣傳也。此亦佛教阿阇梨耳。若弟子之位未得許可等。固不在言限。何可妄說。令他輕謗。自招無間大獄之罪耶。六月者舉數也。初六月不成。更六月作。展轉乃至得成乃止。如說叁月亦例可解也。先持誦經六月。若無相更經六月。若有相已方作成就也。若秘釋者。六月謂淨六根故也。雲叁月者爲淨身口意也
次持明禁戒品第十五
時金剛手。爲彼修真言行諸菩薩等。當有持明禁戒之法。猶未說是因緣。是以次複以偈問佛。故言諷誦也。然戒。西方音有二。一者此是修行戒也。謂淨身故須行之。屍羅。二者沒栗多。屍羅。戒有二。謂本性戒及製戒也。性戒。謂淨諸根今沒栗多須成就。故製之也。別後服風等也。如律因事製也。今課中戒是禁戒。或雲製戒。皆是沒栗多也。是長時所持之戒。沒栗多是有時願之戒。謂行者持誦時。或心一月乃至年歲等。此事了時此禁亦罷。故無大名也。今此問中具問二義也。先問雲何明製戒。即上二種。雲何發起。次問雲何修行。謂知是已。修所隨所在方。雲何修行得無著也。住處而修行之也。問中意者。諸法寂滅無相無有能修所修之相。若有所持即是有著。今雲何于修行之中。而即無著得成大果故也。次問修行有時節不。如世間戒等則有時限。乃至聲聞受具則劑一形。今此明有限劑不也。然問意者。此戒既是從緣而得。即有始終。然寂滅法無有始終之別。雲何相應。設令有智以何爲限量也。複次雲何持戒者增長威德。謂今依止何處雲何修行。以何法而令此威德增長。同于如來一切威德成就也。又問持此戒時方也。問何時得離此等也。雲何時方作業法非法等。當于何時而得離也。然佛戒者。即如來自然之慧。非時非方。離法及諸作業。今問何時。而得離此諸事入于一相也。時謂一月一年一日一時等限。方謂所住之處。何處可修宜在何處也。雲何速得成(謂如上事)願佛說其量。謂速疾事量也。既問終始。次問其量。問此離相之戒其量幾何而可得也。金剛手言。我已于過去先佛所。已了知此法。今爲修真言行者。令彼未來世中。速得成就如來戒故。而發此問。非爲有所他求及名利等。今我誠言此心。爲人證知耶。唯以如來爲證。而我深心唯佛自了知也。既已兩足尊爲證。固請人中尊爲我說也。此爲未來衆生故。證者仁中尊。此即指佛也。如法相而證。故雲如所證也。已上凡有五頌。是問也。時大日如來聞彼發問諸佛持明戒。故歎言善哉善哉大勇猛。今佛以彼爲一切衆生故問。是以還爲一切衆生故而歎之。勇者謂能除自他一切障故。又勤精進自心無有休息。處生死中而無厭倦。能除一切無明之怨。以此衆多義故名大勇猛也。猶行大願求大法。起大行成大事。所謂普令一切衆生入佛知見。故名大士也。此有情者。梵正音索哆。是著義。猶世間人。深著身心不能暫離也。今菩提索哆亦爾。著此大菩提行。乃至無有一念休息放舍之心。故索哆也。又名薩埵是有情義。以于有情之中能修無上道。能荷負一切諸余衆生。即是衆生中之無上故。名大有情也。衆生隨所執著義。今能自出複令他出。故名大有情也。以能持如來秘密故。名金剛手。又名大福德者。是佛歎金剛手之功德其異名也。歎其有福德者。即是積集如來功德也。今從此以下佛亦以偈答耳。所製戒殊勝先佛宣說者。佛又引佛爲證。此戒過去佛所說。我今亦如是說也。究竟之法古佛道同。故引此證明無二道也。明製戒發智。製戒正覺住者。由持此戒故。發起真言之行而得悉地也。即以住此持明戒故。即同正覺。正覺是佛之別名。以行如來所行道故。即同于佛也。以此修行故。今世人而得悉地之果。此答雲何住戒也。佛意言。如佛所住之戒。行人亦當如是而住。即是叁平等故。福智增長故。悉地得成也。自真言等起無疑慮者。當修禁戒若得等引者。自真實謂自持真言手印想于本尊。以專念故能見本尊。本尊者即是真實之理也。非但見本尊而已。又如實觀我之身即同本尊。故名真實也。此有叁平等之方便。身即印也。語即真言也。心即本尊也。此叁事觀其真實究竟皆等我。此叁平等與一…
《大毗盧遮那成佛經疏十七》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