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維摩诘經》八
卷第八
後秦釋僧肇選
入不二法門品第九
爾時維摩诘謂衆菩薩言諸仁者雲何菩薩入不二法門
什曰。有無疊用。佛法之常。前品說有。故次說空門。複次從始會以來。唯二人相對。余皆默然。今欲各顯其德。故問令盡說。亦雲情惑不同。發悟有因。令各說悟。廣釋衆迷。夫勝會明宗。必以令終爲美。今法坐將散。欲究其深致。廣說不二。乃盡其妙也。問曰。亦有叁四乃至無量法門。雲何獨說不二耶。答曰。二事少而惑淺。余門事廣而累深。二尚應破則余可知也。複次萬法之生必從緣起。緣起生法。多少不同。極其少者。要從二緣。若有一緣生。未之聞也。然則有之緣起。極于二法。二法既廢。則入于玄境。亦雲二法門攝一切法門。問曰。雲何不破一耶。答曰。若名數之則非一也。若以一爲一。亦未離于二。遣二則一斯盡矣。複次無相之一。名假而實立。實立則體與相絕。故直置而自無也。肇曰。言爲世則謂之法衆聖所由謂之門。生曰。既悟其一則衆事皆得。故一爲衆事之所由也
各隨所樂說之
肇曰。自經始已來所明雖殊。然皆大乘無相之道。無相之道。即不可思議解脫法門。即第一義無二法門。此淨名現疾之所建。文殊問疾之所立也。凡聖道成。莫不由之。故事爲篇端。談爲言首。究其所歸一而已矣。然學者開心有地。受習不同。或觀生滅。以反本或推有無以體真。或尋罪福以得一。或察身口以冥寂。其塗雖殊。其會不異。不異故取衆人之所同。以證此經之大旨也。生曰。所以無方。其道皆入不二故也。今令人人說之。以爲成驗
會中有菩薩名法自在說言諸仁者生滅爲二法本不生今則無滅得此無生法忍是爲入不二法門
肇曰。滅者滅生耳。若悟無生。滅何所滅。此即無生法忍也。此菩薩因觀生滅以悟道。故說己所解。爲不二法門也。下皆類爾。萬法雲雲離真皆名二。故以不二爲言
德守菩薩曰我我所爲二因有我故便有我所若無有我則無我所是爲入不二法門
肇曰。妙主常存我也。身及萬物我所也。我所我之有也。法既無我。誰有之者
不眴菩薩曰
什曰。不眴有叁義。一如天。二愛敬佛身。谛觀不眴。叁心無塵翳慧眼常開
受不受爲二
什曰。受不受取相。不取相也。亦有漏五陰名爲受。無漏名不受也。亦雲受心不受心。如阿毗昙心說
若法不受則不可得以不可得故無取無舍
什曰。遣不受也
無作
什曰。言不複作受生業也
無行
什曰。心行滅也
是爲入不二法門
肇曰。有心必有所受。有所受必有所不受。此爲二也。若悟法本空。二俱不受。則無得無行。爲不二也
德頂菩薩曰垢淨爲二見垢實性
什曰。如洗穢物。至盡乃淨。淨則盡。盡則無淨也
則無淨相順于滅相是爲入不二法門
肇曰。淨生于垢。實性無垢。淨何所淨
善宿菩薩曰是動是念爲二
什曰。惑心微起名爲動。取相深著名爲念。始終爲異耳。無取遣受也。肇曰。情發爲動。想我爲念也
不動則無念無念即無分別通達此者是爲入不二法門善眼菩薩曰一相無相爲二若知一相即是無相亦不取無相入于平等是爲入不二法門
肇曰。言一欲以去二。不言一也。言無欲以去有。不言無也。而惑者聞一。則取一相。聞無則取無相。故有二焉
妙臂菩薩曰
什曰。以施報故。手能出無盡寶物。如五河流。故名妙臂也
菩薩心聲聞心爲二觀心相空如幻化者無菩薩心無聲聞心是爲入不二法門弗沙菩薩曰
什曰。二十八宿中鬼星名也。生時所值宿。因以爲名也。肇曰。弗沙星名也。菩薩因以爲字焉
善不善爲二
什曰。一切有漏善心。及善身口業。無漏乃至涅槃名爲善。一切煩惱所作身口業名不善也
若不起善不善入無相際而通達者是爲入不二法門師子菩薩曰罪福爲二
什曰。叁界煩惱。煩惱相應。及煩惱所作身口業盡名罪。一切有漏善。盡名爲福
若達罪性則與福無異以金剛慧決了此相
什曰。金剛置地。下至地際。然後乃止。實相慧要盡法性。然後乃止也。肇曰。金剛慧實相慧也
無縛無解者是爲入不二法門師子意菩薩曰
什曰。師子度水。要截流直度。曲則不度。此大士以實智慧。深入諸法。直過彼岸。故借以爲名也
有漏無漏爲二若得諸法等則不起漏不漏想不著于相亦不住無相是爲入不二法門淨解菩薩曰有爲無爲爲二若離一切數則心如虛空以清淨慧無所閡者是爲入不二法門那羅延菩薩曰世間出世間爲二
什曰。世間叁界也。出世間。一切無漏有爲道品法也
世間性空即是出世間于其中不入不出
什曰。出義生于入也。無入生死故。無出世間也
不溢
什曰。梵本雲流也
不散
肇曰。夫有入則有出。有出必有溢。有溢必有散。此俗中之常數
是爲入不二法門善意菩薩曰生死涅槃爲二
什曰。上言無爲。叁無爲也。今明究竟涅槃也
若見生死性則無生死無縛無解不然不滅如是解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肇曰。縛然生死之別名。解滅涅槃之異稱
現見菩薩曰盡不盡爲二法若究竟盡
什曰。無常是空之初門。破法不盡。名爲不盡。若乃至一念不住則無有生。無有生則生盡。生盡則畢竟空。是名爲盡也
若不盡皆是無盡相無盡相即是空空則無有盡不盡相如是入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肇曰。有爲虛僞法。無常故名盡。實相無爲法。常住故不盡。若以盡爲盡。以不盡爲不盡。者皆二法也。若能悟盡不盡。俱無盡相者。則入一空不二法門也
普守菩薩曰
什曰。萬善所持。衆聖所護。故名普守焉
我無我爲二我尚不可得非我何可得
什曰。妄見有我。解則無我。言無我爲遣我耳。非複別有無我法也
見我實性者不複起二是爲入不二法門
肇曰。非我出于我耳。見我實性者。我本自無而況非我也
電天菩薩曰明無明爲二無明實性即是明
什曰。無明能生明。故不異于明。明由無明生。故不異于無明。無明故不可取。能生明故不可舍。明亦如是。非無明故不可離。無明生故不可取。譬如蓮華色雖嚴潔。所因不淨推其所因。心不生著也
明亦不可取離一切數于其中平等無二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肇曰。明慧明也。無明癡冥也。見無明性。即是爲明。若見明爲明。即是無明故不可取也
喜見菩薩曰色色空爲二色即是空非色滅空色性自空如是受想行識識空爲二識即是空非識滅空識性自空于其中而通達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肇曰。色即是空。不待色滅然後爲空。是以見色異于空者。則二于法相也
明相菩薩曰四種異空種異爲二
什曰。外道法中有五大。佛法中有四大。此四種于作法中。最大故稱爲大
四種性即是空種性如前際後際空故中際亦空若能如是知諸種性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肇曰。四種四大也。空種空大也。此五衆生之所由生。故名種。然四大之性。無前後中。無異空大也
妙意菩薩曰眼色爲二若知眼性于色不貪不恚不癡是名寂滅如是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爲二若知意性于法不貪不恚不癡是名寂滅安住其中是爲入不二法門
肇曰。存于情塵故叁毒以生。若悟六情性。則于六塵。不起叁毒。此寂滅之道也
無盡意菩薩曰布施回向一切智爲二布施性即是回向一切智性如是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回向一切智爲二智慧性即是回向一切智性于其中入一相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肇曰。以六度爲妙因。回向一切智者二也。若悟因果同性。入于一相。乃應不二
深慧菩薩曰是空是無相是無作爲二空即無相無相即無作若空無相無作即無心意識于一解脫門即是叁解脫門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肇曰。叁行雖異。然俱是無緣解脫。故無心意識也。無緣既同。即叁解脫無異
寂根菩薩曰佛法衆爲二
生曰。有相則有對。有對則爲二。不系一與叁也
佛即是法
生曰以體法爲佛。不可離法有佛也。若不離法有佛是法也。然則佛亦法矣
法即是衆
生曰。亦以體法爲衆
是叁寶皆無爲相
肇曰。無相真智。佛寶也。實相無爲。法寶也。修無爲道。僧寶也。叁寶雖異。皆無爲相也。生曰。乖理爲造。故叁寶皆無爲也
與虛空等一切法亦爾能隨此行者是爲入不二法門心無閡菩薩曰身身滅爲二
什曰。身五受陰也。身滅涅槃也
身即是身滅所以者何見身實相者則不起見身及見滅身身與滅身無二無分別于其中不驚不懼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肇曰。諸法生時空生。滅時空滅。身存身亡。亦何以異。而懷驚懼于其中乎
上善菩薩曰身口意業爲二是叁業皆無作相身無作相即口無作相口無作相即意無作相是叁業無作相即一切法無作相能如是隨無作慧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肇曰。叁業雖殊。無作一也。諸法之生。本于叁業。叁業既無。誰作諸法也
福田菩薩曰福行罪行不動行爲二
什曰。福行欲界善行。能得樂報也。罪行十不善道。能得苦報也。無動行色無色界行。不動義如通達佛道中說也
叁行實性即是空空即無福行無罪行無不動行于此叁行而不起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肇曰。福欲界善行。罪十惡之流。不動色無色界行也
華嚴菩薩曰從我起二爲二見我實相者不起二法若不住二法則無有識無所識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肇曰。因我故有彼。二名所以生。若見我實相。則彼我之識。無由而起
德藏菩薩曰有所得相爲二若無所得即無取舍無取舍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肇曰。得在于我。相在于彼。我不得相。誰取誰舍
月上菩薩曰闇與明爲二無闇無明即無有二所以者何如入滅受想定
什曰。旨明此中知照滅無有明闇也
無闇無明一切法相亦複如是于其中平等入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肇曰。二乘入滅盡定。六根盡廢。心想都滅。雖經晝夜不覺晦明之異。谕菩薩無心于明闇耳
寶印手菩薩曰樂涅槃不樂世間爲二若不樂涅槃不厭世間則無有二所以者何若有縛則有解若本無縛其誰求解無縛無解則無樂厭是爲入不二法門
肇曰。世間無縛。曷爲而厭。涅槃無解。曷爲而樂
珠頂王菩薩曰正道邪道爲二住正道者則不分別是邪是正離此二者是爲入不二法門樂實菩…
《注維摩诘經八》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