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德光太子經》

「本緣部」經文170卷03頁碼:P0412
西晉 竺法護譯

  聞如是。一時佛在王舍城靈鳥頂山。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菩薩五百人俱。爾時賢者賴咤和羅。止頓舍衛國盡夏叁月。更新具衣缽著其被服。與百新學比丘俱。所作已辦共遊諸國。往詣王舍大城靈鳥頂山。于是賢者賴咤和羅行到佛所。稽首佛足卻住一面。賴咤和羅問世尊言。菩薩大士奉行何等。得一切奇特功德之法。致無動畏之慧超異之智。發遣辯才光明徹照。入一切智教授衆生。令得解脫斷于狐疑。以善權方便示一切智。言行相應所問諸佛常以巧便得諸佛意。一切所聞法皆能受持疾逮一切智。爾時賢者賴咤和羅以偈贊歎。問佛而說頌曰

  雲何菩薩滿所行  何謂所作而審谛

  具足智能功德願  今人中尊解說是

  紫磨金色妙身體  爲人中尊積上德

  救濟擁護于衆生  願佛解說無上行

  爲如何得無盡智  無量總持上覺道

  雲何致得平等行  解決衆人之狐疑

  無數億劫樂生死  其意終不有穢厭

  己見無數勤苦人  善權教授令開解

  淨其佛國眷屬具  光明壽命衆亦爾

  一切所雲爲寂寞  唯願世尊說上行

  降魔官屬斷諸見  脫于愛欲度想行

  雲何講說經法義  願佛解說諸實行

  端正殊好辯才足  爲衆人說柔軟音

  飽滿世間如時雨  願佛解說諸覺行

  所說微妙如羯隨  梵聲無疑明慧音

  衆會渴仰于經法  便以甘露飽一切

  若有欲學尊佛道  當勤精進志法行

  如來所講悉平等  唯願法王以時說

  我欲聽說正真道  佛天中天知我意

  今我不敢擾世尊  唯願善說無上行 

  佛告賴咤和羅。善哉善哉。乃問如來如此之義。多所哀念多所安隱。愍傷諸天及世間人。乃爲當來諸菩薩施令得護行。賴咤和羅。谛聽善思念之。當爲汝說。賴咤和羅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佛言。賴咤和羅。菩薩有四事法得清淨行。何等爲四一者行平等心而無谀谄。二者等心于一切。叁者解了空行。四者如口所言身行亦爾。是爲四事法。菩薩疾得清淨行

  佛告賴咤和羅。菩薩複有四事法得安隱勸進。何等爲四。一者得總持。二者得善知識。叁者得法忍。四者于戒清淨所行平等。是爲四事法

  佛告賴咤和羅。菩薩複有四事法入于塵勞勸悅生死法。何等爲四。一者菩薩示現佛身入于生死。勸諸起滅者令得喜悅法。二者爲說柔順之法。叁者所有無所愛惜。四者得不起法忍。是爲四事法

  佛告賴咤和羅。菩薩複有四事法無所愛著。何等爲四。一者菩薩不當著家居舍宅。二者出家菩薩不當貪財利。叁者菩薩不求諸功德報。四者菩薩不當惜身命。是爲四事法

  佛告賴咤和羅。菩薩複有四事法于法無厭足。何等爲四。一者于戒無所缺減。二者習閑居野處。叁者奉四賢聖之行。四者得博聞。是爲四事法

  佛告賴咤和羅。菩薩有四事法而得無念普有所入。何等爲四。一者令生善處常值佛世。二者聽受尊長教而無谀谄。叁者樂受教命其心不著財利。四者得辯才入深法要。是爲四事法

  佛告賴咤和羅。菩薩有四事法得清淨行。何等爲四。一者爲菩薩行無傷害意于人。二者棄捐谀谄邪僞之行樂在閑居。叁者一切所有施而不惜不望其報。四者晝夜常志求法見說法者不求其短。是爲四事法。菩薩摩诃薩得清淨行。佛爾時說偈言

  其心不著塵垢法  即便無有惡瑕穢

  志意不厭教論法  則能令致無上道

  雖遇不賢常一心  普入邪行惡道本

  出家學道無所惜  在于山間欲解脫

  閑居寂寞無所起  其心不著財利色

  捐棄軀體不惜命  行如師子無所畏

  心得歡悅知厭足  譬如飛鳥無所畏

  一切世間無有常  志求佛道大慧行

  常樂獨處譬如犀  無有恐畏如師子

  心不怖懅無粗志  若得供養無增損

  捐去邪語及惡見  智了大行志解道

  我爲世間一切護  意爲善權無放逸

  意善持戒爲衆道  心不亂著諸恩愛

  謹順正行如救火  常求世尊上妙行

  已脫于空無有想  種種具足審寂寞

  所住靜然智能明  得甘露味常歡悅

  假使得佛覺道意  常爲清淨無疑難

  總持辯才一其心  忍一切苦不想報

  若有菩薩聞是行  欲求佛道當歡喜

  常志精進離懈怠  了穢無知意不害 

  佛告賴咤和羅。菩薩有四事法自墮落。何等爲四。一者菩薩憍慢而不恭敬爲自墮落。二者菩薩作無反複習于谀谄爲自墮落。叁者菩薩求供養貪利爲自墮落。四者菩薩佞谄邪行求于供養爲自墮落。是爲四事法菩薩爲自墮落

  佛告賴咤和羅。菩薩有四事法墮邪塹。何等爲四。一者懈怠爲墮塹法。二者無淨信。叁者起想。四者見得供養者有嫉妒心。是爲菩薩四事墮邪塹法

  佛告賴咤和羅。菩薩不當習四事法。何等爲四。一者菩薩不當與諸邪見人相習。二者菩薩不當與誹謗正法之人相習行。叁者菩薩不當與惡知識相習。四者菩薩不當與貪衣食人相習。是爲四事法

  佛告賴咤和羅。菩薩有四事法得苦痛之罪。何等爲四。一者以智能自貢高懷憎嫉意。二者心不歡悅無清淨行。叁者不能忍辱但欲貪他人財物。四者謂有我人著法。是爲四事法菩薩得苦痛之罪

  佛告賴咤和羅。菩薩複有四事自縛。何等爲四。一者菩薩喜輕慢于人是爲自縛。二者菩薩行世間巧便起賈作治生想是爲自縛。叁者菩薩意不受法慧爲放逸行是爲自縛。四者菩薩縛意住種姓是爲自縛。是爲四事佛告賴咤和羅。後當來世學菩薩道者。當有是諸瑕穢無行人。當供養諸無行者谀谄人。當供養諸谀谄者。有無智人當供養諸無智者。貪求衣食無有直心。嫉妒種姓谀谄懷邪無質樸心。欺諸尊長及諸家室。用供養故。還相誹謗意貪財利。入諸郡國不念說法。以開解人亦爲善權。于衆人無智能意自以爲智。見他人智能爲善師。便輕慢之。設有無行者爲破壞之器。還相求長短舍精進行。爲無智懈怠。不多念智能還相壞法。別離衆會共結怨害轉共诤鬥。謂他無行我承法教。不奉禁戒不欲聞法不行精進。生于貧窭之中在窮厄之家。行作沙門但憂求財利。其所在處不能得安。何況亂志。一心雖行佛功德續貪著家室之利。自謂我爲沙門也。佛言。我不謂是輩之人爲行菩薩法。如是等人百千劫中不能得柔順法忍。何況欲得佛慧正覺之行。佛言。賴咤和羅。我不但謂是輩之人墮叁道塹。亦複當墮八惡之處。何等爲八。一者生在邊地。二者墮貧窮家。叁者所生之處面目醜惡。四者生于邪惡反善之家。五者生與惡知識會。六者多疾病。七者所生處壽命短。八者橫死。是爲菩薩八惡事墮于邪塹。所以者何。賴咤和羅。我不以口言作願以爲菩薩。不以僞亂之人爲清淨行。不以谀谄爲菩薩行。不以貪著衣食爲供養佛。不謂貢高者爲清淨智能。不以自見慧行爲斷疑垢。我不謂嫉妒者有清淨意。不謂多貪求者而得總持。不謂不見誠谛之德而有罣礙當得生善處。不謂貪種姓著色者當得清淨身。我不謂想行者當得佛定意。我不謂非至誠行者當得清淨也。我不謂憍慢者當得清潔意。我不謂非知厭足者當好法也。我不謂貪身命者爲志求法。佛言。賴咤和羅。我不怨責外六師也。責此輩愚人劇于外六師。所以者何。所言各異所行不同。爲欺諸天及世間人。佛于是說偈言

  無智愦亂爲放逸  輕慢無敬多貪求

  與塵垢會起欲想  是輩之人去道遠

  貪求供養懈怠增  以無精進失淨信

  便壞淨行亡正戒  犯禁法者失善道

  生于貧家作沙門  在窮厄中求供養

  譬如有人窮無物  從他債望求財産

  貪供養故在閑居  在于彼住欲自達

  得神通智辯才具  棄捐家室受所有

  不見道住隨亂行  生于貧窮卑賤家

  在醜惡中無力勢  墮于貢高愚癡地

  作卑賤者無名德  意貪財利爲放逸

  後即生于大惡處  億劫之中無善迹

  假使于道無貪利  諸天人民悉得佛

  隨藍之風不動人  用供養故不自成

  無有功德仰于人  無精進意失善行

  爲壞亂教不承法  不能逮得慧道意

  以至誠利致佛法  終不失行如道意

  志願甚堅常清淨  所奉如應則爲道

  我求佛故無所惜  及施身命索經法

  是輩舍法不精進  以于道法失句義

  有大燈明無能見  我本求索善義說

  適聞所教即奉行  斷絕一切諸愛欲

  已聞種種佛法教  不能究竟一法句

  非法行者何得道  譬如示盲之道徑 

  佛告賴咤和羅。乃往過去無央數劫。長遠不可計無量不可思議。爾時有佛。號吉義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在世間教授。佛天中天。時有國王名頞真無。佛言。賴咤和羅。其頞真無國王典主閻浮利天下。廣長六十四萬裏。時閻浮利有二萬大城有億千家。其頞真無王有大城名寶照明。王所治處。其城長四百八十裏。廣二百八十裏。以七寶爲城。南北出有八道。所作審谛具足。爾時人壽十億那術歲

  佛告賴咤和羅。其王頞真無有子名曰德光。端正殊好威神妙絕。初始生時自然有千藏出皆有七寶。一一藏中自然有諸國王寶。其七寶高八丈。德光適生一切閻浮利人皆大歡喜。拘閉牢獄皆得解脫。其德光太子適生七日之中。無智不博道俗悉具。佛語賴咤和羅。于時淨居諸天。中夜時來到德光太子所語之言。太子。不當爲放逸之行。于是德光太子從是已來具足萬歲之中。初不睡眠亦不調戲。初不歌舞未曾作樂。亦不行來不出遊觀。未曾貪身亦不念歌舞伎樂。不貪財利不念家居。不著郡國亦無所求。一切所有無所愛惜。如立一心常在獨處。以寂諸難得意少有。無生不死者。身命不可保不相敬重。天下恩愛會當別離。無有作導師者。亂法犯罪憂怖恐懼。凡夫之土不知厭足。以愚癡力常喜诤鬥。我今者爲墮無行之中。我欲默然無爲。彼時太子獨處閑居無放逸意。遠諸愛欲爲等心行。佛語賴咤和羅。時王頞真無他域之中。有一大城名樂施財。爲德光太子造南北行有八重。八百交道。以七寶爲城。其城七重以七寶爲帳。皆以白珠而璎珞之。一切諸欄楯間有八萬寶柱。一切諸寶柱各有六萬寶繩互相交系。一切諸寶繩。各有千四百億帶系。若有風吹展轉相揩。出百千伎樂之音聲。一切諸欄楯前各有五百釆女。善鼓音樂皆工歌舞。得第一伎所作具足。能歡悅一切天下諸國人王。以是供給德光太子。王告諸釆女曰汝等舍諸因緣晝夜作諸伎樂以樂太…

《佛說德光太子經佛說德光太子經》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 第2页 » 第3页
✿ 继续阅读 ▪ 太子須大拿經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