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西藏佛寺參訪記要

  

西藏佛寺參訪記要

  

藥師山紫虛居士

  

  一、神秘西藏往生處理方式的省思

  

  七月二十一日由成都飛到西藏的貢噶機場,在八年後的今天重回西藏,我第一個感覺是今天怎麼如此寒冷,且又下著雨,這情況與八年前的炎熱氣侯大不相同,由于前一次到西藏的經驗,使我完全忽略了防寒的重要性,這個錯誤的第一步,使我受一個晚上的苦報(高山症)。對貢嘎機場的印象似乎與上次差不多,八年的歲月並沒有使它成長多少。也許血液中的氧氣尚有足夠的存量,在遊覽車上,大家精神都還很好。導遊先生就介紹我們一些西藏特有的習俗。他先說到此地人對往生者的處理方式,這也是全世界其他地方很少有的。他說此地的人生前「階級」分明,死了也還未消失。例如達賴喇嘛死後就可以以「金塔」存放其遺體,經過此地獨特的傳統藏醫技術處理後,肉身可保持長久不壞,再經裝金成「金身」,讓藏人膜拜供養。在臺灣,到目前只有叁四個「肉身菩薩」,他們在往生後保存肉身接受信徒供養,但沒有「金塔」可住,由此可見藏人對其政教領袖是多麼尊敬。次一等的是班禅喇嘛,他們死後就住「銀塔」,也保存肉身受後人禮拜供養。第叁等級是佛寺的住持或是高僧大德,這些人往生後就用火葬,然後保存其舍利子等遺物。一般民衆大多實行「天葬」,天葬是由天葬師把亡者遺體背到「天葬臺」(通常祇是一塊平坦的大石頭而已),家屬在喇嘛的引導下給亡者誦經超渡,然後就離開,遺體交由「天葬師」以利刃等工具分解成肉塊,連骨頭也打碎,然後混入「藏芭」,再呼叫禿鷹來吃食,據說很快就被搶食一空,且當地人認爲骨肉被吃得愈幹淨,表示亡者的靈魂愈得以完全解脫。導遊先生說天葬師的地位很卑微,因爲他們沾滿血腥,他們與負責超渡的喇嘛,二者在人們心中的地位有天壤之別。至于水葬則是窮人或乞丐死後的處理方式,這些人沒有錢,死後遺體就被直接投入江河之中以喂食魚族衆生。對于有傳染病的亡者,此地人就把他們埋入地中,稱爲「土葬」,這與臺灣過去盛行土葬的習俗完全不同,在臺灣,過去大多數人死後都采行土葬。遺體經裝扮後,放置在棺木中,經過一番超渡後再埋于墓園裏,中國很多曆代皇帝的遺體也都是以土葬處理。漢人與西藏人在土葬的觀念上爲何有如此大的差別很值得探討。至于此地的天葬習俗從何時開始,導遊先生也不知道,也許比佛教傳入西藏更早(筆者自己認爲),因爲盛行佛教的國家都沒有天葬這種方式。我個人認爲喇嘛帶領家屬在天葬時誦經超渡可能是佛教傳入此地之後才有的,最早也許就是由當地的一些巫師帶領來作天葬,它應該是外道的一種方式。我個人認爲「毀壞亡者的遺體」是一種不慈悲的行爲。也許有人認爲人死後的臭皮囊,如何處理都無所謂,何況將其喂食禿鷹還是布施的行爲,這種想法固然不錯,但必須具有「空智」的人才能如此,因爲一般人對肉體大多有很深的執著,對于天葬我個人有以下的觀點,請讀者參考:

  

  ·(一)人往生後一般進入中陰狀態,其神識大多停留在屍體附近,對遺體尚有迷思。若能經由超渡方式把亡者神識渡走,使其遠離屍體或者能使其消去業障,不再執著肉體,則遺體不論以何種方式處理,亡者都不會有怨氣,但其家屬是否能接受尚是一個問題(包括潛意識的接受度)。

  因此,天葬時,帶領超渡工作的喇嘛很重要,他是否具有中陰超渡的能力?蓮花生大士當年是否認爲大部份喇嘛有此能力,爲使佛教能結合當地的習俗,故沒有廢棄此種天葬習俗,這一點就不得而知。

  

  ·(二)可以肯定的一點是,遺體經過誦經經超渡之後再進行支解,亡者産生怨氣的機會比未先超渡就支解會小很多。因此,由有能力的喇嘛給亡者超渡對天葬很重要。

  

  ·(叁)比較天葬與火葬,二者目的都是在銷毀亡者遺體。火葬時,亡者大多經盛裝打扮,在有尊嚴的情況下走入人生最後的旅程。而天葬時,亡者遺體被天葬師脫光衣物,然後以殘酷的方式支解遺體,亡者可能會有「沒有尊嚴與隱私」的感覺,因此産生怨氣,因爲衆生大多執著于自身的「隱私」與尊嚴,包括其家屬亦如此。這也許就是文明國家的人大多尊重亡者遺體之故。

  

  ·(四)西藏人自小習知天葬儀式,也許較習于這種天葬方式,但我認爲這只是第六識認同而已,我相信除極少數「智者」之外,大多數人的潛意識不一定會認同此種天葬儀式,因爲人不是生生世世都在西藏成長,潛意識中大多對人性的尊嚴與隱私有所執著。

  藏傳佛教的「塔葬」也很特別,在其他佛教國家似乎也未曾出現過,本師佛涅槃後也是以火葬方式處理肉身,然後把舍利分給大衆去供養,我個人不贊成保留肉身,且若是活佛轉世再來,則神識已轉世,前世的肉身有何意義?弄不好會執著肉身而不得自在轉世。藏傳佛教的祖師蓮花生大士並沒有以塔葬保存肉身,可見這種塔葬的方式可能只是信徒們對其政教領導者的一種「崇拜」而已。這與佛教的教義可能沒有直接的關系。以佛教的觀點而言,人是不能執著世間的一切,何況肉身,因此,如果一個修行者對遺體有執著,則將不得自在往生。而且他們爲何不用塑像而直接禮拜其遺體,這就值得大家去探討了。保存肉體、禮拜肉體,這在埃及等地,是認爲「靈魂可以永存」,是否藏人認爲保有高僧遺體可使其神識一直留在遺體上,可繼續庇佑大衆?若如此,那轉世者又是誰?這些請讀者們自己去研究。

  

  二、拉薩市內幾個佛寺的特色

  

  我們在拉薩市參訪布達拉宮、大昭寺、哲蚌寺與羅布林卡。拉薩是西藏的首府,也是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人口約五十萬,百分之八十爲藏族人氏,聞名中外的布達拉宮就在市內。這些寺院,在很多旅遊書報中皆可看到,以下只是一些我個人覺得較有意義的報導:

  

  ·(一)布達拉宮:目前已被改爲國家級博物館,據說公元七世紀初,藏王松贊幹布把政教中心由藏南的澤當遷到拉薩,並首建布達拉宮,可惜在公元九世紀時,大部份建物都毀于兵災,目前只有法王洞(主供松贊幹布)與「怕巴拉康」(主供檀木觀音如來)尚保留著七世紀的建築。目前的建築物大部份都是五世達賴喇嘛在十七世紀所重建,它分爲紅宮與白宮,外牆爲紅色的「紅宮」是佛菩薩的住處,而白色的白宮則是達賴及官員們辦公的地方。布達拉宮有五世到十叁世達賴喇嘛的靈塔(但第六世達賴沒有靈塔)。此中以五世達賴的金塔最爲莊嚴高大。但我個人最有興趣的是時輪、密集、大威德與喜金剛的立體壇城,此外尚有很多珍寶文物,在文獻中都可看到。

  

  ·(二)大昭寺:它是松贊幹布時所建的佛寺,也是西藏佛教最早的基地。當年文成公主由漢地所請來的釋尊聖像就供奉在大昭寺,藏族人幾乎都要到大昭寺朝聖,現在我們隨時可看到在大昭寺前,在作大禮拜的朝聖者,他(她)們的誠心與恭敬心都寫在汙黑的臉上。在周圍的八角街上,可見到藏族人幾乎手上都握著一個「轉經輪」(六字大明咒),這也是西藏的一個特色。西藏人對佛教的深信與深入,由此可見一斑。公元1409年藏曆元月初叁,黃教宗喀巴大師在此處首度舉辦盛大法會,以後就年年舉行,在寺中我們也看到五世達賴在此首次做「格西」資格考試的遺迹。解說的喇嘛告訴我們,「格西」(類似博士學位)的考者都坐在「白傘」下接受考試,可見其受到重視的程度。據說大昭寺是填湖而建的,填湖的沙石是由山羊搬運來的,當初文成公主爲建此佛寺而到處看風水(據說文成公主是一位風水大師),她認爲西藏風水不好,其國土是個「羅剎女」,災難會很多。因此,必須在拉薩(相當于羅剎女的心髒位置)地方建一座佛寺,並在周圍適當的地方建十二座小佛寺,如此才可壓製此羅剎女的心髒與四肢關節等部位,使此魔女不能作怪,西藏才得以國泰民安。松贊幹布聽從文成公主的建議就興建此大昭寺。大昭寺原本是供養赤尊公主由 尼泊爾帶來的八歲釋尊聖像,文成公主由漢地帶入的十二歲釋尊像原供在小昭寺,但在公元八世紀時,因爲特殊機緣,金成公主把文成公主所帶入的聖像供于大昭寺,而赤尊公主所帶的聖像則被換到小昭寺供養。又據解說的喇嘛說,文成公主所帶入西藏的這尊本師佛聖像是釋尊在世時就塑成的(這一點值得再考證!),且由于藏密各宗派都以釋尊爲根本教主,因此,各宗派的大師聖像都被供于大昭寺,大昭寺也成爲藏密各宗各派的根本佛寺。由目前寺中所供的薩迦五位祖師、噶舉的唐東傑布等大師,噶當派的阿底峽尊者等及黃教的宗喀巴等大師,就可看出大昭寺的地位。

  西藏人對叁十叁代藏王松贊幹布及他的兩位夫人都極爲恭敬,藏民把松贊幹布視爲觀世音菩薩的化身,把文成公主當成白度母的化身,而赤尊公主則被認爲是綠度母的化身,這是有道理的,因爲如果沒有他(她)們,西藏可能就沒有佛教,藏民也許就是一些好鬥無知的邊緣人,而有了他(她)們以佛法教化,西藏人才能成爲今日具有悲心且能和平相處的快樂子民。故他(她)們是菩薩的化身!

  

  ·(叁)哲蚌寺:哲蚌譯成漢文是「一堆米」的意思,由于遠看此寺就像一堆白色的米,故名哲蚌寺。它是黃教第一大寺院,解放前僧人達萬人之多,目前只有500多人,每年八月八日的雪頓節(即曬佛日)就在此舉行。達賴喇嘛在布達拉宮完成之前就住…

《西藏佛寺參訪記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继续阅读 ▪ 介紹本師佛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