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佛寺参访记要
药师山紫虚居士
一、神秘西藏往生处理方式的省思
七月二十一日由成都飞到西藏的贡噶机场,在八年后的今天重回西藏,我第一个感觉是今天怎么如此寒冷,且又下着雨,这情况与八年前的炎热气侯大不相同,由于前一次到西藏的经验,使我完全忽略了防寒的重要性,这个错误的第一步,使我受一个晚上的苦报(高山症)。对贡嘎机场的印象似乎与上次差不多,八年的岁月并没有使它成长多少。也许血液中的氧气尚有足够的存量,在游览车上,大家精神都还很好。导游先生就介绍我们一些西藏特有的习俗。他先说到此地人对往生者的处理方式,这也是全世界其他地方很少有的。他说此地的人生前「阶级」分明,死了也还未消失。例如达赖喇嘛死后就可以以「金塔」存放其遗体,经过此地独特的传统藏医技术处理后,肉身可保持长久不坏,再经装金成「金身」,让藏人膜拜供养。在台湾,到目前只有三四个「肉身菩萨」,他们在往生后保存肉身接受信徒供养,但没有「金塔」可住,由此可见藏人对其政教领袖是多么尊敬。次一等的是班禅喇嘛,他们死后就住「银塔」,也保存肉身受后人礼拜供养。第三等级是佛寺的住持或是高僧大德,这些人往生后就用火葬,然后保存其舍利子等遗物。一般民众大多实行「天葬」,天葬是由天葬师把亡者遗体背到「天葬台」(通常祇是一块平坦的大石头而已),家属在喇嘛的引导下给亡者诵经超渡,然后就离开,遗体交由「天葬师」以利刃等工具分解成肉块,连骨头也打碎,然后混入「藏芭」,再呼叫秃鹰来吃食,据说很快就被抢食一空,且当地人认为骨肉被吃得愈干净,表示亡者的灵魂愈得以完全解脱。导游先生说天葬师的地位很卑微,因为他们沾满血腥,他们与负责超渡的喇嘛,二者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有天壤之别。至于水葬则是穷人或乞丐死后的处理方式,这些人没有钱,死后遗体就被直接投入江河之中以喂食鱼族众生。对于有传染病的亡者,此地人就把他们埋入地中,称为「土葬」,这与台湾过去盛行土葬的习俗完全不同,在台湾,过去大多数人死后都采行土葬。遗体经装扮后,放置在棺木中,经过一番超渡后再埋于墓园里,中国很多历代皇帝的遗体也都是以土葬处理。汉人与西藏人在土葬的观念上为何有如此大的差别很值得探讨。至于此地的天葬习俗从何时开始,导游先生也不知道,也许比佛教传入西藏更早(笔者自己认为),因为盛行佛教的国家都没有天葬这种方式。我个人认为喇嘛带领家属在天葬时诵经超渡可能是佛教传入此地之后才有的,最早也许就是由当地的一些巫师带领来作天葬,它应该是外道的一种方式。我个人认为「毁坏亡者的遗体」是一种不慈悲的行为。也许有人认为人死后的臭皮囊,如何处理都无所谓,何况将其喂食秃鹰还是布施的行为,这种想法固然不错,但必须具有「空智」的人才能如此,因为一般人对肉体大多有很深的执着,对于天葬我个人有以下的观点,请读者参考:
·(一)人往生后一般进入中阴状态,其神识大多停留在尸体附近,对遗体尚有迷思。若能经由超渡方式把亡者神识渡走,使其远离尸体或者能使其消去业障,不再执着肉体,则遗体不论以何种方式处理,亡者都不会有怨气,但其家属是否能接受尚是一个问题(包括潜意识的接受度)。
因此,天葬时,带领超渡工作的喇嘛很重要,他是否具有中阴超渡的能力?莲花生大士当年是否认为大部份喇嘛有此能力,为使佛教能结合当地的习俗,故没有废弃此种天葬习俗,这一点就不得而知。
·(二)可以肯定的一点是,遗体经过诵经经超渡之后再进行支解,亡者产生怨气的机会比未先超渡就支解会小很多。因此,由有能力的喇嘛给亡者超渡对天葬很重要。
·(三)比较天葬与火葬,二者目的都是在销毁亡者遗体。火葬时,亡者大多经盛装打扮,在有尊严的情况下走入人生最后的旅程。而天葬时,亡者遗体被天葬师脱光衣物,然后以残酷的方式支解遗体,亡者可能会有「没有尊严与隐私」的感觉,因此产生怨气,因为众生大多执着于自身的「隐私」与尊严,包括其家属亦如此。这也许就是文明国家的人大多尊重亡者遗体之故。
·(四)西藏人自小习知天葬仪式,也许较习于这种天葬方式,但我认为这只是第六识认同而已,我相信除极少数「智者」之外,大多数人的潜意识不一定会认同此种天葬仪式,因为人不是生生世世都在西藏成长,潜意识中大多对人性的尊严与隐私有所执着。
藏传佛教的「塔葬」也很特别,在其他佛教国家似乎也未曾出现过,本师佛涅槃后也是以火葬方式处理肉身,然后把舍利分给大众去供养,我个人不赞成保留肉身,且若是活佛转世再来,则神识已转世,前世的肉身有何意义?弄不好会执着肉身而不得自在转世。藏传佛教的祖师莲花生大士并没有以塔葬保存肉身,可见这种塔葬的方式可能只是信徒们对其政教领导者的一种「崇拜」而已。这与佛教的教义可能没有直接的关系。以佛教的观点而言,人是不能执着世间的一切,何况肉身,因此,如果一个修行者对遗体有执着,则将不得自在往生。而且他们为何不用塑像而直接礼拜其遗体,这就值得大家去探讨了。保存肉体、礼拜肉体,这在埃及等地,是认为「灵魂可以永存」,是否藏人认为保有高僧遗体可使其神识一直留在遗体上,可继续庇佑大众?若如此,那转世者又是谁?这些请读者们自己去研究。
二、拉萨市内几个佛寺的特色
我们在拉萨市参访布达拉宫、大昭寺、哲蚌寺与罗布林卡。拉萨是西藏的首府,也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人口约五十万,百分之八十为藏族人氏,闻名中外的布达拉宫就在市内。这些寺院,在很多旅游书报中皆可看到,以下只是一些我个人觉得较有意义的报导:
·(一)布达拉宫:目前已被改为国家级博物馆,据说公元七世纪初,藏王松赞干布把政教中心由藏南的泽当迁到拉萨,并首建布达拉宫,可惜在公元九世纪时,大部份建物都毁于兵灾,目前只有法王洞(主供松赞干布)与「怕巴拉康」(主供檀木观音如来)尚保留着七世纪的建筑。目前的建筑物大部份都是五世达赖喇嘛在十七世纪所重建,它分为红宫与白宫,外墙为红色的「红宫」是佛菩萨的住处,而白色的白宫则是达赖及官员们办公的地方。布达拉宫有五世到十三世达赖喇嘛的灵塔(但第六世达赖没有灵塔)。此中以五世达赖的金塔最为庄严高大。但我个人最有兴趣的是时轮、密集、大威德与喜金刚的立体坛城,此外尚有很多珍宝文物,在文献中都可看到。
·(二)大昭寺:它是松赞干布时所建的佛寺,也是西藏佛教最早的基地。当年文成公主由汉地所请来的释尊圣像就供奉在大昭寺,藏族人几乎都要到大昭寺朝圣,现在我们随时可看到在大昭寺前,在作大礼拜的朝圣者,他(她)们的诚心与恭敬心都写在污黑的脸上。在周围的八角街上,可见到藏族人几乎手上都握着一个「转经轮」(六字大明咒),这也是西藏的一个特色。西藏人对佛教的深信与深入,由此可见一斑。公元1409年藏历元月初三,黄教宗喀巴大师在此处首度举办盛大法会,以后就年年举行,在寺中我们也看到五世达赖在此首次做「格西」资格考试的遗迹。解说的喇嘛告诉我们,「格西」(类似博士学位)的考者都坐在「白伞」下接受考试,可见其受到重视的程度。据说大昭寺是填湖而建的,填湖的沙石是由山羊搬运来的,当初文成公主为建此佛寺而到处看风水(据说文成公主是一位风水大师),她认为西藏风水不好,其国土是个「罗剎女」,灾难会很多。因此,必须在拉萨(相当于罗剎女的心脏位置)地方建一座佛寺,并在周围适当的地方建十二座小佛寺,如此才可压制此罗剎女的心脏与四肢关节等部位,使此魔女不能作怪,西藏才得以国泰民安。松赞干布听从文成公主的建议就兴建此大昭寺。大昭寺原本是供养赤尊公主由 尼泊尔带来的八岁释尊圣像,文成公主由汉地带入的十二岁释尊像原供在小昭寺,但在公元八世纪时,因为特殊机缘,金成公主把文成公主所带入的圣像供于大昭寺,而赤尊公主所带的圣像则被换到小昭寺供养。又据解说的喇嘛说,文成公主所带入西藏的这尊本师佛圣像是释尊在世时就塑成的(这一点值得再考证!),且由于藏密各宗派都以释尊为根本教主,因此,各宗派的大师圣像都被供于大昭寺,大昭寺也成为藏密各宗各派的根本佛寺。由目前寺中所供的萨迦五位祖师、噶举的唐东杰布等大师,噶当派的阿底峡尊者等及黄教的宗喀巴等大师,就可看出大昭寺的地位。
西藏人对三十三代藏王松赞干布及他的两位夫人都极为恭敬,藏民把松赞干布视为观世音菩萨的化身,把文成公主当成白度母的化身,而赤尊公主则被认为是绿度母的化身,这是有道理的,因为如果没有他(她)们,西藏可能就没有佛教,藏民也许就是一些好斗无知的边缘人,而有了他(她)们以佛法教化,西藏人才能成为今日具有悲心且能和平相处的快乐子民。故他(她)们是菩萨的化身!
·(三)哲蚌寺:哲蚌译成汉文是「一堆米」的意思,由于远看此寺就像一堆白色的米,故名哲蚌寺。它是黄教第一大寺院,解放前僧人达万人之多,目前只有500多人,每年八月八日的雪顿节(即晒佛日)就在此举行。达赖喇嘛在布达拉宫完成之前就住…
《西藏佛寺参访记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