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是修供養,次引應度者。灑之以淨水,授與塗香華:
‧ 如是修供養:供養。
‧ 次引應度者:其次帶領弟子做供養。應度者:弟子。
‧ 灑之以淨水:對弟子灑以清淨水。
‧ 授與塗香華:對弟子傳授供養法。
◎ 今發菩提心,憶念諸如來。一切皆當得,生于淨佛家:
‧ 今發菩提心:今在佛前發菩提心。
‧ 憶念諸如來:憶持諸如來名號。
‧ 生于淨佛家:入清淨諸佛壇城。
◎ 結法界生印,及與*輪印。金剛有情等,而用作加護:
‧ 結法界生印:結法界印。
‧ 及與*輪印:*輪印。
‧ 金剛有情等,而用作加護:金剛加持印,作爲護持壇城。
◎ 次應當自結,諸佛叁昧耶。叁轉加淨衣,如真言法教:
‧ 次應當自結:自結手印。
‧ 諸佛叁昧耶:遵守諸佛叁昧耶戒。
‧ 叁轉加淨衣:持咒、結手印轉動叁次加持清淨衣。
‧ 如真言法教:此即爲真言教法。
◎ 而用覆其首,深起悲念心。叁誦叁昧耶,頂戴以啰字,
嚴以大空點,周匝開焰鬘。字門生白光,流出如滿月:
‧ 而用覆其首:以雙手覆蓋于頭頂。
‧ 深起悲念心:發慈悲心。
‧ 叁誦叁昧耶:持誦叁昧耶叁遍。
‧ 頂戴以啰字:以啰種子字加持。
‧ 嚴以大空點:啰種子字住空的中心點位置。
‧ 周匝開焰鬘:四周有火焰。
‧ 字門生白光:啰字生白色光。
‧ 流出如滿月:由月輪流出白光。滿月:月輪。
◎ 現對諸救世,而散于淨華。隨其所至處,行人而尊奉:
‧ 現對諸救世:面對具有度生成就的修行者。
‧ 而散于淨華:以清淨花供養。
‧ 隨其所至處:追隨具有度生成就的修行者。
‧ 行人而尊奉:真言修行人均須尊敬及奉養。
◎ 漫荼羅初門,大龍廂衛處。于二門中間,安立于學人,
住彼隨法教,而作衆事業。如是令弟子,遠離于諸過,
作寂然護摩,護摩依法住。初自中胎藏,至第二之外:
‧ 漫荼羅初門,大龍廂衛處:漫荼羅壇城大門由兩條大龍守護。
‧ 于二門中間,安立于學人:修行人立于門中。
‧ 住彼隨法教,而作衆事業:依真言法作佛事業。
‧ 如是令弟子,遠離于諸過:修行人必須除去因果及業障。
‧ 作寂然護摩,護摩依法住:作內外護摩使內心寂靜,護本心依法而修行。護摩:護本心,包含內護摩及外護摩。
‧ 初自中胎藏,至第二之外:由漫荼羅最中心處(胎藏),向外第二層延伸。
◎ 于漫荼羅中,作無疑慮心,如其自肘量,陷作光明壇,
四節爲周界,中表金剛印。師位之右方,護摩具支分:
‧ 于漫荼羅中,作無疑慮心:修行者于漫荼羅最中心處,安住于無疑慮心(不能有疑業)。
‧ 如其自肘量,陷作光明壇:以手肘長度爲標准量,作一四方形之光明壇。
‧ 四節爲周界,中表金剛印:手肘長度作爲一節標准量,四個手肘長爲周界,光明壇的四周用金剛手印或金剛薩埵佛像。
‧ 師位之右方,護摩具支分:教導師位于光明壇前的右方,教導師具護摩的能力。師:包括善知識、阿阇梨、上師(有修證的修行者)等。
◎ 學人住其左,蹲踞增敬心。自敷吉祥草,藉地以安坐,
或布衆彩色,彤輝極嚴麗。一切缋事成,是略護摩處:
‧ 學人住其左,蹲踞增敬心:修行者位于光明壇前的左方,行跪拜禮表示對漫荼羅諸佛菩薩的尊敬心。
‧ 自敷吉祥草,藉地以安坐:將吉祥草作成的蒲團鋪于地上,修行者安心的坐在蒲團上。吉祥草:是一種茅草。
‧ 或布衆彩色,彤輝極嚴麗:以五種彩色的布,布置漫荼羅壇城以莊嚴道場。
‧ 一切缋事成,是略護摩處:上述各種布置已完成。此叫略護摩。
◎ 周匝布祥茅,端末互相加。右旋皆廣厚,遍灑以香水,
思惟火光尊,哀愍一切故。應當持滿器,而以供養之:
‧ 周匝布祥茅,端末互相加:香爐四周互相加以微細之香末、香料。
‧ 右旋皆廣厚,遍灑以香水:由右旋添加,並在地上灑甘露水。
‧ 思惟火光尊,哀愍一切故:先恭請火神,並請諸佛加持一切。
‧ 應當持滿器,而以供養之:以貢品供養之。
◎ 爾時善住者,當說是真語:南麼叁曼多勃馱喃 惡揭娜曳 莎诃
◎ 複以叁昧手,次持諸弟子,慧手大空指,略奉持護摩。
‧ 複以叁昧手,次持諸弟子:教導師以持叁昧印加持修行弟子。
‧ 慧手大空指,略奉持護摩:以慧手印護持修行者。
◎ 每獻辄誠誦,各別至叁七,當住慈愍心,依法真實言:
‧ 每獻辄誠誦,各別至叁七:每次誠心持咒二十一遍。(如下列咒語)
‧ 當住慈愍心,依法真實言:修行者須有慈悲心,依法持誦真言。
◎ 南麼叁曼多勃馱喃 阿摩诃扇底蘗多 扇底羯啰 缽啰睒摩達磨
爾若多 阿婆[口縛] 薩 [口縛]婆[口縛] 達麼娑麼多缽啰缽多 莎诃
◎ 行者護摩竟,應教令儭施:
修行者除垢完畢,再教導修行者親自作布施。
◎ 金銀衆珍寶,象馬及車乘,牛羊上衣服,或複余資財。弟子當至誠,恭敬起殷重。
布施以金、銀、珍寶、象馬、車乘、僧服、或其他種用具。弟子以虔誠、恭敬、尊重的心作布施。
◎ 深心自忻慶,而奉于所尊。以修行淨舍,令彼歡喜故,已爲作加護,應召而告言:
修行者發深心,將布施項目奉送至佛前加持。修行者修舍心令衆生歡喜,爲修行作護持並昭告法界。
◎ 今此勝福田,一切佛所說,爲欲廣饒益,一切諸有情,奉施一切僧,當獲于大果:
現在修行者具有福報(福田心),依佛所說,爲廣大利益一切有情衆生須供養僧,可獲得大利益,滋養本身的法財。
◎ 無盡大資財,世說常隨生,以供養僧者,施具德之人。
是故世尊說,應當發歡喜,隨力辦肴膳,而施現前僧: 供僧時,此僧須具有德性之人方可增加修行人的資財(法財)。所以毘盧遮那佛說,應發歡喜心,隨自己的能力辦膳食,供養心已出家的僧人(包括在家僧及出家僧)。
◎ 爾時毘盧遮那世尊複告執金剛秘密主,而說偈言:
◎ 汝摩诃薩埵,一心應谛聽,當廣說灌頂,古佛所開示:
‧ 汝摩诃薩埵:菩薩。
‧ 古佛:過去諸佛,例如賢劫七佛。
‧ 當廣說灌頂:對菩薩們開示灌頂法。
◎ 師作第二壇,對中漫荼羅,圖畫于外界,相距二肘量:
指導師坐于漫荼羅中的下一壇,正中面對漫荼羅,向外以二手肘長度爲標准量畫一圓周界,此爲第二壇。
◎ 四方正均等,內向開一門,安四執金剛,居其四維外。
◎ 謂住無戲論,及虛空無垢,無垢眼金剛,被雜色衣等。《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大日經)卷二· 入漫荼羅具緣真言品第二之余白話注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