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毗盧遮那成佛經疏由「入真言門住心品之余」中介紹十緣六句(下)

  

大毗盧遮那成佛經疏

  由「入真言門住心品之余」中介紹十緣六句(下)

  

沙門一行阿阇梨記

  藥師山紫雲居士

  

(7)水月喻:此段是說明水中月須水清淨現月的情形,亦說明清淨心現本尊自見面像的情境,若有我相、執著心即無法觀之。當月輪顯現,本尊渡生于法界。經雲。複次秘密主。如因月出故照于淨水。而現月影像。如是真言水月喻。彼持明者當如是說者。釋論雲。月在虛空中行。而影現于水。實法性月輪。在如如法性實際虛空中。而凡夫心水。有我我所相現。又如小兒見水中月歡喜欲取。大人見之則笑。無智者亦爾。身見故見有吾我。無實智故見種種法。見已歡喜欲取諸相。得道聖人笑之也。複次譬靜水中見月影。擾水則不見。無明心靜水中。見吾我憍慢諸結使影。實智慧杖擾心水。則不見。以是故。說諸菩薩知法如水中月。持明行者亦如是。由叁蜜方便自心澄淨故。諸佛蜜嚴海會悉于中現。或自以如意珠身。于一切衆生心水中現。爾時應谛想觀之。今此蜜嚴之相。從我淨心生耶。從佛淨身生耶。自他實相尚自畢竟不生。何況相違因緣而有所生。又如一切江河井池大小諸器。月亦不來水亦不去。而淨月能以一輪。普入衆水之中。我今亦複如是。衆生心亦不來。自心亦複不去。而見聞蒙益皆實不虛。故當以慧杖攪之。便知無實。不得如彼嬰童。欲作方便取之。以爲玩好之具也。既能自靜其意。複當如如不動爲人演說之。故曰持明者當如是說。

  

◎經雲。複次秘密主。如因月出故照于淨水。而現月影像。如是真言水月喻。彼持明者當如是說者:將真言比喻水月,水爲清淨,月出現將于水中現月。對持明成就者應如是說。此段是說清淨心中現本尊,如水中現月一樣。

  

◎釋論雲。月在虛空中行。而影現于水。實法性月輪。在如如法性實際虛空中:修行者在月輪現本尊于光中渡生時,即如雲月于水中現。虛空中現出光中化佛無數億及各種變化身渡衆生。

  

‧實法性月輪:月輪現光明渡生。

  

‧在如如法性實際虛空中:光中無量化佛渡生。

  

◎而凡夫心水。有我我所相現。又如小兒見水中月歡喜欲取。大人見之則笑。無智者亦爾:凡夫心具有我相,有我及我所。初修本尊人執著心修本尊,屬無智慧人的修行行爲。修行成就人不以爲然,那是修不成的。此段說明修本尊須由清淨心現(如水中月),若有執著心,有我相和有我及我所,即無法有成就。

  

‧小兒:初修本尊人。

  

‧見水中月歡喜欲取:以執著心修本尊。

  

‧大人:修行成就者。

  

◎身見故見有吾我。無實智故見種種法。見已歡喜欲取諸相。得道聖人笑之也:以人身想見佛性及空性,沒有空慧及智種成就想修法。或貪著諸相(此爲妄想),此爲成就者所不允許。

  

‧吾我:空性、佛性。

  

◎複次譬靜水中見月影。擾水則不見:清淨水中見月及影,擾亂清淨,水則不見。修行者須以清淨心修本尊及一切種智,若以妄心是無法有成。

  

◎無明心靜水中。見吾我憍慢諸結使影。實智慧杖擾心水。則不見:有無明如貪嗔癡形成驕慢、煩惱……會擾亂清淨心,如實智慧即不見。

  

‧結使:煩惱。

  

◎說諸菩薩知法如水中月。持明行者亦如是。由叁密方便自心澄淨故。諸佛蜜嚴海會悉于中現。或自以如意珠身。于一切衆生心水中現:菩薩及持明成就者保持清淨心,以叁密加持及諸法、國土。諸佛國土均由此清淨心中所現。或自身清淨心以寶珠像現,並可加持渡一切衆生。

  

◎今此蜜嚴之相。從我淨心生耶。從佛淨身生耶。自他實相尚自畢竟不生。何況相違因緣而有所生︰今本尊之相已成,嚴身佛身相是由自我清淨心生,由佛清淨身生。但其他如幻變化身相未現時,即無法完成佛身形。更何況以不如法方式修行,更不會顯出佛的變化身形。此段說明須修種智成就、曼荼羅如實成就的佛身相及佛的變化身形。若不如此修則沒有此蜜嚴莊嚴佛身。

  

◎又如一切江河井池大小諸器。月亦不來水亦不去。而淨月能以一輪。普入衆水之中。我今亦複如是。衆生心亦不來。自心亦複不去。而見聞蒙益皆實不虛。故當以慧杖攪之。便知無實:大地中大小江河及水池,月亮以明月一輪之光普照大地及水中,水中現明月。修行者本尊若以清淨心光明自性,由月輪方式渡衆生,與水中現明月一樣。而今衆生心有垢,但其光明心仍在,如今聞正法得益皆真實不虛,故擾亂清淨心,便無法知實相。

  

‧衆生心亦不來。自心亦複不去:衆生垢心,自心光明仍在。

  

◎不得如彼嬰童。欲作方便取之。以爲玩好之具也。既能自靜其意。複當如如不動爲人演說之。故曰持明者當如是說:本尊若只想以方便法,修得自以好玩而渡生,那是不可以的。本尊須清淨心,又能證得不動的真心,爲人開示。持明成就者應是以渡生修行爲主。

  

此段說明修行本尊須上求佛法,修一切種智,下化衆生,修一切渡生方便法,二者皆須最後證得福慧圓滿的莊嚴佛身。以月影形容本尊及空性之關系。

  

(8)浮泡喻:渡生方法有多種如雨水落下成大小不同泡。渡生時以心量及根器的大小而有不同,如聲聞、菩薩是不同方式,最殊勝是入曼荼羅的修行,可以成就佛身,修一切種智成就自證修持。

  

經雲。複次秘密主。如天降雨生泡。彼真言悉地種種變化。當知亦爾者。聲聞經以受譬浮泡。般若中以泡爲喻。雖實無性。而因緣猶是實法。欲十句中有如化而不明泡。喻今此經譬。意複殊也。如夏時雨水自雨水中。隨渧之大少生種種浮泡。形類各異。然水性一味自爲因緣。四句推求無別所生之法。是故此泡舉體從緣。泡起即是水起。泡滅即是水滅。故以此喻即心之變化也。如行者即以自心作佛。還蒙心佛示悟方便。轉入無量法門。又以心爲漫荼羅。此境與心爲緣能作種種不思議變化。是故行者以浮泡喻觀之。了知不離自心。故不生著也。釋論又雲。修定者有十四變化。天龍鬼神亦能作化。如化生光無定物。但以心生便有心滅則滅。是法無初中後。生是無所從來。滅亦無所至。當知諸法亦如是。複次如變化相。清淨如虛空無所染著。不爲罪福所汙。諸法亦爾。法性如如實際。自然常淨。譬如閻浮提四大河。一一河有五百小河以爲眷屬。此水種種不淨。入大海中皆悉清淨。與泡喻意同也。

  

◎經雲。複次秘密主。如天降雨生泡。彼真言悉地種種變化。當知亦爾者:以泡喻指修真言成就時,了知持咒渡生時種種變化(衆生各種相狀的改變)。

  

‧真言悉地:持咒渡生成就。

  

◎聲聞經以受譬浮泡。般若中以泡爲喻。雖實無性。而因緣猶是實法。欲十句中有如化而不明泡。喻今此經譬。意複殊也:修聲聞法,以自身受爲浮泡譬喻,菩薩渡生以泡爲喻,菩薩渡生雖屬無性,而是因緣生法,仍以實法來看此如幻渡生法。若以十句中的如幻法而不明渡生變化,今以泡喻如幻法渡衆生變化之是有特殊意思。

  

‧受:自身受,受苦。

  

‧般若:菩薩。

  

◎如夏時雨水自雨水中。隨渧之大少生種種浮泡。形類各異。然水性一味自爲因緣:如夏日下雨時,隨雨大小而生不同泡,形狀不同仍是屬水的性質。由水的變化成泡。

  

◎四句推求無別所生之法。是故此泡舉體從緣。泡起即是水起。泡滅即是水滅。故以此喻即心之變化也:以四句方式修行無別的方法,因此明白水泡因緣而生,水起泡起,水滅泡滅,如心隨境渡生的變化。

  

◎如行者即以自心作佛。還蒙心佛示悟方便。轉入無量法門:若修行者以清淨心、光明心作佛心,求佛開示渡生方法,即轉入修曼荼羅法門成就。

  

‧無量法門:指曼荼羅的修行。

  

◎又以心爲漫荼羅。此境與心爲緣能作種種不思議變化。是故行者以浮泡喻觀之。了知不離自心。故不生著也:曼荼羅是以佛心及渡生心,二者能修出各種不思議變化身,故以浮泡比喻,所有變化身皆不離自性清淨心、不可生執著的心。

  

◎修定者有十四變化。天龍鬼神亦能作化。如化生光無定物。但以心生便有心滅則滅。是法無初中後。生是無所從來。滅亦無所至。當知諸法亦如是:修禅定有十四種變化,天龍鬼神也能變化,類似如幻變化成光,心生則生,心滅則滅。但入空性的幻化法,了知沒有前後,來去自如。無所來也無所去,自在無礙。此段說明修禅定的神通變化與佛菩薩空性中的幻化是不同的。

  

《大毗盧遮那成佛經疏由「入真言門住心品之余」中介紹十緣六句(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