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
由「入真言门住心品之余」中介绍十缘六句(下)
沙门一行阿阇梨记
药师山紫云居士
(7)水月喻:此段是说明水中月须水清净现月的情形,亦说明清净心现本尊自见面像的情境,若有我相、执着心即无法观之。当月轮显现,本尊渡生于法界。经云。复次秘密主。如因月出故照于净水。而现月影像。如是真言水月喻。彼持明者当如是说者。释论云。月在虚空中行。而影现于水。实法性月轮。在如如法性实际虚空中。而凡夫心水。有我我所相现。又如小儿见水中月欢喜欲取。大人见之则笑。无智者亦尔。身见故见有吾我。无实智故见种种法。见已欢喜欲取诸相。得道圣人笑之也。复次譬静水中见月影。扰水则不见。无明心静水中。见吾我憍慢诸结使影。实智慧杖扰心水。则不见。以是故。说诸菩萨知法如水中月。持明行者亦如是。由三蜜方便自心澄净故。诸佛蜜严海会悉于中现。或自以如意珠身。于一切众生心水中现。尔时应谛想观之。今此蜜严之相。从我净心生耶。从佛净身生耶。自他实相尚自毕竟不生。何况相违因缘而有所生。又如一切江河井池大小诸器。月亦不来水亦不去。而净月能以一轮。普入众水之中。我今亦复如是。众生心亦不来。自心亦复不去。而见闻蒙益皆实不虚。故当以慧杖搅之。便知无实。不得如彼婴童。欲作方便取之。以为玩好之具也。既能自静其意。复当如如不动为人演说之。故曰持明者当如是说。
◎经云。复次秘密主。如因月出故照于净水。而现月影像。如是真言水月喻。彼持明者当如是说者:将真言比喻水月,水为清净,月出现将于水中现月。对持明成就者应如是说。此段是说清净心中现本尊,如水中现月一样。
◎释论云。月在虚空中行。而影现于水。实法性月轮。在如如法性实际虚空中:修行者在月轮现本尊于光中渡生时,即如云月于水中现。虚空中现出光中化佛无数亿及各种变化身渡众生。
‧实法性月轮:月轮现光明渡生。
‧在如如法性实际虚空中:光中无量化佛渡生。
◎而凡夫心水。有我我所相现。又如小儿见水中月欢喜欲取。大人见之则笑。无智者亦尔:凡夫心具有我相,有我及我所。初修本尊人执着心修本尊,属无智慧人的修行行为。修行成就人不以为然,那是修不成的。此段说明修本尊须由清净心现(如水中月),若有执着心,有我相和有我及我所,即无法有成就。
‧小儿:初修本尊人。
‧见水中月欢喜欲取:以执着心修本尊。
‧大人:修行成就者。
◎身见故见有吾我。无实智故见种种法。见已欢喜欲取诸相。得道圣人笑之也:以人身想见佛性及空性,没有空慧及智种成就想修法。或贪着诸相(此为妄想),此为成就者所不允许。
‧吾我:空性、佛性。
◎复次譬静水中见月影。扰水则不见:清净水中见月及影,扰乱清净,水则不见。修行者须以清净心修本尊及一切种智,若以妄心是无法有成。
◎无明心静水中。见吾我憍慢诸结使影。实智慧杖扰心水。则不见:有无明如贪嗔痴形成骄慢、烦恼……会扰乱清净心,如实智慧即不见。
‧结使:烦恼。
◎说诸菩萨知法如水中月。持明行者亦如是。由三密方便自心澄净故。诸佛蜜严海会悉于中现。或自以如意珠身。于一切众生心水中现:菩萨及持明成就者保持清净心,以三密加持及诸法、国土。诸佛国土均由此清净心中所现。或自身清净心以宝珠像现,并可加持渡一切众生。
◎今此蜜严之相。从我净心生耶。从佛净身生耶。自他实相尚自毕竟不生。何况相违因缘而有所生︰今本尊之相已成,严身佛身相是由自我清净心生,由佛清净身生。但其他如幻变化身相未现时,即无法完成佛身形。更何况以不如法方式修行,更不会显出佛的变化身形。此段说明须修种智成就、曼荼罗如实成就的佛身相及佛的变化身形。若不如此修则没有此蜜严庄严佛身。
◎又如一切江河井池大小诸器。月亦不来水亦不去。而净月能以一轮。普入众水之中。我今亦复如是。众生心亦不来。自心亦复不去。而见闻蒙益皆实不虚。故当以慧杖搅之。便知无实:大地中大小江河及水池,月亮以明月一轮之光普照大地及水中,水中现明月。修行者本尊若以清净心光明自性,由月轮方式渡众生,与水中现明月一样。而今众生心有垢,但其光明心仍在,如今闻正法得益皆真实不虚,故扰乱清净心,便无法知实相。
‧众生心亦不来。自心亦复不去:众生垢心,自心光明仍在。
◎不得如彼婴童。欲作方便取之。以为玩好之具也。既能自静其意。复当如如不动为人演说之。故曰持明者当如是说:本尊若只想以方便法,修得自以好玩而渡生,那是不可以的。本尊须清净心,又能证得不动的真心,为人开示。持明成就者应是以渡生修行为主。
此段说明修行本尊须上求佛法,修一切种智,下化众生,修一切渡生方便法,二者皆须最后证得福慧圆满的庄严佛身。以月影形容本尊及空性之关系。
(8)浮泡喻:渡生方法有多种如雨水落下成大小不同泡。渡生时以心量及根器的大小而有不同,如声闻、菩萨是不同方式,最殊胜是入曼荼罗的修行,可以成就佛身,修一切种智成就自证修持。
经云。复次秘密主。如天降雨生泡。彼真言悉地种种变化。当知亦尔者。声闻经以受譬浮泡。般若中以泡为喻。虽实无性。而因缘犹是实法。欲十句中有如化而不明泡。喻今此经譬。意复殊也。如夏时雨水自雨水中。随渧之大少生种种浮泡。形类各异。然水性一味自为因缘。四句推求无别所生之法。是故此泡举体从缘。泡起即是水起。泡灭即是水灭。故以此喻即心之变化也。如行者即以自心作佛。还蒙心佛示悟方便。转入无量法门。又以心为漫荼罗。此境与心为缘能作种种不思议变化。是故行者以浮泡喻观之。了知不离自心。故不生着也。释论又云。修定者有十四变化。天龙鬼神亦能作化。如化生光无定物。但以心生便有心灭则灭。是法无初中后。生是无所从来。灭亦无所至。当知诸法亦如是。复次如变化相。清净如虚空无所染着。不为罪福所污。诸法亦尔。法性如如实际。自然常净。譬如阎浮提四大河。一一河有五百小河以为眷属。此水种种不净。入大海中皆悉清净。与泡喻意同也。
◎经云。复次秘密主。如天降雨生泡。彼真言悉地种种变化。当知亦尔者:以泡喻指修真言成就时,了知持咒渡生时种种变化(众生各种相状的改变)。
‧真言悉地:持咒渡生成就。
◎声闻经以受譬浮泡。般若中以泡为喻。虽实无性。而因缘犹是实法。欲十句中有如化而不明泡。喻今此经譬。意复殊也:修声闻法,以自身受为浮泡譬喻,菩萨渡生以泡为喻,菩萨渡生虽属无性,而是因缘生法,仍以实法来看此如幻渡生法。若以十句中的如幻法而不明渡生变化,今以泡喻如幻法渡众生变化之是有特殊意思。
‧受:自身受,受苦。
‧般若:菩萨。
◎如夏时雨水自雨水中。随渧之大少生种种浮泡。形类各异。然水性一味自为因缘:如夏日下雨时,随雨大小而生不同泡,形状不同仍是属水的性质。由水的变化成泡。
◎四句推求无别所生之法。是故此泡举体从缘。泡起即是水起。泡灭即是水灭。故以此喻即心之变化也:以四句方式修行无别的方法,因此明白水泡因缘而生,水起泡起,水灭泡灭,如心随境渡生的变化。
◎如行者即以自心作佛。还蒙心佛示悟方便。转入无量法门:若修行者以清净心、光明心作佛心,求佛开示渡生方法,即转入修曼荼罗法门成就。
‧无量法门:指曼荼罗的修行。
◎又以心为漫荼罗。此境与心为缘能作种种不思议变化。是故行者以浮泡喻观之。了知不离自心。故不生着也:曼荼罗是以佛心及渡生心,二者能修出各种不思议变化身,故以浮泡比喻,所有变化身皆不离自性清净心、不可生执着的心。
◎修定者有十四变化。天龙鬼神亦能作化。如化生光无定物。但以心生便有心灭则灭。是法无初中后。生是无所从来。灭亦无所至。当知诸法亦如是:修禅定有十四种变化,天龙鬼神也能变化,类似如幻变化成光,心生则生,心灭则灭。但入空性的幻化法,了知没有前后,来去自如。无所来也无所去,自在无碍。此段说明修禅定的神通变化与佛菩萨空性中的幻化是不同的。
《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由「入真言门住心品之余」中介绍十缘六句(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