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毗盧遮那成佛經疏由「入真言門住心品之余」中介紹十緣六句(下)▪P2

  ..續本文上一頁>◎複次如變化相。清淨如虛空無所染著。不爲罪福所汙:又如一些變化身相是由清淨心、空性無染著心而爲渡生現,不爲衆生罪福所染。

  

◎諸法亦爾。法性如如實際。自然常淨。譬如閻浮提四大河。一一河有五百小河以爲眷屬。此水種種不淨。入大海中皆悉清淨。與泡喻意同也:諸法亦如此,空性法的性質如實確如此,法由空性自性而出,修行時由凡夫不淨心修持入大海的清淨心時,即如喻泡之意。

  

(9)虛空花:此段說明空性是不動,妄念如虛空的花,有生有滅。虛空即空性,空性現光明,無有分別比較,屬清淨,于空性中現實相,非人的意識心可知。若有煩惱心、業障心是無法入空的。

  

經雲。複次秘密主。如空中無衆生無壽命。彼作者不可得。心以迷亂故。而生如是種種妄見者。釋論雲。如虛空者。謂但有名而無實法。虛空非可見法。遠視故。眼光轉見缥色。諸法亦如是。空無所有。人遠無漏實智慧故。棄實相。見彼我男女屋舍城郭等種種雜物。心著如少兒仰視青天。謂有實色。有人飛上。極遠而無所見。又如虛空性常清淨。人謂陰曀爲不淨。諸法亦如。是性常清淨。淫欲瞋恚等曀故。人謂不淨。此經雲。心迷亂者。如人以疾病非人等種種因緣。其心迷亂。妄見淨虛空中有種種人物形相。或可怖畏或可貪著。若得本心時。則知此事生時不染虛空。滅時亦非還淨。本來不礙虛空。亦不異于空。行者修觀行時。若有種種魔事種種業煩惱境。皆當安心此喻如淨虛空。雖于無量劫中處于地獄。爾時意無罣礙。如得神通者。于空一顯色中自在飛行。不爲人法妄想之所塵汙也。

  

◎經雲。複次秘密主。如空中無衆生無壽命。彼作者不可得。心以迷亂故。而生如是種種妄見者:空性中只有光明,無凡夫衆生及有壽命的概念認知。凡有此認知,仍是以意識心的修行者,無法入空性、修證不可得證。凡夫以意識心認知判別而有各種妄見迷亂,産生各種認知。

  

◎釋論雲。如虛空者。謂但有名而無實法。虛空非可見法。遠視故。眼光轉見缥色。諸法亦如是。空無所有。人遠無漏實智慧故:虛空即是空性,是一個名的概念,沒有實法可說。空性無法以意識心見,只能用修行方式證之。空性內是光明,沒有帶業衆生。若此人修行至無漏,即已具有真實智慧。

  

‧虛空:此處指空。

  

‧虛空非法可見:空性無法可見。

  

‧眼光轉見缥色:如同人的眼看遠處一些光的色系。

  

‧諸法亦如是:修入空時亦如是。

  

‧空無所有:空性是沒有妄念、無有分別。

  

‧人遠無漏實智慧故:人修行到無煩惱心,則如已具有智慧。

  

◎棄實相。見彼我男女屋舍城郭等種種雜物。心著如少兒仰視青天。謂有實色:若無法證空性實相,會執著有見。如妄想生男女、城舍等雜物。心中執著時,如小孩看青天時說天有色。

  

◎有人飛上。極遠而無所見。又如虛空性常清淨。人謂陰曀爲不淨。諸法亦如。是性常清淨。淫欲瞋恚等曀故。人謂不淨:有行人入空性,看不到遠處邊界的無量無邊界。空性如虛空,性質屬清淨,人稱陰暗爲不淨,諸法亦如是,其空性的性質爲如虛空般清淨,若有淫欲瞋恚等,則人稱不淨。

  

◎此經雲。心迷亂者。如人以疾病非人等種種因緣。其心迷亂。妄見淨虛空中有種種人物形相。或可怖畏或可貪著。若得本心時。則知此事生時不染虛空。滅時亦非還淨。本來不礙虛空。亦不異于空:心亂煩惱是人受疾病及非人等原因,由心亂不淨,此妄見在這空中(虛空)所現之人物相,現出恐怖或貪著所現的相,當修證本心時則知虛空似空,自心所現妄念是不染空性(虛空),當自心妄念滅時,空性仍不動。

  

◎行者修觀行時。若有種種魔事種種業煩惱境。皆當安心此喻如淨虛空。雖于無量劫中處于地獄。爾時意無罣礙。如得神通者。于空一顯色中自在飛行。不爲人法妄想之所塵汙也:修行時遇魔事、各種業障、煩惱、境界,仍須將心安住本心中,好像比喻淨虛空。雖然處在地獄業中,只要將心定住,仍可具有神通。神識本尊自在于某處,于法界中來去自如渡生而不染,不爲人的意識心可以了知。

  

‧空一顯色中自在飛行:本尊在某一處、某一道渡生。

  

‧不爲人法妄想之所塵汙也:不爲妄念染著本心空性。

  

(10)旋火輪喻:此段說明持火轉動形成輪相,如同持咒或種子字轉動本心,可不染業障並可渡生。

  

經雲。複次秘密主。譬如火燼。若人執持在手。而以旋轉空中。有輪像生者。如人持火燼。空中旋轉作種種相。或方或圓叁角半月。大少長短隨意所爲。愚少觀之。以爲實事而生念著。然實都無法生。但手中速疾力。能運一火成無量相耳。真言行者若于瑜伽中。隨心所運無不成就。乃至于一阿字門。旋轉無礙成無量法門。爾時當造斯觀。但由淨菩提心一體速疾力巧用使然。不應于中作種種見計。爲勝妙而生戲論也。釋論無火輪喻。別有影喻。雲如影可見而不可捉。諸法亦如是。眼情等見聞覺知。實不可得。又如影映光則現不映則無。諸結使煩惱遮正見光。則有我相法相。又如影。人去則去人動則動人住則住。善惡業影亦如是。複後世去時亦去。今世住時亦住。報不斷故。罪福熟時則出。然是影非有物。但是誰眼法。如旋火疾轉成輪。亦非實有。喻意大同也。

  

◎經雲。複次秘密主。譬如火燼。若人執持在手。而以旋轉空中。有輪像生者:將火把在手轉動之,則有輪産生。

  

◎如人持火燼。空中旋轉作種種相。或方或圓叁角半月。大少長短隨意所爲。愚少觀之。以爲實事而生念著。然實都無法生:人持火把,空中移動形成各種相,如圓叁角……隨身心變化成各種相。凡夫以爲真有此輪或各種相産生,實際是無真正的相。

  

◎但手中速疾力。能運一火成無量相耳:只是手中快速運轉此火把成無量相的原理而已。此段說明若修行者本尊以真心持咒得佛力加持成各種相或輪,可以渡衆生。

  

◎真言行者若于瑜伽中。隨心所運無不成就。乃至于一阿字門。旋轉無礙成無量法門:修真言本尊相應法的人若以持咒、阿字運轉真心,可以自在無礙,構成無量法門。

  

◎爾時當造斯觀。但由淨菩提心一體速疾力巧用使然。不應于中作種種見計。爲勝妙而生戲論也:此時是因清淨菩提心快速轉動,才有此現象,不要在此過程中作種種分別比較,爲此殊勝妙用之境而生妄論。

  

◎釋論無火輪喻。別有影喻。雲如影可見而不可捉。諸法亦如是。眼情等見聞覺知。實不可得:以火輪喻實無火輪相,火輪與影不同,影像可見但摸不到,諸法亦如是,只能覺知,意識心是不可得空性及渡生的法。

  

◎又如影映光則現不映則無。諸結使煩惱遮正見光。則有我相法相:有光則有影現,無光則無影現。業障煩惱遮蔽了自性光明,由此有我相法相。此段說明自性光明空性因受業障煩惱而生我相法相等一些妄相,此爲意識心之現象。

  

◎又如影。人去則去人動則動人住則住。善惡業影亦如是。複後世去時亦去。今世住時亦住。報不斷故。罪福熟時則出:又如影,虛空(空性)中任何留不住,所以人去則去、人動則動、人住則住,空性光明常住不動,衆生過去現在依善惡業影住世,所以果報依業不斷。罪福因緣成熟時則顯現。

  

◎然是影非有物。但是誰眼法。如旋火疾轉成輪。亦非實有。喻意大同也:業影非物,如何消業,只要用咒,快速轉動本心成輪後,可除業障,以影及火焰比喻皆同。

  

‧但是誰眼法:但是用什麼方法可除業障。

  

‧如旋火疾轉成輪:以咒語快速轉動本心,即如手持火炬快速旋轉,如此可以消業障。

  

(二)六句(大乘句、心句、無等等句、必定句、正等覺句、大乘生句):若本尊依叁密加持,有十緣修行過程後,如法修持必有成就。以六句說出成就的贊歎!

  

秘密主。應如是了知大乘句心句無等等句。必定句正等覺句。漸次大乘生句者。梵音謂句爲

  昙。義如前釋。此十喻皆是摩诃衍人甚深緣起。非聲聞緣覺安足之處。故名大乘句。心之實性。更無一法可以顯示之者。亦不可授人。但如是深觀察時。障蓋雲披。自當證知耳。故名心句。如來智慧。于一切法中無可譬類。亦無過上。故名無等。而心之實相。與之函蓋相稱間無異際。故曰無等等。若以十緣生了知心處。則安住其中。故曰無等等句。諸佛以此十緣生義。必定師子吼說如來性心實相印。若有能信解者。假使十方世界一切諸魔。皆化身作佛說相似般若。亦不能變易其心。使法相不如是。故曰必定句。以此中道正觀。離有…

《大毗盧遮那成佛經疏由「入真言門住心品之余」中介紹十緣六句(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