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毗盧遮那成佛經疏由「入真言門住心品之余」中介紹十緣六句(上)▪P3

  ..續本文上一頁句求之了不可得。而夢事照然憶持不謬:覺悟入定時只要一念間,以此真心入世間,出世間行事不會錯,完全明了四句的真實義。

  

‧了不可得:完全明暸。

  

◎以一念爲千萬歲。以一心爲無量境:空性真心現出無量光、無量境之相。此段說明真心空性是光明、無量、無相之境,沒有時間及空間認知。

  

‧千萬歲:無時間。‧無量境:無空間。

  

◎此事非世間智者。憶度籌量能盡其原底。亦非可疑之處。獨夢者親證知耳:此境界非人間智慧可以憶念、想象,只有修行入定中可以親身證之。

  

◎今此真言行者瑜伽之夢。亦複如是。或須臾間備見無量加持境界。或不起于座而經多劫。或遍遊諸佛國土。親近供養利益衆生:以真言修行相應之境即如此,片刻間即見諸佛加持,于定中即過了多劫(因果、怨氣、還債……),或遊曆諸佛國,供養或布施以利益各道衆生。

  

◎此事諸衆因緣中觀察。都無所起不出一念淨心。然亦分別不謬:以上事由因與衆生之緣而了知,由修行者的一心淨心而覺知,且不可用分別心去分別。

  

‧分別:分別心,此心爲意識心,用意識心即無法覺知法界、淨土之事。

  

◎此事誰能思議出其所以。然實獨證者自知耳。行者得如是境界。但當以夢喻觀之。心不疑怪亦不生著。即以普現色身之夢。作無盡莊嚴。故雲深修十句也:凡夫無法想象其所以然,只有淨心實修可以證之。修行者在定中覺知此是夢之事,心不疑且不執著,更可以由空性中現佛身作莊嚴之相,做一切法事。

  

‧不疑怪:不疑。

  

‧不生著:不執著。

  

‧普現色身之夢:現佛身莊嚴之相。

  

(4)影喻:此段說明本尊由叁密加持,于清淨心自現時,即如鏡中像。鏡爲清淨心,像爲本尊。二者缺一不可,尤其以佛力加持使業障消除,更是不可不修。修本尊成就戒律,須不執著、不放逸、不攀緣。

  

經雲。複次密主。以影喻。解了真言能發悉地。如面緣于鏡而現面像。彼真言悉地。當知如是者。此中言影。即是釋論鏡中像喻。彼論雲。如鏡中像。非鏡作非面作。非執鏡者作非自然作。亦非無因緣作。何以非鏡作。若面未到鏡則無像故。何以非面作。無鏡則無像故。何以非執鏡者作。無鏡無面則無像故。何以非自然作者。若未有鏡未有面。則無像。像待鏡待面。然後有故。亦非無因者。若無因緣。應常有應常無。若除鏡除面亦應自出。以是故非無因緣。當知諸法亦複如是。以我不可得故。一切因緣生法不自在故。諸法屬因緣故。非自作。若自無。他亦無故。非他作。若他作則失罪福力。亦非共作以有二過故。亦非無因。如先世業因今世善惡行緣。從是得苦樂。一切諸法必有因緣。以愚癡故不知耳。如少兒。見鏡中像心樂愛著。失已破鏡求索智人笑之。失樂更求亦複如是。亦爲得道聖人所笑。今此真言門中。以如來叁密淨身爲鏡。自身叁密行爲鏡中像因緣。有悉地生猶如面像。若行者悉地成就時。乃至起五神通。住壽長遠面見十方國土遊諸佛剎。皆以此喻觀察是事。從自生。他生耶。若謂他叁密加持能授是果。則衆生未修行時。佛亦大悲平等。何故不令成就。若謂自如說行能得是果。何因觀察叁密淨鏡之身。求加被耶。若共主則有二過。何以故。若謂我心爲因。待彼衆緣方得成就者。即此因中先有悉地果耶。爲先無耶。若先有之。衆緣則無所用。若先無之。衆緣複何所用。然是悉地成就。亦複非無因緣。故智論鏡像偈雲。非有亦非無。亦複非有無。此語亦不受。如是名中道。不應如彼少兒妄生取著也。如作如是觀故。行者心無所得。不生戲論故。曰應如是知。

  

◎經雲。複次密主。以影喻。解了真言能發悉地。如面緣于鏡而現面像。彼真言悉地:秘密主以影比喻,以真言可以成就渡生之願。如人于鏡前而現面像,定中本尊自現面像即爲真言悉地成就。此段說明鏡爲心、面爲本尊。

  

◎即是釋論鏡中像喻。彼論雲。如鏡中像。非鏡作非面作。非執鏡者作非自然作。亦非無因緣作。何以非鏡作。若面未到鏡則無像故。何以非面作。無鏡則無像故。何以非執鏡者作。無鏡無面則無像故。何以非自然作者。若未有鏡未有面。則無像:以鏡中像比喻。鏡中現像須有鏡、有本尊。清淨心如鏡。修行者持叁密加持使心清淨,神識以本尊成就,當二者具有,即有鏡中像顯現。若沒有清淨心,修持神識成本尊願力不夠,二者缺一,均無法有自見面像現出。故此文中說出鏡與像之關系,實質是說明定中自見面像之意思。

  

◎像待鏡待面。然後有故。亦非無因者。若無因緣。應常有應常無。若除鏡除面亦應自出。以是故非無因緣:清淨心、本尊願力二者具有,方有像。此爲渡生願力爲因、佛力加持爲因、自心清淨爲因,二者均可爲緣。

  

‧有故:渡生願力。

  

◎當知諸法亦複如是。以我不可得故。一切因緣生法不自在故。諸法屬因緣故:佛力加持及咒語之法,成就渡生法亦如此。因衆生之苦、因菩薩慈悲,本尊有願力,有因緣故法生,缺一則無法而出。

  

‧以我不可得故:有執著的心即無法成就。

  

‧一切因緣生法:要有渡生心,佛力加持因緣即有法。

  

‧不自在故:執著法的心即無法渡生。

  

‧諸法屬因緣故:渡生的法須有因緣可學到。

  

◎非自作。若自無。他亦無故。非他作。若他作則失罪福力。亦非共作以有二過故。亦非無因。如先世業因今世善惡行緣。從是得苦樂。一切諸法必有因緣。以愚癡故不知耳:修本尊叁密加持是有因緣學渡生之法,衆生苦樂原由自作、他作,有共同過失之因,不會沒有原因。過去生之業而有今世之苦樂,今世善惡之因而有下世苦樂。一切苦樂必有因緣,因癡而不知。

  

◎如少兒。見鏡中像心樂愛著。失已破鏡求索智人笑之。失樂更求亦複如是。亦爲得道聖人所笑:本尊剛現出,即執愛著,如此失去清淨心,而求教智慧人,心外求法,爲修行成就者所不認同。

  

‧少兒:剛剛現出本尊。‧失已破鏡:執著心、執愛、不清淨心。‧求索智人:心外求法。‧得道聖人:修行成就者。

  

◎今此真言門中。以如來叁密淨身爲鏡。自身叁密行爲鏡中像因緣。有悉地生猶如面像:在真言中修行,以佛的加持及修行者身口意之修持使清淨心爲鏡,可現本尊像,此成就即本尊成就,亦爲悉地生。‧自身叁密行爲鏡中像因緣:心清淨現本尊像。‧悉:成就。‧地:心生,指本尊成就。

  

◎若行者悉地成就時。乃至起五神通。住壽長遠面見十方國土遊諸佛剎。皆以此喻觀察是事:本尊成就,心清淨會有五神通(缺漏盡),本尊即會入十方國土禮拜諸佛,此爲影喻比喻,介紹本尊成就。

  

◎從自生。他生耶。若謂他叁密加持能授是果:本尊須由自心清淨、佛力加持、自心願力,才有本尊成就。故有咒語、手印,外本尊加持得本尊成就,爲叁密加持修行的密意。

  

‧果:本尊成就。

  

◎則衆生未修行時。佛亦大悲平等。何故不令成就:衆生不修行,佛也是大悲平等心加持,爲何衆生本尊不成就?因本尊修行須包括自心清淨,渡衆生心及佛力加持成就,缺一不可。

  

◎若謂自如說行能得是果。何因觀察叁密淨鏡之身。求加被耶。若共主則有二過。何以故。若謂我心爲因。待彼衆緣方得成就者。即此因中先有悉地果耶。爲先無耶。若先有之。衆緣則無所用。若先無之。衆緣複何所用:認自己自修即能成就本尊,那何要佛力加持,本尊及渡生要同時,爲什麼?修行中先修本尊再渡衆生,如此無法修成。本尊自己先有願,修持成就後再渡衆生,那衆生緣無所用。若自心無願持咒修行,即使有衆生緣也無法渡生。

  

‧共主則有二過:修本尊及渡衆生二者須同時進行,若只修本尊而不渡生,那是無法修本尊。若只渡生不修本尊,將無有法可渡生。兩者缺一不可,若只重視一邊,都是過失,無法成就。(共:指衆生;主:本尊、自心)

  

◎不應如彼少兒妄生取著也。如作如是觀故。行者心無所得。不生戲論故。曰應如是知:定中觀本尊時不可有執著心。修行者須心不執著、不攀緣、不放逸。

  

‧心無所得:心不執著。‧不生戲論:不攀緣、不放逸。

  

(5)幹闼婆:此段說明修本尊叁密加持時,當有現出天宮、淨土時,不可執著爲自身…

《大毗盧遮那成佛經疏由「入真言門住心品之余」中介紹十緣六句(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