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由「入真言门住心品之余」中介绍十缘六句(上)▪P3

  ..续本文上一页句求之了不可得。而梦事照然忆持不谬:觉悟入定时只要一念间,以此真心入世间,出世间行事不会错,完全明了四句的真实义。

  

‧了不可得:完全明暸。

  

◎以一念为千万岁。以一心为无量境:空性真心现出无量光、无量境之相。此段说明真心空性是光明、无量、无相之境,没有时间及空间认知。

  

‧千万岁:无时间。‧无量境:无空间。

  

◎此事非世间智者。忆度筹量能尽其原底。亦非可疑之处。独梦者亲证知耳:此境界非人间智慧可以忆念、想象,只有修行入定中可以亲身证之。

  

◎今此真言行者瑜伽之梦。亦复如是。或须臾间备见无量加持境界。或不起于座而经多劫。或遍游诸佛国土。亲近供养利益众生:以真言修行相应之境即如此,片刻间即见诸佛加持,于定中即过了多劫(因果、怨气、还债……),或游历诸佛国,供养或布施以利益各道众生。

  

◎此事诸众因缘中观察。都无所起不出一念净心。然亦分别不谬:以上事由因与众生之缘而了知,由修行者的一心净心而觉知,且不可用分别心去分别。

  

‧分别:分别心,此心为意识心,用意识心即无法觉知法界、净土之事。

  

◎此事谁能思议出其所以。然实独证者自知耳。行者得如是境界。但当以梦喻观之。心不疑怪亦不生着。即以普现色身之梦。作无尽庄严。故云深修十句也:凡夫无法想象其所以然,只有净心实修可以证之。修行者在定中觉知此是梦之事,心不疑且不执着,更可以由空性中现佛身作庄严之相,做一切法事。

  

‧不疑怪:不疑。

  

‧不生着:不执着。

  

‧普现色身之梦:现佛身庄严之相。

  

(4)影喻:此段说明本尊由三密加持,于清净心自现时,即如镜中像。镜为清净心,像为本尊。二者缺一不可,尤其以佛力加持使业障消除,更是不可不修。修本尊成就戒律,须不执着、不放逸、不攀缘。

  

经云。复次密主。以影喻。解了真言能发悉地。如面缘于镜而现面像。彼真言悉地。当知如是者。此中言影。即是释论镜中像喻。彼论云。如镜中像。非镜作非面作。非执镜者作非自然作。亦非无因缘作。何以非镜作。若面未到镜则无像故。何以非面作。无镜则无像故。何以非执镜者作。无镜无面则无像故。何以非自然作者。若未有镜未有面。则无像。像待镜待面。然后有故。亦非无因者。若无因缘。应常有应常无。若除镜除面亦应自出。以是故非无因缘。当知诸法亦复如是。以我不可得故。一切因缘生法不自在故。诸法属因缘故。非自作。若自无。他亦无故。非他作。若他作则失罪福力。亦非共作以有二过故。亦非无因。如先世业因今世善恶行缘。从是得苦乐。一切诸法必有因缘。以愚痴故不知耳。如少儿。见镜中像心乐爱着。失已破镜求索智人笑之。失乐更求亦复如是。亦为得道圣人所笑。今此真言门中。以如来三密净身为镜。自身三密行为镜中像因缘。有悉地生犹如面像。若行者悉地成就时。乃至起五神通。住寿长远面见十方国土游诸佛剎。皆以此喻观察是事。从自生。他生耶。若谓他三密加持能授是果。则众生未修行时。佛亦大悲平等。何故不令成就。若谓自如说行能得是果。何因观察三密净镜之身。求加被耶。若共主则有二过。何以故。若谓我心为因。待彼众缘方得成就者。即此因中先有悉地果耶。为先无耶。若先有之。众缘则无所用。若先无之。众缘复何所用。然是悉地成就。亦复非无因缘。故智论镜像偈云。非有亦非无。亦复非有无。此语亦不受。如是名中道。不应如彼少儿妄生取着也。如作如是观故。行者心无所得。不生戏论故。曰应如是知。

  

◎经云。复次密主。以影喻。解了真言能发悉地。如面缘于镜而现面像。彼真言悉地:秘密主以影比喻,以真言可以成就渡生之愿。如人于镜前而现面像,定中本尊自现面像即为真言悉地成就。此段说明镜为心、面为本尊。

  

◎即是释论镜中像喻。彼论云。如镜中像。非镜作非面作。非执镜者作非自然作。亦非无因缘作。何以非镜作。若面未到镜则无像故。何以非面作。无镜则无像故。何以非执镜者作。无镜无面则无像故。何以非自然作者。若未有镜未有面。则无像:以镜中像比喻。镜中现像须有镜、有本尊。清净心如镜。修行者持三密加持使心清净,神识以本尊成就,当二者具有,即有镜中像显现。若没有清净心,修持神识成本尊愿力不够,二者缺一,均无法有自见面像现出。故此文中说出镜与像之关系,实质是说明定中自见面像之意思。

  

◎像待镜待面。然后有故。亦非无因者。若无因缘。应常有应常无。若除镜除面亦应自出。以是故非无因缘:清净心、本尊愿力二者具有,方有像。此为渡生愿力为因、佛力加持为因、自心清净为因,二者均可为缘。

  

‧有故:渡生愿力。

  

◎当知诸法亦复如是。以我不可得故。一切因缘生法不自在故。诸法属因缘故:佛力加持及咒语之法,成就渡生法亦如此。因众生之苦、因菩萨慈悲,本尊有愿力,有因缘故法生,缺一则无法而出。

  

‧以我不可得故:有执着的心即无法成就。

  

‧一切因缘生法:要有渡生心,佛力加持因缘即有法。

  

‧不自在故:执着法的心即无法渡生。

  

‧诸法属因缘故:渡生的法须有因缘可学到。

  

◎非自作。若自无。他亦无故。非他作。若他作则失罪福力。亦非共作以有二过故。亦非无因。如先世业因今世善恶行缘。从是得苦乐。一切诸法必有因缘。以愚痴故不知耳:修本尊三密加持是有因缘学渡生之法,众生苦乐原由自作、他作,有共同过失之因,不会没有原因。过去生之业而有今世之苦乐,今世善恶之因而有下世苦乐。一切苦乐必有因缘,因痴而不知。

  

◎如少儿。见镜中像心乐爱着。失已破镜求索智人笑之。失乐更求亦复如是。亦为得道圣人所笑:本尊刚现出,即执爱着,如此失去清净心,而求教智慧人,心外求法,为修行成就者所不认同。

  

‧少儿:刚刚现出本尊。‧失已破镜:执着心、执爱、不清净心。‧求索智人:心外求法。‧得道圣人:修行成就者。

  

◎今此真言门中。以如来三密净身为镜。自身三密行为镜中像因缘。有悉地生犹如面像:在真言中修行,以佛的加持及修行者身口意之修持使清净心为镜,可现本尊像,此成就即本尊成就,亦为悉地生。‧自身三密行为镜中像因缘:心清净现本尊像。‧悉:成就。‧地:心生,指本尊成就。

  

◎若行者悉地成就时。乃至起五神通。住寿长远面见十方国土游诸佛剎。皆以此喻观察是事:本尊成就,心清净会有五神通(缺漏尽),本尊即会入十方国土礼拜诸佛,此为影喻比喻,介绍本尊成就。

  

◎从自生。他生耶。若谓他三密加持能授是果:本尊须由自心清净、佛力加持、自心愿力,才有本尊成就。故有咒语、手印,外本尊加持得本尊成就,为三密加持修行的密意。

  

‧果:本尊成就。

  

◎则众生未修行时。佛亦大悲平等。何故不令成就:众生不修行,佛也是大悲平等心加持,为何众生本尊不成就?因本尊修行须包括自心清净,渡众生心及佛力加持成就,缺一不可。

  

◎若谓自如说行能得是果。何因观察三密净镜之身。求加被耶。若共主则有二过。何以故。若谓我心为因。待彼众缘方得成就者。即此因中先有悉地果耶。为先无耶。若先有之。众缘则无所用。若先无之。众缘复何所用:认自己自修即能成就本尊,那何要佛力加持,本尊及渡生要同时,为什么?修行中先修本尊再渡众生,如此无法修成。本尊自己先有愿,修持成就后再渡众生,那众生缘无所用。若自心无愿持咒修行,即使有众生缘也无法渡生。

  

‧共主则有二过:修本尊及渡众生二者须同时进行,若只修本尊而不渡生,那是无法修本尊。若只渡生不修本尊,将无有法可渡生。两者缺一不可,若只重视一边,都是过失,无法成就。(共:指众生;主:本尊、自心)

  

◎不应如彼少儿妄生取着也。如作如是观故。行者心无所得。不生戏论故。曰应如是知:定中观本尊时不可有执着心。修行者须心不执着、不攀缘、不放逸。

  

‧心无所得:心不执着。‧不生戏论:不攀缘、不放逸。

  

(5)干闼婆:此段说明修本尊三密加持时,当有现出天宫、净土时,不可执着为自身…

《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由「入真言门住心品之余」中介绍十缘六句(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