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教誨黎明曙光講記▪P3

  ..續本文上一頁個大關鍵。

  

  受持清淨戒律勝幢時,違品魔軍極多尋隙故,

  勿失穩固念知對治法,恒時應不放逸諸心友。

  

  大恩上師這樣教誨我們:諸位心友!在受持淨戒勝利幢時,持戒違品的魔軍會尋找很多機會來作破壞,因此,切莫失去穩固的正念正知對治法,恒時都應當不放逸。

  “勝幢”即勝利幢。如同帝釋天宮的勝利幢能讓天人獲得勝利,受持淨戒能讓一切善法勝伏違品而勝利,故把戒比喻爲“勝幢”。

  “違品魔軍極多尋隙故”:違品魔軍即持戒的內外違緣,內有自己的八萬四千煩惱,外有天魔、五欲聲色魔、邪師惡友魔,這些違品種類衆多,數量無量無邊,時刻都潛伏在我們身心內外,讓我們的戒律穿、漏、破、損。比如在城市複雜、迷亂的環境裏,五欲魔王時時都誘惑我們,挑動內心的貪欲,讓持戒不清淨。在五光十色的欲塵中,心很快就放逸散亂,失去正知正念,身口意造很多違背學處的罪業。或者遇到各種增上身心苦受的因緣,被人打罵、嘲諷、欺負,容易生嗔心,破壞菩薩戒。或者,外在天魔、人魔的幹擾破壞,障礙我們持戒。所以,一旦我們受持淨戒發心要摧毀煩惱、斷除生死,各種內外魔軍都會出來幹擾我們,趁機破壞我們的戒體。這就是“違品魔軍極多尋隙”的意思。

  在這種狀況下最要緊是“勿失穩固念知對治法,恒時不放逸”。這個“正念正知”叫對治法,它是放逸的對治。所謂“正念”,就是對于什麼該取、什麼該舍、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對這些心裏不忘記、時時能念得。所謂“正知”,就是時時反觀自己身體在做些什麼、口裏在說些什麼、心在想些什麼,覺知自己是往善的方面轉、還是往惡的方面轉。這樣清醒地覺察叁門造作狀態的心,就是正知。有正念正知的嚴密監控,就能把身心管住讓它規矩,所以這是放逸最直接的對治法。

  “穩固”是修飾“念知”。這是從程度上說,心中一直不離正念正知,什麼都破壞不了動搖不了,這叫穩固。比如總統的護身保镖,從早到晚出入各種場合,總統上車下車、赴宴講演、接見各界人士,他一刻不離時時都保持警覺。這叫“穩固念知”。凡是做保镖的一定有這項素質,就是念和正知的心所力量特別強。哪樣是不穩固呢?比如別人提醒時有,不提醒時就沒有;在佛堂裏修行時有,一出門就沒有;逆境中有,順境中沒有;獨處時有,在大衆場合沒有;前五分鍾有,過後就沒有。這些都是不穩固的表現。這個念和正知一失去,各種魔軍就會趁虛而入。往往在這時候生起貪嗔癡而破壞戒律。所以上師教誨我們“恒時應不放逸”,“恒時”就是時時刻刻,不論白天、夜晚,不論行住坐臥、待人接物,都要依止正知正念而不放逸。這是持戒方面最重要的教言。

  

  2、佛法的命根——聞思修行

  

  值遇釋教精華之法時,未成隨諸散亂魔引轉,

  恒時精進聞思修諸業,此爲佛法命根故當知。

  

  前叁句聯在一起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

  大恩上師說:“在遇到佛教精華之法的此時,心沒有被散亂魔引轉,而恒時精勤地做聽聞、思維、修習的法業。這是佛法命根的緣故,一定要認識到。”

  “值遇釋教精華之法時”:遇到釋迦佛所傳的具有心要的妙法時,實際上是進入了佛陀教法的光明寶山,到處都是具精華的妙寶,這時最重要的就是一心求取法寶。

  “未成隨諸散亂魔引轉,恒時精進聞思修諸業”:就像入了寶山之後不是無意義地散亂,而是通過各種途徑一心精進地取寶,又像有志氣的學生上了大學後,不去打牌、跳舞、逛超市,在窗明幾淨的圖書館裏潛心研讀。學習佛法同樣是“業精于勤,荒于嬉”。這個業就是聞思修的法業。“散亂”爲何叫做魔呢?《四十二章經》說:“製心一處,無事不辦。”就是把心力集中在一點上,就會激發智慧的火花。心被散亂魔支配,不能集中心力,什麼佛法都不能成就,所以散亂是障礙佛法成就的魔王。

  “恒時精進聞思修諸業”:“恒”就是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地勤學苦修,朝于斯,暮于斯,日就月將,很多年堅持不懈地努力。世間人忙碌奔波,都是向外追求名利財色。修行人是修自己的心。所做就是聞思修,這是修行人每天應該做的唯一法業。“諸業”,就是諸多的十法行,背、聽、誦、讀都屬于“聞”,目的是熏習,把佛法的文句反反複複地熏習熟練;思維、觀察、研討都是“思”;串習就是“修”。

  命根是在哪一點上比喻呢?比如人體有很多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其中以命根爲最主要,有了它,生命才能存在,才有人體氣血髒腑的運行。如果命根斷了,一切生命活動就會立即停止,所以命根是維系生命存在的根本。佛法的命根爲聞思修,聞思修一斷,佛法就滅亡,慧命會中斷。一個修行人不作聞思修,那就已經退出了修行人的行列,因爲他相續裏沒有了佛法,見不到任何佛法方面的真實運作,實際上和世間人的相續沒有兩樣。從整個佛教來看,如果佛弟子不重視聞思修,佛法就會在世間越來越衰弱,就逐漸變成末法,變成沒有法的內涵,最後法會滅絕,在世間連叁寶的名字都聽不到。所以,摒除散亂,專心致志地聞思修,這是佛法的命根所在。只有如此,才能續佛慧命、住持佛法。

  《入行論》中講,即使長夜修行念誦、苦行等等,如果散亂而修,佛說沒有義利。所以一切散亂的善行,果是很微少的。《修信大乘經》中說:“善男子,由此異門,說諸菩薩,隨其所有信解大乘,大乘出生,當知一切皆是由其不散亂心正思法義之所出生。”用這一句來證明上師的這一頌,恰如其分。經裏說得清楚,菩薩所有從信解大乘而出生大乘功德,都是從心不散亂如理思維法義而生起的。所謂不散亂,就是我們的心除了緣聖法之外,不去緣其它世間八法。破壞我們聞思修的魔王就是散亂心。心不隨散亂轉,靜下心來,一心緣聖法的文句和意義以觀慧觀察抉擇,這才能生起一切大乘功德。所以,這就是佛法的命根所在。上師歸攝爲一頌告訴我們這個大關要。所以要牢記:“值遇釋教精華之法時,未成隨諸散亂魔引轉,恒時精進聞思修諸業,此爲佛法命根故當知。”

  更深層地理解,這一頌的深化就是彌勒菩薩《辨中邊論》中所講的隨法行,那裏面說:“隨法行二種,謂諸無散亂,無顛倒轉變,諸菩薩應知。”什麼是隨法的正行?一個是止,就是除了所緣的法義之外不向其它處散亂;一個是觀,就是以勝觀無顛倒地觀見諸法的自性,這就是隨法正行。前面止是後面觀的所依處,沒有止也不可能有觀。所以,如何讓佛法住世?如何心隨法而修行?就是要把上師這一頌的教誨貫徹到底、奉行到底。

  

  倘若不具聞思修叁慧,無能踐行解脫妙道故,

  勿以僅披僧衣出家相,心生滿足意樂諸心友。

  

  上師教誨我們說:諸位心友!如果不具有聞思修的智慧,那就如同無眼的盲人一般,無力行走解脫的妙道,因此你們切莫只以披著僧衣的形象就心裏滿足。

  這裏,前兩句是從反面顯示叁慧和行解脫道的關系。叁慧就是由聽聞所生起的智慧,由思維所生起的智慧,由修習所生起的智慧。行解脫道是把以往那個念念造成生死的方式反轉過來,向著出生死的方向,去積聚出生死的因緣。本來外面也不存在什麼解脫道。道是一個比喻,是說你的心開始按這樣來行,解脫道和六道本是相反的兩個方向,心上一定發生了不同以往的轉變,才可能走解脫道。怎麼能完成轉變呢?那就一定要有聞思修的智慧。沒有聞思智慧,我們不會發現自己以往的想法、做法,都是錯誤、都是輪回。認識不到這個顛倒,那所謂的解脫,連怎麼走、往哪個方向走都不知道,怎麼走得了解脫道?每天不還是在生死道上狂奔嗎?所以,很多事都是換湯不換藥,形式上從這一套換成了那一套,心相續卻還是老樣子,造成這種狀況的根本原因,就是不具備聞思修的智慧。所以,雖然外面現出家人、修行人、大居士的形象,裏面卻還是搞世間名利的一套。

  聞思修的智慧是修行解脫道最重要、最根本的因。以聞慧和思慧的眼睛才能看到解脫道的路線。以修慧的眼睛才能現證解脫道。從獲得小乘解脫來看,一個要有出離心,一個要有通達人無我的智慧。但是不作聞思修,“叁界周遍是苦性”這一點就認識不到,進一步想從叁界苦海出離的心就引發不出來,這樣在意樂上並沒有離開原先一念又一念希求輪回圓滿的心態,還是那個樂著生死的心,一念接一念地流浪生死。所以,只有對苦谛聞思修,對叁界是苦性看得越來越清楚,心越來越厭離,積聚到一定量時,心再也不往輪回的方面想,這時候百分之百地內心向往解脫,一心朝解脫的方向走,這就是從隨順生死的路上跳脫出來,義無反顧地踏上了解脫道。“人無我”的方面也是如此,沒有慧眼,決定是入不了的。那個頑固的我執,會讓你念念緣著自我轉,處處以自我爲中心,這樣以我執引發而造作,都成了流轉生死的業,怎麼能獲得解脫?

  像這樣,要知道有聞思修叁慧才能修出出離心和無我智慧,才能把原先念念生死的道一刀截斷,掉轉頭來進入解脫道。這就是所謂的逆生死流。

  談到大乘一切種智解脫,那就更高,需要發菩提心、受菩薩戒、實際行持六度來超越生死、涅槃二邊的束縛。其中發心、受戒、六度萬行,每一步都離不開聞思修,不然就只落于形象,修證是決定談不上的。

  由以上的理由,上師說:你們不要只以一個穿僧衣的外相,就心裏滿足。這是遠遠不足夠的。解脫道要內心擁有聞思修的智慧才能實行。想一想,內心裏什麼聞思修的智慧都沒有,解脫道一步也前進不了。憑這樣能解脫、成佛嗎?能截斷無始生死流轉嗎?能把無量衆生救出生死嗎?所以,聞思修是佛法的命根。凡是佛弟子都要知道這是需要晝夜精進努力的法業。

  

  3、佛法的結果——弘法利生

  

  不貪自利寂滅安樂味,攝取佛子勇士傳記海,

  之後恒時唯一行利他,…

《教誨黎明曙光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呼喚觀世音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