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正行實修全函•如意寶梯 依止善知識▪P2

  ..續本文上一頁謗正法,或于別解脫戒犯四根本等極重之罪,于此金剛乘中亦可獲得殊勝成就,唯于至心謗阿阇黎者,雖千劫勤修終無成就,與彼友伴亦無成就。”

  如《密集根本續》中說:“有情作無間,或造重大罪,金剛勝乘海,于此可成就。至心謗上師,縱修亦無成。”《時輪根本續》中:“嗔師數刹那,即摧爾劫善,如是數劫中,當受地獄苦。”就是說若于一刹那中嗔恚上師,則摧毀一劫中所集善根,于一劫中當住地獄受諸大苦,如此類推。不僅如此,功德未生起者不會生起,已生起者漸趣泯滅,或一年或一月,或一晝夜乃至朝夕間損耗殆盡。

  若問:“那麼,弟子應當如何觀待阿阇黎呢?”

  《金剛手灌頂續》中:“秘密主,然當雲何觀阿阇黎?當視如佛。”

  又:“若依止不善知識及諸惡友,功德損減,增長過患,生諸不欲,于彼一切,皆當棄舍。”

  惡友指什麼呢?若與誰相友伴,由菩提心所發起的叁種學處以及聞思修會減弱,當知這就是惡友。

  《藍色手冊》中:“由菩提心發起的叁學,如果住在某處得以增長,即爲賢善的處所。如果與誰相伴,得以增長,即爲賢善的道友,否則就不是賢善的處所與道友。”

  大寶佛子說:“與誰相伴長煩惱,聞思修事日漸衰,能令無有慈與悲,遠此惡友佛子行。”

  先哲說:“惡友不會自稱是惡友、穿著毳衣蔽服而來,反而會是一副關懷疼愛的樣子,施予少許財物,倒上幾杯茶水,種種方法令遠離善知識,生起此世的欲望,這樣的人,即使是父母也是魔,必須堅決背棄。”

  《念住經》中也說:“爲貪嗔癡一切根本者,謂罪惡友,猶如毒樹。”

  《涅槃經》中說:“如諸菩薩怖畏惡友,非醉象等,此唯壞身,前者俱壞善及淨心。”

  《親友集》中:

  “無信而悭吝,妄語及離間,

  智者不應近,勿共惡人住。

  若自不作惡,近諸作惡者,

  亦疑爲作惡,惡名亦增長。”

  善知識敦巴說:“下劣人與善友共住,不過達到中等,上等人與下劣人共住,不用費力就成爲下劣之人。”

  另,依蘭仁巴大師于《菩提道次第心傳錄》中之教授,不尊敬上師之惡行如下:

  (一)诋毀上師;(二)違背師言;(叁)對上師生氣;(四)尋找上師缺點;(五)將上師看做平常俗輩;(六)不尊敬上師; (七)踐踏上師身影、座墊等; (八)浪費上師財物; (九)使上師心不愉快;(十)對上師的作風生起誤解;(十一)對上師不以上師看待。

  如是念已,今懇祈上師佛賜予加持,令我及一切如母有情能生起對“不依止及不如法依止善知識之過患”的殊勝證德。

  誦七遍或二十一遍,並全神貫注思維其義,生起相應的強烈信心後,觀想澍注甘露淨治罪障如下:

  不依止及不如法依止善知識過患之不共結行:

  如是祈禱後,觀頂上上師佛身支分中降下五彩光明甘露,注入自他一切有情身心之中,無始所集的一切罪障,尤其能障礙心中對“不依止及不如法依止善知識之過患”生起殊勝證德的罪障皆得淨化,自他一切有情心中皆生起如是殊勝的證德。

  根據時間,每一座澍注甘露淨治罪障七次或更多,座座如是行之,直到生起相應覺受爲止,然後轉入下一所緣等如前。

  

  

  第叁節 意樂依止之一——修信爲根本

  在《掌中解脫》中說:“在上師的德相中,分別有毗奈耶中所說的阿阇黎德相、大乘共同道善知識德相和密宗金剛阿阇黎德相。在此我主要講的是大乘共同道上師的德相。《經莊嚴論》中說,上師應該具足以下十種功德:知識調伏靜近靜,德增具勤教富饒,善達實性具巧說,悲憫離厭應依止。其中“調伏”是指以戒律調伏身心相續;“靜”是指以叁摩地息滅散亂;“近靜”是指以智慧徹底消滅我執。就像將一塊普通木頭放在供香盒中會染上香氣一樣,我們也會熏染上上師所具有的那些功德或過失,因此,我們所依止的上師功德一定要勝過自己。“善達實性”是指以聞所成慧獲得正見,此專指應成派見。前面所說的智慧,可以是獲得自續派以下之見的智慧,所以沒有重複的過失。其他德相容易理解,勿庸贅述。

  如果上師未能具足這一切德相的話,則至少必須具備一下五種:以戒、定、慧叁學調伏相續,心懷悲憫,通達真實性。博朵瓦曾經說過:“我的阿阇黎耶巴祥尊,既無多聞也不耐勞,連致謝的話也不大會說,但因爲他有上述五種功德,所以凡是在他跟前的人均能受益。年敦完全不善於說法,即便是爲別人解釋供養功德,也沒人能夠聽懂,大家心裏在想:不知道他現在在說些什麼。但因爲他有這五種功德,所以親近他的人悉蒙法益。”這裏所說的“致謝”是指表達自己的滿意之情,或是說“謝謝”這類的客氣話。然而在末法時代,就是這樣的上師也很難得,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要記住以下擇師要點:所依止的上師應該功大於過;視後世較現世爲重;視別人較自己爲重。否則的話,我們也許會碰上惡知識,像以前“央具理摩羅”(指蔓)一樣,因受邪道知識的誤導而犯下大罪。所以,我們首先應該認真地進行觀察,如果發現此人值得依止,才可奉之爲師。

  弟子的德相從弟子這方面來講,如果他具備以下五種德相的話,修法就一定能成功:(一)對自宗不貪著,對他派不嗔恚,不墮黨執、住於公正:(二)具有分辨善惡的智慧;(叁)有大希求心;(四)對上師起大恭敬:(五)專心聽法。”

  修信爲根本分叁:上師是佛乃金剛持所許;上師是一切佛事業之作者;自所見相無法決定。

  一、“上師是佛乃金剛持所許”之不共加行:

  總攝一切歸處上師尊,能仁金剛持前我祈請!(隨力而誦)

  我及如母一切有情于輪回中,備嘗種種劇烈長時極大痛苦,皆因未能在心中對善知識生起極大淨信,及未能對善知識一切所行見爲功德所致,尤其是未能對“上師是佛乃金剛持所許”生起殊勝證德,今懇祈上師佛賜予加持,令我及一切如母有情能對善知識生起極大淨信,並對善知識一切所行見爲功德,尤其是對“上師是佛乃金剛持所許”生起殊勝證德。 (猛力祈請叁遍或七遍已如是觀想:)

  觀自己頂上上師佛諸身分中降下五彩甘露,注入自他一切有情身心之中,令無始所集的一切罪障,尤其能障礙對善知識心中生起極大淨信,及障礙對善知識一切所行見爲功德,特別是障礙對“上師是佛乃金剛持所許”生起殊勝證德的罪障得到清淨,身體變爲瑩澈的光明之體,一切福壽教證功德增長廣大,尤其心中對善知識生起極大淨信,及對善知識一切所行見爲功德,尤其是生起“上師是佛乃金剛持所許”的殊勝證德。

  “上師是佛乃金剛持所許”之正行:

  觀上師能仁心間化現出與自己親具法緣的諸尊上師,安住于面前虛空中,心中這樣思維,並口誦:

  我的這些善知識,其實是真正的佛。圓滿正覺的佛陀在諸多經續中開示:金剛持在濁世示現爲善知識相饒益有情。因此,我的這些善知識實在就是真佛。續部經中對此是如何開示的呢?

  《喜金剛續》中說:

  “于後當來時,我現阇黎相。”

  《金剛帳續》中說:

  “金剛薩埵者,現爲阇黎相,

  饒益有情故,住于凡庸身。”

  “末後五百歲,我現阇黎身,

  應知彼即我,爾時當生敬。”

  “未來末世時,我現凡夫相,現種種方便。”

  “上師金剛持,勿觀爲別體。”

  如上所說,應將善知識與金剛持觀爲一體,若以爲另有較上師更爲殊勝的金剛持,那麼此人終無成就。

  甲域瓦傳承的道次第中說:“若認爲另有比上師更好的金剛持或本尊,當知此人得不到什麼成就。”

  有一次瑪爾巴尊者睡在那若巴上師前,黎明時上師在天空中變化出喜金剛本尊能依所依的壇城,對瑪爾巴說:“法智,我的孩子,不要睡了,快起來!你的本尊喜金剛能依所依的壇城在面前空中,你是向我頂禮,還是向本尊頂禮呢?”當瑪爾巴向本尊歡喜金剛壇城頂禮時,那若巴上師說:

  “無有上師前,佛名亦不聞,

  千劫一切佛,依師而出生,

  本尊乃師化!”

  說完,把壇城收攝融入心間,上師說:“由此緣起,你的父子世系傳承不會長遠,但這也是衆生的因緣所致。”

  如是念已,今懇祈上師佛賜予加持,令我及一切如母有情能生起 “上師是佛乃金剛持所許”的殊勝證德。

  誦七遍或二十一遍,並全神貫注思維其義,生起相應的強烈信心後,觀想澍注甘露淨治罪障如下:

  “上師是佛乃金剛持所許”之不共結行:

  如是祈禱後,觀頂上上師佛身支分中降下五彩光明甘露,注入自他一切有情身心之中,無始所集的一切罪障,尤其是能障礙心中生起極大淨信,及障對善知識一切所行見爲功德,特別是能障礙對“上師是佛乃金剛持所許”生起證德的罪障皆得淨化,自他一切有情心中皆生起如是殊勝的證德。

  

  二、“上師是一切佛事業之作者”之不共加行:

  總攝一切歸處上師尊,能仁金剛持前我祈請!(隨力而誦)

  我及如母一切有情于輪回中,備嘗種種劇烈長時極大痛苦,皆因未能在心中對善知識生起極大淨信,及未能對善知識一切所行見爲功德所致,尤其是未能對“上師是一切佛事業之作者”生起殊勝證德,今懇祈上師佛賜予加持,令我及一切如母有情能對善知識生起極大淨信,並對善知識一切所行見爲功德,尤其是對“上師是一切佛事業之作者”生起殊勝證德。 (猛力祈請叁遍或七遍已如是觀想:)

  觀自己頂上上師佛諸身分中降下五彩甘露,注入自他一切有情身心之中,令無始所集的一切罪障,尤其能障對善知識心中生起極大淨信,及障礙對善知識一切所行見爲功德,特別是障礙對“上師是一切佛事業之作者”生起證德的罪障得到清淨,身體變爲瑩澈的光明之體,一切福壽教證功德增長廣大,心中對善知識生起極大淨信,及對善知識一切所行見爲功德,尤其是“上師是一切佛事業之作者”的殊勝證德。

  “上師是一切佛事業之作者”之正行

  觀上師能仁心間化現…

《菩提道次第正行實修全函•如意寶梯 依止善知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