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谤正法,或于别解脱戒犯四根本等极重之罪,于此金刚乘中亦可获得殊胜成就,唯于至心谤阿阇黎者,虽千劫勤修终无成就,与彼友伴亦无成就。”
如《密集根本续》中说:“有情作无间,或造重大罪,金刚胜乘海,于此可成就。至心谤上师,纵修亦无成。”《时轮根本续》中:“嗔师数刹那,即摧尔劫善,如是数劫中,当受地狱苦。”就是说若于一刹那中嗔恚上师,则摧毁一劫中所集善根,于一劫中当住地狱受诸大苦,如此类推。不仅如此,功德未生起者不会生起,已生起者渐趣泯灭,或一年或一月,或一昼夜乃至朝夕间损耗殆尽。
若问:“那么,弟子应当如何观待阿阇黎呢?”
《金刚手灌顶续》中:“秘密主,然当云何观阿阇黎?当视如佛。”
又:“若依止不善知识及诸恶友,功德损减,增长过患,生诸不欲,于彼一切,皆当弃舍。”
恶友指什么呢?若与谁相友伴,由菩提心所发起的三种学处以及闻思修会减弱,当知这就是恶友。
《蓝色手册》中:“由菩提心发起的三学,如果住在某处得以增长,即为贤善的处所。如果与谁相伴,得以增长,即为贤善的道友,否则就不是贤善的处所与道友。”
大宝佛子说:“与谁相伴长烦恼,闻思修事日渐衰,能令无有慈与悲,远此恶友佛子行。”
先哲说:“恶友不会自称是恶友、穿着毳衣蔽服而来,反而会是一副关怀疼爱的样子,施予少许财物,倒上几杯茶水,种种方法令远离善知识,生起此世的欲望,这样的人,即使是父母也是魔,必须坚决背弃。”
《念住经》中也说:“为贪嗔痴一切根本者,谓罪恶友,犹如毒树。”
《涅槃经》中说:“如诸菩萨怖畏恶友,非醉象等,此唯坏身,前者俱坏善及净心。”
《亲友集》中:
“无信而悭吝,妄语及离间,
智者不应近,勿共恶人住。
若自不作恶,近诸作恶者,
亦疑为作恶,恶名亦增长。”
善知识敦巴说:“下劣人与善友共住,不过达到中等,上等人与下劣人共住,不用费力就成为下劣之人。”
另,依兰仁巴大师于《菩提道次第心传录》中之教授,不尊敬上师之恶行如下:
(一)诋毁上师;(二)违背师言;(三)对上师生气;(四)寻找上师缺点;(五)将上师看做平常俗辈;(六)不尊敬上师; (七)践踏上师身影、座垫等; (八)浪费上师财物; (九)使上师心不愉快;(十)对上师的作风生起误解;(十一)对上师不以上师看待。
如是念已,今恳祈上师佛赐予加持,令我及一切如母有情能生起对“不依止及不如法依止善知识之过患”的殊胜证德。
诵七遍或二十一遍,并全神贯注思维其义,生起相应的强烈信心后,观想澍注甘露净治罪障如下:
不依止及不如法依止善知识过患之不共结行:
如是祈祷后,观顶上上师佛身支分中降下五彩光明甘露,注入自他一切有情身心之中,无始所集的一切罪障,尤其能障碍心中对“不依止及不如法依止善知识之过患”生起殊胜证德的罪障皆得净化,自他一切有情心中皆生起如是殊胜的证德。
根据时间,每一座澍注甘露净治罪障七次或更多,座座如是行之,直到生起相应觉受为止,然后转入下一所缘等如前。
第三节 意乐依止之一——修信为根本
在《掌中解脱》中说:“在上师的德相中,分别有毗奈耶中所说的阿阇黎德相、大乘共同道善知识德相和密宗金刚阿阇黎德相。在此我主要讲的是大乘共同道上师的德相。《经庄严论》中说,上师应该具足以下十种功德:知识调伏静近静,德增具勤教富饶,善达实性具巧说,悲悯离厌应依止。其中“调伏”是指以戒律调伏身心相续;“静”是指以三摩地息灭散乱;“近静”是指以智慧彻底消灭我执。就像将一块普通木头放在供香盒中会染上香气一样,我们也会熏染上上师所具有的那些功德或过失,因此,我们所依止的上师功德一定要胜过自己。“善达实性”是指以闻所成慧获得正见,此专指应成派见。前面所说的智慧,可以是获得自续派以下之见的智慧,所以没有重复的过失。其他德相容易理解,勿庸赘述。
如果上师未能具足这一切德相的话,则至少必须具备一下五种:以戒、定、慧三学调伏相续,心怀悲悯,通达真实性。博朵瓦曾经说过:“我的阿阇黎耶巴祥尊,既无多闻也不耐劳,连致谢的话也不大会说,但因为他有上述五种功德,所以凡是在他跟前的人均能受益。年敦完全不善於说法,即便是为别人解释供养功德,也没人能够听懂,大家心里在想:不知道他现在在说些什么。但因为他有这五种功德,所以亲近他的人悉蒙法益。”这里所说的“致谢”是指表达自己的满意之情,或是说“谢谢”这类的客气话。然而在末法时代,就是这样的上师也很难得,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记住以下择师要点:所依止的上师应该功大於过;视后世较现世为重;视别人较自己为重。否则的话,我们也许会碰上恶知识,像以前“央具理摩罗”(指蔓)一样,因受邪道知识的误导而犯下大罪。所以,我们首先应该认真地进行观察,如果发现此人值得依止,才可奉之为师。
弟子的德相从弟子这方面来讲,如果他具备以下五种德相的话,修法就一定能成功:(一)对自宗不贪著,对他派不嗔恚,不堕党执、住於公正:(二)具有分辨善恶的智慧;(三)有大希求心;(四)对上师起大恭敬:(五)专心听法。”
修信为根本分三:上师是佛乃金刚持所许;上师是一切佛事业之作者;自所见相无法决定。
一、“上师是佛乃金刚持所许”之不共加行:
总摄一切归处上师尊,能仁金刚持前我祈请!(随力而诵)
我及如母一切有情于轮回中,备尝种种剧烈长时极大痛苦,皆因未能在心中对善知识生起极大净信,及未能对善知识一切所行见为功德所致,尤其是未能对“上师是佛乃金刚持所许”生起殊胜证德,今恳祈上师佛赐予加持,令我及一切如母有情能对善知识生起极大净信,并对善知识一切所行见为功德,尤其是对“上师是佛乃金刚持所许”生起殊胜证德。 (猛力祈请三遍或七遍已如是观想:)
观自己顶上上师佛诸身分中降下五彩甘露,注入自他一切有情身心之中,令无始所集的一切罪障,尤其能障碍对善知识心中生起极大净信,及障碍对善知识一切所行见为功德,特别是障碍对“上师是佛乃金刚持所许”生起殊胜证德的罪障得到清净,身体变为莹澈的光明之体,一切福寿教证功德增长广大,尤其心中对善知识生起极大净信,及对善知识一切所行见为功德,尤其是生起“上师是佛乃金刚持所许”的殊胜证德。
“上师是佛乃金刚持所许”之正行:
观上师能仁心间化现出与自己亲具法缘的诸尊上师,安住于面前虚空中,心中这样思维,并口诵:
我的这些善知识,其实是真正的佛。圆满正觉的佛陀在诸多经续中开示:金刚持在浊世示现为善知识相饶益有情。因此,我的这些善知识实在就是真佛。续部经中对此是如何开示的呢?
《喜金刚续》中说:
“于后当来时,我现阇黎相。”
《金刚帐续》中说:
“金刚萨埵者,现为阇黎相,
饶益有情故,住于凡庸身。”
“末后五百岁,我现阇黎身,
应知彼即我,尔时当生敬。”
“未来末世时,我现凡夫相,现种种方便。”
“上师金刚持,勿观为别体。”
如上所说,应将善知识与金刚持观为一体,若以为另有较上师更为殊胜的金刚持,那么此人终无成就。
甲域瓦传承的道次第中说:“若认为另有比上师更好的金刚持或本尊,当知此人得不到什么成就。”
有一次玛尔巴尊者睡在那若巴上师前,黎明时上师在天空中变化出喜金刚本尊能依所依的坛城,对玛尔巴说:“法智,我的孩子,不要睡了,快起来!你的本尊喜金刚能依所依的坛城在面前空中,你是向我顶礼,还是向本尊顶礼呢?”当玛尔巴向本尊欢喜金刚坛城顶礼时,那若巴上师说:
“无有上师前,佛名亦不闻,
千劫一切佛,依师而出生,
本尊乃师化!”
说完,把坛城收摄融入心间,上师说:“由此缘起,你的父子世系传承不会长远,但这也是众生的因缘所致。”
如是念已,今恳祈上师佛赐予加持,令我及一切如母有情能生起 “上师是佛乃金刚持所许”的殊胜证德。
诵七遍或二十一遍,并全神贯注思维其义,生起相应的强烈信心后,观想澍注甘露净治罪障如下:
“上师是佛乃金刚持所许”之不共结行:
如是祈祷后,观顶上上师佛身支分中降下五彩光明甘露,注入自他一切有情身心之中,无始所集的一切罪障,尤其是能障碍心中生起极大净信,及障对善知识一切所行见为功德,特别是能障碍对“上师是佛乃金刚持所许”生起证德的罪障皆得净化,自他一切有情心中皆生起如是殊胜的证德。
二、“上师是一切佛事业之作者”之不共加行:
总摄一切归处上师尊,能仁金刚持前我祈请!(随力而诵)
我及如母一切有情于轮回中,备尝种种剧烈长时极大痛苦,皆因未能在心中对善知识生起极大净信,及未能对善知识一切所行见为功德所致,尤其是未能对“上师是一切佛事业之作者”生起殊胜证德,今恳祈上师佛赐予加持,令我及一切如母有情能对善知识生起极大净信,并对善知识一切所行见为功德,尤其是对“上师是一切佛事业之作者”生起殊胜证德。 (猛力祈请三遍或七遍已如是观想:)
观自己顶上上师佛诸身分中降下五彩甘露,注入自他一切有情身心之中,令无始所集的一切罪障,尤其能障对善知识心中生起极大净信,及障碍对善知识一切所行见为功德,特别是障碍对“上师是一切佛事业之作者”生起证德的罪障得到清净,身体变为莹澈的光明之体,一切福寿教证功德增长广大,心中对善知识生起极大净信,及对善知识一切所行见为功德,尤其是“上师是一切佛事业之作者”的殊胜证德。
“上师是一切佛事业之作者”之正行
观上师能仁心间化现…
《菩提道次第正行实修全函•如意宝梯 依止善知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