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三主要道(夏坝仁波切 教授)

  三主要道颂

  宗喀巴大师 造

  仁钦曲扎 译

  敬礼诸至尊上师!

  一切佛经心要义,是诸菩萨所赞道,

  有缘求解脱津梁,我今随力而宣说。

  于三有乐不贪著,为暇满义而精进,

  志依胜者所喜道,诸有缘者净意听。

  无出离心无息灭,希求有海乐果法,

  由贪有乐缚众生,故先寻求出离心。

  暇满难得寿无常,串习能除此生欲,

  业果不虚轮回苦,勤思消除后世贪。

  修已于轮回盛事,不生刹那之希望,

  昼夜唯求解脱心,起时是生出离心。

  若无菩提心摄持,出离不成无上觉,

  圆满安乐之因故,智者应发菩提心。

  四瀑流冲难阻止,业力绳索紧密系,

  投入我执铁笼中,无明黑暗笼罩之,

  无边有中生又生,三苦逼迫常无断,

  诸母情状与处境,思已发起殊胜心。

  不具通达真理慧,虽修出离菩提心,

  不能断除有根故,应勤通达缘起法。

  能见轮涅一切法,从因生果皆不虚,

  且能破诸所执境,彼入佛陀所喜道。

  现相缘起不虚妄,离执空性二了解,

  何时见为相违者,尚未通达佛密意。

  不复轮替而同时,甫见不欺缘起已,

  普灭实执所执境,彼时见观察圆满。

  又由现相除有边,及由空性除无边,

  若知空性现因果,不为边执见所夺。

  如是三主道诸要,子能如实通达时,

  当依静处起精进,速疾成办究竟愿。

  此为多闻比丘洛桑扎巴,为擦廓·阿旺扎巴所作之教诫。

  

  

  开篇导言

  今天,我们讲《三主要道颂》的导论。我们在前面已经讲了许多纠正动机的内容,为了节省时间,我们不再讲纠正动机的部分。但请大家以非常清净的动机来谛听佛法,念想:我要为利一切有情父母众生而寻求无上正等觉佛陀果位,为此,我要认真闻、思“三主要道”。这一点非常重要。

  一般所说的“道”,是指道路,也就是如何到达目的地的一种途径。然而在这个地方却是用来表明,我们从凡夫地到达佛陀果位的方法。“三主要”是指:出离心、菩提心、性空正见。无论显宗、还是密宗,不经过发出离心、菩提心、通达性空正见,就无法到达佛陀果位。佛所说的八万四千法门,归根结底讲的就是这三个主要之道。通达佛陀果位之道有很多,具体的比如六度、四摄、十二因缘、四圣谛、八正道等等。再如所谓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修道等声闻、缘觉的五道,与大乘的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无学位(藏地称之为五道)等等,实际上都是修行的次第和修行之道。总而言之,最主要的就是三个:出离心、菩提心与性空正见。故而称为“三主要道”。如《菩提道次第广论》那么大的一部书,其中所有的内容集中起来也就是出离心、菩提心和性空正见,就这三个内容。因为《三主要道颂》所言乃“三主要道”最核心的内容,故称此颂为“根本颂”。

  此“三主要道”系来自于文殊菩萨,是文殊菩萨直接传授于宗喀巴大师的。从显现的角度来说,宗喀巴大师初学之时是看不见文殊菩萨的。那时虽然他已学识很深,佛教知识非常丰富,但是仍有一些难题解决不了。当时有一位乌玛巴大师,由于他前世所修福报的原因,七、八岁时即能现见文殊菩萨。后来受了文殊菩萨的灌顶,专门修持文殊法之后,他见文殊菩萨就像我们见师父一样,随时可以向文殊菩萨请示任何问题。此时宗喀巴大师就通过乌玛巴大师向文殊菩萨请示问题。

  曾有这样一段故事:一次宗喀巴大师问文殊菩萨很多问题,但由于乌玛巴大师的学问不如宗喀巴大师深,因此有些问题,文殊菩萨回答时,乌玛巴大师听不懂,他就对文殊菩萨说:

  “您所说的这些内容,我听不懂怎么办?”

  文殊菩萨说:“我怎么说的,你就怎么把它写下来,然后直接跟宗喀巴大师说就行了,他能听懂的。”

  所以有很多非常深奥的佛法道理,乌玛巴大师虽然听不懂,但他记下来之后告诉宗喀巴大师,宗喀巴大师马上就能明白。但是对于甚深法的最深奥的道理,当时宗喀巴大师仍未通达。为此宗喀巴大师就跟乌玛巴大师说:

  “你问问文殊菩萨,我听不懂怎么办?”

  文殊菩萨回答说:“你现在听不懂不要紧,你把我所说的内容记下来,然后放下当前的一切,去苦心修行,到你修至福德、智慧资粮具足,业障基本消除之时,你自然会明白的。”

  那时候的宗喀巴大师,仅比丘弟子就有五百多位,已经是非常有名的大德,但宗喀巴大师还是听从文殊菩萨的教言,把所有的事情放下来,只带了身边最优秀的八个弟子,到西藏的南部山区去苦修。

  在此期间,他磕了三百五十多万长头,在整个一块石头的上面磨出了深深的印痕,现在仍清晰可见!他边念《三十五佛忏悔文》边磕长头,直至现见了三十五佛。他把一块石头当作曼扎盘供曼扎,将自己的胳臂从腕部到肘部全都磨成了硬茧,就象牛角一样。打坐修行时,把整部《华严经》的内容作为所缘境来修。从古至今,能够把整部《华严经》的内容作为所缘境来观修的,唯有宗喀巴大师!他把《华严经》的每一段作为所缘境依次观修,直至生起《华严经》中所说的觉受为止,最终了达了万法体性皆空,断除了一切无明,达到了“心无挂碍、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的境界,真正断除了轮回的根源。此后,宗喀巴大师就能够亲自现见文殊菩萨,一旦遇到难题,就直接请问文殊菩萨,并得到圆满的回答。

  在有关宗喀巴大师事迹的文献中,现在还可以看到有关当时宗喀巴大师与文殊菩萨问答内容的记载,其中明确地记载了“三主要道”就是文殊菩萨直接传授于宗喀巴大师的。后来,宗喀巴大师用了较长时间专门写了非常殊胜的修学佛法的论著——《菩提道次第广论》。但是,后面的“止观”部分他当时没有详尽地写,只写到“六波罗蜜”和“四摄”为止就结束了,相当于现在的《菩提道次第广论》的一半。后来他问文殊菩萨:

  “我写的如何?”

  文殊菩萨说:“不就是我给你讲的“三主要道”吗?还有什么别的内容吗?”

  宗喀巴大师对文殊菩萨说:“是您教授的“三主要道”。但是,我是把阿底峡尊者的《菩提道灯论》作为母本,以您的“三主要道”为生命,以印度诸多高僧大德的教授及佛经的核心内容为框架,依当下众生的根基所著的。我考虑到,现在能够了达“万法体性皆空”者甚少,所以没有写“禅定波罗蜜”和“智慧波罗蜜”的内容。”

  文殊菩萨回答说:“事虽如此,但你的弟子中也会有了达“万法体性皆空”者,因此虽不会有广大饶益,但会有甚深饶益的意义,所以你还是把后面的“止观章”写下来吧。”

  宗喀巴大师听从文殊菩萨的教示,就把“奢摩他”和“毗钵舍那”部分完整地写了下来。

  这就是今天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因此可以说,《菩提道次第广论》其实就是“三主要道”进一步完善而详尽的解说。

  “三主要道”导论分序分、正分、结分三个部分。

  甲一、序分,分三:

     乙一、顶礼;

   乙二、立誓造论;

   乙三、劝请谛听。

   乙一、顶礼

  “敬礼诸至尊上师!”就是顶礼一切至尊上师的意思。为什么要顶礼?因为过去印度的高僧大德在写佛教的任何论著之前,首先一定要顶礼一切诸佛菩萨,尤其是文殊菩萨,祈祷在著论过程中,消除一切违缘,具得一切顺缘,著述圆满。其中“至尊”是指文殊菩萨,“上师”是指文殊菩萨化现的一切传承上师、法缘上师、根本上师等一切上师。也可以说“至尊上师”是指“以文殊菩萨为主的一切上师”。因为其一,宗喀巴大师亲自在文殊菩萨本尊面前接受了很多教授,所以文殊菩萨也是他的师父;其二,自己的师父和文殊菩萨无二无别,有这样两层意思。

  谈到传承上师,有必要讲一下“三主要道”的传承情况。从佛祖释迦牟尼佛到宗喀巴大师,直到我这儿为止,从未间断的法脉是怎么来的呢?从佛祖那里有两个法脉传下来:一是广行派,二是深见派。

  广行派是释迦牟尼佛传给弥勒菩萨,弥勒菩萨传给无著菩萨。大概在1500年前,无著菩萨为了得到大乘佛法,在(印度)鸡足山下,修了12年弥勒菩萨的法。当时龙树菩萨已经圆寂几百年了,此间佛法遭受了三次破坏。无著菩萨的母亲是一个非常虔诚的婆罗门居士,她在佛前发愿说:我乃女流之辈,弘扬如来大乘佛法的困难太大太多,但我若能生子,一定让他弘扬如来正法,祈请佛加持。后来她果真就生了无著菩萨。而无著菩萨从小的时候就没有父亲。

  一天,他问母亲:“我父营何业?”(印度的规矩是,父亲是木匠的话,孩子也要作木匠;父亲是商人的话,孩子也要经商。)

  母亲说:“你不是为了继承父业而生的,是为了弘扬大乘佛法而生的。你到那烂陀去,出家为僧,弘扬如来正法。”

  他铭记在心,践履母命,由于其精进修学,很快通达了当时非常重要的佛教经典。之后,他感到佛法如此衰微,实在不行。他为了得到殊胜的法脉传承,专修弥勒菩萨的法。在鸡足山下修了三年,一点儿动静都没有,他觉得修不下去了,就想下山。途中遇到一个老翁正在磨铁杵,就问:

  “您这是在干什么?”

  答曰:“磨针!”

  “偌大之铁,想磨成针,岂有此理?”

  这个弥勒菩萨所化的老翁就对无著菩萨说:“若有精进心,搬山也能办,何怕磨此针?”

  无著菩萨深受触动,“看来我这个出家的修行者连这个老翁都不如,还是回去好好修吧!”

  回去后,下定决心又修了三年,可连个好梦都没有,还得下山。路过一个比较险要的地方的时候,坐在那里休息一会儿,发现一滴一滴的水滴到石头上,把石头冲出了一个一个的小坑。

  “水冲石头都能出坑,相比之下,我的精进心不是太差了吗?”

  于是又回去修了三年,还是没有什么动静,终于忍不住又回来了。归途中见一山洞,内有鸟巢…

《三主要道(夏坝仁波切 教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