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叁主要道(夏壩仁波切 教授)

  叁主要道頌

  宗喀巴大師 造

  仁欽曲紮 譯

  敬禮諸至尊上師!

  一切佛經心要義,是諸菩薩所贊道,

  有緣求解脫津梁,我今隨力而宣說。

  于叁有樂不貪著,爲暇滿義而精進,

  志依勝者所喜道,諸有緣者淨意聽。

  無出離心無息滅,希求有海樂果法,

  由貪有樂縛衆生,故先尋求出離心。

  暇滿難得壽無常,串習能除此生欲,

  業果不虛輪回苦,勤思消除後世貪。

  修已于輪回盛事,不生刹那之希望,

  晝夜唯求解脫心,起時是生出離心。

  若無菩提心攝持,出離不成無上覺,

  圓滿安樂之因故,智者應發菩提心。

  四瀑流沖難阻止,業力繩索緊密系,

  投入我執鐵籠中,無明黑暗籠罩之,

  無邊有中生又生,叁苦逼迫常無斷,

  諸母情狀與處境,思已發起殊勝心。

  不具通達真理慧,雖修出離菩提心,

  不能斷除有根故,應勤通達緣起法。

  能見輪涅一切法,從因生果皆不虛,

  且能破諸所執境,彼入佛陀所喜道。

  現相緣起不虛妄,離執空性二了解,

  何時見爲相違者,尚未通達佛密意。

  不複輪替而同時,甫見不欺緣起已,

  普滅實執所執境,彼時見觀察圓滿。

  又由現相除有邊,及由空性除無邊,

  若知空性現因果,不爲邊執見所奪。

  如是叁主道諸要,子能如實通達時,

  當依靜處起精進,速疾成辦究竟願。

  此爲多聞比丘洛桑紮巴,爲擦廓·阿旺紮巴所作之教誡。

  

  

  開篇導言

  今天,我們講《叁主要道頌》的導論。我們在前面已經講了許多糾正動機的內容,爲了節省時間,我們不再講糾正動機的部分。但請大家以非常清淨的動機來谛聽佛法,念想:我要爲利一切有情父母衆生而尋求無上正等覺佛陀果位,爲此,我要認真聞、思“叁主要道”。這一點非常重要。

  一般所說的“道”,是指道路,也就是如何到達目的地的一種途徑。然而在這個地方卻是用來表明,我們從凡夫地到達佛陀果位的方法。“叁主要”是指:出離心、菩提心、性空正見。無論顯宗、還是密宗,不經過發出離心、菩提心、通達性空正見,就無法到達佛陀果位。佛所說的八萬四千法門,歸根結底講的就是這叁個主要之道。通達佛陀果位之道有很多,具體的比如六度、四攝、十二因緣、四聖谛、八正道等等。再如所謂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修道等聲聞、緣覺的五道,與大乘的資糧位、加行位、見道位、修道位、無學位(藏地稱之爲五道)等等,實際上都是修行的次第和修行之道。總而言之,最主要的就是叁個:出離心、菩提心與性空正見。故而稱爲“叁主要道”。如《菩提道次第廣論》那麼大的一部書,其中所有的內容集中起來也就是出離心、菩提心和性空正見,就這叁個內容。因爲《叁主要道頌》所言乃“叁主要道”最核心的內容,故稱此頌爲“根本頌”。

  此“叁主要道”系來自于文殊菩薩,是文殊菩薩直接傳授于宗喀巴大師的。從顯現的角度來說,宗喀巴大師初學之時是看不見文殊菩薩的。那時雖然他已學識很深,佛教知識非常豐富,但是仍有一些難題解決不了。當時有一位烏瑪巴大師,由于他前世所修福報的原因,七、八歲時即能現見文殊菩薩。後來受了文殊菩薩的灌頂,專門修持文殊法之後,他見文殊菩薩就像我們見師父一樣,隨時可以向文殊菩薩請示任何問題。此時宗喀巴大師就通過烏瑪巴大師向文殊菩薩請示問題。

  曾有這樣一段故事:一次宗喀巴大師問文殊菩薩很多問題,但由于烏瑪巴大師的學問不如宗喀巴大師深,因此有些問題,文殊菩薩回答時,烏瑪巴大師聽不懂,他就對文殊菩薩說:

  “您所說的這些內容,我聽不懂怎麼辦?”

  文殊菩薩說:“我怎麼說的,你就怎麼把它寫下來,然後直接跟宗喀巴大師說就行了,他能聽懂的。”

  所以有很多非常深奧的佛法道理,烏瑪巴大師雖然聽不懂,但他記下來之後告訴宗喀巴大師,宗喀巴大師馬上就能明白。但是對于甚深法的最深奧的道理,當時宗喀巴大師仍未通達。爲此宗喀巴大師就跟烏瑪巴大師說:

  “你問問文殊菩薩,我聽不懂怎麼辦?”

  文殊菩薩回答說:“你現在聽不懂不要緊,你把我所說的內容記下來,然後放下當前的一切,去苦心修行,到你修至福德、智慧資糧具足,業障基本消除之時,你自然會明白的。”

  那時候的宗喀巴大師,僅比丘弟子就有五百多位,已經是非常有名的大德,但宗喀巴大師還是聽從文殊菩薩的教言,把所有的事情放下來,只帶了身邊最優秀的八個弟子,到西藏的南部山區去苦修。

  在此期間,他磕了叁百五十多萬長頭,在整個一塊石頭的上面磨出了深深的印痕,現在仍清晰可見!他邊念《叁十五佛忏悔文》邊磕長頭,直至現見了叁十五佛。他把一塊石頭當作曼紮盤供曼紮,將自己的胳臂從腕部到肘部全都磨成了硬繭,就象牛角一樣。打坐修行時,把整部《華嚴經》的內容作爲所緣境來修。從古至今,能夠把整部《華嚴經》的內容作爲所緣境來觀修的,唯有宗喀巴大師!他把《華嚴經》的每一段作爲所緣境依次觀修,直至生起《華嚴經》中所說的覺受爲止,最終了達了萬法體性皆空,斷除了一切無明,達到了“心無挂礙、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的境界,真正斷除了輪回的根源。此後,宗喀巴大師就能夠親自現見文殊菩薩,一旦遇到難題,就直接請問文殊菩薩,並得到圓滿的回答。

  在有關宗喀巴大師事迹的文獻中,現在還可以看到有關當時宗喀巴大師與文殊菩薩問答內容的記載,其中明確地記載了“叁主要道”就是文殊菩薩直接傳授于宗喀巴大師的。後來,宗喀巴大師用了較長時間專門寫了非常殊勝的修學佛法的論著——《菩提道次第廣論》。但是,後面的“止觀”部分他當時沒有詳盡地寫,只寫到“六波羅蜜”和“四攝”爲止就結束了,相當于現在的《菩提道次第廣論》的一半。後來他問文殊菩薩:

  “我寫的如何?”

  文殊菩薩說:“不就是我給你講的“叁主要道”嗎?還有什麼別的內容嗎?”

  宗喀巴大師對文殊菩薩說:“是您教授的“叁主要道”。但是,我是把阿底峽尊者的《菩提道燈論》作爲母本,以您的“叁主要道”爲生命,以印度諸多高僧大德的教授及佛經的核心內容爲框架,依當下衆生的根基所著的。我考慮到,現在能夠了達“萬法體性皆空”者甚少,所以沒有寫“禅定波羅蜜”和“智慧波羅蜜”的內容。”

  文殊菩薩回答說:“事雖如此,但你的弟子中也會有了達“萬法體性皆空”者,因此雖不會有廣大饒益,但會有甚深饒益的意義,所以你還是把後面的“止觀章”寫下來吧。”

  宗喀巴大師聽從文殊菩薩的教示,就把“奢摩他”和“毗缽舍那”部分完整地寫了下來。

  這就是今天的《菩提道次第廣論》。因此可以說,《菩提道次第廣論》其實就是“叁主要道”進一步完善而詳盡的解說。

  “叁主要道”導論分序分、正分、結分叁個部分。

  甲一、序分,分叁:

     乙一、頂禮;

   乙二、立誓造論;

   乙叁、勸請谛聽。

   乙一、頂禮

  “敬禮諸至尊上師!”就是頂禮一切至尊上師的意思。爲什麼要頂禮?因爲過去印度的高僧大德在寫佛教的任何論著之前,首先一定要頂禮一切諸佛菩薩,尤其是文殊菩薩,祈禱在著論過程中,消除一切違緣,具得一切順緣,著述圓滿。其中“至尊”是指文殊菩薩,“上師”是指文殊菩薩化現的一切傳承上師、法緣上師、根本上師等一切上師。也可以說“至尊上師”是指“以文殊菩薩爲主的一切上師”。因爲其一,宗喀巴大師親自在文殊菩薩本尊面前接受了很多教授,所以文殊菩薩也是他的師父;其二,自己的師父和文殊菩薩無二無別,有這樣兩層意思。

  談到傳承上師,有必要講一下“叁主要道”的傳承情況。從佛祖釋迦牟尼佛到宗喀巴大師,直到我這兒爲止,從未間斷的法脈是怎麼來的呢?從佛祖那裏有兩個法脈傳下來:一是廣行派,二是深見派。

  廣行派是釋迦牟尼佛傳給彌勒菩薩,彌勒菩薩傳給無著菩薩。大概在1500年前,無著菩薩爲了得到大乘佛法,在(印度)雞足山下,修了12年彌勒菩薩的法。當時龍樹菩薩已經圓寂幾百年了,此間佛法遭受了叁次破壞。無著菩薩的母親是一個非常虔誠的婆羅門居士,她在佛前發願說:我乃女流之輩,弘揚如來大乘佛法的困難太大太多,但我若能生子,一定讓他弘揚如來正法,祈請佛加持。後來她果真就生了無著菩薩。而無著菩薩從小的時候就沒有父親。

  一天,他問母親:“我父營何業?”(印度的規矩是,父親是木匠的話,孩子也要作木匠;父親是商人的話,孩子也要經商。)

  母親說:“你不是爲了繼承父業而生的,是爲了弘揚大乘佛法而生的。你到那爛陀去,出家爲僧,弘揚如來正法。”

  他銘記在心,踐履母命,由于其精進修學,很快通達了當時非常重要的佛教經典。之後,他感到佛法如此衰微,實在不行。他爲了得到殊勝的法脈傳承,專修彌勒菩薩的法。在雞足山下修了叁年,一點兒動靜都沒有,他覺得修不下去了,就想下山。途中遇到一個老翁正在磨鐵杵,就問:

  “您這是在幹什麼?”

  答曰:“磨針!”

  “偌大之鐵,想磨成針,豈有此理?”

  這個彌勒菩薩所化的老翁就對無著菩薩說:“若有精進心,搬山也能辦,何怕磨此針?”

  無著菩薩深受觸動,“看來我這個出家的修行者連這個老翁都不如,還是回去好好修吧!”

  回去後,下定決心又修了叁年,可連個好夢都沒有,還得下山。路過一個比較險要的地方的時候,坐在那裏休息一會兒,發現一滴一滴的水滴到石頭上,把石頭沖出了一個一個的小坑。

  “水沖石頭都能出坑,相比之下,我的精進心不是太差了嗎?”

  于是又回去修了叁年,還是沒有什麼動靜,終于忍不住又回來了。歸途中見一山洞,內有鳥巢…

《叁主要道(夏壩仁波切 教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