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等義
今戊一 所依善知識之相
總諸至言及解釋中,由各各乘增上力故,雖說多種,然于此中所說知識,是于叁士所有道中,能漸引導,次能導入大乘佛道。如《經莊嚴論》雲:
“知識調伏靜近靜,德增具勤教富饒,
善達實性具巧說,悲體離厭應依止。”
是說學人,須依成就十法知識。此複說爲自未調伏
,而調伏他,無有是處。故其尊重能調他者,須先調伏自類相續。若爾須一何等調伏?謂若隨宜略事修行,于相續中有假證德名,全無所益。故須一種順總佛教,調相續法,此即定爲叁種寶學,是故論說調伏等叁。
其中調伏者,謂屍羅學。《別解脫》雲:
“心馬常馳奔,恒勵終難製,
百利針順銜,即此別解脫。”
又如《分辨教》雲:“此是未調所化銜。”如調馬師,以上利銜調攏悷馬,根如悷馬隨邪境轉,若其逐趣非應行時,應製伏之。學習屍羅,調伏心馬,以多勵力製令趣向,所應作品。寂靜者,如是于其妙行惡行,所有進止,由其依止念正知故,令心發起內寂靜住,所有定學。近寂靜者,依心堪能奢摩他故,觀擇真義發起慧學。如是惟具調伏相續,叁學證德,猶非完足,尚須成就聖教功德。言教富者,謂于叁藏等,成就多聞。善知識敦巴雲:“言大乘尊重者,謂是須一,若講說時,能令發生無量知解,若行持時,于後聖教,能成何益,當時能有何種義利。”
達實性者,是殊勝慧學,是謂通達法無我性,或以現證真實爲正。此若無者,說由教理通達亦成。
如是雖能具足教證,若較學者或劣或等,猶非圓足,故須一種德增上者。《親友集》中作如是說:
“諸人依劣當退失,依平等者平然住,
依尊勝者獲尊勝,故應親近勝自者。
所有具最勝,戒近靜慧尊,
若親近是師,較尊勝尤勝。”
如樸窮瓦雲:“聞諸善士史傳之時,我是向上仰望于彼。”又如塔乙雲:“我于惹珍諸耆宿所,而作目標。”是須一種目向上望增上德者。如是六法,是自所應獲得之德,諸所余者是攝他德。此亦如雲:
“諸佛非以水洗罪,非以手除衆生苦,
非移自證于余者,示法性谛令解脫。”
若除爲他說無謬道攝受而外,無有以水洗罪等事。其中四法,善巧說者,謂于如何引導次第而得善巧,能將法義巧便送入所化心中。
悲愍者,謂宣說法等起清淨,不顧利養及恭敬等,是由慈悲等起而說,是須猶如博朵瓦告慬哦瓦雲:“黎摩子,任說幾許法,我未曾受贊一善哉,以無衆生非苦惱故。”
具精勤者,謂于利他勇悍剛決。遠離厭患者,數數宣說而無疲倦,謂能堪忍宣說苦勞。博朵瓦雲:“叁學及通達實性並悲愍心,五是主要。我阿阇黎向尊滾,既無多聞複不耐勞,雖酬謝語亦不善說,具前五德故,誰居其前悉能獲益。咛敦,全無善說,雖說施願,唯作是念,今此大衆皆未解此,余無所知,然有前五,故誰近能益。”如是若于諸所學處,不樂修行,惟贊學處所有美譽,或其功德以謀自活者,則不堪任爲善知識。宛如有人贊美旃檀,謀自活命。有諸欲求妙旃檀者,而問彼曰:“汝有檀耶?”答曰:“實無。”此全無義唯虛言故。《叁摩地王經》雲:
“末世諸苾刍,多是無律儀,
希欲求多聞,惟贊美屍羅,
然不求屍羅。”
于定慧解脫叁種,
亦如是說。次雲:
“如一類士夫,稱揚旃檀德,
謂旃檀如此,香相極可愛。
次有諸余人,問如所稱贊,旃檀少有耶,諸士夫此問,答彼士夫雲:我是稱贊香,以求自活命,非我有其香。如是末世出,諸不勤瑜伽,以贊戒活命,彼等無屍羅。”所余叁種亦如是說故。如是修行解脫之尊重,乃是究竟欲樂之根本,故諸欲求依尊重者,應當了知,彼諸德相,勵力尋求。具其相者,諸欲爲作學人依者,亦應知此,勵力具足如是德相。
由時運故,具全德者實屬難得。若未獲得如是師時,將如何耶?《妙臂請問經》雲:
“如其僅有一輪車,具馬于道亦不行,
如是若無修行伴,有情不能獲成就。
若有具慧形貌正,潔淨姓尊趣注法,
大辯勇悍根調伏,和言能施有悲愍。
堪忍餓渴及苦惱,不供婆羅門余天,
精悍工巧知報恩,敬信叁寶是良伴。
諸能完其如是德,于诤世中極稀故,
半德四分或八分,應依如是咒師伴。”
此說所說圓滿伴相,八分之一爲下邊際。铎巴所集博朵瓦語錄中,述大依怙說尊重相,亦複同此。故于所說完具圓滿諸德相中,隨其所應配其難易,具八分者,爲下邊際。
〔科〕戊二 能依學者之相
第二能依學者,《四百論》曰:
“說正住具慧,希求爲聞器,
不變說者德,亦不轉聽者。”
《釋論解》雲:“說具叁法堪爲聞器。若具其叁,則于法師所有衆德,見爲功德不見過失。猶非止此,即于德衆所有功德,亦即于彼補特伽羅,見爲功德非見過失。若不完具如是器相,說法知識雖極遍淨,然由聞者過增上故,執爲有過。于說者過,反執爲德。”是故縱得完具一切德相知識,然于其師亦難了知。若知彼已能親近者,必須自具是諸德相。
其中正住者,謂不墮黨類,若墮黨執,由彼蔽覆不見功德,故不能得善說妙義。如《中觀心論》雲:“由墮黨惱心,終不證寂靜。”墮黨類者,謂貪著自宗,嗔他法派。應觀自心,舍如是執。《菩薩別解脫經》雲:
“應舍自欲,敬重安住,
親教軌範,所有論宗。”
若念唯此即完足耶,雖能正住,若無簡擇善說正道,惡說似道,二事慧力,猶非其器。故須具慧解彼二說,則能棄舍無堅實品取諸堅實。若念僅具二德足耶,縱有此二,若如畫中聽聞法者,全無發趣,仍非其器。故須具有廣大希求。釋中更加敬法法師,屬意二相,開說爲五。若如是者可攝爲四:謂于其法具大希求,聽聞之時善住其意,于法法師起大敬重,棄舍惡說受取善說。此四順緣謂具慧解,棄舍違緣謂正直住。
是諸堪爲尊重引導所有之法,應當觀察爲具不具。若完具者,應修歡慰;若不具者,須于將來能完因緣勵力修作。故應了知能依諸法,若不了知如是德相,則不覺察,由此退失廣大義利。
〔科〕戊叁 彼應如何依師之理
第叁彼應如何依師軌理者,如是若自具足器相,應善觀察尊重具否如前說相。應于具相,受取法益。是複有二傳記不同,謂善知識敦巴與桑樸瓦。桑樸瓦者,尊重繁多,凡有講說,即從聽聞。自康來時,途中有一邬波索迦說法而住,亦從聽聞。徒衆白曰:“從彼聽聞,退自威儀。”答雲:“汝莫作是言,我得二益。”善知識敦巴者,尊重甚少,數未過五。博朵瓦與公巴仁勒喇嘛共相議論,彼二誰善。謂于未修心,易見師過,起不信時,善知識敦巴軌理善美,應如是行。現見此說,極爲谛實,應如是學。
〔科〕戊叁 彼應如何依師之理分二
己一 意樂親近軌理分叁
庚一 總示親近意樂
庚二 特申修信以爲根本
庚叁 隨念深恩應起敬重
己二 加行親近軌理
今庚一 總示親近意樂
《華嚴經》說:以九種心,親近承事諸善知識,能攝一切親近意樂所有扼要。即彼九心攝之爲四。棄自自在,舍于尊重令自在者,如孝子心。謂如孝子自于所作,不自在轉,觀父容顔,隨父自在,依教而行。如是亦應觀善知識容顔而行。《現在佛陀現證叁摩地經》中亦雲:“彼于一切應舍自意,隨善知識意樂而轉。”此亦是說,于具德前乃可施行,任于誰前不能隨便授其鼻肉。
誰亦不能離其親愛能堅固者,如金剛心。謂諸魔羅及惡友等,不能破離。即前經雲:“應當遠離,親睦無常,情面無常。”
荷負尊重一切事擔者,如大地心。謂負一切擔,悉無懈怠。如博朵瓦教示慬哦瓦諸徒衆雲:“汝能值遇如此菩薩,我之知識,如教奉行,實屬大福,今後莫覺如擔,當爲莊嚴。”
荷負擔已應如何行,其中分六。如輪圍山心者,任起如何一切苦惱,悉不能動。慬哦住于汝巴時,公巴德熾因太寒故,身體衰退,向依怙童稱議其行住。如
彼告雲:“臥具安樂,雖曾多次住尊勝宮,然能親近大乘知識,聽聞正法者,唯今始獲,應堅穩住。”如世間仆使心者,謂雖受行一切穢業,意無慚疑,而正行辦。昔後藏中,一切譯師智者集會之處,有一泥灘,敦巴盡脫衣服掃除泥穢,不知從何取來幹潔白土覆之,于依怙前作一供壇。依怙笑曰:“奇哉,印度亦有類似汝者。”如除穢人心者,盡斷一切慢及過慢,較于尊重應自低劣。如善知識敦巴雲:“我慢高丘,不出德水。”慬哦亦雲:“應當觀視春初之時,爲山峰頂諸高起處,青色遍生,抑于溝坑諸低下處,而先發起。”如乘心者,謂于尊重事,雖諸重擔極難行者,亦勇受持。如犬心者,謂尊重毀罵,于師無忿。如朵垅巴對于善知識畫師,每來谒見便降呵責,畫師弟子紐摩瓦雲:“此阿阇黎于我師徒,特爲嗔恚。”畫師告雲:“汝尚聽爲是呵責耶?我每受師如此賜教一次,如得黑茹迦一次加持。”《八千頌》雲:“若說法師于求法者現似毀咨,而不思念。然汝于師不應退舍,複應增上希求正法,敬重不厭,隨逐師行。”如船心者,謂于尊重事任載幾許,若往若來,悉無厭患。
〔科〕庚二 特申修信以爲根本
第二修信爲根本者,《寶炬陀羅尼》雲:
“信爲前行如母生,守護增長一切德,
除疑度脫諸瀑流,信能表喻妙樂城。
信無濁穢令心淨,能令離慢是敬本,
信是最勝財藏足,攝善之本猶如手。”
《十法》亦雲:
“由何出導師?信爲最勝乘,
是故具慧人,應隨依于信。
諸不信心人,不生衆白法,
如種爲火焦,豈生青苗芽?”
由進退門,而說信爲一切德本。敦巴請問大依怙雲:“藏地多有修行者,然無獲得殊勝德者,何耶?”依怙答雲:“大乘功德,生多生少,皆依尊重,乃能生起。汝藏地人,于尊重所,僅凡庸想,由何能生?”有于依怙發大聲白:“阿
底峽請教授。”如其答雲:“哈哈,我卻具有好好耳根,言教授者,謂是…
《菩提道次第正行實修全函•如意寶梯 依止善知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