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佛法。我們分別佛法的真正標准是什麼呢?就是釋迦牟尼佛留下的遺産,也就是經、律、論叁藏一切經典。如果不把這個作爲憑證的話,那麼我們根本就沒有辦法得到任何一個其他的憑證。
因此,我今天在這裏要講一講《菩提道次第廣論》所講的彌勒佛開示的親近善知識法和善知識德相,然後,再加上紅教的巴珠仁波且《大圓滿前加行引導文》當中所講的善知識的標准。這兩個標准跟大家講一下之後,讓大家對善知識如何親近的問題有所了解。首先,我們要親近什麼樣的善知識。彌勒佛在《大乘莊嚴經》中非常明確地講了,總共有十個德相。這十個德相就是作爲一個合格的善知識的標准或德相。
(藏文略)“知識調伏靜近靜,德增具勤教富饒,善達實性具巧說,悲體離厭應依止。”這就是善知識的德相。其中第一句話,“知識調伏靜近靜”是什麼意思呢?作爲一個師父、善知識,他必須要具備叁學的功德。一個是以戒學能夠調伏自己的行爲,一個是以定學而使自己非常清淨,一個是以論學或慧學讓自己的心非常精進。什麼叫以戒學調伏自己的行爲呢?比如說,一個醫生連自己的病都治不好,怎麼能治好別人的病呢?因此一個善知識要調伏一切弟子和衆生,首先要能調伏好自己,才能具備調伏他人的能力。怎麼調伏呢?消除一切缺點,能夠攝受一個清淨的戒律,這叫調伏。
第一個德相:調伏
在《別解脫戒經》中,釋迦牟尼佛比喻說:(藏文略)“心馬常馳奔,恒勵修難製。”野馬是非常難調伏的,要調伏它,用什麼樣的方法呢?口夾是調伏馬的最好方法。同樣,我們的心好比是一匹野馬,用什麼方法調伏它呢?就是用別解脫戒的口夾,用這個使心調伏。因此你要觀察師父是不是戒律清淨之人。戒律有叁個:一個叫別解脫戒,一個叫菩薩戒,再一個叫密宗戒。這叁個戒好比是叁層樓。沒有第一層樓不可能建立第二層樓和第叁層樓。因爲第二、叁層樓都是正在第一層的基礎建立起來的。因此,別解脫戒爲一切戒之根本。在《俱舍論》戒律中講,戒律如大地,是生長出一切功德苗的基地,沒有大地的話,不可能生長出任何苗,沒有田的話,不可能生長出糧食。同樣,如果沒有戒律,就不能生出任何一個功德。因此,要看這師父是否具備一切戒律:
1)居士戒、沙彌戒或比丘戒等是不是非常清淨。
2)菩薩的十八根本戒和四十五戒是否非常清淨。
3)密宗十四根本戒等密宗的一切戒律是否非常清淨。
如果自己胡作非爲,連居士都不如,那就可以肯定地說,他根本不具備調伏他人的能力!
說到這裏我必須和大家說明,在佛教中也未必非是比丘,也有一些上師從來沒受過比丘戒,從來沒有當過和尚,以居士身份授灌頂的也不是沒有的。因此,哪怕他是在家人也可以諒解他,但他是不是一個像樣的在家人,要看他:一、是不是不殺生,二、是不是不偷盜,叁、是不是不邪淫,四、是不是不妄語,五、是不是不飲酒和不吸毒。連以上這些都做不好的話,那就可以確定他根本就不能調伏任何衆生。
第二個德相:靜
清淨就是定學,內心非常清淨,修禅定修得非常好,修定的經驗非常豐富。修定時把自己內心中存在的貪圖、嗔恨、愚昧無知等拿定來壓住了。在修禅定的過程中,能知道如何對治掉舉和昏沈,而且知道的竅訣也非常多,包括顯宗的禅定和密宗的生起次第等修法。
第叁個德相:近靜
第叁個是近靜。近靜是什麼呢?就是慧學,尤其是性空正見,諸法自性虛空。龍樹菩薩說一切諸法“不生亦不滅,不來亦不去、不長亦不短。”在這個一切諸法自性虛空方面,至少在比量上能有所體悟叫近靜。
“德增具勤教富饒”。
第四個德相:德增
“德增”是指善知識要比弟子的功德大,比弟子的佛學水平高。如果你不親近一個“德增”的善知識,學修佛法就不會有長進。1600年前,龍樹菩薩在《親友集》中這麼說:“諸人依劣當退失,依平等者平然住,依尊勝者獲尊勝,故應親近勝自者。所有具最勝,戒近靜慧尊,若親近是師,較尊勝尤勝。”第一句話“諸人依劣當退失”是說如果你依止一個比自己功德更低的人,那你就會退步;“依平等者平然住”,如果你親近與自己佛學水平差不多的人,就會停滯不前;“依尊勝者獲尊勝”,如果你依止一個比自己修行功德更高的善知識,就會得到更大的進步。我們拜師父一定要拜一個比自己智慧更高、修證功德更大、叁藏經典學問理論水平更高、完全有能力把你引導到具有無上無等正覺、至高無上的智慧、慈悲、德相、最殊勝的善知識才能真正有長進。
第五個德相:具勤
于利他之行,能精進勇猛地行持。
第六個德相:教富饒
什麼叫“教富饒”?教言非常豐富。一個師父不能只會說單獨某一個法或知道某一個傳承,而必須通達一切教法,通達釋迦牟尼佛所傳的經、律、論等一切教法,以及顯宗和密宗的一切教法。因此,一定親近一個“教富饒”者。這樣他才能夠使你的佛法修持得以健康地進行。比如一個醫生的職責是維護人們的健康,假如他只懂得治一些頭疼感冒等小病,那就沒有必要要這個醫生。我們需要的應該是醫術比較高明的醫生。不管什麼病,他一摸脈就能判斷出是什麼病,用什麼藥能治好,有了這樣的醫生,我們就能夠健康地成長。同樣,我們學佛的醫生就是師父,這個師父要會調伏好我們內心的貪圖、嗔恨、愚昧無知、自私、傲慢等一切病症。第一,他會判斷,第二,用各種配藥的方式能夠把我們的一切病症治好,不但治好,而且要用最佳、最快的辦法治好。
第七個德相:善達實性
“善達實性具巧說”。“善達實性”跟剛才所說的近靜差不多,不過有一點,剛才所講的近靜包容了所有的五明智慧:聲明、因明、內明、工巧明、醫明。不過在這裏就不包括了,這裏是指通達萬物諸法虛空的本性,也就是說通達實性。實性是緣起性空,諸法的本性。因爲一旦發現了諸法的實相和本性,不管是只用比量所證,還是現量所證,都算是證悟。因此,師父要有很高的比量的水平,至少能夠以比量的方式通達諸法的本性,或者實相。
第八個德相:具巧說
什麼叫具巧說?其實師父盡管是非常好的師父,具有剛才所說的叁學智慧和德增,也具備非常豐富的教言,並通達實性。但若不能具備善巧說法的話,就不一定能讓人聽懂。比如說,今天我用藏語講了一個小時或半天,做了半天的灌頂,拿著寶瓶然後念經,將寶瓶在一個一個頭上放著。居士們糊裏糊塗地,不知道對寶瓶該觀想什麼,這個寶瓶是什麼意義,也不知道授這個灌頂的時候自己觀想某一個佛或菩薩,更不知道每次授身口意等加持時的寶瓶灌頂、莊嚴灌頂、金剛杵灌頂、天衣灌頂、金剛上師灌頂、智慧灌頂、秘密灌頂或言辭灌頂等。每次灌頂該以何種方法去接受這個灌頂,他都不懂。他想:可能是灌頂了吧,灌頂之後也不知道怎麼去修,念什麼咒。這不是善知識不具備其它功德,而是不具備善巧說。因爲不具備善巧說的話,你就聽不懂他說什麼。這是由于語言的障礙不具備善巧說法,另外還有一個原因是由于本身表達能力有限而不具備善巧說法。有些上師通達一切叁藏經典,一上講臺,叁句話也講不出來,這是因爲語言表達能力差。對初學佛法的人來說,善巧說非常重要。
第九個德相:悲體
“悲體離厭”。“悲體”是什麼呢?就是內心非常慈悲,把自己的弟子當成兒女一樣,內心根本沒有一點隔閡,或執著心,將傳佛法當成完全爲救度弟子或衆生的方法。不爲錢財、名利,只爲了救度衆生,這才是真正具備慈悲心的悲體,要是沒有這種慈悲心,講的法究竟如法不如法,就有很大的疑問了。
第十個德相:離厭
“離厭”是什麼呢?就是脫離厭煩。例如一個弟子成天總是問問題,吃飯時問,做事時也問。如果師父心裏感到非常煩,不想回答,這就是沒有脫離厭煩。“離厭”就要求師父不能有厭煩,弟子什麼時候請教問題,師父就應該非常歡喜地回答,只要是真心學佛的弟子,師父就應該歡喜地回答任何一個問題,這就叫離厭。這十個德相就是師父所具備的標准。
我不能說這個師父合格,那個師父不合格,但我希望你們自己去用這個標准去衡量師父是絕對沒有錯的。不過我只說顯宗的師父或一般傳法的師父,如果是傳密法的師父那要求就更高了,剛才說的十條,再加上二十個條件,共叁十個。
(1) 身清淨:
就是戒律守得非常好。不論受的是居士戒、沙彌戒、菩薩戒、比丘戒,還是密宗的金剛戒,都守得非常好,尤其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
什麼叫不殺生呢?不爲了自己的利益殺任何一個衆生,也不爲自己托別人殺任何一個衆生,不吃爲自己殺衆生之肉,也不隨喜殺生。
第二不偷盜,不搶不屬于自己的東西,不偷不屬于自己的東西,或不會用卑鄙手段騙爲自己的東西。
第叁不邪淫,就是自己有家庭,決不做對不起任何一個家庭的事,不能有第叁者。如自己沒有家或沒有妻子、丈夫,也不做破壞別人幸福家庭的第叁者,還包括托自己或別人做或別人做了隨喜他們的所有所爲都不行。這些叫身門清淨。
(2) 言門清淨:
不說妄語、讒言、非常難聽的惡言、無聊的語言。這四個同樣也是不自做,不教他做,也不隨喜。這些叫言門清淨。
(3) 心門清淨:
內心不管別人修法如何好,內心不産生任何一個嫉妒心,別人擁有了多少財産,內心不産生任何貪圖心,還有對自己所不喜歡的人跟自己作對,不産生任何傷害他的心,內心相信因果,對叁寶不産生任何懷疑。這些叫意門清淨。因此作爲一個密宗上師必須做到叁門清淨。
(4) 大智:
密宗上師必須是大智慧者。因爲他懂的、修的比顯宗師父還要多,還要大。因此他必須通達一切叁藏經典,必…
《如何做一個合格、如法的佛門弟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