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如何做一个合格、如法的佛门弟子▪P2

  ..续本文上一页佛法。我们分别佛法的真正标准是什么呢?就是释迦牟尼佛留下的遗产,也就是经、律、论三藏一切经典。如果不把这个作为凭证的话,那么我们根本就没有办法得到任何一个其他的凭证。

  因此,我今天在这里要讲一讲《菩提道次第广论》所讲的弥勒佛开示的亲近善知识法和善知识德相,然后,再加上红教的巴珠仁波且《大圆满前加行引导文》当中所讲的善知识的标准。这两个标准跟大家讲一下之后,让大家对善知识如何亲近的问题有所了解。首先,我们要亲近什么样的善知识。弥勒佛在《大乘庄严经》中非常明确地讲了,总共有十个德相。这十个德相就是作为一个合格的善知识的标准或德相。

  (藏文略)“知识调伏静近静,德增具勤教富饶,善达实性具巧说,悲体离厌应依止。”这就是善知识的德相。其中第一句话,“知识调伏静近静”是什么意思呢?作为一个师父、善知识,他必须要具备三学的功德。一个是以戒学能够调伏自己的行为,一个是以定学而使自己非常清净,一个是以论学或慧学让自己的心非常精进。什么叫以戒学调伏自己的行为呢?比如说,一个医生连自己的病都治不好,怎么能治好别人的病呢?因此一个善知识要调伏一切弟子和众生,首先要能调伏好自己,才能具备调伏他人的能力。怎么调伏呢?消除一切缺点,能够摄受一个清净的戒律,这叫调伏。

  

  第一个德相:调伏

  在《别解脱戒经》中,释迦牟尼佛比喻说:(藏文略)“心马常驰奔,恒励修难制。”野马是非常难调伏的,要调伏它,用什么样的方法呢?口夹是调伏马的最好方法。同样,我们的心好比是一匹野马,用什么方法调伏它呢?就是用别解脱戒的口夹,用这个使心调伏。因此你要观察师父是不是戒律清净之人。戒律有三个:一个叫别解脱戒,一个叫菩萨戒,再一个叫密宗戒。这三个戒好比是三层楼。没有第一层楼不可能建立第二层楼和第三层楼。因为第二、三层楼都是正在第一层的基础建立起来的。因此,别解脱戒为一切戒之根本。在《俱舍论》戒律中讲,戒律如大地,是生长出一切功德苗的基地,没有大地的话,不可能生长出任何苗,没有田的话,不可能生长出粮食。同样,如果没有戒律,就不能生出任何一个功德。因此,要看这师父是否具备一切戒律:

  1)居士戒、沙弥戒或比丘戒等是不是非常清净。

  2)菩萨的十八根本戒和四十五戒是否非常清净。

  3)密宗十四根本戒等密宗的一切戒律是否非常清净。

  如果自己胡作非为,连居士都不如,那就可以肯定地说,他根本不具备调伏他人的能力!

  说到这里我必须和大家说明,在佛教中也未必非是比丘,也有一些上师从来没受过比丘戒,从来没有当过和尚,以居士身份授灌顶的也不是没有的。因此,哪怕他是在家人也可以谅解他,但他是不是一个像样的在家人,要看他:一、是不是不杀生,二、是不是不偷盗,三、是不是不邪淫,四、是不是不妄语,五、是不是不饮酒和不吸毒。连以上这些都做不好的话,那就可以确定他根本就不能调伏任何众生。

  

  第二个德相:静

  清净就是定学,内心非常清净,修禅定修得非常好,修定的经验非常丰富。修定时把自己内心中存在的贪图、嗔恨、愚昧无知等拿定来压住了。在修禅定的过程中,能知道如何对治掉举和昏沉,而且知道的窍诀也非常多,包括显宗的禅定和密宗的生起次第等修法。

  第三个德相:近静

  第三个是近静。近静是什么呢?就是慧学,尤其是性空正见,诸法自性虚空。龙树菩萨说一切诸法“不生亦不灭,不来亦不去、不长亦不短。”在这个一切诸法自性虚空方面,至少在比量上能有所体悟叫近静。

  “德增具勤教富饶”。

  第四个德相:德增

  “德增”是指善知识要比弟子的功德大,比弟子的佛学水平高。如果你不亲近一个“德增”的善知识,学修佛法就不会有长进。1600年前,龙树菩萨在《亲友集》中这么说:“诸人依劣当退失,依平等者平然住,依尊胜者获尊胜,故应亲近胜自者。所有具最胜,戒近静慧尊,若亲近是师,较尊胜尤胜。”第一句话“诸人依劣当退失”是说如果你依止一个比自己功德更低的人,那你就会退步;“依平等者平然住”,如果你亲近与自己佛学水平差不多的人,就会停滞不前;“依尊胜者获尊胜”,如果你依止一个比自己修行功德更高的善知识,就会得到更大的进步。我们拜师父一定要拜一个比自己智慧更高、修证功德更大、三藏经典学问理论水平更高、完全有能力把你引导到具有无上无等正觉、至高无上的智慧、慈悲、德相、最殊胜的善知识才能真正有长进。

  第五个德相:具勤

  于利他之行,能精进勇猛地行持。

  第六个德相:教富饶

  什么叫“教富饶”?教言非常丰富。一个师父不能只会说单独某一个法或知道某一个传承,而必须通达一切教法,通达释迦牟尼佛所传的经、律、论等一切教法,以及显宗和密宗的一切教法。因此,一定亲近一个“教富饶”者。这样他才能够使你的佛法修持得以健康地进行。比如一个医生的职责是维护人们的健康,假如他只懂得治一些头疼感冒等小病,那就没有必要要这个医生。我们需要的应该是医术比较高明的医生。不管什么病,他一摸脉就能判断出是什么病,用什么药能治好,有了这样的医生,我们就能够健康地成长。同样,我们学佛的医生就是师父,这个师父要会调伏好我们内心的贪图、嗔恨、愚昧无知、自私、傲慢等一切病症。第一,他会判断,第二,用各种配药的方式能够把我们的一切病症治好,不但治好,而且要用最佳、最快的办法治好。

  第七个德相:善达实性

  “善达实性具巧说”。“善达实性”跟刚才所说的近静差不多,不过有一点,刚才所讲的近静包容了所有的五明智慧:声明、因明、内明、工巧明、医明。不过在这里就不包括了,这里是指通达万物诸法虚空的本性,也就是说通达实性。实性是缘起性空,诸法的本性。因为一旦发现了诸法的实相和本性,不管是只用比量所证,还是现量所证,都算是证悟。因此,师父要有很高的比量的水平,至少能够以比量的方式通达诸法的本性,或者实相。

  第八个德相:具巧说

  什么叫具巧说?其实师父尽管是非常好的师父,具有刚才所说的三学智慧和德增,也具备非常丰富的教言,并通达实性。但若不能具备善巧说法的话,就不一定能让人听懂。比如说,今天我用藏语讲了一个小时或半天,做了半天的灌顶,拿着宝瓶然后念经,将宝瓶在一个一个头上放着。居士们糊里糊涂地,不知道对宝瓶该观想什么,这个宝瓶是什么意义,也不知道授这个灌顶的时候自己观想某一个佛或菩萨,更不知道每次授身口意等加持时的宝瓶灌顶、庄严灌顶、金刚杵灌顶、天衣灌顶、金刚上师灌顶、智慧灌顶、秘密灌顶或言辞灌顶等。每次灌顶该以何种方法去接受这个灌顶,他都不懂。他想:可能是灌顶了吧,灌顶之后也不知道怎么去修,念什么咒。这不是善知识不具备其它功德,而是不具备善巧说。因为不具备善巧说的话,你就听不懂他说什么。这是由于语言的障碍不具备善巧说法,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是由于本身表达能力有限而不具备善巧说法。有些上师通达一切三藏经典,一上讲台,三句话也讲不出来,这是因为语言表达能力差。对初学佛法的人来说,善巧说非常重要。

  第九个德相:悲体

  “悲体离厌”。“悲体”是什么呢?就是内心非常慈悲,把自己的弟子当成儿女一样,内心根本没有一点隔阂,或执着心,将传佛法当成完全为救度弟子或众生的方法。不为钱财、名利,只为了救度众生,这才是真正具备慈悲心的悲体,要是没有这种慈悲心,讲的法究竟如法不如法,就有很大的疑问了。

  第十个德相:离厌

  “离厌”是什么呢?就是脱离厌烦。例如一个弟子成天总是问问题,吃饭时问,做事时也问。如果师父心里感到非常烦,不想回答,这就是没有脱离厌烦。“离厌”就要求师父不能有厌烦,弟子什么时候请教问题,师父就应该非常欢喜地回答,只要是真心学佛的弟子,师父就应该欢喜地回答任何一个问题,这就叫离厌。这十个德相就是师父所具备的标准。

  

  

  我不能说这个师父合格,那个师父不合格,但我希望你们自己去用这个标准去衡量师父是绝对没有错的。不过我只说显宗的师父或一般传法的师父,如果是传密法的师父那要求就更高了,刚才说的十条,再加上二十个条件,共三十个。

  (1) 身清净:

  就是戒律守得非常好。不论受的是居士戒、沙弥戒、菩萨戒、比丘戒,还是密宗的金刚戒,都守得非常好,尤其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

  什么叫不杀生呢?不为了自己的利益杀任何一个众生,也不为自己托别人杀任何一个众生,不吃为自己杀众生之肉,也不随喜杀生。

  第二不偷盗,不抢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偷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或不会用卑鄙手段骗为自己的东西。

  第三不邪淫,就是自己有家庭,决不做对不起任何一个家庭的事,不能有第三者。如自己没有家或没有妻子、丈夫,也不做破坏别人幸福家庭的第三者,还包括托自己或别人做或别人做了随喜他们的所有所为都不行。这些叫身门清净。

  (2) 言门清净:

  不说妄语、谗言、非常难听的恶言、无聊的语言。这四个同样也是不自做,不教他做,也不随喜。这些叫言门清净。

  (3) 心门清净:

  内心不管别人修法如何好,内心不产生任何一个嫉妒心,别人拥有了多少财产,内心不产生任何贪图心,还有对自己所不喜欢的人跟自己作对,不产生任何伤害他的心,内心相信因果,对三宝不产生任何怀疑。这些叫意门清净。因此作为一个密宗上师必须做到三门清净。

  (4) 大智:

  密宗上师必须是大智慧者。因为他懂的、修的比显宗师父还要多,还要大。因此他必须通达一切三藏经典,必…

《如何做一个合格、如法的佛门弟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