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爲什麼要學佛呢(夏壩仁波切)

  爲什麼要學佛呢

  好,今天呢我要講的題目就是——爲什麼要學佛呢?因爲這個題目,是信仰佛教的人和不信仰佛教的人,都想知道的重要問題。那麼,爲什麼要信仰佛教呢?

  信仰佛教的目的,就像從事其他的任何一個行業一樣,咱們人無論是做什麼、說什麼、想什麼……,一切的目的就是在于:如何才能夠減輕痛苦;如何才能夠增長快樂?就這個問題。

   所以說呀,學佛和信仰佛教,目的就是爲了減輕痛苦,更是爲了增長快樂。

   讓自己從簡單的意義上說,能減少一點痛苦,增長一點快樂。如果往更深的角度來說,斷除一切痛苦及痛苦因!具得一切安樂和安樂因!以這樣的目的,咱們要信仰佛教,學習佛法。

   有些人就會有疑問,說:“信仰佛教,真的能減輕痛苦嗎?真正能讓人增長快樂嗎?”我說:“是的!佛教確實是能讓人減輕痛苦,也能讓人增長快樂。”

  爲什麼呢?

  因爲佛教具備有非常哲理的,非常科學的,非常實際的,正確的,減輕痛苦的方法和增長快樂的方法。這種方法,比較任何一種其他的減輕痛苦的方法和增長快樂的方法,都要更爲徹底,更爲正確,更爲究竟!

   所以說,學佛和信仰佛教,確實是能讓人減輕痛苦,增長快樂。因此,我們要信仰佛教。

  那麼就會有人問我們:“如果說佛教有什麼辦法讓你減輕痛苦,有什麼方法讓你增加快樂呢?”其實,在二千五百二十多年前,佛祖釋迦牟尼在印度的菩提金剛樹下,證得無上菩提果位之後的四十九天以後,來到瓦藍納西(Varanasi),佛陀第一次轉動*輪,初次講法時只有五個比丘,就是譑陳如等佛陀的頭五個弟子。

  當時佛陀講到了非常簡單,又非常深刻的一個法。那就是四谛法。什麼是四谛法呢?大家都比較熟悉的《般若心經》裏面有這麼一句話:“無苦集滅道”,佛陀第一次講的法就是“苦、集、滅、道”四谛法。

  當時佛陀怎麼說的呢?他說:“衆比丘呀,當知苦、應斷集、證得滅、趨入道”。

  佛陀自從在他叁十六歲那年的四月十五日證得佛陀果位之後,過了四十五天,頭一次講了“苦集滅道”四谛法。由此開始,直到圓寂爲止,總共宣講了四十六年的法。轉了叁轉次*輪。

  不過,無論是第一轉*輪第二轉*輪,還是第叁轉*輪。,無論是小乘的聲聞教法,還是大乘顯宗的教法,還是密宗的教法。都離不開頭一次所講的“苦、集、滅、道”這四谛。所以,我今天說,佛教就是用這四個字來讓人減輕痛苦,增長快樂的!

  剛才所說“當知苦,應斷集,證得滅,趨入道。”那麼佛教究竟減輕的是什麼苦,增長的是什麼快樂呢?釋迦牟尼佛他就講了兩個法。一個是世間法,一個是出世間法。所以說,通過世間法的修習,讓你可以暫時或者現前得到人天之快樂。而通過出世間法的修行,可以讓你徹底脫離輪回之苦,到達永久安樂及安樂因的菩提果位。所以龍樹菩薩在《寶鬘論》中對寶行王說了非常重要的這麼一個概論,他說:“先生增上法,後生決定善,

  由得增上生,此生決定善,

  增上生極樂,定善爲解脫。”

  他說的是什麼意思呢?他說,如果一個人修煉佛法的話,那麼首先,應該修“增上生”的法。什麼叫“增上生”的法呢?就是世間法。然後應該修“決定善”,就是出世間的法啊。那麼先修“增上生”的世間法,能夠使人脫離什麼苦,得到什麼快樂呢?答案是,能消除今生之中一切疾病、災難、障礙等等各種各樣的災難,讓人今生中能享受榮華富貴,及福、祿、壽、財、智慧和慈悲等等,這樣的一個人生享受。不僅如此,它還能讓你來生不墮入地獄、餓鬼、畜生的叁惡道的痛苦當中,讓你繼續享受人天的快樂。所以說“增上生極樂”。

  那麼,“出世間法”的“決定善”能做什麼呢?讓人徹底脫離輪回的行苦、壞苦、苦苦等一切痛苦。破除人們在輪回當中的最根本因素——“我執”和“法執”,讓我們遠離愛恨之心,能夠得到永久的安樂以及安樂因的涅槃菩提果位。所以說,這叫出世間法。

  佛陀所講的一切法就是這兩種,無論世間法,還是出世間法,首先就要“當知苦”。什麼叫“當知苦”呢?如果你想脫離苦,應該知道苦。如果不知道什麼是苦,也就無法無所謂“擺脫一切痛苦”了。所以首先必須知道什麼苦。那麼苦有多少呢?苦有無數的,不過呢,大略上,苦可分爲叁種、六種、八種等等。今天我把苦分爲叁種來講,分別叫行苦、壞苦、苦苦。

  其中有些苦,人們平常就知道,但有些苦,人們至今還不知道是苦,反而一直認爲是快樂。

  應當認識痛苦之一:行苦

  比如說行苦,這個行苦是什麼呢?是過去所造的,身、口、意之善惡業力導致的,將來會受苦的,一種不自由的狀況。它就被稱之爲行苦。比如說,人等天下一切萬物生靈是沒有自由的。今生的幸福或者今生的得失,都是由前世所造的善惡業力所推。他的現在的一切快樂和痛苦,是過去的善良業力的所推。所以說,如果不願意受苦,只能現在行善積德,爭取從明天開始得到一點快樂,不過,當天,當前的痛苦卻是沒有一點自由。

  比如說上半輩子你殺過人,造過許多傷害百姓、傷害他人的事情,結果你的後半輩子就不得安甯。爲什麼不得安甯呢?因爲你上半輩子所造的,惡的業力所報的怨,就讓你不得安甯,所以說這叫業力所推。比如說你過去造過這樣的殺人、放火一直沒有破案,但未來的某一天一旦破案了,你一點辦法都沒有了,你不由自主的,肯定要被槍斃,或者被判刑等等,或被別人複仇所殺等等。總之有許多都是不自由的。

  同樣,我們生下來就是第一個不自由。我們沒有辦法選擇出生在貴族家裏,還是平民百姓家裏;富有的家裏,還是窮人的家裏。這是由不得我們的。這是第一個“由不得”。就是由于出生的由不得,今生的命運會由于這個受非常大的影響。比如說由于你的出身是低處,如果你真的想闖過這個坎的話,你比別人多付出五倍十倍的努力,也未必能夠達到出身稍微好一些人的效果!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命運的安排。我說,這不是命運的安排,而是自己過去的安排,今生所報的。因此這叫“由不得”。

  那麼生下來之後,就有許多許多的不自由了。包括得到什麼樣的學曆;學習當中由于生病或其他原因無法完成學曆;等找到工作之後又出現各種意外,就出了什麼事啦;或者正當你的事業搞得非常好時,有一天由于自然災害或某種原因,其實你自己沒有任何一個錯,無緣無故事業被毀于一旦等等。在一生當中有許多許多“由不得”。況且更大的由不得就是“生病”。誰願意生病呢?可是由不得不生病。誰願意死?可是由不得不死!死後會到哪裏去也由不得自己,都是由善、惡業力所推。所以說,這就叫行苦。

  

  應當認識痛苦之二:壞苦

  其二,叫壞苦。文字裏也有叫幻苦的,但這是不斷變幻的苦。而人們常常把壞苦當作快樂來享受。比如說我們世間上所受一切有漏快樂,實際上在佛菩薩看來都是痛苦。爲什麼呢?比如說你站了兩個多小時,心中會認爲最快樂的事情是什麼呢?那就是坐下來。可是,如果坐下來真的是快樂的話,應該越坐越快樂啊。因爲你坐的時間越長,不就快樂積累的越多了嗎?然而恰恰相反,坐的時間長了,他就慢慢膝蓋也疼了,難受了,認爲站起來才是最快樂的!所以說坐下來也不是快樂的。同樣,比如說對饑餓者而言,吃飯那是最快樂的。但吃飯真的是快樂的話,應該吃的越多越快樂啊。爲什麼呢,因爲積累的快樂多啊。可是吃飽後,他就肚子痛,他就難受,也不快樂啊。作爲熱帶的或者非常熱的情況下,人們常常認爲越涼快越好。結果真的涼快就好嗎?不是的,一旦涼快時間長了,就會受不了,稍微暖和一點感到非常快樂。那麼這種快樂究竟怎麼回事呢?這種痛苦積累的非常多,

   從而顯得非常明顯了,明顯了就難受了,有非常強烈感受了。一旦從這種痛苦轉入另一種痛苦的時候,因爲另一種痛苦一時間還沒有積累出來那麼多,所以還沒真正引發這種苦的真正的覺受,它還不明顯,所以就有一種輕松感,這種輕松感人們往往把它當作快樂。實際上時間長了,就積累的多了,它就又變成痛苦了。

  所以說,我們所認爲的,因爲非常熱,認爲涼快好;因爲非常冷,因此認爲熱好。其實熱和冷都不是快樂,關鍵的問題,你這個痛苦積累的稍微少一點的時候,雖然他有苦,不過他的苦並不明顯,所以就感覺不到苦,他就有一種輕松感,因此他就有一種快感而已。世間上很多把它當做作快樂的東西,其實也就是這樣。

  你看。曾經我們家鄉有一個女的,這個女的跟另一個男人有了非常深的感情,她希望跟他結婚,然而她的父母就不同意。由于不同意,她心裏就特別特別地難受。她想不通,就吃安眠藥。吃了整一個小盒的安眠藥。唉,這父母著急得不得了。把她帶到醫院裏面去,馬上就急救啊洗胃啊什麼的,解救出來了。她一醒過來,父母對她說的第一句話是“我們同意,我們同意你的婚事,你千萬不要做這樣的傻事……”産生如此大的深愛,該不該白頭到老呢?當然按道理是應該的。可是過了叁年之後他們又不和了,離婚了。

  任何一個東西,當你得不到的時候認爲怎樣都好,一旦得到之後,一點都不好。反過來你又對另外一些得不到的東西發生興趣。這是爲什麼呢?

  除了我剛才所說的,這種痛苦轉爲另一種痛苦,還沒有積累出痛苦感的輕松感快感之外呢,這個上面有叁個問題在作怪:一個是新鮮感;一個是難得感 ;還有一個是神秘感。

  什麼叫新鮮感呢?任何一個事物新接觸的時候那就是新鮮的,可是接觸的時間長了它就不新鮮了。因爲不新鮮它就沒有新鮮感了,因此就不覺得好了。

  何爲難得感呢?因爲得不到所以說他就有了難得感,可一旦得到了它就不難得了。不難得了就沒有難得感了。因此他就不認爲好。

  何爲神秘…

《爲什麼要學佛呢(夏壩仁波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