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養生觀 四、止觀與養生

  四 止觀與養生

  1、止觀略說

  與禅宗的修習禅定相類似的,還有天臺宗的修習止觀。天臺宗是第一個中國化的佛教宗派,它繼承龍樹的思想,以《法華經》爲主要依據,主張“一念叁千”、“叁谛圓融”等觀念,對後世影響尤大。它的創始人是隋代的智顗,尊稱智者大師。他撰寫了一系列的著作來具體闡發修習止觀的方法。這些修習止觀的理論與方法,對指導佛教徒的修行實踐很有意義。也是中國佛教養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需要稍微詳細地予以介紹。

  止觀是佛教典籍中常見的一個術語。止,爲梵文.amatha的意譯,大體指止息一切外境與妄想,專注于一念;觀,爲梵文 vipa.yanā的意譯,大體指以智慧觀察思維特定的事物或道理。因此,在戒、定、慧叁學中,止屬于定學的範疇,觀則屬于智慧的範圍。

  智者大師非常注重止觀的修習。他在《修習止觀坐禅法要》中說:

  若夫泥洹之法,入乃多途,論其急要,不出止觀二法。所以然者,止乃伏結之初門,觀是斷惑之正要;止則受養心識之善資,觀則策發神解之妙術;止是禅定之勝因,觀是智慧之由藉。若人成就定慧二法,斯乃自利利人,法皆具足。……當知此之二法,如車之雙輪,鳥之兩翼,若偏修習,即墮邪道。

  “泥洹”是“涅槃”的舊譯名。智者是說,要達到涅槃,有多種方法,但其中最緊要的,離不開止、觀這兩種方法。因爲止是消除煩惱最基本的辦法,觀是斷滅迷惑之念的正確途徑。修止可以培養心性,觀可以啓發智慧,所以止觀也就相當于定慧,依次修行,可以自利利他。同時,智者還告誡,修習止觀,必須二者兼修,不得偏廢,否則會墜入邪道。智者將止觀比作“車之雙輪,鳥之兩翼”,這個比喻,十分著名,形象地體現了天臺宗教觀雙運,解行並重的宗旨。簡言之,就是要將理論探討和實踐修行相結合。

  天臺宗的止觀學說雖然與禅家定慧有相似之處,但智者大師對于止觀也富有細微而獨到的理解。根據《摩诃止觀》卷叁上對止觀的解說,智者將止、觀這兩個概念各立叁義,稱爲“叁止叁觀”。“止”包含叁重意義:一是止息,即是一切煩惱和妄想寂然停息。二是停止,就是將心念系于一端,停住而毫不動搖。叁是對不止止,即通過不止來明白止的意義。這需要稍作解釋。佛教認爲無明的煩惱與真如法性並無二致,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煩惱即菩提。爲什麼這樣說呢,有煩惱,就是不止,具有真如法性,就是不動,就是止,二者是相對待而成立的,假如你明白了何爲煩惱,則當然也就明白了何爲清淨。假如你不知道何爲煩惱,那麼清淨也就無從談起。因而,只有了解了什麼是“不止”,才能領悟什麼是“止”。這就叫“對不止止”。觀也包含叁重含義:一是貫穿,就是利用佛家的妙用智慧穿滅煩惱。煩惱像岩石一樣堅硬,但智慧猶如金剛利錐,直穿過岩石。二是觀達,就是說觀智通達以契會真如,通過智慧達到清淨的本源,即“般若”。叁是對不觀觀義,即對不觀而明觀之義。我們稱無明爲不觀,稱法性爲觀,無明與法性本來並無二致,是相對而論,相對待而成立的。所以只有通過了解不觀的含義,才能明白觀的意義。概言之,止觀就是在止息煩惱妄想的基礎上,通過心念專一的修習,達到用智慧觀照一切現象和事物的目的。

  止觀又可分爲叁種,即漸次止觀、不定止觀、圓頓止觀。智者的門人灌頂在《摩诃止觀》的序文中說:

  天臺傳南嶽(慧思)叁種止觀:一漸次、二不定、叁圓頓,皆是大乘,俱緣實相,同名止觀。漸則初淺後深,如彼梯磴。不定前後更互,如金剛寶置之日中。圓頓初後不二,如通者騰空。

  其實,這也是修習止觀由低到高的叁個層次。漸次止觀即先持守五戒、修十善,次修禅定、無漏、慈悲等,進而觀實相真理,由淺入深,漸次修行之觀。智者論述漸次止觀的著作主要是《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不定止觀即不是依照一定的次第修習,隨順衆生的根機,酌情而行。任修一法,依過去宿習善根所發,豁然開悟而證實相,得無生忍。智者論述不定止觀的主要著作是《六妙法門》。圓頓止觀即修止觀法時,不漸次從淺至深,而由初時即直緣純一實相,實相外更無別法可資體達。智者論述圓頓止觀的主要著作是《摩诃止觀》。此外,智者撰寫的《修習止觀坐禅法要》,又名《童蒙止觀》,深入淺出地介紹了止觀的修行方法,其中的關乎養生的內容,尤其值得我們重視。

  智者對于“漸次止觀”的論述,主要集中于《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一書。此書是他在金陵(今南京)瓦官寺時所撰述,後來經過門人灌頂的編輯,刪定爲十卷。在此書中,智者將禅波羅蜜次第法門歸納爲“十意”。先闡明禅波羅蜜的大意及修習的目的,再從“修證”、“果報”、“起教”、“歸趣”等諸多方面,論述了禅波羅蜜的內涵和修行方法。

  智者首先指出,修禅波羅蜜應有正確的目的,有十種人不能修禅波羅蜜,因爲他們修習的動機不純。比如有些人是爲了追求名聞利養而修習,有些人是爲了眷屬而修習,有些人是因爲嫉妒他人而修習,這樣的修習目的都是不對的,所發的也就不是禅心。又有些人,因爲害怕死後墮入惡道,遭受苦報,所以修習,有些人,因爲想要智力增加而修習,有些人,爲了擺脫生老病死,追求涅槃而修習,這樣的人,雖然其目的之善惡不同,但在智者看來,這些人因爲“並無大悲正觀”,所以“修行禅定,終不得與禅波羅蜜法門相應”,只有出于四弘誓願,即“未度者令度”、“未解者令解”、“未安者令安”、“未得涅槃令得涅槃”的修習止觀,才能得到清淨菩提心。

  《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對修習止觀的解說比較複雜,當代學者蘇樹華先生認爲,禅波羅蜜次第法門具有叁個特點:第一是次第漸修,有爲禅定。第二是方便對治,二元相待。第叁是作意觀想,以妄治妄。鑒于《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的這叁個特點,以及容易造成的禅修偏差,他又提出叁個方面的建議,以求“避免偏差、速證菩提”。一是“次第漸修”之時,莫忘“究竟了義”之旨。二是“方便對治”之時,莫忘“絕待至真”之旨。叁是“作意觀想”之時,莫忘“諸想同源”之旨。

  不定止觀與漸次止觀不同,不要求按照漸進次第的順序修習,而是根據修習者根機的不同,不限于任何一種特定途徑,而直探諸法實相的修習方式。其實正是針對本體的把握,因此正是本體論途徑的功夫型態。正如智者《六妙法門》所雲:“悉是約數說諸禅也,雖數有多少,窮其法相莫不悉相收攝。以衆生機悟不同,故有增減之數,分別六物,今言六者,即是約數法而標章也。”說明所謂的“六妙”之六並非一個實數。法門雖分六,但六門互通,任修一門皆可入于涅槃妙相。修證的不次第性與隨機性是其所要強調的。從現代的觀念來看,“不定止觀”其實是在“漸次止觀”基礎上更進一步,直接給予進行修行活動的實踐者以自由,而這種自由運用之所以可能,其實是修行者以實相爲方向進行修證功夫時,修行者的實踐者是其心自我解脫的一個過程,此過程只以主體當下的身心狀態爲進度。因此說止觀皆不依定法,稱爲“不定止觀”。不定止觀也可以說是修行者主體活動不依定法、切實實踐的修行法門。

  《六妙法門》最後說:“法界圓通,諸佛菩薩所證法門,始終不二。”說明智者已經認識到圓通之不二法門的重要性。在《摩诃止觀》一書中,智者主要論述了“圓頓止觀”這一法門。《摩诃止觀》卷一上對于“圓頓止觀”有這樣的解說:

  圓頓者,初緣實相,造境即中,無不真實。系緣法界,一念法界,一色一香,無非中道。已界及佛界、衆生界亦然。陰入皆如,無若可舍;無明塵勞,即是菩提,無集可斷;邊邪皆中正,無道可修;生死即涅槃,無滅可證。無若無集,故無世間;無道無滅,故無出世間。純一實相,實相外更無別法。法性寂然名止,寂而常照名觀。雖言初後,無二無別,是名圓頓止觀。

  這段話大意是說,圓頓止觀的對象、境界是諸法實相,是“造境即中,無不真實”的中道實相。五蘊即是真如,煩惱即是菩提,邊邪即是中正,生死即是涅槃,一切諸法,就是純一實相,實相之外再沒有別的對象。一切諸法的本性是空寂的,這就是“止”,雖然空寂,但永恒地觀照著,這就是觀。止與觀之間雖然先說止,再說觀,但兩者並無差別,這就是圓頓止觀。

  叁種止觀中,最終體現智者止觀思想與天臺宗止觀思想體系的是圓頓止觀。除了《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六妙法門》、《摩诃止觀》叁書之外,智者還撰寫了一部重要的著作《修習止觀坐禅法要》,又名《童蒙止觀》或《小止觀》。顧名思義,這是一部簡要闡述止觀思想與修持方法的著作,可以視爲《摩诃止觀》的簡寫本。內容相對通俗易懂,據說智者的胞兄身患疾病,十分痛苦,爲了延長兄長的壽命,以及爲未來佛門弟子的修習止觀提供指導,智者撰寫了《童蒙止觀》一書,因此,其中涉及的養生理論,受到曆代讀者和修持者的重視。

  2、修止觀的“具緣”與養生

  在修習止觀之前,需要具備一些內外條件,或者稱爲准備工作,智者將此稱爲“前方便”。他說:“行者于初緣中,善巧修習,故名方便。 ”(《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卷二)在《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和《童蒙止觀》中,都對前方便有所闡述。根據《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卷二的說法,“前方便”有內、外之分,內方便就是“定內用心之法”,外方便就是“定外用心之法”,外方便共有五種,每種五法,共二十五法:第一具五緣。第二诃五欲。第叁棄五蓋。第四調五法。第五行五法。該書卷叁上則將內方便分爲五種:一先明止門,二明驗善惡根性,叁明安心法,四明治病患,五明覺魔事。

  我們這裏主要介紹五類二十五種“外方便”。

  一、具五緣,就是發心…

《佛教養生觀 四、止觀與養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