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养生观 四、止观与养生

  四 止观与养生

  1、止观略说

  与禅宗的修习禅定相类似的,还有天台宗的修习止观。天台宗是第一个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它继承龙树的思想,以《法华经》为主要依据,主张“一念三千”、“三谛圆融”等观念,对后世影响尤大。它的创始人是隋代的智顗,尊称智者大师。他撰写了一系列的著作来具体阐发修习止观的方法。这些修习止观的理论与方法,对指导佛教徒的修行实践很有意义。也是中国佛教养生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需要稍微详细地予以介绍。

  止观是佛教典籍中常见的一个术语。止,为梵文.amatha的意译,大体指止息一切外境与妄想,专注于一念;观,为梵文 vipa.yanā的意译,大体指以智慧观察思维特定的事物或道理。因此,在戒、定、慧三学中,止属于定学的范畴,观则属于智慧的范围。

  智者大师非常注重止观的修习。他在《修习止观坐禅法要》中说:

  若夫泥洹之法,入乃多途,论其急要,不出止观二法。所以然者,止乃伏结之初门,观是断惑之正要;止则受养心识之善资,观则策发神解之妙术;止是禅定之胜因,观是智慧之由藉。若人成就定慧二法,斯乃自利利人,法皆具足。……当知此之二法,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若偏修习,即堕邪道。

  “泥洹”是“涅槃”的旧译名。智者是说,要达到涅槃,有多种方法,但其中最紧要的,离不开止、观这两种方法。因为止是消除烦恼最基本的办法,观是断灭迷惑之念的正确途径。修止可以培养心性,观可以启发智慧,所以止观也就相当于定慧,依次修行,可以自利利他。同时,智者还告诫,修习止观,必须二者兼修,不得偏废,否则会坠入邪道。智者将止观比作“车之双轮,鸟之两翼”,这个比喻,十分著名,形象地体现了天台宗教观双运,解行并重的宗旨。简言之,就是要将理论探讨和实践修行相结合。

  天台宗的止观学说虽然与禅家定慧有相似之处,但智者大师对于止观也富有细微而独到的理解。根据《摩诃止观》卷三上对止观的解说,智者将止、观这两个概念各立三义,称为“三止三观”。“止”包含三重意义:一是止息,即是一切烦恼和妄想寂然停息。二是停止,就是将心念系于一端,停住而毫不动摇。三是对不止止,即通过不止来明白止的意义。这需要稍作解释。佛教认为无明的烦恼与真如法性并无二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烦恼即菩提。为什么这样说呢,有烦恼,就是不止,具有真如法性,就是不动,就是止,二者是相对待而成立的,假如你明白了何为烦恼,则当然也就明白了何为清净。假如你不知道何为烦恼,那么清净也就无从谈起。因而,只有了解了什么是“不止”,才能领悟什么是“止”。这就叫“对不止止”。观也包含三重含义:一是贯穿,就是利用佛家的妙用智慧穿灭烦恼。烦恼像岩石一样坚硬,但智慧犹如金刚利锥,直穿过岩石。二是观达,就是说观智通达以契会真如,通过智慧达到清净的本源,即“般若”。三是对不观观义,即对不观而明观之义。我们称无明为不观,称法性为观,无明与法性本来并无二致,是相对而论,相对待而成立的。所以只有通过了解不观的含义,才能明白观的意义。概言之,止观就是在止息烦恼妄想的基础上,通过心念专一的修习,达到用智慧观照一切现象和事物的目的。

  止观又可分为三种,即渐次止观、不定止观、圆顿止观。智者的门人灌顶在《摩诃止观》的序文中说:

  天台传南岳(慧思)三种止观:一渐次、二不定、三圆顿,皆是大乘,俱缘实相,同名止观。渐则初浅后深,如彼梯磴。不定前后更互,如金刚宝置之日中。圆顿初后不二,如通者腾空。

  其实,这也是修习止观由低到高的三个层次。渐次止观即先持守五戒、修十善,次修禅定、无漏、慈悲等,进而观实相真理,由浅入深,渐次修行之观。智者论述渐次止观的著作主要是《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不定止观即不是依照一定的次第修习,随顺众生的根机,酌情而行。任修一法,依过去宿习善根所发,豁然开悟而证实相,得无生忍。智者论述不定止观的主要著作是《六妙法门》。圆顿止观即修止观法时,不渐次从浅至深,而由初时即直缘纯一实相,实相外更无别法可资体达。智者论述圆顿止观的主要著作是《摩诃止观》。此外,智者撰写的《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又名《童蒙止观》,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止观的修行方法,其中的关乎养生的内容,尤其值得我们重视。

  智者对于“渐次止观”的论述,主要集中于《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一书。此书是他在金陵(今南京)瓦官寺时所撰述,后来经过门人灌顶的编辑,删定为十卷。在此书中,智者将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归纳为“十意”。先阐明禅波罗蜜的大意及修习的目的,再从“修证”、“果报”、“起教”、“归趣”等诸多方面,论述了禅波罗蜜的内涵和修行方法。

  智者首先指出,修禅波罗蜜应有正确的目的,有十种人不能修禅波罗蜜,因为他们修习的动机不纯。比如有些人是为了追求名闻利养而修习,有些人是为了眷属而修习,有些人是因为嫉妒他人而修习,这样的修习目的都是不对的,所发的也就不是禅心。又有些人,因为害怕死后堕入恶道,遭受苦报,所以修习,有些人,因为想要智力增加而修习,有些人,为了摆脱生老病死,追求涅槃而修习,这样的人,虽然其目的之善恶不同,但在智者看来,这些人因为“并无大悲正观”,所以“修行禅定,终不得与禅波罗蜜法门相应”,只有出于四弘誓愿,即“未度者令度”、“未解者令解”、“未安者令安”、“未得涅槃令得涅槃”的修习止观,才能得到清净菩提心。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对修习止观的解说比较复杂,当代学者苏树华先生认为,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具有三个特点:第一是次第渐修,有为禅定。第二是方便对治,二元相待。第三是作意观想,以妄治妄。鉴于《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的这三个特点,以及容易造成的禅修偏差,他又提出三个方面的建议,以求“避免偏差、速证菩提”。一是“次第渐修”之时,莫忘“究竟了义”之旨。二是“方便对治”之时,莫忘“绝待至真”之旨。三是“作意观想”之时,莫忘“诸想同源”之旨。

  不定止观与渐次止观不同,不要求按照渐进次第的顺序修习,而是根据修习者根机的不同,不限于任何一种特定途径,而直探诸法实相的修习方式。其实正是针对本体的把握,因此正是本体论途径的功夫型态。正如智者《六妙法门》所云:“悉是约数说诸禅也,虽数有多少,穷其法相莫不悉相收摄。以众生机悟不同,故有增减之数,分别六物,今言六者,即是约数法而标章也。”说明所谓的“六妙”之六并非一个实数。法门虽分六,但六门互通,任修一门皆可入于涅槃妙相。修证的不次第性与随机性是其所要强调的。从现代的观念来看,“不定止观”其实是在“渐次止观”基础上更进一步,直接给予进行修行活动的实践者以自由,而这种自由运用之所以可能,其实是修行者以实相为方向进行修证功夫时,修行者的实践者是其心自我解脱的一个过程,此过程只以主体当下的身心状态为进度。因此说止观皆不依定法,称为“不定止观”。不定止观也可以说是修行者主体活动不依定法、切实实践的修行法门。

  《六妙法门》最后说:“法界圆通,诸佛菩萨所证法门,始终不二。”说明智者已经认识到圆通之不二法门的重要性。在《摩诃止观》一书中,智者主要论述了“圆顿止观”这一法门。《摩诃止观》卷一上对于“圆顿止观”有这样的解说:

  圆顿者,初缘实相,造境即中,无不真实。系缘法界,一念法界,一色一香,无非中道。已界及佛界、众生界亦然。阴入皆如,无若可舍;无明尘劳,即是菩提,无集可断;边邪皆中正,无道可修;生死即涅槃,无灭可证。无若无集,故无世间;无道无灭,故无出世间。纯一实相,实相外更无别法。法性寂然名止,寂而常照名观。虽言初后,无二无别,是名圆顿止观。

  这段话大意是说,圆顿止观的对象、境界是诸法实相,是“造境即中,无不真实”的中道实相。五蕴即是真如,烦恼即是菩提,边邪即是中正,生死即是涅槃,一切诸法,就是纯一实相,实相之外再没有别的对象。一切诸法的本性是空寂的,这就是“止”,虽然空寂,但永恒地观照着,这就是观。止与观之间虽然先说止,再说观,但两者并无差别,这就是圆顿止观。

  三种止观中,最终体现智者止观思想与天台宗止观思想体系的是圆顿止观。除了《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六妙法门》、《摩诃止观》三书之外,智者还撰写了一部重要的著作《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又名《童蒙止观》或《小止观》。顾名思义,这是一部简要阐述止观思想与修持方法的著作,可以视为《摩诃止观》的简写本。内容相对通俗易懂,据说智者的胞兄身患疾病,十分痛苦,为了延长兄长的寿命,以及为未来佛门弟子的修习止观提供指导,智者撰写了《童蒙止观》一书,因此,其中涉及的养生理论,受到历代读者和修持者的重视。

  2、修止观的“具缘”与养生

  在修习止观之前,需要具备一些内外条件,或者称为准备工作,智者将此称为“前方便”。他说:“行者于初缘中,善巧修习,故名方便。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二)在《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和《童蒙止观》中,都对前方便有所阐述。根据《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二的说法,“前方便”有内、外之分,内方便就是“定内用心之法”,外方便就是“定外用心之法”,外方便共有五种,每种五法,共二十五法:第一具五缘。第二诃五欲。第三弃五盖。第四调五法。第五行五法。该书卷三上则将内方便分为五种:一先明止门,二明验善恶根性,三明安心法,四明治病患,五明觉魔事。

  我们这里主要介绍五类二十五种“外方便”。

  一、具五缘,就是发心…

《佛教养生观 四、止观与养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