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玩味。另一方面,則是因爲忏法甚深,唯證能徹,學人愚癡無行,自修尚且茫然,豈敢奢言注釋?故僅能依古來之著述及相關之經文,效古德彙注之例,進行集注的工作,以爲自行所依。其中雖因理解上的需要,而不得不有編者之按語,然于重要處,亦盡力依循確據而言,斷不敢妄作個人臆想。而“集注”之前,所以另加“輔行”二字者,乃是因爲忏儀的施設,以實行爲目的,今所以集注儀文,正爲“輔”助忏法之修“行”而設,因此以輔行名之。
略釋叁昧
所謂“叁昧”,乃是梵語Samadhi的音譯,又譯作“叁摩地”、“叁摩提”等,意譯爲定、等持、調直定或正心行處……等。乃是指心識離開惛沈與掉舉(等),而能不散亂,專止于一境(持)的意思。依此原義,則“叁昧”之名,偏指心一境性的“定”而言。然于大乘佛法中,叁昧往往冠以個別之名稱,如:法華叁昧、般舟叁昧、首楞嚴叁昧、無量義處叁昧、華嚴叁昧、海印叁昧……等。此時之叁昧,已不再只是“定”(心一境性)的義涵,乃是指依定而生“慧”解,由慧解內容之不同,方有種種不同的叁昧名稱。此外,更因此慧解的開發,而使得叁昧(定)的力用,有了不同的表現。此時的叁昧,則是意味著定慧等持且互相資助的心識狀態(體)而言,此一心識狀態,既是定之體亦是慧之體。從心意專一的角度言之,謂之“定”;從心所生的領悟言之,謂之“慧”,其發生容有先後,迨其證得,實則無二無別——即定是慧,即慧是定,定慧均等而互資。因此,湛然大師在《法華文句記》(《妙樂記》)釋妙音菩薩品雲:“圓門(圓教)叁昧、陀羅尼(譯作“總持”——總一切法、持一切義),體同名異。叁昧從定,陀羅尼從慧,即不思議之定慧,故得互用。”今于叁昧之前,冠以“法華”者,乃是指以體解法華一乘實相教法爲所緣境,而得的定慧等持之心識狀態而言。法華叁昧忏儀的運想、行事等內容,正是爲達此悟解狀態,而施設的種種方便。換言之,依此忏儀修持,將可達到法華叁昧的親證!這也正是天臺大師,之所以要親自撰寫此一儀軌,以流通後世的主要用意所在。
至于法華叁昧的正體與相貌如何呢?約其自體而論,一乘實相,因果不二、權實不二、本述不二,的圓頓止觀,正是此叁昧的正體,亦是無生法忍的異名。《法華文句記》卷二下雲:“實證所證,一切皆名法華叁昧”(大正34頁186下)又釋妙音品雲:“此十六叁昧,並是法華叁昧異名耳,隨義說之。今稱法華叁昧之相”(大正34頁356上);又《法華會義》卷十五雲:“因果不二、權實不二、本述不二名法華叁昧”(卍續32頁196上);《文句輔正記》卷十雲:“法華叁昧者,攝一切法歸一實相。”(卍續28頁802下);《法華疏義缵》卷六釋妙音品雲:“余叁昧(指該品所出十六叁昧),並無生忍異名。”(卍續29頁106上)。此外南師于《安樂行義》中更雲:“《涅槃經》言,或有菩薩,善知從一地至一地;《思益經》言,或有菩薩,不從一地至一地。從一地至一地者,是二乘聲聞及鈍根菩薩;不從一地至二地者,是利根菩薩,正直舍方便不修次第行。若證法華叁昧,衆果悉具足。”(大正46頁698下)。另外在《天臺九祖傳》南嶽傳中有雲:“(顗師)常代講般若,至一心具萬行忽有所疑,(南嶽)師曰:如汝之疑,乃《大品》次第意耳,未是法華圓頓旨也。吾昔于夏中,一念頓證,諸法現前。”以上所謂“衆果悉具足”、“一念頓證、諸法現前”等,正是法華叁昧曰圓、曰頓的本質所在。
再就法華叁昧的修證相貌說,廣義的相貌,乃是指修習法華叁昧時,所得的一切“正受”而言。大師于本忏第五章證明分別中,即分別依戒、定、慧叁種善根之發相,各又分上、中、下叁品,叁叁共九種證相差別而廣說之,學者讀文可知。至于狹義的叁昧相貌,則是專指此叁昧的“親證”而言,如《九祖傳》中,智者傳雲:“(南嶽歎曰……)所入定者,法華叁昧前方便也;所發持者,初旋陀羅尼也。”顯然地,在法華叁昧的親證之前,是有所謂“前方便”之階段在的。那麼,什麼才是親證叁昧時的具體相貌呢?以其力用說,大師在第十節正修叁昧中,依《法華經》及《普賢觀經》文意雲:“念念之中,照了諸法,不受不著細微陰、界。以是因緣,得與(法華)叁昧相應。”更就其明顯可得的善相說,前文續雲:“叁昧力故,即見普賢及十方佛,摩頂說法。一切法門,悉現一念心中,非一非異,無有障閡。……行者善觀心性,猶如虛空。于畢竟淨心中,見一切法門,通達無閡,亦複如是。是名行者觀心實相,忏悔六根(實相忏悔),不斷五欲,得淨諸根。”(關于此一證相,境長老于審閱初稿時,即曾來電示雲:曾于羅什法師所譯經(論?)當中,見有類似說明。本欲查出錄下,怎奈讀經甚少,翻查數日仍未見蹤影,只得記下此事,以待日後),以上是就“力用”、“心行”及“善相”等叁者,而說其相貌。
若將此“證相”比對廣義的戒、定、慧九品證相差別,可知應是中品慧根清淨相以上。若約所證之理說,則是證得“無生法忍”(見前引文);若約所得之行位論,則是“六根清淨位”以上(圓十信位),亦即與別教初住以後的叁賢位齊(但,果位雖齊,所見理之深淺,卻有天壤之別)。如《百錄》雲:“五品即是法華叁昧前方便之位。”(大正46頁818中)今五品弟子位既在六根清淨位之前,故知法華叁昧的果位,應從六根清淨位開始。再如《九祖傳》南嶽傳中亦雲:“吾(嶽大師自稱)一生望入銅輪(圓十住),以領徒太早,損己益他,但居鐵輪耳。(注雲:師獲六根清淨,即圓十信,別叁十心,華嚴十梵行,璎珞鐵輪位也。)”由此亦可看出,法華叁昧所證得的果位,從六根清淨位開始,應無疑義。
最後還要附帶說明的是,法華叁昧的體——一實相境,固然只有一個,但法華叁昧依體而起的力用之相,卻有無量無邊。反之,亦隨各種不同的力用相貌,而方便更立種種叁昧之名,只是其一實相境的“體”卻都是無二無別的。如《法華指掌疏》卷七釋妙音品雲:“然此十六叁昧,其實皆一叁昧,總惟一心,隨相各別。若更推之,亦可無盡,故雲(引經):如是等百千萬億恒河沙等,諸大叁昧”(卍續33頁673上)正此之謂。
忏法差別
整部忏儀,無論是身、口的事行,或意識的理觀,皆以《法華經》(主要是〈安樂行品〉)及《觀普賢菩薩行法經》爲主要根據,因此大師在注文中自雲:“行者若欲精進修叁昧,令行無過失,當熟看二處經文”。至于儀軌的結構,大體可以下圖標之,行者當于此中,體解其綱領,藉此而將整體忏法修持之精神領略在心,方能于修持中措心有地,前後一貫地正念精進:
在正式介紹行法內容之前,先就中國所流傳的各類忏法,做一簡單的差別說明,如此將更有利于對本忏儀的了解。
首先就現存的各類忏儀法本考察,就其內容形式而分,大體可分做叁類:第一類,以經文或儀文爲主,當中輔以佛名、菩薩名,《梁皇》、《水忏》等。修忏時即同誦經一般,但隨文直誦,重在每一字句了了分明,心念則隨文入觀,而起贊歎、慚愧、勸請、隨喜、回向和發願等心;遇到佛(菩薩)名則唱念聖號,心生敬重、供養及隨學等念,身則專注禮拜,忏悔已過等。第二類,以稱佛名號爲主,儀文爲輔,如《五十叁佛忏》、《八十八佛忏》及《千佛忏》等。其修忏方式,大體同于前者,只是多由至誠禮拜中觀己過失,不同于前者乃由忏文導引,而有差別。以上兩類忏法,皆屬“事忏”,但求誦念、禮拜中隨文起忏悔等心,既不強調內心之運想,亦不要求在事忏完畢後再修實相觀等“理忏”(見下文明)。第叁類,則專指天臺系統之忏法,如本忏、《大悲忏》、《方等忏》、《占察忏》等皆屬之。此類忏法有事忏、有理忏:事忏主要有嚴淨、禮敬、稱贊、供養、忏悔、勸請、隨喜、回向、發願、稱名、誦經等內容;理忏則重在禅觀實相。在事忏之後更修叁止叁觀,乃此類忏法之重心及特色。在此叁類忏法外在漢傳佛教中,尚有密宗及賢首宗等所撰之忏儀,然而或由于所依徑、論之教說雷同,或根本是參考天臺忏法而來,因此大體亦屬于天臺系統之忏法所攝。所不同的,只不過是以持咒代替誦經,或者禅觀所修之內容有異罷了,其它儀文或全抄自天臺忏儀(如《普賢行願忏儀》),或依所宗不同而忏文略別,然其運想、事行等,大體不出天臺忏法之格局。天臺忏法之重要性,由此亦可得見。
再者,忏法儀軌無論事忏或理忏,乃是藉由誦經、禮拜、忏悔乃至靜坐思惟法義(實相)等,而達到消除修忏者自身之過罪爲目的。這絕不同于“焰口施食”之類,純以慈悲而行布施叁塗(六道)之佛事,蓋施食佛事純以“施食叁塗”爲目的,忏法以“修觀除罪”爲目的,兩者目的及內容皆有天壤之別,若將“施食佛事”與“修忏法門”相提並論,並不恰當。
至于修忏之目的,就前叁類忏法而論,固然是以“忏悔先罪”爲目的,但對于天臺系統或其它類天臺系統的忏法而言,除表面忏己過失之外,尚具有明顯修慧的重點在。進而言之,理觀之前的事忏,雖以“事行”爲主,但其中之運心觀想,卻在在與理觀之內容相應,這絕非前二類,單于誦唱中得事忏利益的忏法可比。今人不察此中差別,動辄以“經忏”二字,橫該一切修忏法門,抹殺了天臺忏法的甚深內涵,也是不恰當的。
最後就方便與究竟說,若純就事忏以求罪業之淨化而說,修忏固然可稱爲修學般若正觀的“前方便”。然就天臺忏法的理忏而言,實則已由忏身、口、意罪,進到“端坐念實相”的境界。這“念實相”的止觀修持,應是“究竟”的法門,而非仍只是方便!再者,即便是事忏的部份,于天臺忏儀中,在在皆有理觀的運想在(如禮佛時,當觀:能禮…
《法華叁昧忏儀輔行集注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