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法华三昧忏仪辅行集注序▪P2

  ..续本文上一页玩味。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忏法甚深,唯证能彻,学人愚痴无行,自修尚且茫然,岂敢奢言注释?故仅能依古来之著述及相关之经文,效古德汇注之例,进行集注的工作,以为自行所依。其中虽因理解上的需要,而不得不有编者之按语,然于重要处,亦尽力依循确据而言,断不敢妄作个人臆想。而“集注”之前,所以另加“辅行”二字者,乃是因为忏仪的施设,以实行为目的,今所以集注仪文,正为“辅”助忏法之修“行”而设,因此以辅行名之。

  略释三昧

  所谓“三昧”,乃是梵语Samadhi的音译,又译作“三摩地”、“三摩提”等,意译为定、等持、调直定或正心行处……等。乃是指心识离开惛沉与掉举(等),而能不散乱,专止于一境(持)的意思。依此原义,则“三昧”之名,偏指心一境性的“定”而言。然于大乘佛法中,三昧往往冠以个别之名称,如:法华三昧、般舟三昧、首楞严三昧、无量义处三昧、华严三昧、海印三昧……等。此时之三昧,已不再只是“定”(心一境性)的义涵,乃是指依定而生“慧”解,由慧解内容之不同,方有种种不同的三昧名称。此外,更因此慧解的开发,而使得三昧(定)的力用,有了不同的表现。此时的三昧,则是意味着定慧等持且互相资助的心识状态(体)而言,此一心识状态,既是定之体亦是慧之体。从心意专一的角度言之,谓之“定”;从心所生的领悟言之,谓之“慧”,其发生容有先后,迨其证得,实则无二无别——即定是慧,即慧是定,定慧均等而互资。因此,湛然大师在《法华文句记》(《妙乐记》)释妙音菩萨品云:“圆门(圆教)三昧、陀罗尼(译作“总持”——总一切法、持一切义),体同名异。三昧从定,陀罗尼从慧,即不思议之定慧,故得互用。”今于三昧之前,冠以“法华”者,乃是指以体解法华一乘实相教法为所缘境,而得的定慧等持之心识状态而言。法华三昧忏仪的运想、行事等内容,正是为达此悟解状态,而施设的种种方便。换言之,依此忏仪修持,将可达到法华三昧的亲证!这也正是天台大师,之所以要亲自撰写此一仪轨,以流通后世的主要用意所在。

  至于法华三昧的正体与相貌如何呢?约其自体而论,一乘实相,因果不二、权实不二、本述不二,的圆顿止观,正是此三昧的正体,亦是无生法忍的异名。《法华文句记》卷二下云:“实证所证,一切皆名法华三昧”(大正34页186下)又释妙音品云:“此十六三昧,并是法华三昧异名耳,随义说之。今称法华三昧之相”(大正34页356上);又《法华会义》卷十五云:“因果不二、权实不二、本述不二名法华三昧”(卍续32页196上);《文句辅正记》卷十云:“法华三昧者,摄一切法归一实相。”(卍续28页802下);《法华疏义缵》卷六释妙音品云:“余三昧(指该品所出十六三昧),并无生忍异名。”(卍续29页106上)。此外南师于《安乐行义》中更云:“《涅槃经》言,或有菩萨,善知从一地至一地;《思益经》言,或有菩萨,不从一地至一地。从一地至一地者,是二乘声闻及钝根菩萨;不从一地至二地者,是利根菩萨,正直舍方便不修次第行。若证法华三昧,众果悉具足。”(大正46页698下)。另外在《天台九祖传》南岳传中有云:“(顗师)常代讲般若,至一心具万行忽有所疑,(南岳)师曰:如汝之疑,乃《大品》次第意耳,未是法华圆顿旨也。吾昔于夏中,一念顿证,诸法现前。”以上所谓“众果悉具足”、“一念顿证、诸法现前”等,正是法华三昧曰圆、曰顿的本质所在。

  再就法华三昧的修证相貌说,广义的相貌,乃是指修习法华三昧时,所得的一切“正受”而言。大师于本忏第五章证明分别中,即分别依戒、定、慧三种善根之发相,各又分上、中、下三品,三三共九种证相差别而广说之,学者读文可知。至于狭义的三昧相貌,则是专指此三昧的“亲证”而言,如《九祖传》中,智者传云:“(南岳叹曰……)所入定者,法华三昧前方便也;所发持者,初旋陀罗尼也。”显然地,在法华三昧的亲证之前,是有所谓“前方便”之阶段在的。那么,什么才是亲证三昧时的具体相貌呢?以其力用说,大师在第十节正修三昧中,依《法华经》及《普贤观经》文意云:“念念之中,照了诸法,不受不着细微阴、界。以是因缘,得与(法华)三昧相应。”更就其明显可得的善相说,前文续云:“三昧力故,即见普贤及十方佛,摩顶说法。一切法门,悉现一念心中,非一非异,无有障阂。……行者善观心性,犹如虚空。于毕竟净心中,见一切法门,通达无阂,亦复如是。是名行者观心实相,忏悔六根(实相忏悔),不断五欲,得净诸根。”(关于此一证相,境长老于审阅初稿时,即曾来电示云:曾于罗什法师所译经(论?)当中,见有类似说明。本欲查出录下,怎奈读经甚少,翻查数日仍未见踪影,只得记下此事,以待日后),以上是就“力用”、“心行”及“善相”等三者,而说其相貌。

  若将此“证相”比对广义的戒、定、慧九品证相差别,可知应是中品慧根清净相以上。若约所证之理说,则是证得“无生法忍”(见前引文);若约所得之行位论,则是“六根清净位”以上(圆十信位),亦即与别教初住以后的三贤位齐(但,果位虽齐,所见理之深浅,却有天壤之别)。如《百录》云:“五品即是法华三昧前方便之位。”(大正46页818中)今五品弟子位既在六根清净位之前,故知法华三昧的果位,应从六根清净位开始。再如《九祖传》南岳传中亦云:“吾(岳大师自称)一生望入铜轮(圆十住),以领徒太早,损己益他,但居铁轮耳。(注云:师获六根清净,即圆十信,别三十心,华严十梵行,璎珞铁轮位也。)”由此亦可看出,法华三昧所证得的果位,从六根清净位开始,应无疑义。

  最后还要附带说明的是,法华三昧的体——一实相境,固然只有一个,但法华三昧依体而起的力用之相,却有无量无边。反之,亦随各种不同的力用相貌,而方便更立种种三昧之名,只是其一实相境的“体”却都是无二无别的。如《法华指掌疏》卷七释妙音品云:“然此十六三昧,其实皆一三昧,总惟一心,随相各别。若更推之,亦可无尽,故云(引经):如是等百千万亿恒河沙等,诸大三昧”(卍续33页673上)正此之谓。

  忏法差别

  整部忏仪,无论是身、口的事行,或意识的理观,皆以《法华经》(主要是〈安乐行品〉)及《观普贤菩萨行法经》为主要根据,因此大师在注文中自云:“行者若欲精进修三昧,令行无过失,当熟看二处经文”。至于仪轨的结构,大体可以下图标之,行者当于此中,体解其纲领,藉此而将整体忏法修持之精神领略在心,方能于修持中措心有地,前后一贯地正念精进:

  在正式介绍行法内容之前,先就中国所流传的各类忏法,做一简单的差别说明,如此将更有利于对本忏仪的了解。

  首先就现存的各类忏仪法本考察,就其内容形式而分,大体可分做三类:第一类,以经文或仪文为主,当中辅以佛名、菩萨名,《梁皇》、《水忏》等。修忏时即同诵经一般,但随文直诵,重在每一字句了了分明,心念则随文入观,而起赞叹、惭愧、劝请、随喜、回向和发愿等心;遇到佛(菩萨)名则唱念圣号,心生敬重、供养及随学等念,身则专注礼拜,忏悔已过等。第二类,以称佛名号为主,仪文为辅,如《五十三佛忏》、《八十八佛忏》及《千佛忏》等。其修忏方式,大体同于前者,只是多由至诚礼拜中观己过失,不同于前者乃由忏文导引,而有差别。以上两类忏法,皆属“事忏”,但求诵念、礼拜中随文起忏悔等心,既不强调内心之运想,亦不要求在事忏完毕后再修实相观等“理忏”(见下文明)。第三类,则专指天台系统之忏法,如本忏、《大悲忏》、《方等忏》、《占察忏》等皆属之。此类忏法有事忏、有理忏:事忏主要有严净、礼敬、称赞、供养、忏悔、劝请、随喜、回向、发愿、称名、诵经等内容;理忏则重在禅观实相。在事忏之后更修三止三观,乃此类忏法之重心及特色。在此三类忏法外在汉传佛教中,尚有密宗及贤首宗等所撰之忏仪,然而或由于所依径、论之教说雷同,或根本是参考天台忏法而来,因此大体亦属于天台系统之忏法所摄。所不同的,只不过是以持咒代替诵经,或者禅观所修之内容有异罢了,其它仪文或全抄自天台忏仪(如《普贤行愿忏仪》),或依所宗不同而忏文略别,然其运想、事行等,大体不出天台忏法之格局。天台忏法之重要性,由此亦可得见。

  再者,忏法仪轨无论事忏或理忏,乃是藉由诵经、礼拜、忏悔乃至静坐思惟法义(实相)等,而达到消除修忏者自身之过罪为目的。这绝不同于“焰口施食”之类,纯以慈悲而行布施三涂(六道)之佛事,盖施食佛事纯以“施食三涂”为目的,忏法以“修观除罪”为目的,两者目的及内容皆有天壤之别,若将“施食佛事”与“修忏法门”相提并论,并不恰当。

  至于修忏之目的,就前三类忏法而论,固然是以“忏悔先罪”为目的,但对于天台系统或其它类天台系统的忏法而言,除表面忏己过失之外,尚具有明显修慧的重点在。进而言之,理观之前的事忏,虽以“事行”为主,但其中之运心观想,却在在与理观之内容相应,这绝非前二类,单于诵唱中得事忏利益的忏法可比。今人不察此中差别,动辄以“经忏”二字,横该一切修忏法门,抹杀了天台忏法的甚深内涵,也是不恰当的。

  最后就方便与究竟说,若纯就事忏以求罪业之净化而说,修忏固然可称为修学般若正观的“前方便”。然就天台忏法的理忏而言,实则已由忏身、口、意罪,进到“端坐念实相”的境界。这“念实相”的止观修持,应是“究竟”的法门,而非仍只是方便!再者,即便是事忏的部份,于天台忏仪中,在在皆有理观的运想在(如礼佛时,当观:能礼…

《法华三昧忏仪辅行集注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