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所礼性空寂云云),这岂又只是增上信愿或福报的方便施设而已?因此,轻易地将所有忏仪,皆视为“正修”之前的“方便”施设,在解行深浅的角度上,有着俗化与贬抑的味道,似乎亦有失公正。
行法要略
以下将依上图纲要所示,分科略述行法之要点,以为有心大德参考:
初劝修方便门中,分三科,即忏仪中前三章是。第一章劝修忏法,大师于此首章中,引《法华经》〈劝发品〉及《普贤观经》(《观普贤菩萨行法经》之略称)诸文,略示法华三昧之利益,并赞叹修持此三昧之功德,以劝导行人生信、好乐,而发心修持。第二章行前方便,大师自说修忏前准备工作之大要,所谓:严饰道场、清净身心、息诸缘事、调伏其心。并劝行者应事先观自过罪、礼佛忏悔、熟悉仪文、诵经通利乃至发愿专精等等。要在柔伏三业,坚固行愿并熟悉行法。第三章修行方法,此则单就如何一心精进而做说明。所谓事中修一心精进,乃至理中修一心精进,详如仪轨中说。要在身、口的进止、语默之间,心心相续,不杂异缘。以上三章,合为“劝修方便”所摄,乃修忏前之心理准备与心理建设,行者当摄心体会其中旨趣,则修法之身心方能渐次安定,以利正修之进行。
次正修门中,大科分二:一者有相修,属事忏;二者无相修,属理忏。此即仪轨中第四章正修忏仪分十节行法摄尽。所谓“有相修”,乃是藉事显理,于种种事行之中,如理作意。即身、口行礼拜、绕旋、启白、唱诵等事行,心意则缘念圣境、思惟法华一实相理,要在事理相即、三业互应。略分有四:
一者修前方便,此乃正入道场前之预备,以清净三业为主,亦属“正修”之一部份。此中分二节行之:第一节严净道场,前第二章之行前方便,只是观念之建立,今则正属事行。从严净道场、安置法华经、安施旛盖,乃至于入道场日的香泥涂地、种种供养等,为的无非是在种种的敬重事行当中,达到修敬净心、招贤感圣的效果。第二节净身方法,正入道场之前,必须洗浴洁身,着清净衣,以表缘一实境而修空、无相、无愿三昧,遣荡无明、尘沙、见思等三惑。大师口授之《方等忏仪》中亦云:“日三时浴者,不可阙也”可见此二节正属“行法”的一部,不可省略!此外,之所以着新、净衣者,《国清百录》亦云:“表寂灭忍,覆二边丑陋也。”因此,以上二节的严净道场与净身着衣等,并不只是“庄严道场、洗涤形秽以表恭敬”的表面义涵而已,它尚有甚深法与修观的用意在。一般人修忏,或独行或共修,率多略去此二节之行事,但从“三业供养”(下一节)之唱诵修起,虽已相沿成习,然有违大师仪轨之善巧安排,却是非常明显的。望日后有心之大德,不以此二节为繁琐、无谓而轻略之。
二者供养、礼敬等,以普同供养、赞叹、礼敬三处三宝(十方三宝、《法华经》中一切三宝、普贤大师等三处之宝),而积聚以下修行五悔、行道诵经乃至正修三昧等所需之修行资粮。此中分四节行之:即仪轨中之第三节三业供养、第四节奉请三宝、第五节赞叹三宝、第六节礼敬三宝等。行者当于此中,运心观想,于十方一一三宝前,悉有己身修广大无碍,甚深微妙且无量无边之供养、奉请、赞叹、礼敬等,广如普贤十大愿中所明。更运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愿十方三宝摄受法界一切众生,皆发无上菩提之心,同入我此供养、奉请、赞叹、礼敬等法界海中。复与我一同,正观一实相境,于一一供养乃至礼敬等,不起分别,了知如是供养乃至礼敬等,悉从心生,无能无所,无有自性,而不坏缘起、感应道交,念念清净、心不取着。
三者修行五悔,所谓五悔,即指忏悔、劝请、随喜、回向、发愿等五门而言。此五法门所以皆称“悔”者,因其能灭行者罪愆之故,《修忏要旨》云:“初修忏悔者,所谓发露重罪也。何故尔耶?如草木之根,露之则枯,覆之则茂。故善根宜覆,则众善皆生;罪根宜露,则众罪皆灭。”又云“劝请则灭波旬请佛入灭之罪,随喜则灭嫉他修善之愆,回向则灭倒求三界之心,发愿则灭修行退志之过。”而于正修三昧之前,修此五悔的原因,正是希望透过五悔的发露忏悔,来清净心器、蠲除障碍,以便于行道诵经中,领纳清净一实相教法于心中,进而在正修三昧时,能如理作观,离诸昏散乃至魔障等,因此《四教仪》云:“外以五悔,勤加精进,助成理解。”正是指此。然而此乃就“事”忏的角度而说此,此五悔虽为事忏所正摄,但亦旁通于“理”,这是行者当预知的。何谓理忏?《普贤观经》云:“一切业障海,皆从妄想生;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是故应至心,忏悔六情根。”因此所谓的“端坐念实相”,正是理忏的核心。可是理忏中,却也不舍“至心忏悔六情根”的有相事行。换言之,上来五悔的事忏(用),亦不离实相理观(体)的内涵!曰事、曰理,不过是就一往而分,实则事(忏)中有理(忏),理不坏事。因此《摩诃止观》卷二上云:“特是行人涉事修六根忏(义该五悔),为悟入弄引,故名有相(即事忏)。若直观一切法空为方便者,故言无相(即理忏)。妙证之时(圆悟一实相理)悉皆两舍。”正此之谓。
准此,则以下两节行法,或理事并运(行道诵经)、或但修理忏(正修三昧),亦皆属“忏悔”法门所摄,其道理也就很明白了,这也正是此三昧行法,之所以别名为“忏”仪的原因所在。依此而论,则忏悔法门,实则通于大乘一实相教的彻底修证!依天台大师的教说,只要是尚未彻底圆证法华一实相印的众生,无论是凡、是圣,通须忏悔,以其圆理未明,必有业障尚待灭除之故。因此大师在《金光明经文句》忏悔品中曾言:“当知忏悔位长,其义极广,云何而言止齐凡夫?是故《五十校计经》(云),齐至等觉皆令忏悔,即其义也。”《四教仪》亦云:“下去诸位(指圆五品以后各位),直至等觉,总用五悔。”申而言之,凡是依于“圆教”理,以修一实相观为目的,随着所依经典的不同,而建立起来的各种不同行事、运想之三昧仪轨,皆有一“忏仪”的通名(如《大悲忏仪》、《占察忏仪》等等),也就不足为奇了。换一个角度说,所有天台系统的忏仪,率皆以圆悟一实相印的理观三昧为目的,只是因所依大乘经典之不同,而有不同的事行与理观方便罢了,在修证的本质上,它们是没有太大差别的。这点是今后凡修持各类天台忏法的行者,所当认识和注意的。
然而,虽然五悔法门,具有理观的内涵在,但毕竟仍重在“藉事显理”的事行上。只是,一切事行,仍不可离开内心如理作意的正确导引,否则徒有事行,而不能如理作意以配合之,则一切事行不但形同虚设,甚至将因执着事行,而类同外道!(这也正是修忏法门,逐渐沦为徒具形式之通俗法会场景的主要原因。)因此,修五悔法门时,如理而专注地随文作意,从而生起相应的觉受,应是修忏得益与否的首要关键。但如何而能深刻地如理作意,涌现内心应有的忏悔之情?欲达于此,“随文入观”固然必要,然而欲求忏悔之深刻化,则普运逆顺十心,正是枢要所在!何谓“逆顺十心”?即修五悔法时,行者当于内心深刻观察以下逆、顺各十类事实,即:自身从无始以来,之所以轮回生死、造诸恶业,乃至于一切众生中起种种恩怨、恼害等,无不由于内在的1爱见无明、2外加恶友、3不随喜他、4广造众恶、5恶心遍布、6恶心相续、7覆讳过失、8不畏恶道、9无惭愧心乃至、10拨无因果等,十种非理恶心的推动与造作而形成的。此十种恶心,逆于涅槃道而顺于生死流,今当于修五悔中,另运十种善心以对治之。所谓:1正信因果,翻破一阐提(拨无因果)心;2自愧克责,翻破无惭愧心;3怖畏恶道,翻破不畏恶道心;4发露忏悔,翻破覆藏过失心;5断相续心,翻破常念恶事心;6发菩提心,翻破恶心遍布心;7修功补过,翻破纵恣三业心;8守护正法,翻破无随喜心;9念十方佛,翻破顺恶友心;10观罪性空,翻破妄计我人心。行者当于五悔忏文之中,一一皆以此十念“逆”生死流“顺”涅槃道之心,为作意运心之根本,一一翻破上来十种顺生恶心。盖此十恶心,乃一切生死造恶之根本,若得翻破,则必能灭去四重五逆之过。反之,若不能明白此十心之翻破对治,则如《摩诃止观》第四中云:“若不解此心,全不识是非,云何忏悔?设入道场,终无大益!是名忏悔事中重罪也。”非但忏悔不成,更又造新殃,岂不冤枉?望行者慎之。
由以上两段的说明可知,此五悔法门,正是三昧忏法中,“事忏”部份的核心行法。而逆顺十心的运想,更是此中修观的重点!这是一切修天台忏法的行者,所当共同理解,并多加用心体会的地方。
事忏中的最后一项(第四项),是仪轨中的第八节:行道诵经,由于前面(三项)七节的渐次弄引,由严净道场乃至深修五悔之方便施设,行者内心已得清净调柔、信愿渐增而障碍渐减,此时正当行道诵经。而何以要行道诵经?原因有二:其一,圣所亲示故。如《普贤观经》云:“此观功德,除诸障碍、见上妙色。不入三昧,但诵持故,专心修习、心心相次、不离大乘。一日至三七日……乃至三生,得见普贤。”由此可知,虽不坐禅正修三昧,然以专心诵持(心得清净调柔后方能致此)之故,亦可灭除障碍,得见普贤上妙色身。其二,为下科正修三昧预做准备故。盖诵经重在字句分明,随文入观而有所领解,行者或可依此讽诵经文所得而当下大开圆解,或可于下科正修三昧中,继续深细思择、体会玩味,此正是佛法修持中,由定发慧的重要修行常轨。依天台大师传记之记载,大师在大苏山,之所以证得法华初旋陀罗尼,也正是诵经之力所致。中国佛教千多年来,多有诵经之修持法门,正与此忏仪所揭橥之修持方法,有着密切的关联性。
或问:既是诵经,何不但坐中诵经,而需“行道”诵经?其答…
《法华三昧忏仪辅行集注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