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華叁昧忏儀輔行集注序▪P3

  ..續本文上一頁所禮性空寂雲雲),這豈又只是增上信願或福報的方便施設而已?因此,輕易地將所有忏儀,皆視爲“正修”之前的“方便”施設,在解行深淺的角度上,有著俗化與貶抑的味道,似乎亦有失公正。

  行法要略

  以下將依上圖綱要所示,分科略述行法之要點,以爲有心大德參考:

  初勸修方便門中,分叁科,即忏儀中前叁章是。第一章勸修忏法,大師于此首章中,引《法華經》〈勸發品〉及《普賢觀經》(《觀普賢菩薩行法經》之略稱)諸文,略示法華叁昧之利益,並贊歎修持此叁昧之功德,以勸導行人生信、好樂,而發心修持。第二章行前方便,大師自說修忏前准備工作之大要,所謂:嚴飾道場、清淨身心、息諸緣事、調伏其心。並勸行者應事先觀自過罪、禮佛忏悔、熟悉儀文、誦經通利乃至發願專精等等。要在柔伏叁業,堅固行願並熟悉行法。第叁章修行方法,此則單就如何一心精進而做說明。所謂事中修一心精進,乃至理中修一心精進,詳如儀軌中說。要在身、口的進止、語默之間,心心相續,不雜異緣。以上叁章,合爲“勸修方便”所攝,乃修忏前之心理准備與心理建設,行者當攝心體會其中旨趣,則修法之身心方能漸次安定,以利正修之進行。

  次正修門中,大科分二:一者有相修,屬事忏;二者無相修,屬理忏。此即儀軌中第四章正修忏儀分十節行法攝盡。所謂“有相修”,乃是藉事顯理,于種種事行之中,如理作意。即身、口行禮拜、繞旋、啓白、唱誦等事行,心意則緣念聖境、思惟法華一實相理,要在事理相即、叁業互應。略分有四:

  一者修前方便,此乃正入道場前之預備,以清淨叁業爲主,亦屬“正修”之一部份。此中分二節行之:第一節嚴淨道場,前第二章之行前方便,只是觀念之建立,今則正屬事行。從嚴淨道場、安置法華經、安施旛蓋,乃至于入道場日的香泥塗地、種種供養等,爲的無非是在種種的敬重事行當中,達到修敬淨心、招賢感聖的效果。第二節淨身方法,正入道場之前,必須洗浴潔身,著清淨衣,以表緣一實境而修空、無相、無願叁昧,遣蕩無明、塵沙、見思等叁惑。大師口授之《方等忏儀》中亦雲:“日叁時浴者,不可阙也”可見此二節正屬“行法”的一部,不可省略!此外,之所以著新、淨衣者,《國清百錄》亦雲:“表寂滅忍,覆二邊醜陋也。”因此,以上二節的嚴淨道場與淨身著衣等,並不只是“莊嚴道場、洗滌形穢以表恭敬”的表面義涵而已,它尚有甚深法與修觀的用意在。一般人修忏,或獨行或共修,率多略去此二節之行事,但從“叁業供養”(下一節)之唱誦修起,雖已相沿成習,然有違大師儀軌之善巧安排,卻是非常明顯的。望日後有心之大德,不以此二節爲繁瑣、無謂而輕略之。

  二者供養、禮敬等,以普同供養、贊歎、禮敬叁處叁寶(十方叁寶、《法華經》中一切叁寶、普賢大師等叁處之寶),而積聚以下修行五悔、行道誦經乃至正修叁昧等所需之修行資糧。此中分四節行之:即儀軌中之第叁節叁業供養、第四節奉請叁寶、第五節贊歎叁寶、第六節禮敬叁寶等。行者當于此中,運心觀想,于十方一一叁寶前,悉有己身修廣大無礙,甚深微妙且無量無邊之供養、奉請、贊歎、禮敬等,廣如普賢十大願中所明。更運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願十方叁寶攝受法界一切衆生,皆發無上菩提之心,同入我此供養、奉請、贊歎、禮敬等法界海中。複與我一同,正觀一實相境,于一一供養乃至禮敬等,不起分別,了知如是供養乃至禮敬等,悉從心生,無能無所,無有自性,而不壞緣起、感應道交,念念清淨、心不取著。

  叁者修行五悔,所謂五悔,即指忏悔、勸請、隨喜、回向、發願等五門而言。此五法門所以皆稱“悔”者,因其能滅行者罪愆之故,《修忏要旨》雲:“初修忏悔者,所謂發露重罪也。何故爾耶?如草木之根,露之則枯,覆之則茂。故善根宜覆,則衆善皆生;罪根宜露,則衆罪皆滅。”又雲“勸請則滅波旬請佛入滅之罪,隨喜則滅嫉他修善之愆,回向則滅倒求叁界之心,發願則滅修行退志之過。”而于正修叁昧之前,修此五悔的原因,正是希望透過五悔的發露忏悔,來清淨心器、蠲除障礙,以便于行道誦經中,領納清淨一實相教法于心中,進而在正修叁昧時,能如理作觀,離諸昏散乃至魔障等,因此《四教儀》雲:“外以五悔,勤加精進,助成理解。”正是指此。然而此乃就“事”忏的角度而說此,此五悔雖爲事忏所正攝,但亦旁通于“理”,這是行者當預知的。何謂理忏?《普賢觀經》雲:“一切業障海,皆從妄想生;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實相;衆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是故應至心,忏悔六情根。”因此所謂的“端坐念實相”,正是理忏的核心。可是理忏中,卻也不舍“至心忏悔六情根”的有相事行。換言之,上來五悔的事忏(用),亦不離實相理觀(體)的內涵!曰事、曰理,不過是就一往而分,實則事(忏)中有理(忏),理不壞事。因此《摩诃止觀》卷二上雲:“特是行人涉事修六根忏(義該五悔),爲悟入弄引,故名有相(即事忏)。若直觀一切法空爲方便者,故言無相(即理忏)。妙證之時(圓悟一實相理)悉皆兩舍。”正此之謂。

  准此,則以下兩節行法,或理事並運(行道誦經)、或但修理忏(正修叁昧),亦皆屬“忏悔”法門所攝,其道理也就很明白了,這也正是此叁昧行法,之所以別名爲“忏”儀的原因所在。依此而論,則忏悔法門,實則通于大乘一實相教的徹底修證!依天臺大師的教說,只要是尚未徹底圓證法華一實相印的衆生,無論是凡、是聖,通須忏悔,以其圓理未明,必有業障尚待滅除之故。因此大師在《金光明經文句》忏悔品中曾言:“當知忏悔位長,其義極廣,雲何而言止齊凡夫?是故《五十校計經》(雲),齊至等覺皆令忏悔,即其義也。”《四教儀》亦雲:“下去諸位(指圓五品以後各位),直至等覺,總用五悔。”申而言之,凡是依于“圓教”理,以修一實相觀爲目的,隨著所依經典的不同,而建立起來的各種不同行事、運想之叁昧儀軌,皆有一“忏儀”的通名(如《大悲忏儀》、《占察忏儀》等等),也就不足爲奇了。換一個角度說,所有天臺系統的忏儀,率皆以圓悟一實相印的理觀叁昧爲目的,只是因所依大乘經典之不同,而有不同的事行與理觀方便罷了,在修證的本質上,它們是沒有太大差別的。這點是今後凡修持各類天臺忏法的行者,所當認識和注意的。

  然而,雖然五悔法門,具有理觀的內涵在,但畢竟仍重在“藉事顯理”的事行上。只是,一切事行,仍不可離開內心如理作意的正確導引,否則徒有事行,而不能如理作意以配合之,則一切事行不但形同虛設,甚至將因執著事行,而類同外道!(這也正是修忏法門,逐漸淪爲徒具形式之通俗法會場景的主要原因。)因此,修五悔法門時,如理而專注地隨文作意,從而生起相應的覺受,應是修忏得益與否的首要關鍵。但如何而能深刻地如理作意,湧現內心應有的忏悔之情?欲達于此,“隨文入觀”固然必要,然而欲求忏悔之深刻化,則普運逆順十心,正是樞要所在!何謂“逆順十心”?即修五悔法時,行者當于內心深刻觀察以下逆、順各十類事實,即:自身從無始以來,之所以輪回生死、造諸惡業,乃至于一切衆生中起種種恩怨、惱害等,無不由于內在的1愛見無明、2外加惡友、3不隨喜他、4廣造衆惡、5惡心遍布、6惡心相續、7覆諱過失、8不畏惡道、9無慚愧心乃至、10撥無因果等,十種非理惡心的推動與造作而形成的。此十種惡心,逆于涅槃道而順于生死流,今當于修五悔中,另運十種善心以對治之。所謂:1正信因果,翻破一闡提(撥無因果)心;2自愧克責,翻破無慚愧心;3怖畏惡道,翻破不畏惡道心;4發露忏悔,翻破覆藏過失心;5斷相續心,翻破常念惡事心;6發菩提心,翻破惡心遍布心;7修功補過,翻破縱恣叁業心;8守護正法,翻破無隨喜心;9念十方佛,翻破順惡友心;10觀罪性空,翻破妄計我人心。行者當于五悔忏文之中,一一皆以此十念“逆”生死流“順”涅槃道之心,爲作意運心之根本,一一翻破上來十種順生惡心。蓋此十惡心,乃一切生死造惡之根本,若得翻破,則必能滅去四重五逆之過。反之,若不能明白此十心之翻破對治,則如《摩诃止觀》第四中雲:“若不解此心,全不識是非,雲何忏悔?設入道場,終無大益!是名忏悔事中重罪也。”非但忏悔不成,更又造新殃,豈不冤枉?望行者慎之。

  由以上兩段的說明可知,此五悔法門,正是叁昧忏法中,“事忏”部份的核心行法。而逆順十心的運想,更是此中修觀的重點!這是一切修天臺忏法的行者,所當共同理解,並多加用心體會的地方。

  事忏中的最後一項(第四項),是儀軌中的第八節:行道誦經,由于前面(叁項)七節的漸次弄引,由嚴淨道場乃至深修五悔之方便施設,行者內心已得清淨調柔、信願漸增而障礙漸減,此時正當行道誦經。而何以要行道誦經?原因有二:其一,聖所親示故。如《普賢觀經》雲:“此觀功德,除諸障礙、見上妙色。不入叁昧,但誦持故,專心修習、心心相次、不離大乘。一日至叁七日……乃至叁生,得見普賢。”由此可知,雖不坐禅正修叁昧,然以專心誦持(心得清淨調柔後方能致此)之故,亦可滅除障礙,得見普賢上妙色身。其二,爲下科正修叁昧預做准備故。蓋誦經重在字句分明,隨文入觀而有所領解,行者或可依此諷誦經文所得而當下大開圓解,或可于下科正修叁昧中,繼續深細思擇、體會玩味,此正是佛法修持中,由定發慧的重要修行常軌。依天臺大師傳記之記載,大師在大蘇山,之所以證得法華初旋陀羅尼,也正是誦經之力所致。中國佛教千多年來,多有誦經之修持法門,正與此忏儀所揭橥之修持方法,有著密切的關聯性。

  或問:既是誦經,何不但坐中誦經,而需“行道”誦經?其答…

《法華叁昧忏儀輔行集注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