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国佛教史概说》讲纲

  《中国佛教史概说》讲纲

  大 科

  壹、悬谈:

  甲一、道人为何仍要研究佛教史

  甲二、「历史」及「历史研究」泛论

  甲三、「佛教史」及「佛教史研究」概说

  贰、入文:

  甲一、序分:鸟瞰中印佛教之大历史

  乙一、印度佛教史综述

  乙二、中国佛教史综述

  甲二、正宗分:细说中国佛教史

  乙一、中国佛教史的分期

  乙二、中国佛教的分期别说

  甲三、流通分:总结中国佛教以赡未来

  乙一、多元化的检讨与继承

  乙二、时代性的课题与弘扬

  讲 纲

  壹、悬谈:

  甲一、道人为何仍要研究佛教史?

  乙一、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故

  乙二、传承佛法故

  乙三、为后世竖立佛法正义故

  乙四、深化解行故

  甲二、「历史」及「历史研究」泛论

  乙一、「历史」是什么?

  历史乃过去曾发生过之事件的总称

  乙二、何谓「历史研究」?

  历史研究的「操作型定义」乃是指:「历史研究者」对「历史的素材」,所进行的一系列「观察、测量、归纳、分析、比对、演绎、推论与辩证」等(八项)工作,而得到「呈显历史」乃至「结论历史」的结果之谓。

  这其中有以下三事值得吾人注意者:

  丙一、所谓「历史素材」者,主要是指史料、文献、文物、考古训诂科技乃至天文、地理、自然、风俗、民情等,一切世间存在之万事万物,皆得用为历史研究之参考与左证。唯此中必然存在有素材「充不充分」、「真不真实」、「引用恰不恰当」、「解读正不正确」、「综合运用合不合理」等等的问题在。

  丙二、所谓的「观察、测量、归纳、分析、比对、演绎、推论与辩证」等历史研究之方法,虽在某种程度上,有着人类逻辑上的客观标准,但却也一直受限于人类有限的逻辑与经验为基础而发挥!然而光凭借着人类的心灵乃至科技经验等,可足以完整地发现过去事件之「真相」吗?

  丙三、所谓「历史研究者」,即是指专职或兼职(以某些史学专题之研究,往往需要具有对该专题之专业素养者,方能胜任之故,如〝佛教史〞之研究正是如此)的历史学家而言。唯其研究结果,总不可避免地受限于他的历史理理念、哲学思想、专业能力、专题知识、学术派别、主观价值、客观环境、研究勤隋、研究机缘乃至人生经验与宿世因缘等条件影响。

  丙四、所谓「呈显乃至结论历史」,即是指下科(乙三)历史研究的目的而言。

  乙三、「历史研究」的目的何在?

  丙一、呈现「曾发生过之事件」的「真相」(静态)或描述其「演变之事实」(动态)。

  丙二、依此「真相」或「事实」,去解析并说明其中静态(已确定者)的或动态(仍有疑点尚待厘清者)的「因果关系」。

  丙三、透过对此「因果关系」之理解,而归结出对该事件的「结论」、「经验」或「知识」等。

  丙四、由此历史「结论」、「经验」或「知识」等之体解,从而提出面对现代或展望未来的劝告或建议,乃至对该事件的后续「响应」或对未来之人的经验警策等。【这也正是历史研究对人类最大的价值,而历代相续不绝的主要原因所在!】

  乙四、对于「历史研究」的一些保留态度及价值思考:

  丙一、「历史研究」既然存在有如「乙二」科中所示的不确定性,那么它还算是一门「科学」吗?它与自然等科学的差异何在?

  此中所谓的「科学」,乃是指透过人类的前五根(含仪器的运用),对世间事物的观察、测量等为基础,以人类的第六分别识,进行归纳、分析、比对、演绎、推论与辩证等逻辑思维与运算为方法,而得到的一种可以明确「描述」的,合乎人类理性或经验法则的因果性结论。此一结论可以被重复地实验与推演,以验证其「唯一性」与「必然性」,成为人类之「知识」的一部份,从而可于未来加以广泛运用者。此中的手段与结果,吾人统称之为科学。

  又前述中所谓的「描述」,乃是指:人类运用共同(通)的逻辑语言或符号,以呈显或传递特定的概念或思想之谓。

  因此在上述两种意义下,「历史研究」是不是「科学」的关键,乃在于观察方法的「客观性」可能及结论的「可重复性」及「唯一性」可能上!

  丙二、「历史研究」能确定导致「乙三」科中,所期望的目的吗?

  丙三、不当的「历史研究」是否会导致错误的历史认知?

  丙四、引用了错误的历史认知,或错误引用历史知识,会对人类产生怎样的后果?

  丙五、既有如此的不确定性,而我们仍需要做历史研究的原因何在?

  丙六、我们又当用何种态度来面对历史研究及其结果?

  丙七、我们可以从历史研究的过程及成果中,得到怎样的知识与启示?

  丙八、「历史无用论」有何偏激之处?

  乙五、在俗历史研究的滥觞与发展(史学史):

  丙一、中国

  丙二、欧洲

  丙三、美洲

  乙六、世俗历史研究的哲学(理念)基础(史学史观)与研究方法(史学方法论):

  丙一、中国

  丙二、欧洲

  丙三、美洲

  乙七、欧美「历史主义」思潮,对世界学术思想,特别是佛教学术研究之影响:

  甲三、「佛教史」及「佛教史研究」概说

  乙一、何谓「佛教史」?

  乙二、「佛教史」研究的目的与价值何在?

  丙一、爬梳教团之兴衰,以殷鉴现未之因果。

  丙二、评述往昔之邪正,以竖立佛法之正义。

  丙三、褒贬僧行之清浊,以匡正僧团之风气。

  丙四、重显古德之胜行,以感发来者之信力。

  丙五、明晓义理之流变,以深化解行之实践。

  丙六、建构共同之记忆,以凝聚教团之共识。

  丙七、记录教团之事迹,以保留历史之实纪。

  丙八、昭示佛教之影响,以生起世人之仰信。

  乙三、佛教历史研究的限制,与执着佛教历史主义及文献主义的迷思

  乙四、佛教历史研究的正确态度(佛教史观)与方法

  丙一、态度:在不坏佛法信心与不舍宗教情操的前提下,以对佛法的体悟为文本解释及取舍的基准,在随缘与不变之间取得平衡,而进行确实的佛教史学研究,透过佛教史学知识的把握为方便,以达到乙二项所示的目的为目标

  丙二、方法:以时代变迁、人文地理及社会环境为背景,以教团活动和教理思想为经纬;既作结构的分析,亦有事件的叙述;既注意整体宏观的理解,亦进行个体的微观体认;其论述除了要有客观的证据性,亦不舍具足宗教情操的文学性。

  乙五、佛教史研究的滥觞、发展与成果:

  丙一、中国

  丙二、欧美

  丙三、日本

  乙六、今后僧伽当努力的方向:

  丙一、继承传统,借用新学

  丙二、破邪显正,吸纳成果

  丙三、建立史观,发扬正见

  以上悬谈说竟

  贰、入文:

  甲一、序分:鸟瞰综述中印佛教之大历史

  乙一、印度佛教史

  丙一、印度的地理、气候、风俗、民情、政治、社会与宗教文化等背景。

  丙二、佛世时代(依北传,佛陀约入灭于公元前383年)。

  丙三、根本佛教时代:佛灭百一十年间,经二次三藏经典结集,佛法仍大体和合一味。

  丙四、部派佛教时代:约佛灭百一十年后,依于不同之戒律见解,僧团发生了〝根本性〞的二部(上座部与大众部)分裂。之后又产生了五部、十八部、百部,乃至五百部的分裂。

  丙五、大乘显现时代:

  丁一、空宗思想之显现(为对治声闻乘「说一切有部」之偏执)

  丁二、有宗思想之显现(为平衡「空性见」可能造成之偏执)

  丁三、实相思想之回归(为调和空、有二宗的对立,并回归大乘

  之究竟意)

  丙六、密教显现时代:

  丙七、佛法在印度衰亡之因素:

  乙二、中国佛教史研究之三主轴:

  丙一、中国政治、社会、文化及自然环境等背景所造成的影响(含法难、宗教政策及僧官制度等内容)。

  丙二、佛法教理、思想及修行特色的演变等(含产生、深化、对立、变革、式微、融摄与融合等研究)。

  丙三、教团本身内部的活动变化(「丙二」的原因居多),与响应环境的改变(「丙一」的影响为重)。

  甲二、正宗分:细说中国佛教史

  乙一、中国佛教史的分期(亦是中国佛教史的综述):

  丙一、分期方法:

  丁一、分期的必要性:

  戊一、使研究及理解得以分段进行。

  戊二、有助于对整体佛教发展的了解与掌握。

  丁二、分期的基本原则:

  戊一、以教团整体的特微或倾向,为分期的基准;大体依着朝

  代或法难年代为分隔点。

  戊二、须符合把握重点、层次分明、合于法义、详略适中、昜

  于忆持等条件。

  丁三、分期的商榷性:

  戊一、佛教的发展乃是一连续性之演变,并非有一断然可分之

  点,其分期只可视作一种佛教发展的〝巨观〞倾向。

  戊二、各期之中虽各具当期之特色,但并非具有必然之互斥性,只能将此特色视为那个时代的主要倾向。

  戊三、不同的分期角度,有着不同的分期主张,其取舍率当以佛法的合理性、教团的增上性、利生的饶益性及历史的教育性等为考量。

  丙二、分期内容:

  丁一、第一「传入接受期」:

  戊一、时间:约西汉末年,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佛教东来起,至东晋末年罗什大师入中国(公元401年)之前止,凡四百余年。

  戊二、特征:只是单向的接受与初步神道化的理解,尚未进行精确化的理解与深刻化的研究及发挥,与中国固有文化进行对话与相互适应。

  戊三、内容:

  己一、接受佛教:初期尚无经典的传译,只是信仰上之接纳,而具有很深的神教色彩。

  己二、传译经典:由安世高开始佛典之翻译,并做初步之解读,而有很浓厚之玄学化与格义化色彩。

  【注】罗什大师入中国之后,虽更大量而正确地传译了诸大乘经典,但彼时已属下一期之范围。

  丁二、第二「理解研究」期:

  戊一、时间:自东晋末年,安帝元兴二年(后秦姚兴弘始三年,公元401年)罗什大师入中国之后,至南北朝末年,北周武帝灭佛(宣政元年,公元578年)止,凡百七十余年。

  戊…

《《中国佛教史概说》讲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