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二、特征:在政治相对趋稳的大环境下,透过定义化理解为基础,开始进行深刻化的专门研究,渐渐脱离前期佛教在教理上的格义化、玄学化及信仰上的神教化色彩,从而渐次地形成了个学派。同时为下一期佛教发展的来临,奠定了深厚而重要的基础。
戊三、内容:
己一、深刻化:以前期的格义化理解为启蒙,及经典的大量
定义化传译为基础,再以南北朝时代的政治相对稳定为助缘。使得南、北朝各自对佛法进行了专题性、专典性的深刻化研究。
己二、定型化:僧团及教团在传译及研究的过程中,透过实践及与儒、道二教的冲激、互动,乃逐渐地形成了教团组织及制度的定式(但仍只是多元化的发展阶段,尚未形成专宗、专派的发展格局)。
己三、学派化:以深刻化为基础,定型化为方便,透过对原典的吸收与发挥,渐次地形成了以专题或专典之研究为主轴的学派(但非「宗派」)。
丁三、第三「宗派成立期」:
戊一、时间:自北周武帝灭佛起,至唐末武宗会昌法难(三
武一宗之三,公元845年)前止,凡二百六十余年,约为隋、唐年间。
戊二、特征:南北朝末年北方的毁佛行动,由于范围不及于南方,且当时佛法初兴,能毁损的内容相对较有限,因此未对佛教形成较彻底性的损伤(此则不同于「会昌法难」所造成的全面性毁坏)。同时紧接而来的隋朝,挟其南方长期义理研究的优势,其复兴佛教的力量,相对而言,显得强大而有效。在此一复兴基础上,使得此期的佛教,得以运用前期研究成果的资粮,更进一步地以综合性研究及实践为方法,开启了佛法中国本土化理解的序幕,而形成了各个中国化的佛教宗派。
戊三、内容:
己一、宗派建立:由于国威的强盛,
使得佛法在此期又掀起了另一波的输入(如玄奘、义净等大师的先后西行求法,密乘善无畏、金刚智、不空等大师的相继来华,及《大宝积经》、《八十华严》、《神变真言经》、《神变加持经》及诸唯识经典的大量译出等),如此也更推动了某此些佛教宗派的成立(如「唯识宗」及「密宗」即是)。
己二、通俗弘化:唐代以来的佛教,在佛教宗派发达的基础上,以政治的清明安定、经济的发达富裕为外缘,对于社会的弘化工作,采取了积极主动的态度,举凡世俗法会、供僧斋会、义邑(居士信佛团体,以诵经祈福为主)、法社(以佛法的修持为主的四众因体)、俗讲(起于唐初,盛于忏唐之后)、变文(即变相图)、悲田、养病坊(此二为医疗体系)、宿坊(朝山会馆之类)、金融事业(始为利生之方便,后则沦为牟利之手段)、其它营利事业(土地出租、产物买卖等)乃至大寺院的建设等等,虽有不少于后期皆逐渐地倾向变质与不如法,但也都对于佛教的平民化、普及化做出了贡献。
丁四、第四「祖述融摄期」:
戊一、时间:自唐末武宗会昌法难(公元845)起,至南宋末年(公元1278)止,凡四百三十余年,约五代及宋朝。
戊二、特征:此期以会昌法难为始,由于政治介入灭佛的相对彻底(乃三武一宗四次法难中最为严重者),因此历经隋、唐以来所累积之各宗派文献,在此次法难中,遭逢了甚大而难以恢复的毁坏。再加上随之而来的五代,在短短五十余年间,北方五朝及南方十国,各自发生了快速的递换。教典流失所形成的义解不彰及政治不靖所造成的修道不安,已使得五代以来的佛教发展,面临了全新的瓶颈与考验。此外,更由于此期佛教来自印度及西域等地的外来佛教刺激已大幅减少。在缺乏内外增上的因缘下,以五代为转折点,中国佛教的发展,已从最绚烂的创造性发展阶段,渐渐地趣向于守成整理。
戊三、内容:
己一、祖述性格与禅净化:
此期中虽仍具体而微地继承了唐代以来的宗派佛教发展,各宗也尚有中兴及续存(「祖述」的意思即在此),然基本上已元气大伤(此则不同于北周的灭法,反而促成了隋、唐的佛教发达),其佛教气势已大不如前。此期各宗派中较不受教理研究所限,而倾向于实践的襌、净二宗,则渐渐地兴盛起来,并取得了中国佛教的代表地位。
己二、融摄性格与中国化:
在中唐以来即已激活的社会通俗弘化机制,在唐末、五代之时,已逐渐地走向俗化(「中国化」的滥觞)。五代之后的赵宋,对于佛教虽基本上采取护持的立场,但在整体佛教体质已渐趣下滑的大环境下,佛教对内面临着各宗的衰微、混同与对立,因此在中兴各宗教义的同时,也逐渐地朝向进一步中国化(注一)及各宗相互融摄(注二)的方向转变。对外则在面临着儒、道二教的挑战与刺激之下,而渐渐地有了所谓「三教调合」的思想出现。
【注一】:所谓「中国化」,在此是泛指一切非佛法(或佛教)所原有的思想或作法,而属于中国所特别发展出来的思想或作法。例如与空性相异的真如思想、三教调合论之类,其去取皆需后人加以慎思明辨。
【注二】:所谓「融摄」乃是指不失自身立场,而取他人之长以补已之不足的意思。此则不同于「融合」,彼乃是指相互皆失去自身立场,而形成新的立场之谓。
丁五、第五「震荡衰退」期:
戊一、时间:自元朝初年(1279年)起,至清朝末年(公元1911)止,凡六百三十余年,即元、明、清三代。
戊二、特征:以宋代北方辽、金二朝的崇佛、兴福及强力统治佛教为基础,至元代则更进一步地以西藏的喇嘛教为国教(多少亦有抗衡中原文化的色彩?)。此中汉传佛教的教下各宗,虽偶有所兴但也难有大的影响,禅宗亦渐渐地与净土宗融合且走向口头化、流俗化,只剩净士宗仍一枝独秀地发展。明、清以降,虽有德清、株宏、藕益等诸大师的力挽狂澜,可是大都已无力回天,整体的佛教,无论禅、教、律、密等宗,若解、若行,皆已呈现着震荡衰弱之势。
丁六、第六「变革中兴」期:
戊一、时间:清末民初(公元1911年)以来至今,凡百年中,即为当代之时。
戊二、特征:随着满清末年的腐败与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华民族正经历了史无前例的,可能为列强及邻国(日本)所瓜分或统治的命运。为了追求民族之生存与发展,此期的全体中国人,在政治上推翻了五千多年的君权帝制,蹒跚地走向民主共;在思想上则从西学、中体的矛盾中,努力地思索其未来的出路;在经济上亦由资、社二边的隔碍,而渐渐地走上一条足以立基于世界舞台上的修正之路;至于社会风气上,亦由数百多年的保守封闭,而走向开放改革。一反数千年来的文化强权之姿,此期的中华民族已由文化的弱势者、疑惑者,渐渐地更转为文化的迷失者及堕落者。在此大环境之下,对理性且增上的人而言,广阔的眼界与相对轻了许多的时代袍袱,正是一个佛教革兴与再弘的契机时代;对于无智而苟安的人而言,传承的失去与世间的成就,将使他得少为足地安止在通俗的、纯知识性的佛教价值中,从而使得此期的佛教,更进一步地走上衰败之路!
附:年代略表
南
西
民 南 北 五 北 两 三 汉
国 清 明 元 宋 宋 代 唐 隋 朝 晋 国 末
1911 1644 1368 1279 1127 960 907 618 581 420 280 220 前 2 845 578 401
乙二、分期略述:
丙一、传入接受期(~401)
丁一、汉代(主要为神道方术化之佛教,具有轮回观念与道德性内函之理解)
戊一、初传时间的考定:
己一、传入的最早可能:
西汉成帝河平三年(B.C.26)《列仙传》(刘子政作)叙曰:「历观百家之中,以相检验,得仙者百四十之人;其七十四人已在佛经」。
己二、信史所记:
庚一、《三国志》<魏志·西戎传>引《魏略》云:「西汉哀帝元寿元年(B.C.2)博士弟子景宪,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复豆(佛陀)者,其人也」。
庚二、《后汉书》卷四十二楚王英传载:「永平八年(65)下诏,楚王,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
戊二、传入之主要来源与途径:
己一、来源:大月氏(今伊梨河上游)与安息国(波斯地方,今之伊朗)
己二、途径:经凉州及长安而入洛阳(当时唯一译经地)
己三、途径之建立:汉文帝时大月氏为避匈奴而入北印度建贵霜王朝。则印度与西域通。汉武帝时为治匈奴而治西域,则西域与中国通。又张骞出使以还,则大月氏长期与中国有官方往来。
戊三、传来之内容:
己一、安息国之安世高:
约东汉桓帝建和二年(148)来华,主要传小乘经(法数)、论及禅法(经),而与术数、神道之教相合。主要译有《安般守意经》、《四谛经》、《阿毘昙九十八结经》等。
己二、大月氏国之支娄迦谶:
约东汉灵帝光和年间(179)来华,皆传大乘经(于中国佛教有根本性影响),译出《道行般若》(与朔佛同译,为《小品般若》之异译,共三十品)、《般舟三昧经》(弥陀本缘)为中国性空大乘及净土教之发端。
丁二、三国(220~265):
戊一、外在环境:
基本上是一个分裂与争战不止的时代,一方面曹魏禁止了方术及神仙思想的流行,另一方面随着汉室的衰亡,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因而松动,从而导至老庄自由思想的兴起(正始年中倡老庄、斥儒教的「正始之风」兴起)。社会上亦由重视经学转而重视词赋文章,因而在人才上也由敬重质直之人,转而喜尚才华风流之士。
戊二、重要的翻译:
己一、昙柯迦罗:
中天竺人,魏嘉平年中(249~253)来洛阳。译出《僧祇戒心》(《摩诃僧祇律》之戒本)为中国传戒之始。
己二、康僧铠:
康居国人,嘉平四年(253)来洛阳。译《无量寿经》。
己三、支谦:
大月氏国人…
《《中国佛教史概说》讲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