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王公偉)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

  王公偉

  內容提要:善導是我國唐代的著名僧人,淨土宗的實際創始人,在中國佛教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善導的淨土思想由他力本願說、往生論、念佛論叁部分組成。他力本願說是善導淨土宗的理論基礎,往生論是闡述淨土信仰的物件和目的,念佛論則是溝通二者的仲介和手段,也是淨土宗理論的核心部分。

  關鍵字:善導淨土他力自力往生

  作者:王公偉,1966年生,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博士生。

  一、他力本願說

  善導(613-681年)從當時流行的末法思想出發,並充分考慮到社會中一般民衆的狀況,提出了他力本願的學說。在善導看來,處于末法時代的衆生「根機」即成佛的內在素質和條件太差,靠自身的力量是無法解脫的,只有在阿彌陀佛的願力幫助下,才能脫離苦難,超越生死,往生到美滿幸福的阿彌陀佛國。

  (一)他力思想的確立

  善導的他力思想主要是通過判教理論確立的。判教是按照一定的順序,將佛教經典排列組合,從而顯出本宗所尊奉經典的權威地位。

  善導在昙鸾、道綽的淨土判教理論上,分別難、易兩條成佛道路,宣導易行道,否定難行道,爲末法時代的衆生找到一種簡單易行的法門。難行道、易行道的提法主要來源于龍樹的《十住毗婆沙論》。論中說:「言阿惟越致地,是法甚難,久乃可得。若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者,是乃怯弱下劣之言,非是大人至幹之說,汝若必聞此方便,今當說之。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道有難有易,陸道步行則苦,水道乘船則樂,菩薩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進,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者。……如是諸世尊,若人疾欲至,不退轉地者,應以恭敬心執持稱名號。」(1)阿惟越,梵文音譯,意思是不退轉,這裏指達到不再退回到凡夫的菩薩階位。龍樹菩薩明確提出學佛有難易兩條道路,他不主張衆生走易行道,主張衆生靠自身的努力成佛。龍樹認爲易行道只是佛爲了慈悲那些心地怯弱的人而提出的一種方便法門。善導認爲,龍樹不主張易行道是因爲龍樹所處的不是末法時代,衆生根機都高,所以難行道適合他們。但是,現在是末法時期,衆生的根機都很低劣,不能用根機高的教法,難行道對于他們是走不通的。末法衆生只有易行道一條路可走。不然的話,衆生就永遠處于水深火熱之中,不能解脫。善導認爲,以執持阿彌陀名號爲特征的淨土宗就是末法衆生求得解脫的唯一道路。龍樹雖提出了易行道,但沒有說明爲何心性怯弱的人可以通過易行道而得救。善導明確認識到這一點,並將本願思想引了進來,圓滿地闡發了易行道何以能夠拯救衆生苦難的問題。

  (二)本願的思想

  本願思想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特征。所謂本願,是指菩薩在修行時代,于將來成佛道時,在他建設的佛國內預先設定的誓願。本願有總願和別願兩類。總願就是一切菩薩共同的誓願,即「上求菩提,下化衆生」。別願是關于菩薩下化衆生的特殊方式。淨土經典宣揚,在所有關于本願的思想中,阿彌陀佛的本願最爲著名。善導就是依此而確立了易行道的理論根據。據《無量壽經》說:阿彌陀佛在未成佛前是法藏菩薩,在世自在王所修行時,曾發下四十八個宏偉的誓願,救度一切衆生,後來經過長時間的修行,法藏菩薩功德圓滿,成了阿彌陀佛。按照佛經的說法,他的四十八願也就因此而具有了生命力,衆生的修行只要在四十八願的範圍內,就一定能圓滿,從而成爲阿彌陀佛國的一員。在四十八願中,稱名往生是核心,四十八願的第叁十四至叁十七,四十二至四十五以及四十七、四十八,都明確表示只要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就可以實現往生。這一思想特別適合淨土宗他力成佛的基調,善導看重的也正是這一點。在善導看來,末法衆生由于自身根機低劣,再加上五濁(2)惡世亂佛法,衆生是無法解脫的。幸而佛陀慈悲,開出執持阿彌陀佛名號的法門。衆生靠阿彌陀佛的願力,突破自身的限製,就能往生到阿彌陀佛國。

  善導認爲,阿彌陀佛的願力無處不在,無時不在,且隨時都在起作用,以顯現它的存在。也就是說,阿彌陀佛有非凡的作用,他可以隨時顯現奇迹,幹預世俗的生活。善導對《觀經》中一段話「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衆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即是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3)闡發說:「言法界是所化之境即衆生界也。言身者是能化之身即諸佛身也。言入衆生心想中者,乃由衆生起念,願見諸佛,佛即以無礙智知,即能入彼想心中現。」(4)在善導看來,衆生之所以能夠成佛,完全是佛的願力的結果。

  善導的這種他力本願學說,一改自力成佛的修行,給當時的佛教界帶來了一股清新的風氣,善導強調阿彌陀佛的外力作用,使佛教的信仰成分更爲突出,這就爲佛教走向一般民衆創造了條件。

  二、往生論

  佛教宣揚,衆生所處的世界是痛苦的,衆生是不自由的,擺脫這種狀態的理想境界是涅槃。涅槃有有余涅槃和無余涅槃兩種,有余涅槃是指斷除貪欲、斷絕煩惱,已消滅了生死之因,但作爲前世所作的惑業造成的果報身即肉身依然存在。無余涅槃是比有余涅槃更高級的境界,在這種境界中,不僅原來的肉體不存在了,而且思想也停止了,灰身滅智,生死因果消失了,不再輪回受生。但是,在善導看來,有余涅槃的理論,不能滿足末法時期衆生的需要。有余涅槃靠的是自力,無余涅槃除靠自力外,境界又太高,對處于社會下層的一般民衆都沒有太大的意義。于是,善導提出了往生理論。所謂往生,就是離開娑婆世界即世俗世界,到阿彌陀佛極樂淨土,化生于蓮花之中。善導認爲,衆生所居住的世界是穢土,西方極樂世界是淨土,在淨土世界裏只有幸福,沒有痛苦,只有歡樂,沒有煩惱。由于阿彌陀佛願力宏大,因此,一切衆生,即使是罪大惡極的衆生,只要誠心稱其名號,都可被接引到淨土世界。

  善導的往生學說主要包含凡夫論和報土論兩個方面的內容。

  (一)往生的主體——凡夫論

  善導的淨土宗是末法意識的産物,此宗認爲衆生都是根機低劣的凡夫。善導的這種凡夫思想,主要體現在他對《觀無量壽經》中叁類九品和韋提希人格的解釋上。韋提希是《觀經》中的人物,《觀經》就是佛因她而宣講的。

  《觀經》中提出往生極樂國土共有叁類九品人生。即上、中、下叁類,其中每一類中又分爲上、中、下叁品。對于這叁類九品的身份,中國佛教各派的看法是不同的,其中以淨影寺慧遠的看法最具代表性。慧遠認爲上類叁品是大乘的菩薩,中類叁品是小乘聖人,下類叁品是大乘始學凡夫。在慧遠看來,衆生由于各自的根機不同,各人的努力程度不一樣,因而到達佛國的階位也是不同的。在這裏,慧遠是不懷疑衆生往生的根機的,但卻不是善導所能同意的。善導站在淨土宗的他力思想立場,斷然否定衆生靠自力往生的可能性。在善導看來,慧遠的錯誤就在于從果上判定衆生的階位,認爲成就階位是自己努力的結果,這就否定了他力的作用,善導認爲衆生能夠往生阿彌陀佛國,是佛慈悲的結果。由于衆生處于末法時期,根機太差,只有依靠佛的慈悲,衆生才可能借助阿彌陀佛的願力往生。否則,無論衆生怎樣努力,也是不能往生的。下面,我們再來看善導是如何對慧遠的叁類九品學說進行具體的分析批判的。

  善導認爲,如果承認慧遠所說的上類叁品是大乘聖人,那麼就會造成矛盾。因爲大乘聖人照佛經的說法應該是具有許多神通,擺脫了生死輪回,達到高級修行階段的人。但《觀經》中卻說這上類叁品是韋提希爲他們請佛求生安樂國的。那麼上類叁品是什麼人呢?善導認爲是大乘凡夫,《觀經》說:「叁種衆生當得往生。何等爲叁?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叁者修行六念,回向發願,願生彼國,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5)善導認爲這段話明確表明叁類衆生是求願往生,而且是阿彌陀佛迎接前往,這說明他們是靠阿彌陀佛的願力往生的。此外,這段話還表明叁類衆生信奉的是大乘佛教,所以說是大乘凡夫。只不過由于往生的情形不同而分爲叁品,上品上生是佛與無數化佛迎接,上品中生則是佛與千化佛迎接,上品下生則是佛與五百化佛迎接。這種差別是由于他們生前所作之業不同,因而與之相應的阿彌陀佛的願力也不同。同樣的道理,善導認爲慧遠的中類叁品是小乘聖人,下類叁品是大乘始學凡夫也是不能成立的。善導從叁輩九品的生因著眼,以他們所遇到的外在條件不同而判爲凡夫,慧遠則是從叁類的九品業果著眼而判爲聖人。善導通過對慧遠的批評,也就確立了叁類九品的凡夫性質,從而也就有助于奠定《觀經》在末法時期的權威地位

  善導的凡夫理論又一觀念是對韋提希人格的判定。韋提希夫人是中印度摩揭陀國頻婆娑羅王的夫人阿阇世王的母親。依《觀經》所載阿阇世王將其父王幽閉于七重的室內,企圖將其餓死。韋提希夫人因前往探望,而觸怒了阿阇世王,也被囚禁。韋提希和頻婆娑羅王因此感到世事痛苦,就在幽禁處念佛,並請求佛宣講出離之道,于是佛顯示神通,爲之演說《觀經》,講了末法衆生的出離之道——稱名念佛,對此,淨影寺慧遠和天臺智者大師都認爲韋提希是大菩薩。他因爲看到衆生痛苦,這才假托凡身,請佛爲衆生說法。慧遠在《觀經疏》說:「韋提希夫人實是大菩薩,于此一會即得無生法忍。」(6)智者大師《觀經疏》也說「韋提實大菩薩,于此一會即得無生忍。(7)」所謂無生忍,指了悟諸法不生不滅的道理,得以晉升菩薩階位。他們的這一結論主要依據是《觀經》中的「心生歡喜,歎未曾有,廓然大悟,得無生忍」。(8)善導不同意這一說法,認爲韋提希是凡夫。他在《觀經疏》中說:「夫人是凡非聖,由非聖故,仰惟聖力冥加。彼國雖遙得睹。…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王公偉)》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