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王公偉)▪P2

  ..續本文上一頁此明如來恐衆生置惑,謂言夫人是聖非凡。由起疑故,即自生怯弱,然韋提現是菩薩,假示凡身。我等罪人無由比及,爲斷此疑,言汝是凡夫也。言心想羸劣者,由是凡,故曾無大志也。」(9)善導這裏明確指出,韋提希所以能看到阿彌陀佛國的景象,是由于佛的願力的結果,而不是因爲她是菩薩。如果說韋提希是菩薩,那麼世俗凡夫就會由此而卻步。這也就是佛說的:「汝是凡夫,心想羸劣。」(10)定性韋提希的凡夫與《觀經》的他力思想是一致的。由于韋提希爲凡夫,因此往生不能靠自力,而韋提希往生了,這是阿彌陀佛的願力在起作用。既然韋提希能夠往生,那麼與她同樣位格的世俗凡夫,當然也可以靠阿彌陀佛的願力而往生淨土佛國。善導的這種說法,對于吸引廣大的民衆信奉佛國無疑具有極大的作用。

  從上述可以看出,善導的凡夫理論,主要是想解決往生的問題,並采取了一種十分獨特的方式。即先否定衆生的自力的可能性,然後引進阿彌陀佛的願力,使衆生依靠外力而往生。善導之所以采取這種方式,與他對末法時期衆生的看法是緊密相連的。善導雖然在理論上假定了所有衆生往生的可能性,但是他又不能不顧衆生的現實狀況。世上並非任何人都對佛教感興趣,有的甚至持激烈反對的態度。如果不對衆生進行區別,只一味地強調往生,那就會降低淨土宗對人們的吸引力。善導在強調衆生都可往生的同時,也指出了往生的不同。如前所述,上品上生是西方叁聖(阿彌陀佛、大勢至菩薩、觀音菩薩)以及無數化佛和大衆來迎接,蓮花也立刻開了。下品下生卻無人迎接,蓮花也要經過十二劫的漫長時間才開。在這之後,大勢至、觀音菩薩才爲他們說法。善導既滿足衆生往生的希望,又對不同衆生的往生加以一定的區別,以吸引不同衆生信仰彌陀淨土。

  (二)往生的對象——報土論

  善導宣揚,衆生由于阿彌陀佛的願力作用,可以往生到阿彌陀佛國中去。這裏講的阿彌陀佛國是指阿彌陀佛的報土世界。爲了更好地理解善導的報土思想,有必要就佛教界對淨土的看法作一簡要的說明。中國佛教學者對于阿彌陀佛淨土有叁種具有代表性的觀點:第一,認爲彌陀淨土是「事淨土」,即凡夫修行所得到的淨土,當然也承認凡夫往生此土。淨影寺慧遠、天臺宗的智者大師以及叁論宗的吉藏都主張這種觀點。第二,認爲阿彌陀淨土是報土,它是阿彌陀佛修行得到的國土,只有諸佛和菩薩才能往生,凡夫是不能往生的。攝論師持這種觀點。第叁,認爲阿彌陀佛淨土既是報土又是化土。化土是佛爲了普度衆生而變現出來的國土,這是衆生往生的地方,佛則在報土世界。迦才、元曉持這種觀點。這叁種觀點的共同之處是不承認凡夫往生報土世界。

  善導則與上述看法不同,認爲阿彌陀佛淨土是報土,而且承認凡夫也能往生此土。

  所謂報土、化土,是依據佛的叁身說來的。佛的叁身是法身、報身和化身。法身是佛的真身,它是一種不可思議的存在;報身則是佛在清淨世界中證得無上菩提所獲得的一種存在;化身是在惡穢世界中證得無上菩提的一種存在。善導認爲阿彌陀佛淨土爲報土,是酬報佛于過去因位的預行所成就的淨土,是講的報身所居的淨土。理由是,首先,阿彌陀佛沒有八相身,八相身是化身的標志,即佛爲了普度衆生,從始至終而表現的八個階段。這八個階段是從兜率天退回世俗世界、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轉*輪(傳法)、涅槃。所以阿彌陀佛爲報身而非化身。其次,善導認爲阿彌陀佛爲以果酬因之身,故是報身。《無量壽經》中說:「若我得佛,十方衆生稱我名號,系念我國,植諸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11)善導說:「今既成佛,即是酬因之身也。」(12)但酬因之身有報、化兩種存在,報身是修因感果爲體的存在,化身是隨緣示現的存在。阿彌陀佛不是隨緣示現,所以善導認爲阿彌陀佛的酬因之身爲報身。再次,善導還引《觀經》。《觀經》中上類叁品臨命終時皆言「阿彌陀佛及與化佛來迎」。善導認爲這就表明阿彌陀佛爲報身而非化身。因爲「無量壽佛(阿彌陀佛)身量無邊,非是凡夫心力所及。」(13)在善導看來,衆生由于根機低劣,只能見到阿彌陀佛爲了迎接衆生而示現的化身,至于高妙的報身,衆生是無法見到的。

  既然善導承認阿彌陀佛爲報身,那就會面臨一個矛盾,即《觀音授記經》中提出阿彌陀佛也有涅槃,這與報身佛常住不滅是不符的。對此善導是這樣解釋的:入不入涅槃的問題,只有到了佛的境界才談得上。佛爲了鼓勵衆生修行,才說涅槃不滅。若從根本上講,涅槃也是空,衆生也不應將涅槃作爲追求的目標。(14)善導思想的重點在于解決一般民衆對美好理想的追求,入不入涅槃對于淨土宗來說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往生到阿彌陀佛的報土世界,享受幸福,擺脫塵世的痛苦。又按照佛教的一般理論,報土是十分高妙的世界,只有大乘聖人才能居住。一般的凡夫是沒有資格進入的。善導爲了說明衆生也能進入報土世界,他的解決方法仍是從阿彌陀佛的願力入手。在善導看來,阿彌陀佛的報土世界是法藏菩薩長期修行的結果,也是酬報過去願行的結果。一般的凡夫也可以依靠阿彌陀佛的願力突破自身的限製,直接進入報土世界。如果凡夫不能夠往生,那麼法藏菩薩的誓願也就落空了,法藏菩薩也就不可能成爲佛。事實上法藏已經成佛,所以法藏誓願是有結果的,凡夫是能夠往生報土的。

  善導的他力本願說爲末法衆生進入高妙的報土世界提供了可能性,這種可能性要變成現實,還必須借助一定方法,這就是善導的念佛學說。

  叁、念佛思想

  念佛的思想,早在東漢靈帝光和二年(179)支谶譯出《般舟叁昧經》時就已開始傳入我國。後來吳國的支謙、西晉的竺法護等人譯出有《大阿彌陀經》(《無量壽經》)、《平等圓覺經》。姚秦的鸠摩羅什、劉宋的寶雲等,譯出《阿彌陀經》、《十住毗婆沙論》、《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等經典,流傳各地。

  念佛的思想傳入中國之後,經曆了一個從觀想念佛到持名念佛的過程。所謂觀想念佛乃是指的一種禅定,即通過靜坐入定,觀想佛的種種美好形相和功德威神,以及佛所居淨土的莊嚴美妙。口稱念佛即口念佛名,如說口念佛名七萬、十萬聲即可成佛。

  中國早期的念佛思想一般爲觀想念佛。其中的代表人物是東晉著名僧人廬山慧遠。慧遠從因果報應理論出發,信仰彌陀淨土,期望往生西方淨土,擺脫人生的痛苦。他在《念佛叁昧詩集序》中對念佛叁昧的含義、性質和作用都作了明確的論述,指出叁昧就是專思寂想,是一種禅定之功夫。「故今入斯定者,昧然忘知,即所緣以成鑒。」(15)《坐禅叁昧經》中將念佛叁昧分爲叁步:第一,先觀看佛像,使自己的全部思維都集中于佛像上。第二,在此基礎上,觀想佛的種種美好形象。第叁,觀想佛的功德法身、無量智慧,達到「惟觀二事:虛空佛身及佛功德,更無異念,心得自在」。(16)慧遠也曾向鸠摩羅什詢問念佛叁昧所見佛的形象究竟如何的問題:「衆經說佛形,皆雲身相具足光明徹照,端正無比,……真法身者,可類此乎

  」(17)「所緣之佛,爲是真法身佛,爲變化身乎

  」(18)可見,慧遠之念佛是觀想念佛不是稱名念佛。昙鸾在《略論安樂淨土義》中說:「若念佛名字,若念佛相好,若念佛光明,若念佛神力,若念佛功德,若念佛智慧,若念佛本願,無他心間雜,心心相次,乃至十念,名爲十念……垂命終時,爲稱阿彌陀佛號,願生安樂,聲聲相次,便成十念也……此命斷時,即是生安樂時。」(19)在這段文字時,昙鸾提出了兩種念佛方法,即觀想念佛和稱名念佛。這表明了昙鸾已開始向稱名念佛轉變,盡管觀想念佛還是占主導地位。道綽敏銳地捕捉到剛剛興起的末法思想,以《大集經.月藏分》爲據,指出:「四者諸佛如來有無量,若總若別,其有衆生系心稱念,莫不除蔽獲益,皆生佛前,即是名號度衆生。計今時衆生,即是佛去世後第四五百年,正是忏悔修福,應稱佛號名者。若一念稱阿彌陀佛,即是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20)《道綽傳》中還稱道綽爲勸人念阿彌陀佛號,用麻豆計算數量,又穿木珠以爲數,教人稱念。道綽的稱名念佛思想對善導的稱名念佛法門産生了很大的啓發作用。

  善導繼承昙鸾以來的念佛思想,並將其系統化,組織成完整的念佛理論。綜觀善導的念佛思想,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叁心說

  前文提到,盡管阿彌陀佛願力廣大,能夠廣攝衆生,但是這種願力卻不會自發地在衆生身上起作用,它要求衆生首先要有往生的願望,這就是立足于念佛主體的叁心說。

  1、至誠心

  至誠心即真實心。善導說:「至者真,誠者實。」(21)他認爲,衆生起而修行身、口、意叁方面的活動,都要以真實爲基礎,不能「外現賢善精進之相,內懷虛假之心」,(22)必須心口如一,不然即使認真修行,也不能往生淨土。阿彌陀佛在作菩薩修行時,他的一舉一動乃至四十八願,都是以真實爲基礎的。現在衆生要依靠阿彌陀佛願往生,也必須以阿彌陀佛爲榜樣進行修行,否則就與阿彌陀佛的願不一致,就不得解脫。

  善導認爲真實有兩方面的涵義,即利他真實和自利真實。自利真實可以從念念舍棄諸惡、舍離穢土和念念勤修衆善、勤修淨土兩方面理解,修善即止惡,止惡也就是修善,修善止惡同樣重要,缺一不可。利他真實,即將自己的行善去惡推廣到他人身上,使其他人也同樣勤修淨土,不斷去惡行善,也就是所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善導認爲真實心在整個修行中很重要,不具真實心的修行,是一種雜毒之善,是欺騙行爲,一是自欺二是欺人。阿彌陀佛是全知全能的,衆生的任何虛假行爲都逃不過阿彌陀佛的法眼。衆生若以…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王公偉)》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