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經阿彌陀佛威神願力加持,功不唐捐故。
6.不動應化德。偈言:安樂國清淨,常轉無垢輪。化佛菩薩日,如須彌住持。(14)
極樂世界菩薩隨順阿彌陀佛的教敕,亦有著深廣的普度衆生的大慈悲心。他們于安樂本土報身不動搖,而遍十方世界,示現種種應化身。紹隆叁寶,開顯衆生煩惱淤泥中的正覺蓮華。古往今來,極樂世界佛菩薩于娑婆穢土的示現,或隱或顯,現種種身,種種神通,種種說法,皆以本願力起。諸如善導、豐幹、永明、蓮池、覺明妙行、印光等,有證據表明乃安養佛菩薩示迹。誠如覺明妙行菩薩示偈雲:「一月光含千世界,分身無量照群迷。當知本體原無二,不動莊嚴變化機。」(15)極樂佛菩薩以悲心願力,導引有緣衆生,至安樂處。
由上可見,觀察西方不可思議的依正莊嚴,能生真實淨信。由信啓願,由願導行,必定得生彼安樂佛土。由觀啓信的緣由有叁:其一,依據依正不二的理則,觀察極樂世界種種莊嚴功德,能夠了達阿彌陀佛的悲願,深契阿彌陀佛的大慈悲心。由生佛同體的立場生起對阿彌陀佛決定救度我等的信心。其二,由兩土淨穢鮮明對比,引發厭欣心。淨土經典對西方清淨妙嚴、自在快樂的描述,爲吾人展示了一個全新的境界,以此至真至善至美至慧的完美境界作參照系,便能深刻地認識到娑婆世界的汙穢、殘缺與苦難。以安養之樂,回觀娑婆之苦,厭離自然深切;如離廁坑,如出牢獄。以娑婆之苦,遙觀彼土之樂,欣樂自切,如歸故鄉,如奔寶所。厭離娑婆欣慕極樂的願心懇切,自然感應彌陀願力加持,得遂往生。其叁,淨土法門乃大不可思議的圓頓大法。透過西方淨土不可思議功德的觀察,有助于吾人從不可思議的本位契入對淨宗不可思議事理因果的信解。從中領略阿彌陀佛願力不可思議,全德立名的阿彌陀佛名號不可思議,吾人自性功德不可思議,能信願持名求往生者不可思議,所得功德不可思議。超情離見,絕待圓融。但能全身心靠倒,自然一了百了。證知:天親菩薩對安樂淨土叁類二十九種莊嚴的概述,以及昙公慧心獨運的妙釋,對末法衆生的啓信生願,厥功甚偉。
叁、名號即實相妙德難思
按唯識五法叁自性的诠釋,名、相屬偏計所執性,是虛妄計度。從表相上看,所稱佛號屬名,所對佛身屬相,憶念彼佛屬妄想。然究實而論,阿彌陀佛名號當體即是正智如如,屬圓成實性。天親菩薩表述爲真實智慧無爲法身(乃實相內涵的诠顯)。昙鸾赓續這一理路,將阿彌陀佛名號的體(性體)、相(性量)、用(性具)作了更深廣的诠釋,閃爍著般若智慧的光華。茲略述如下:
1.名號之體
昙公開篇便睿智地開示《無量壽經》的經體即是阿彌陀佛名號。一切大乘經典皆以實相爲體,換言之,阿彌陀佛名號即是實相。實相之體,非寂非照,而複寂而恒照、照而恒寂。具言之,即是真實智慧無爲法身。真實智慧乃無量光(自性照),無爲法身乃無量壽(自性寂),寂照不二,光壽交融,是即實相。是故彌陀名號之實相性體,含攝著法界深廣的奧藏秘髓,與九法界衆生的一念心性同構對應。離卻衆生本具的無量光壽的性德,便不會有阿彌陀佛名號的安立;而棄離阿彌陀佛名號,亦無由顯發本具的無量光壽。是故,法藏菩薩(阿彌陀佛的因地),建立無量壽名號廣度衆生,實乃至極悲智的結晶。
2.名號之相
天親菩薩開篇建言: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經中釋尊解阿彌陀如來名號。何故號阿彌陀?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阿彌陀。又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祗劫,故名阿彌陀。可見,阿彌陀佛名號光明之性量,廣大如虛空,究竟無邊際。從空間層面來看,橫遍十方世界,無有障礙。從時間維度來看,豎徹過去現在未來叁際,無有窮盡。全德立名,名外無德。上述安樂淨土叁類二十九種莊嚴功德,全體含攝在阿彌陀佛名號中。廣略相入互即,一句阿彌陀佛名號爲略,叁類二十九種莊嚴功德,乃至由之衍生的無盡功德爲廣。廣則彌綸法界(光明無量故),略則退藏于密(以略攝廣故),廣略互即,自利利他,妙合天然。
3.名號之用
名號性具阿彌陀佛全體的自證功德,由阿彌陀佛一切爲度衆生的悲願故,阿彌陀佛全體果德當下便成爲饒益九界衆生的威神妙用。是故阿彌陀佛名號的實相身(真實智慧無爲法身),同時即是爲物身(惠以衆生離生死苦得涅槃樂的真實大利)。如是體用相即,能顯彰名號不可思議的德用。茲略標叁種。
A.名號能消重罪
淨業行人依止無上信心,執持阿彌陀佛真實清淨無量功德名號,能滅極重惡業。譬如有人被毒箭所射中,截筋破骨,聞滅除藥鼓,即箭出毒除。(16)是故《觀經》雲:至心念佛一聲,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譬如淨摩尼珠,置之濁水,水即清淨。若人雖有無量生死之罪濁,聞彼阿彌陀佛至極無生清淨寶珠名號,投之濁水,念念之中,罪滅心淨,即得往生。念佛叁昧,能除種種煩惱,滅種種重罪。是故念佛叁昧又稱寶王叁昧。
B.名號救拔地獄衆生
一切罪惡中,五逆罪最重(弒父、弒母、弒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若造五逆,入阿鼻地獄如箭射。一切通途法門無能救拔。然念佛法門卻能除去這類罪惡衆生的恐懼,令得安樂。《觀經》雲:有人造五逆十惡,具諸不善,應墮惡道,經曆多劫,受無量苦。臨命終時,遇善知識,教稱南無阿彌陀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便得往生安樂淨土,即入大乘正定之聚,畢竟不退,與叁途諸苦永隔。證知下凡惡業凡夫,但令不誹謗正法,信願持名,皆得往生。阿彌陀名號如活命神丹,入口即活,勢能救拔地獄衆生。名號妙德,何可思議!
C.名號開發智慧暗合道妙
無量光如來名號,能破衆生一切無明。因無量光即般若智慧故。阿彌陀佛正遍知海,經由名號的媒介,漸顯在念佛人的心想中。淨業行人執持名號,全攝阿彌陀佛智德爲自智德,轉生滅妄見爲無生智。暗合道妙,巧入無生,德用無窮。
古往今來,念佛開智慧得往生的事例不勝枚舉。茲舉一例爲證。清代王癡頭道士,極愚,親亡乏食,困臥敝廬,無所爲計。或與之錢,莫辨多寡。陳道人收爲徒。令日掃地拾柴,晚課佛號數百,禮拜一炷香爲度。王癡頭誦佛不成韻,每昏沈欲睡,陳道人以長竿擊之,曰:「汝愚昧若此,尚不知精進耶?」如是者叁年。一夕,王癡頭呵呵大笑,陳道人複擊之,王曰:「今日打我不得矣。」诘其故。曰:「師枯坐十八年,不知修法,若能如我老實禮念,早生西方見佛矣。」陳道人奇之,而莫測所謂。翌日,王癡頭登峭崖,西面合掌立化。阇維,得舍利二。(17)彌陀名號轉極愚爲上智,潇灑往生安樂淨土。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豈虛言哉!
由上面名號體、相、用的诠釋可見,阿彌陀佛名號內具法界甚深秘藏,具有普度九法界衆生離生死苦得涅槃樂的大勢力用。昙公和盤托出阿彌陀佛名號真實不可思議之功德,對後世持名念佛的弘揚與普及,有著極爲深遠的影響力。作如來使,報彌陀恩。爲末法衆生抉擇勝妙法門,欲令法界衆生同生安樂淨土。這亦是昙公無上菩提心使然。
四、緣佛願力速證菩提
淨土法門是橫超速證的捷徑法門。凡是往生彼安樂土,及彼土菩薩人天披弘誓铠,分身他方世界所起上求下化之諸大行,皆緣阿彌陀如來本願力得以成就。令十方衆生速往淨土,令淨土諸往生者疾成佛道,此乃阿彌陀佛因地大願之綱宗。茲取四十八願中的叁願,用作證明。
第十八願:十念皆生我國。設我得佛,十方衆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十方衆生,信願持名,緣佛願力,十念念佛,便得往生。得往生故,即免叁界輪轉之事。無輪轉故,所以得速。
第十一願:正定必至涅槃。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住正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生到安養佛國,得彌陀願力加持,即入大乘正定聚,直趨大乘佛果,中間無有退轉、滯抑,以及取證偏空之陷阱。所以得速。
第二十二願:菩薩一生補處。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衆,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補處。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爲衆生故,被弘誓铠,積累德本,度脫一切,遊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恒沙無量衆生,使立無上正真之道,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取正覺。淨土人天中,即下凡帶業往生者,一生彼國,緣佛願力,圓證叁不退,于念不退中,即能超盡四十一因位(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一生必補佛職,非凡非聖,即凡即聖。絕待圓融,不可思議。以超出常倫諸地行故,所以得速。
由上叁願例證可知:淨宗圓超速證的勝妙,全賴佛力爲增上緣。這與通途自力法門有著本質的不同。通途法門的自力相是:如人畏叁途故,受持禁戒;受持禁戒故,能修禅定;以禅定故,修習神通;以神通故,能遊四天下,如是等名自力,又稱豎出法門。淨宗特別法門的他力相乃是:如劣夫跨驢不上,從轉輪聖王的輪寶行,便乘虛空,遊四天下無所障礙。如是等名爲他力,又名橫超法門。吾輩衆生,由俱生我執我慢故,每常高推自力,輕慢他力。須知,生在五濁惡世的末法時代,悉是煩惑厚重、福薄慧淺之人。此時欲于當生了辦生死大事,舍淨土「他力果覺」法門,將何以堪?!吾等淨業行人,聞阿彌陀佛大願船可乘,應當生慶幸難遭之想,當仁不讓,賈勇爭先。歸投彌陀願海,直入極樂故鄉。他年淨土華開處,記取娑婆念佛時。娑婆世界這一期的業報身,乃是生命升華的跳板。往生淨土便是轉凡成聖,佛果非遙。吾人切勿封拙懷迷,畫地自牢,唐喪往生之大利。
綜上所述:昙公《論注》,上承古印龍樹天親淨宗之遺響,下開道綽善導淨土思想之先河。實乃繼往聖開來學的經典力作。其理念之高蹈,思路之缜密,宗教情懷之深厚,千載之下,亦能動人心懷,催生善根。不測之人方可撰述不測之《論注》,將淨宗不測的事理因果性相和盤托出,將阿彌陀佛不測的慈悲願力徹底圓彰。非常之言不入常人之耳。這部《論注》不僅含攝彰顯淨宗之奧藏秘髓,亦诠釋著釋尊一代時教的綱宗法要。吾人能有幸捧讀《論注》,當生稀有難遭之想。進而依教奉行,尤爲人中芬陀利華。伏冀諸仁者,各自勉旃。
(江西廬山東林寺)
【注釋】
(1)《印光法師文鈔》
(2)《十住毗婆沙論》(龍樹菩薩造)
(3)《楞嚴經》雲:「大慧汝當知,善逝涅槃後。未來世當有,持于我法者。大名德比丘,厥號爲龍樹。能破有無宗,世間中顯我。無上大乘法。得初歡喜地,往生安樂國。」
(4)《續高僧傳》載:菩提留支,北天竺人,遍通叁藏,妙入總持。志在弘法,廣流視聽。來我國二十余年中,移譯經典叁十九部一百二十七卷。其中有《大寶集經·無量壽如來會》與《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二部重要的淨土典籍。可見菩提留支對淨土法門有著深切的信仰,並能點化昙公專修淨業,足證菩提留支攝化衆生的道德甚大。
(5)《贊阿彌陀佛偈》(昙鸾大師撰)
(6)《觀經四帖疏》(善導大師集記)
(7)(8)(9)(10)(11)(12)(14)《往生論注》(昙鸾大師撰)
(13)《佛說無量壽經》(康本)
(15)《西方確指》(覺明妙行菩薩述)
(16)《首楞嚴經》雲:譬如有藥,名曰滅除。若鬥戰時,用以塗鼓,聞鼓聲者,箭出毒除。菩薩摩诃薩亦複如是。住首楞嚴叁昧,聞其名者,叁毒之箭,自然拔出。
(17)《淨土聖賢錄》
《不測之人與不測之《注》--恭讀《往生論注》的幾點體會(大安法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