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慈悲叁昧水忏講記卷中(2)▪P12

  ..續本文上一頁人量給你看,確實亦是一丈,回去再量一量,只有九尺五寸,奸商減割五寸給你,吃虧是買布的人。“盜竊分铢”。铢是古代衡量或衡量的名稱,等于一兩二十四分之一。古說“铢兩悉稱”,極言輕重權衡的精細,不能有絲毫的馬虎。或說“铢積寸累”,形容積聚很難,必要由極細微,漸漸儲蓄起來。一分一铢的錢銀都要盜竊,想想人的貪心多大?正因如此,世間所以發生很多的糾紛。

  “欺誷圭合”:圭是量器的名稱,約爲升的十萬分之一。古代說:“六粟爲圭,十圭爲撮,十撮爲抄,十抄成勺,十勺成合,十合成升,十升成鬥”。圭合,形容就是極微小的東西,亦不可欺誷而取。“以粗易好”,謂以極粗的東西,換爲細好的東西。“以短換長”,謂以較短的東西,換成較長的東西。如是輕重、長短、大小、好壞、多寡等,就做人說,不可妄爲貪取,但經商的人,總是這樣“欺”罔機“巧,百端”而出,亦即想盡辦法,謀取蠅頭之利,其實所“希望”得到的,不過是秋“毫”之“利”,而所造的罪惡卻很重大。“如是等”無量“罪”惡,現“今”惟有“悉”皆“忏悔”,假定不如法忏悔,以此所造極重罪業,將來必定要受苦報,無法逃避得了。

  癸六 忏悔雜取罪業

  又複無始以來至于今日,穿窬牆壁,斷道抄掠,抵捍債息,負情違要,面欺心取。或非道陵奪,鬼、神、禽、畜四生之物。或假托蔔相,取人財寶。如是乃至以利求利,惡求多求,無厭無足。如是等罪,無量無邊,不可說盡。今日致禱,向十方佛、尊法、聖衆,皆悉忏悔。

  此明忏除暗謀邪命等的罪業。爲人在世,沒有不求生命生存,而維持生命的生存,端有賴于生活資具,但這要正當的求得,不可用不正當手段謀取。世人不是這樣,往往喜歡取巧,不想太過出力,做應做的工作。于是“又複無始以來”,一直“至于今日”,又造下了如次的重罪:

  如有人爲了易于取得錢財,就去“穿”通地穴,或“窬”穿木戶,甚至挖“牆”拆“壁”,鑿空磚垣,悄悄進入他人屋內,翻箱倒箧的盜取金銀財寶,或是其他貴重物品,現在有所謂“破門行竊”,或爬到屋頂掀開瓦片,進入公司拿走自己所喜愛的物品,這不是盜取是什麼?或知有人身懷巨款,從某道路通過,特先到該路中,截“斷”他的“道”路,俗說攔路劫掠,文說“抄”物“掠”奪,使他身中財物歸于自己。現更有人要以馀款存入銀行,或從銀行取出款項發薪,歹徒如知同樣會得劫奪。如有什麼“抵”觸,以力“捍”衛自己,比方原向他人借“債”若幹,言明到時子“息”全部奉還,但借錢真到期,突然辜“負”前“情,違”背舊“要”。要指借約,到期不還本錢及利息,是即俗說的賴債,現實世間不是有很多這種人嗎?像這樣的當“面欺”淩,還說慢慢的會還你,而實已經私“心”謀“取”,根本沒有還意,不是盜取是什麼?

  “或”有對于“非道”,亦即對惡道衆生所屬物,亦敢大膽的加以“淩奪”過來,屬于自己所有。如“鬼”及“神”,固各有他們所應得的財物,就是飛“禽”走獸之類“畜生”,同樣有它們生活所需之物。“四生之物”,是指鬼、神、禽、畜四類不同的生命。有人竟也大膽的盜取祭祠鬼神的物品,如所供奉的雞鴨魚蝦等,盜者以爲神鬼,並不真實受用,何不由我取來大啖特啖?或將別人飼養禽畜的食物,予以劫奪過來,使諸禽畜無法生存,這不是盜取是什麼?其過失當然是很大的!

  看相、蔔卦、算命等,本是騙人的把戲,但世人竟多歡喜這套,特別在人苦悶無聊時,更希望聽到江湖術士,說幾句自己所喜歡聽的話,因而就有走江湖的,“假托蔔相”方法,斷人吉凶禍福,妄“取”他“人財寶”。不說知識不高,教育落後地區的人,會受蔔相者流所騙,就是教育程度很高,知識相當豐富的人,亦往往去碰碰運氣,結果大上其當,白送錢給蔔相老。這在社會新聞中,常有報導,但人不肯吸取教訓,過了一個時期,妄被蔔相者騙,聽說有名的蔔課看相者到,于是又很樂意的去向他孝敬一些財寶,明明受騙但願如此,人的愚癡到這程度,還有什麼話說?無怪走江湖者,到這太空時代,仍在各地活動。

  “如是乃至”像這樣的“以”少“利”謀“求”多“利”,或恃勢逼迫“惡求多求”,求得越多越好,從來“無”有“厭”患、“無”有滿“足”。這種現象,在這世間,不也同樣的到處見到嗎?

  向上所說“如是等罪”,真是“無量無邊”,要說“不可說盡”。然則應當怎辦?唯有“今日致禱”,懇切至誠的“向十方佛”、十方“尊法”、十方“聖衆”,亦即是在十方叁寶面前,“皆悉”予以“忏悔”,並求叁寶慈悲加被,使我罪障皆得忏除,好向佛道前進。

  壬四 發願成德

  願承是忏悔劫盜等罪所生功德:生生世世,得如意寶,常雨七珍,上妙衣服,百味甘馔,種種湯藥,隨意所須,應念即至。一切衆生無偷奪想,皆能少欲知足,不躭不染,常樂惠施,行給濟道,舍頭目髓腦,如棄涕唾,回向滿足檀波羅密。

  忏悔盜業已如上說,現在發願求成功德。忏悔者說:我之所以作上種種忏悔,不是爲了別的什麼,而是“願”我“承是忏悔劫盜等罪所生”起的“功德”,于今後的“生生世世”當中,皆能“得如意寶”。如意寶,就是摩尼寶珠,亦稱無價寶珠,即隨具有此寶者的心意,能雨諸寶的寶珠。大寶積經百十賢護長者會說:譬如有人貧窮不能自濟,忽然值遇如意寶珠,彼人將此寶珠抓在手裏,如所心意,想要得到什麼,就可得到什麼,不說可得樓臺池觀,亦可得馀資財諸物。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經第叁發菩提心品亦說:過去有個商人,非常聰慧明達,亦極奉行仁孝,見到父母宗親貧苦,常懷憂惱逼切身心,不知用何方法始能給予救濟。想來想去,沒有其他辦法,唯有入海采如意寶,供給父母宗親以及貧苦大衆。大毗婆沙論第百二說:如放如意珠于高幢上,隨意所欲雨諸寶物,充濟百千貧匮人群。證知世間確有如意寶珠這樣寶物。

  忏悔劫盜罪業的人,願得如意寶珠後,希能“常雨七”種“珍”寶,常雨各種“上妙衣服”,常雨“百味”美妙“甘馔”,常雨“種種湯藥”,且“隨”自己心“意”之“所須”要,能夠“應念即生”。七珍,如通常說的金、銀、琉璃、頗梨、車磲、赤珠、瑪瑙的七種珍寶。得到這些珍寶,不是專供自己享受揮霍,而是用以周濟貧困,使諸生活困難的,不致感到貧寒痛苦。上妙衣服,是指最華麗、最美觀、最整潔的衣服,使人穿在身上,感到雅觀大方,不顯寒酸之相,亦不再有衣不蔽體的窘態。百味甘馔,是指最美味、最可口、最富營養的飲食,使人吃入口中,感到極爲受用,並且促進身體健康,不再有食不充口時覺饑餓。種種湯藥,是指病人所需要的各種藥品,如以現代來說,中西藥無不具有,服用這種湯藥,會得藥到病除,還有一些補藥,服後令身體更健壯。從如意寶珠所落下的七珍等的各物,不要費怎樣大的氣力,只是“隨”自己心“意所須要”的什麼,“應”其心“念”所想“即”時而“至”。好像淨佛國土中的自然化現。如說“思衣得衣,思食得食”那樣的容易。

  如上所說七珍等,本是人人所要求得的,如一個人正當貧窮的時候,想得而不能得,就想設法盜取,現在行者以此所得,自發自動的施給所需的人群,所以“一切衆生”,面對這些寶物,“無”有“偷”竊劫“奪”之“想”,並且“皆能”做到“少欲知足”,不會不知足的惡求多求,更“不耽”著這些珍貴之物,亦“不染”著這些珍寶之物,不像過去欺詐百端的,希望得到毫許之利。生存在這世間,沒有不需財物,現發心忏悔者,“常樂惠施”自己所有,“行給濟道”,不如過去那樣口說給與而心實極悭吝。不特一切所有悉無貪惜,慚次尚能以頭目手足血肉身分,施來求者。在施“舍頭目髓腦”時,“如棄涕唾”那樣的輕易,毫不感到怎樣困難。最後,以如是所有功德,盡皆“回向”,以求“滿足檀波羅密”。檀波羅密,就是布施波羅密,或名布施度無極。布施雖有財施、法施、無畏施叁種,但此主要是指內外財施。

  辛叁 淫業

  壬一 明淫欲過患

  某等次複忏悔貪愛之罪。經中說言:但爲欲故,關在癡獄,沒生死河,莫知能出。衆生爲是五欲因緣,從昔以來流轉生死。一切衆生,曆劫生中,所積身骨,如王舍城毗富羅山,所飲母乳如四海水,身所出血複過于此。父母、兄弟、六親眷屬,命終哭泣所出目淚如四海水。是故經言:有愛則生,愛盡則滅,故知生死貪愛爲本。

  上忏身業所有盜罪,現再忏悔身業所有淫業。于中,先明淫欲過患。所以說:在會“某等次複忏悔貪愛之罪”。淫欲雖爲世人之所染著,但對衆生最爲不利,亦使衆生受苦最多,因欲樂心特重的人,必會做出很多非理的事,當就沈淪于生死苦海中,要想出離很難。淫欲實是萬惡,中國說的“萬惡淫爲首”,確說得不錯。被淫欲所縛著,會牽入于罪門,所以害人最慘。在佛法說,淫欲雖非生死根本,但確是推動流轉的最大動力!對淫欲有所染著,一切衰事接踵而來,種種困厄無以自拔。事實確是如此,但人最善忘,剛領悟淫欲過失,不久又去追求,如人出獄恢複自由,又故態複萌重行入獄,這不是癡狂是什麼?對淫不生好樂,棄之無所顧戀,好像加在頸上的枷鎖,立刻脫落下來,輕松自在,永無衰禍災患!

  佛在“經中說言”:衆生在世間,“但爲欲故,關在癡獄,沒生死河,莫知能出”。嚴格說來,淫欲是最苦的,衆生顛倒,不知其苦,妄以爲樂,于是貪淫好色,不知有所厭離。如人渴飲鹹水,不但不能解渴,反更增加口渴,試問何樂可言?淫欲本沒有什麼味,由邪惡顛倒力,于無味中妄以有味,若要令之不要貪著,反而更要嘗嘗其味,殊不知淫欲這事,苦是實在的,樂是虛妄的。正法念處經偈言:“如火益幹薪,增長火熾然,如是受樂者,愛火轉增長;薪火雖熾然,人皆能舍離,愛火燒世間,纏綿不可舍”…

《慈悲叁昧水忏講記卷中(2)》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