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人量给你看,确实亦是一丈,回去再量一量,只有九尺五寸,奸商减割五寸给你,吃亏是买布的人。“盗窃分铢”。铢是古代衡量或衡量的名称,等于一两二十四分之一。古说“铢两悉称”,极言轻重权衡的精细,不能有丝毫的马虎。或说“铢积寸累”,形容积聚很难,必要由极细微,渐渐储蓄起来。一分一铢的钱银都要盗窃,想想人的贪心多大?正因如此,世间所以发生很多的纠纷。
“欺誷圭合”:圭是量器的名称,约为升的十万分之一。古代说:“六粟为圭,十圭为撮,十撮为抄,十抄成勺,十勺成合,十合成升,十升成斗”。圭合,形容就是极微小的东西,亦不可欺誷而取。“以粗易好”,谓以极粗的东西,换为细好的东西。“以短换长”,谓以较短的东西,换成较长的东西。如是轻重、长短、大小、好坏、多寡等,就做人说,不可妄为贪取,但经商的人,总是这样“欺”罔机“巧,百端”而出,亦即想尽办法,谋取蝇头之利,其实所“希望”得到的,不过是秋“毫”之“利”,而所造的罪恶却很重大。“如是等”无量“罪”恶,现“今”惟有“悉”皆“忏悔”,假定不如法忏悔,以此所造极重罪业,将来必定要受苦报,无法逃避得了。
癸六 忏悔杂取罪业
又复无始以来至于今日,穿窬墙壁,断道抄掠,抵捍债息,负情违要,面欺心取。或非道陵夺,鬼、神、禽、畜四生之物。或假托卜相,取人财宝。如是乃至以利求利,恶求多求,无厌无足。如是等罪,无量无边,不可说尽。今日致祷,向十方佛、尊法、圣众,皆悉忏悔。
此明忏除暗谋邪命等的罪业。为人在世,没有不求生命生存,而维持生命的生存,端有赖于生活资具,但这要正当的求得,不可用不正当手段谋取。世人不是这样,往往喜欢取巧,不想太过出力,做应做的工作。于是“又复无始以来”,一直“至于今日”,又造下了如次的重罪:
如有人为了易于取得钱财,就去“穿”通地穴,或“窬”穿木户,甚至挖“墙”拆“壁”,凿空砖垣,悄悄进入他人屋内,翻箱倒箧的盗取金银财宝,或是其他贵重物品,现在有所谓“破门行窃”,或爬到屋顶掀开瓦片,进入公司拿走自己所喜爱的物品,这不是盗取是什么?或知有人身怀巨款,从某道路通过,特先到该路中,截“断”他的“道”路,俗说拦路劫掠,文说“抄”物“掠”夺,使他身中财物归于自己。现更有人要以馀款存入银行,或从银行取出款项发薪,歹徒如知同样会得劫夺。如有什么“抵”触,以力“捍”卫自己,比方原向他人借“债”若干,言明到时子“息”全部奉还,但借钱真到期,突然辜“负”前“情,违”背旧“要”。要指借约,到期不还本钱及利息,是即俗说的赖债,现实世间不是有很多这种人吗?像这样的当“面欺”凌,还说慢慢的会还你,而实已经私“心”谋“取”,根本没有还意,不是盗取是什么?
“或”有对于“非道”,亦即对恶道众生所属物,亦敢大胆的加以“凌夺”过来,属于自己所有。如“鬼”及“神”,固各有他们所应得的财物,就是飞“禽”走兽之类“畜生”,同样有它们生活所需之物。“四生之物”,是指鬼、神、禽、畜四类不同的生命。有人竟也大胆的盗取祭祠鬼神的物品,如所供奉的鸡鸭鱼虾等,盗者以为神鬼,并不真实受用,何不由我取来大啖特啖?或将别人饲养禽畜的食物,予以劫夺过来,使诸禽畜无法生存,这不是盗取是什么?其过失当然是很大的!
看相、卜卦、算命等,本是骗人的把戏,但世人竟多欢喜这套,特别在人苦闷无聊时,更希望听到江湖术士,说几句自己所喜欢听的话,因而就有走江湖的,“假托卜相”方法,断人吉凶祸福,妄“取”他“人财宝”。不说知识不高,教育落后地区的人,会受卜相者流所骗,就是教育程度很高,知识相当丰富的人,亦往往去碰碰运气,结果大上其当,白送钱给卜相老。这在社会新闻中,常有报导,但人不肯吸取教训,过了一个时期,妄被卜相者骗,听说有名的卜课看相者到,于是又很乐意的去向他孝敬一些财宝,明明受骗但愿如此,人的愚痴到这程度,还有什么话说?无怪走江湖者,到这太空时代,仍在各地活动。
“如是乃至”像这样的“以”少“利”谋“求”多“利”,或恃势逼迫“恶求多求”,求得越多越好,从来“无”有“厌”患、“无”有满“足”。这种现象,在这世间,不也同样的到处见到吗?
向上所说“如是等罪”,真是“无量无边”,要说“不可说尽”。然则应当怎办?唯有“今日致祷”,恳切至诚的“向十方佛”、十方“尊法”、十方“圣众”,亦即是在十方三宝面前,“皆悉”予以“忏悔”,并求三宝慈悲加被,使我罪障皆得忏除,好向佛道前进。
壬四 发愿成德
愿承是忏悔劫盗等罪所生功德:生生世世,得如意宝,常雨七珍,上妙衣服,百味甘馔,种种汤药,随意所须,应念即至。一切众生无偷夺想,皆能少欲知足,不躭不染,常乐惠施,行给济道,舍头目髓脑,如弃涕唾,回向满足檀波罗密。
忏悔盗业已如上说,现在发愿求成功德。忏悔者说:我之所以作上种种忏悔,不是为了别的什么,而是“愿”我“承是忏悔劫盗等罪所生”起的“功德”,于今后的“生生世世”当中,皆能“得如意宝”。如意宝,就是摩尼宝珠,亦称无价宝珠,即随具有此宝者的心意,能雨诸宝的宝珠。大宝积经百十贤护长者会说:譬如有人贫穷不能自济,忽然值遇如意宝珠,彼人将此宝珠抓在手里,如所心意,想要得到什么,就可得到什么,不说可得楼台池观,亦可得馀资财诸物。大乘理趣六波罗密多经第三发菩提心品亦说:过去有个商人,非常聪慧明达,亦极奉行仁孝,见到父母宗亲贫苦,常怀忧恼逼切身心,不知用何方法始能给予救济。想来想去,没有其他办法,唯有入海采如意宝,供给父母宗亲以及贫苦大众。大毗婆沙论第百二说:如放如意珠于高幢上,随意所欲雨诸宝物,充济百千贫匮人群。证知世间确有如意宝珠这样宝物。
忏悔劫盗罪业的人,愿得如意宝珠后,希能“常雨七”种“珍”宝,常雨各种“上妙衣服”,常雨“百味”美妙“甘馔”,常雨“种种汤药”,且“随”自己心“意”之“所须”要,能够“应念即生”。七珍,如通常说的金、银、琉璃、颇梨、车磲、赤珠、玛瑙的七种珍宝。得到这些珍宝,不是专供自己享受挥霍,而是用以周济贫困,使诸生活困难的,不致感到贫寒痛苦。上妙衣服,是指最华丽、最美观、最整洁的衣服,使人穿在身上,感到雅观大方,不显寒酸之相,亦不再有衣不蔽体的窘态。百味甘馔,是指最美味、最可口、最富营养的饮食,使人吃入口中,感到极为受用,并且促进身体健康,不再有食不充口时觉饥饿。种种汤药,是指病人所需要的各种药品,如以现代来说,中西药无不具有,服用这种汤药,会得药到病除,还有一些补药,服后令身体更健壮。从如意宝珠所落下的七珍等的各物,不要费怎样大的气力,只是“随”自己心“意所须要”的什么,“应”其心“念”所想“即”时而“至”。好像净佛国土中的自然化现。如说“思衣得衣,思食得食”那样的容易。
如上所说七珍等,本是人人所要求得的,如一个人正当贫穷的时候,想得而不能得,就想设法盗取,现在行者以此所得,自发自动的施给所需的人群,所以“一切众生”,面对这些宝物,“无”有“偷”窃劫“夺”之“想”,并且“皆能”做到“少欲知足”,不会不知足的恶求多求,更“不耽”着这些珍贵之物,亦“不染”着这些珍宝之物,不像过去欺诈百端的,希望得到毫许之利。生存在这世间,没有不需财物,现发心忏悔者,“常乐惠施”自己所有,“行给济道”,不如过去那样口说给与而心实极悭吝。不特一切所有悉无贪惜,惭次尚能以头目手足血肉身分,施来求者。在施“舍头目髓脑”时,“如弃涕唾”那样的轻易,毫不感到怎样困难。最后,以如是所有功德,尽皆“回向”,以求“满足檀波罗密”。檀波罗密,就是布施波罗密,或名布施度无极。布施虽有财施、法施、无畏施三种,但此主要是指内外财施。
辛三 淫业
壬一 明淫欲过患
某等次复忏悔贪爱之罪。经中说言:但为欲故,关在痴狱,没生死河,莫知能出。众生为是五欲因缘,从昔以来流转生死。一切众生,历劫生中,所积身骨,如王舍城毗富罗山,所饮母乳如四海水,身所出血复过于此。父母、兄弟、六亲眷属,命终哭泣所出目泪如四海水。是故经言:有爱则生,爱尽则灭,故知生死贪爱为本。
上忏身业所有盗罪,现再忏悔身业所有淫业。于中,先明淫欲过患。所以说:在会“某等次复忏悔贪爱之罪”。淫欲虽为世人之所染着,但对众生最为不利,亦使众生受苦最多,因欲乐心特重的人,必会做出很多非理的事,当就沉沦于生死苦海中,要想出离很难。淫欲实是万恶,中国说的“万恶淫为首”,确说得不错。被淫欲所缚着,会牵入于罪门,所以害人最惨。在佛法说,淫欲虽非生死根本,但确是推动流转的最大动力!对淫欲有所染着,一切衰事接踵而来,种种困厄无以自拔。事实确是如此,但人最善忘,刚领悟淫欲过失,不久又去追求,如人出狱恢复自由,又故态复萌重行入狱,这不是痴狂是什么?对淫不生好乐,弃之无所顾恋,好像加在颈上的枷锁,立刻脱落下来,轻松自在,永无衰祸灾患!
佛在“经中说言”:众生在世间,“但为欲故,关在痴狱,没生死河,莫知能出”。严格说来,淫欲是最苦的,众生颠倒,不知其苦,妄以为乐,于是贪淫好色,不知有所厌离。如人渴饮咸水,不但不能解渴,反更增加口渴,试问何乐可言?淫欲本没有什么味,由邪恶颠倒力,于无味中妄以有味,若要令之不要贪着,反而更要尝尝其味,殊不知淫欲这事,苦是实在的,乐是虚妄的。正法念处经偈言:“如火益干薪,增长火炽然,如是受乐者,爱火转增长;薪火虽炽然,人皆能舍离,爱火烧世间,缠绵不可舍”…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中(2)》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